编辑推荐
所谓教育,不但在智慧的启牖和知识的创造授受,尤在调顺本能使生活本身得其恰好。教育的本意,是要把人们养成有本领、有能力。
教育要本于生活,教育必须教学做合一。
教育的功用,不外为“绵续文化而求其进步”。
教育是帮助人来实现他自己、完成他自己。
教育一事应当一面在事实上不离开现社会,而一面在精神上要领导社会。
我们的精神陶炼。含有三方面,即合理的人生态度与修养方法的指点,人生实际问题的讨论,及中国历史文化的分析。
教育应当着眼一个人的全部生活,而领着他走人生大路,于身体的活泼,心理的朴实至要。
内容简介
《教育与人生:梁漱溟教育文集》辑录了梁漱溟先生从青年到老年,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年龄阶段,对中国教育问题的看法和建议。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教育家,梁先生一生都在思考着人生问题和中国发展进步的问题,而中国的教育问题,正是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发展进步。梁先生以他卓绝的智慧和锐利的视角,撕开近百年来中国教育的外衣,从体制、内容、形式……等诸多方面剖析教育的本质、问题所在及解决办法。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发展的的基石。在今天中国“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社会大环境下,本书对教育工作者和社会问题研究者,以及对普通读者,都将有极大启示作用。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其宇行世。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位儒家”之称。
大众眼中特立独行的梁漱溟,一身傲骨,不趋炎,不附势,被誉为“中国的脊梁”。一生治学严谨,著作等身。
梁漱溟立志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他的理想是要教育全民,创造新文化,改造思想。
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编
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
杜威教育哲学之根本观念
丹麦的教育与我们的教育
精神陶炼要旨
办学意见述略
今后一中改造之方向
抱歉——苦痛——一件有兴味的事
乡农学校的办法及其意义
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
村学乡学须知
社会教育与乡村建设之合流
教育的出路与社会的出路
论广西国民中学制度
中编
东方学术之根本
中国民族精神所在
孔子学说之重光
略谈人生问题——浅释“践形尽性”
人类社会建设应有的原则
我对人类心理认识前后转变不同
目前中国小学教育方针之商榷
创办私立勉仁中学校缘起暨办学意见述略
勉仁文学院创办缘起及旨趣
大学教育一新试验——谈勉仁学院说理想
吾人的生活与家庭
中西两方教育所注重之不同
朝会的来历及其意义
……
下编
附录 再版赘言(1945年版)
编后记
精彩书摘
我们人一生下来就要往前生活,生活中第一需要的便是知识。即如摆在眼前的这许多东西,哪个是可吃,哪个是不可吃,哪是滋养,哪是有毒,……都需要知道,否则,你将怎么去吃呢?若都能知道,即为具有这一方面的知识,然后这一小方面的生活才对付得下去。吾人生活各方面都要各有其知识或学术才行,学问即知识之精细确实贯串成套者。知识或学问,也可出于自家的创造——由个人经验推理而得,也可以从旁人指教而来——前人所创造的教给后人。但知识或学问,除一部分纯理科学如数理论理而外,大多是必假经验才得成就的;如果不走承受前人所经验而创造的一条路,而单走个人自家的创造一路,那一个人不过几十年,其经验能有几何?待其经验,一个人已要老死了,再来一个人又要从头去经验。这样安得有许多学问产生出来?安得有人类文明的进步?所谓学问,所谓人类文明的进步实在是由前人的创造教给后人,如是继续开拓深入才得有的。无论是不假经验的学问,或必假经验的学问都是如此;而必假经验的学问则尤其必要。并且一样一样都要亲自去尝试阅历而后知道如何对付,也未免太苦、太不经济,绝无如是办法。譬如小孩生下来,当然不要他自去尝试哪个可吃,哪个不可吃,而由大人指教给他。所以无论教育的意义如何,知识的授受总不能不居教育上最重要的一端。西洋人照他那文化的路径,知识方面成就得最大,并且容易看得人的生活应当受知识的指导,从苏格拉底一直到杜威的人生思想都是如此。其结果也真能做到各方面的生活都各有其知识,而生活莫不取决于知识,受知识指导,——对自然界的问题就有自然科学为指导,对社会人事的问题就有社会科学为指导。这虽然也应当留心他的错误,然自其对的一面去说,则这种办法确乎是对的。中国人则不然:从他的脾气,在无论哪一项生活都不喜欢准据于知识;而且照他那文化的路径,于知识方面成就得最鲜,也无可为准据者。其结果几千年到现在,遇着问题——不论大小难易——总是以个人经验、意见、心思、手腕为对付。即如医学,算是有其专门学问了;而其实,在这上边尤其见出他们只靠着个人的经验、意见、心思、手腕去应付一切。中国医生没有他准据的药物学,他只靠着他用药开单的经验所得;他没有他准据的病理学、内科学,他只靠着他临床的阅历所得。由上种种情形互相因果,中国的教育很少是授人以知识,西洋人的教育则多是授人以知识。但人类的生活应当受知识的指导,也没有法子不受知识的指导;没有真正的知识,所用的就只是些不精细、不确实、未得成熟贯串的东西。所以就这一端而论,不能说不是我们中国人生活之缺点。若问两方教育的得失,则西洋于此为得,中国于此为失。以后我们自然应当鉴于前此之失,而于智慧的启牖、知识的授给加意。好在自从西洋派教育输入,已经往这一边去做了。 情意一面之教育根本与知的一面之教育不同;即如我们上面所说知的教育之所必要,在情意一面则乌有。故其办法亦即不同。知的教育固不仅为知识的授给,而尤且着意智慧的启牖。然实则无论如何,知识的授给终为知的教育最重要之一端,此则与情意的教育截然不同之所在也。智慧的启牖,其办法与情意教育或不相远;至若知识的授给,其办法与情意教育乃全不相应。盖情意是本能,所谓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为一个人生来所具有无缺欠者,不同乎知识为生来所不具有。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教育与人生:梁漱溟教育文集》上编
十年岁杪,借年假之暇,赴山西讲演之约,新年一月四日,在省垣阳曲小学为各小学校教职员诸君谈话如此。《教育杂志》主编者李石岑先生来征文,仓卒无以应;姑即以此录奉。稿为陈仲瑜君笔记。
教育与人生:梁漱溟教育文集 一、 时代背景与教育思潮的熔铸 《教育与人生:梁漱溟教育文集》这部著作,宛如一部历史的回响,又似一盏指引未来的明灯,它并非孤立地存在于书斋之中,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近现代转型时期那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激荡之内。要理解这部文集,必须首先将其置于那个特殊的时代洪流中。 20世纪初叶,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门被迫打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昔日的辉煌,也激起了民族复兴的迫切渴望。古老的帝国在内忧外患中摇摇欲坠,传统的价值体系受到猛烈冲击,如何在风雨飘摇中找到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道路,成为无数仁人志士苦苦追寻的课题。教育,作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根本,自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彼时,中国教育界可谓是百家争鸣,思潮涌动。有主张全盘西化、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政治制度的,他们认为中国落后之根源在于其传统文化的局限性;有呼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试图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吸取西方文明精华的;也有在传统儒家思想中寻求救亡图存之道的,认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足以支撑民族的崛起。 梁漱溟先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其独特的哲学思考与深邃的社会洞察,投身于教育实践与理论建构之中。他并非一个单纯的教育家,更是一位深刻的社会改革家与文化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是他对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以及人生意义之探寻的必然产物。因此,理解《教育与人生:梁漱溟教育文集》中的每一个字句,都需要将其放在那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语境下审视。 二、 梁漱溟的教育观:生命本源的启迪 梁漱溟先生的教育观,并非浅尝辄止的技艺传授或知识灌输,而是直击生命本源,强调教育的核心在于“发展生命”。在他看来,教育的终极目的,并非培养出服务于某种特定社会制度或经济目标的个体,而是帮助个体认识并实现其内在生命的潜能,使其成为一个完整、健康、富有意义的人。 “发展生命”这一核心理念,贯穿于文集的始终。这并非抽象的口号,而是基于梁漱溟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他认为,人生来便具有生命力,这种生命力需要被引导、被培养、被升华。教育的功能,就在于为生命的蓬勃发展提供适宜的土壤和阳光。这包括物质层面的营养,如健康的身体;精神层面的滋养,如健全的人格、自由的思想;以及情感层面的关怀,如丰富的情感体验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梁漱溟对“生命”的理解,是动态的、发展的。他反对将人看作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强调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因此,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并非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引导者、启发者,是与学生一同探索生命奥秘的伙伴。学生则应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通过自身的体验、思考与实践,去发现、去创造、去完善自己的生命。 这种以生命为本源的教育观,直接挑战了当时许多以考试、分数、技能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梁漱溟认为,过度强调知识的记忆与技能的训练,容易导致生命的僵化与功利化,使人迷失于外在的评价体系,而忽略了内在的成长与自我实现。因此,他的教育思想,始终围绕着如何激发人的内在活力,如何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如何引导人去追求生命的真正价值。 三、 教育与人生的辩证统一 《教育与人生:梁漱溟教育文集》这一书名,本身就揭示了作者的核心观点:教育与人生并非孤立的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体。教育的意义,最终要体现在人生的实践中;而人生的体验,又会反过来丰富和深化教育的内涵。 梁漱溟认为,教育不是为人生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构成了人生的一部分。人生而有“求知”、“求发展”、“求真理”的本能,而教育正是满足并引导这些本能的恰当途径。一个真正好的教育,应当是让个体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他强调,“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进行的,人生的整个过程,都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教育的过程。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文集中的诸多论述,也体现了他对家庭教育在人格养成中的重要性,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体成长的巨大影响的深刻认识。 更进一步,梁漱溟将教育与人生归结为对“文化”的体认与创造。他认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个体,都在与自己的文化进行对话,并在这种对话中塑造自我。教育的功能,在于帮助个体理解并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能批判性地吸收外来文明,最终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因此,教育不仅是个体生命的发展,更是文化薪火相传与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 这种将教育与人生紧密结合的视角,使得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具有了更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他并非仅仅在理论层面探讨教育,而是将教育视为解决人生诸多困惑、实现个体价值、乃至民族文化复兴的关键。他的文字,往往充满了一种朴实而坚韧的力量,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受教育?我们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我们的人生又将走向何方? 四、 实践与反思:对中国教育的深刻介入 梁漱溟先生的教育思想,并非空穴来风的理论建构,而是与他长期的教育实践紧密相连。他一生中,曾致力于创办和改革学校,尤其是在乡村教育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的教育理念,正是通过这些实践检验和丰富起来的。 文集中的许多篇章,都反映了他对当时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刻反思。他敏锐地捕捉到教育体制中的弊端,如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劳动,以及过于功利化的倾向。他批判那些只注重知识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教育方式。 他对乡村教育的关注,尤为值得称道。他深知,中国的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乡村教育的落后,是制约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他积极探索适合乡村实际情况的教育模式,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培养学生适应农村生活、服务农村建设的能力。 梁漱溟的实践,充满了探索精神和改革勇气。他并非一味地照搬西方模式,而是试图在中国本土的土壤上,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道路。他的实践,有成功之处,也有其局限性,但其精神,即对教育的深刻关怀、对生命发展的执着追求、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忧虑,都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与人生:梁漱溟教育文集》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关于教育的理论,更是关于一个智者如何以教育为载体,去关照生命、反思社会、探索人生意义的深刻记录。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梁漱溟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对教育的赤诚,去体悟他对人生智慧的追寻,并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教育与人生的坐标。这部文集,是对那个时代教育思潮的珍贵记录,更是对当下教育困境的深刻启示,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根本,始终在于“人”本身,在于生命的蓬勃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