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校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Textual Criticism on the Verses of Chu]

《楚辞》校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Textual Criticism on the Verses of Chu]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伟 著
图书标签:
  • 楚辞
  • 文本考证
  • 古籍整理
  • 版本研究
  • 文学史
  • 中国古典文学
  • 国家社科基金
  • 诗歌
  • 韵文学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51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314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外文名称:Textual Criticism on the Verses of Chu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22
字数: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楚辞〉校证》,贵州大学副教授王伟撰,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作者在前人校勘《楚辞》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前贤的研究成果,对《楚辞》及王逸注进行全面的校勘和梳理,对其中的异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楚辞》的校勘和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有助于《楚辞》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全书以《四部丛刊》影印江南图书馆藏明覆宋本《楚辞补注》为底本,参考众本,逐句比勘异文,略引前贤成果,并下己见,编为序号。

作者简介

  王伟,土家族,贵州印江县人,古典文献学博士。曾於贵州省思南师范学校、贵州教育学院、贵州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学习。1994年参加工作,先後从事小学语文、中学体育之教学。2003年硕士毕业留校贵州大学,现为该校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兼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并独立或主持完成与《楚辞》相关的社科项目多项。

目录

凡例
绪论
一、《楚辞》校证学术史回顾
二、选题的主要内容及学术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材料以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屈原作品校证
一、离骚
001.摄提贞于孟陬兮
00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003.扈江离与辟芷兮
004.汩余若将不及兮
005.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006.惟草木之零落兮
007.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008.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009.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010.反信谗而斋怒
011.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012.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013.初既与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014.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015.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016.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017.凭不猒乎求索
018.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019.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02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021.余虽好修挎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022.忳郁邑余住傺兮
023.何方圜之能周兮
024.制芰荷以为衣兮
025.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026.女耍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027.曰鮌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妖乎羽之野
028.纷独有此挎节
029.五子用失乎家巷
030.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031.固乱流其鲜终兮
032.瞻前而顾後兮,相观民之计极
033.阽余身而危死兮
034.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035.驷玉虬以椉鷖兮,溘埃风余上征
……

第二章:汉人作品校证
第三章:由本文的撰写所得出的几点认识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楚辞>校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108.被薜荔兮带女罗
  罗,一作萝。
  按:“女萝”恒语也,如《尔雅·释草》“唐蒙、女萝、菟丝”句即作“罗”,而郭璞注“蒙玉女”句也谓“蒙即唐也。女萝别名”。①此处女罗与薜荔对言,则宜作“萝”是。此外,王念孙《疏证》于“女萝,松萝也”之疏证引此即谓“《小雅·颊弁篇》‘蔫与女萝,施于松柏’,传云‘女萝,菟丝、松萝也’。《楚词·九歌》云‘被薜荔兮带女萝’,‘王逸注云’女萝,菟丝也‘”。是王氏也以作“萝”为是。而欧阳询《类聚》“笑”字条引此及《文选》本也皆作“萝”,是唐人所见不误。
  109.东风飘兮神灵雨
  “神灵雨”疑为“神需雨”之误。
  按:《楚辞》言“神灵”者仅此一见。它处凡言今日至上神意义之“神灵”者,大皆以“灵”言之,如《东君》“灵之来兮蔽日”是也;或谓“灵,一作神”,如《九辩,九》“历羣灵之丰丰”,“灵,一作神”是也;《山鬼》以外,皆无“神灵”使用之例。且检阅先秦相关典籍,如《诗》《书》《左传》《国语》《老子》《庄子》《孟子》《论语》《易》《墨子》《三礼》《逸周书》等,似皆不见“神灵”一词;而见于《山海经》者一例,即《海外南经》之“神灵所生,其物异形”句。①《山海经》各篇之时代,据袁行霈先生研究,“《海经》记载海内外各殊方异国的传闻,夹杂大量古代神话,写成的时代较晚。其中多有秦汉郡县地名,又为《淮南子·地形训》所本,可以肯定是秦或西汉初年的作品。”②无独有偶,《山海经》之“神灵”一词恰巧出现在《海外南经》之“神灵所生,其物异形”一句,此或绝非巧合;而《战国策》“神灵”一词则分别出现在《秦策》二之“若太后之神灵明知死者之无知矣”和《趟策》二之“非社稷之神灵,即鄗几不守”的句子中。③《战国策》之成书时代,缪铁曾谓“《战国策》本非先秦成书”。④而聂石樵虽然说《战国策》“基本上是一部先秦古书”,但也谓“其中也可能有若干篇章是秦汉人所作”。⑤《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有“吾赖社稷之神灵”语,⑥而聂石樵谓“战国末期,《公羊传》尚处在口耳相传阶段”,“到汉景帝时才写完”。⑦《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有“神灵者,品物之本也”一语,而王文锦在为《大戴礼记解诂》点校所作的前言也以为“《大戴礼记》这部资料汇辑,编定于东汉时期”;⑧据此看来,《战国策》诸书时代之确定虽然还可以商量讨论,但“神灵”一词的普遍出现看来当在秦汉以后了。
  ……
《楚辞》校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前言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夺目的瑰宝,其篇章跌宕起伏,辞藻瑰丽,情感奔放,意象奇绝,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与滋养。这部集成了屈原、宋玉等楚地文人杰作的诗歌总集,不仅深刻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国的社会风貌、政治变迁、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开创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先河,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载以来,《楚辞》的文本流传与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历代传抄、注疏、刊刻的差异,使得《楚辞》的文本呈现出诸多歧义与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我们对《楚辞》原貌的准确把握,也影响了对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深入解读。 项目背景与研究意义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为进一步支持已获得立项并取得显著阶段性成果的各类研究项目,使其更好地完成研究、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而设立的专项资助。本校证项目正是基于这一重要的国家支持平台,致力于对《楚辞》这一经典文献进行严谨、细致的文本校勘与辨析。 《楚辞》文本的研究,远非仅限于文学欣赏的层面。其文本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楚国历史、政治、文化、哲学乃至宗教的理解。例如,文本中的某些词语、语句的含义,可能蕴含着当代的政治制度、社会习俗、神话传说等重要信息。一旦文本出现讹误,这些信息便可能被误读,甚至导致对整个历史图景的曲解。再者,对《楚辞》文本的深入校证,有助于我们辨析不同版本之间的优劣,追溯文本的流变过程,从而更接近屈原、宋玉等作者的原意,理解其创作时的时代背景和情感诉求。 长期以来,《楚辞》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但我们也应看到,许多重要的文本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历代学者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所据文献、研究方法、时代局限等因素,留下的问题依然不少。例如,某些篇章的作者归属、文本的完整性、字词的训诂、句读的断定,乃至一些关键段落的意义阐释,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这些争议往往是由于原始文本的模糊、后人的臆测或不当的修改所致。 本校证项目正是试图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更为系统、科学的校勘方法,结合出土文献、传世文献、版本学、训诂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手段,对《楚辞》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进行审慎的考察和分析。项目旨在通过对《楚辞》文本的“正本清源”,为学者们提供一个更加可靠、完善的文本基础,从而推动《楚辞》研究向更深层次、更广阔的领域迈进。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项目的核心任务是对《楚辞》现存的各种版本进行系统性的校勘与辨析。具体而言,研究将涵盖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版本源流考辨: 追溯《楚辞》文本的形成与流传历程,梳理历代重要注家(如王逸、洪兴祖、朱熹、蒋骥等)的注本、校本,以及各种刻本、抄本的源流关系。通过版本对比,分析不同版本在字句、标点、篇章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辨析其产生的历史原因,评估各版本的文献价值。 2. 字词校勘与训诂: 对《楚辞》中的疑难字、异体字、通假字进行细致的校订。结合古文字学、音韵学、词源学等研究,对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字词进行重新释义。特别关注那些对理解篇章意义至关重要的词语,力求给出更为合理、符合古人使用习惯的解释。例如,某些词语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用法可能存在差异,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3. 语句校读与句读: 针对《楚辞》中存在的歧义语句,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通过语法的梳理、逻辑的考量,以及与其他文献的参照,辨析可能的断句方式,并论证最佳的句读方案。句读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对句子乃至整个篇章意义的理解。 4. 篇章结构与内容辨析: 在文本校勘的基础上,对《楚辞》部分篇章的篇章结构、段落划分、以及某些内容上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辨析。例如,某些篇章的残缺、错简,或者其中涉及的神话、历史典故,都需要结合相关文献和考古发现进行考证。 5. 出土文献的参照与印证: 积极关注与《楚辞》时代相近的楚地出土文献,如战国楚简(如曾侯乙墓竹简、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楚简等)。这些出土文献在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为理解《楚辞》提供了宝贵的直接证据。通过将《楚辞》文本与出土文献进行比对,可以印证某些字词的用法,辨析某些句子的含义,甚至发现一些失传的篇章或重要的文本信息,从而极大地提升校勘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研究方法上,本项目将采取以下措施: 文献比较法: 广泛搜集和整理《楚辞》的各种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进行细致的文本比对,找出差异,分析原因。 版本学方法: 运用严谨的版本学理论,对不同版本的形成、流传、校勘情况进行系统梳理,确定最优版本或提出最佳校勘点。 训诂学方法: 结合历代注疏,运用音、义、形、词源等多种手段,对《楚辞》中的字词进行考释,力求准确。 语言学方法: 运用古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对《楚辞》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其合理性。 跨学科研究: 积极吸纳历史学、考古学、哲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为《楚辞》的文本校证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坚实的支撑。 计算机辅助研究: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大量文本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研究的效率和精度。 预期成果与学术贡献 本项目的预期成果将是一部系统、严谨的《楚辞》校证著作。这部著作将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勘误,而是对《楚辞》文本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辨析与重构。具体而言,预期成果包括: 1. 一套相对完善的《楚辞》校注本: 在充分考虑了各种版本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具有高度可靠性和学术价值的《楚辞》文本,并附以详尽的校勘记和说明,清晰地展示每处校改的依据与理由。 2. 一系列关于《楚辞》文本校证的学术论文: 针对《楚辞》文本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发表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阐述具体的校勘成果和研究心得。 3. 一个关于《楚辞》文本流传与版本研究的数据库(可能): 若条件允许,可尝试构建一个《楚辞》文本版本数据库,方便学界进行更深入的文本研究。 本项目的学术贡献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 通过严谨的校证工作,为《楚辞》研究者提供一个更为准确、可靠的文本依据,减少因文本歧义带来的误读,从而推动《楚辞》的深入研究。 解决长期存在的学术争议: 针对《楚辞》文本研究中长期存在的疑难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有助于消弭学术争议,形成更为一致的学术共识。 深化对《楚辞》的理解: 准确的文本是理解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前提。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读者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楚辞》的思想内涵、艺术魅力以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促进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话: 充分利用出土文献的优势,打通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之间的隔阂,实现“古今对话”,为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提升《楚辞》研究的学术水平: 本项目将采用国际前沿的校勘学和文本研究方法,力求达到国际学术前沿水平,为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结语 《楚辞》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明珠,其文本的研究与传承,关乎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发扬。本项目“《楚辞》校证”工作,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怀揣着对经典文献的敬畏之心和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应运而生。我们深知,校证一部经典文本并非易事,它需要极大的耐心、细致、学养和勇气。但我们坚信,通过潜心研究,通过与学界的广泛交流,本项目必将为《楚辞》研究的深入发展贡献绵薄之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这份事业,我们乐在其中,也责无旁贷。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非专业古汉语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我更看重的是这类工具书在“可读性”和“普及性”上的平衡。我知道研究成果往往是晦涩难懂的,充满了只有内行才能理解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论证链条。然而,如果作者能够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通过清晰的逻辑引导和恰当的释疑,使得有志于了解《楚辞》文学魅力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益,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期待看到的是,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段落,在作者的解析下,其意象、典故乃至情绪都能被现代人所捕捉和体味。这本书如果能成为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起古代诗歌的深邃与现代读者的理解,那么它就完成了超越纯粹学术圈层,迈向更广阔文化传播的使命。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用料考究,触感温润,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一上手就知道这是本用心制作的学术精品。书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合适,既不是那种容易泛黄的廉价纸,也不是反光刺眼的铜版纸,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字体排版更是体现了专业的水准,行距和字号的把握恰到好处,让人在细品那些古老的文字时,心境格外平和。尤其是那些引文和注释部分,采用的小字号和不同的字体样式,清晰明了地将正文与考证区分开来,逻辑性极强。整体而言,从拿在手中的那一刻起,它就散发出一种古典而厚重的气息,让人对内部的学问内容抱有极高的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为周遭环境增添了几分人文的雅致。

评分

任何关于古典文献的整理工作,都必然要面对时代变迁带来的意义漂移问题。古人的情感世界和价值取向与我们今日相去甚远,如果只是机械地对应字面意思,很容易产生误读。因此,一部深入的校证工作,必须具备强大的文化史和思想史背景支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将《楚辞》置于其产生的特定历史情境中去考察,比如屈原所处的战国末期楚国的政治生态、文化信仰,乃至其个人的生命体验。只有将文本还原到那个具体的“场域”中,那些看似晦涩的意象和情感才能真正“活”起来。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订补,而是对一个伟大时代精神风貌的立体重构。

评分

阅读一本学术专著,对我而言,也是一场对作者治学态度的观摩。那种严谨、审慎、不轻易下断论的风格,是衡量一部著作分量的标准。尤其是在面对古代经典文本时,每一个“是”或“非”的判断,背后都应该有充分的论据支撑,而不是基于一时的灵感或偏好。我推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最终给出了多少个“定论”,更在于它展示了“如何得出这些结论”的过程。这种透明化的治学路径,能让读者在跟随作者推导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批判性思维和文献考证的方法论。这对于培养年轻一代的学人,具有不可估量的示范意义。它所体现的,是对知识的敬畏和对历史的责任感。

评分

我特别关注这种在严肃学术领域内,作者如何处理传统文本与现代解读之间关系的著作。优秀的研究往往能够做到“承古开新”,既对前人精辟的见解表示尊重和继承,又敢于在关键的疑难点上提出自己独到的、有理有据的见解。我设想,对于像《楚辞》这样经典却又充满争议的文本,每一次校勘和考证都如同一次与古人的对话,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敏锐的洞察力。作者必然需要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细致比对不同抄本的细微差别,通过历史语境的复原,来确定最接近本意的字词。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对文本可靠性的追求,是学术研究的生命线。一本好的校证之作,应当能让读者在阅读原文时,心中的疑虑能得到逐步的澄清,感受到文本的脉络在作者的梳理下变得清晰有力。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印刷精美,大家手笔,值得拥有!京东很优惠!

评分

非常非常非常好,包裹得很好,很满意

评分

非常非常非常好,包裹得很好,很满意

评分

非常非常非常好,包裹得很好,很满意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印刷精美,大家手笔,值得拥有!京东很优惠!

评分

翔實

评分

翔實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印刷精美,大家手笔,值得拥有!京东很优惠!

评分

这本很早就想收藏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合适的价格,这次趁着活动拿下了,呵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