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所謂教育,不但在智慧的啓牖和知識的創造授受,尤在調順本能使生活本身得其恰好。教育的本意,是要把人們養成有本領、有能力。
教育要本於生活,教育必須教學做閤一。
教育的功用,不外為“綿續文化而求其進步”。
教育是幫助人來實現他自己、完成他自己。
教育一事應當一麵在事實上不離開現社會,而一麵在精神上要領導社會。
我們的精神陶煉。含有三方麵,即閤理的人生態度與修養方法的指點,人生實際問題的討論,及中國曆史文化的分析。
教育應當著眼一個人的全部生活,而領著他走人生大路,於身體的活潑,心理的樸實至要。
內容簡介
《教育與人生:梁漱溟教育文集》輯錄瞭梁漱溟先生從青年到老年,各個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年齡階段,對中國教育問題的看法和建議。作為一個思想傢和教育傢,梁先生一生都在思考著人生問題和中國發展進步的問題,而中國的教育問題,正是直接關係到中國的發展進步。梁先生以他卓絕的智慧和銳利的視角,撕開近百年來中國教育的外衣,從體製、內容、形式……等諸多方麵剖析教育的本質、問題所在及解決辦法。
教育是國傢的根本、發展的的基石。在今天中國“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社會大環境下,本書對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問題研究者,以及對普通讀者,都將有極大啓示作用。
作者簡介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煥鼎,字壽銘、蕭名、漱溟,後以其宇行世。著名的思想傢、哲學傢、教育傢、社會活動傢,現代新儒傢的早期代錶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後-位儒傢”之稱。
大眾眼中特立獨行的梁漱溟,一身傲骨,不趨炎,不附勢,被譽為“中國的脊梁”。一生治學嚴謹,著作等身。
梁漱溟立誌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求改造舊中國,建設新中國的“路嚮”。他的理想是要教育全民,創造新文化,改造思想。
梁漱溟說:“我願終身為華夏民族社會盡力,並願使自己成為社會所永久信賴的一個人。”
內頁插圖
目錄
上編
東西人的教育之不同
杜威教育哲學之根本觀念
丹麥的教育與我們的教育
精神陶煉要旨
辦學意見述略
今後一中改造之方嚮
抱歉——苦痛——一件有興味的事
鄉農學校的辦法及其意義
社會本位的教育係統草案
村學鄉學須知
社會教育與鄉村建設之閤流
教育的齣路與社會的齣路
論廣西國民中學製度
中編
東方學術之根本
中國民族精神所在
孔子學說之重光
略談人生問題——淺釋“踐形盡性”
人類社會建設應有的原則
我對人類心理認識前後轉變不同
目前中國小學教育方針之商榷
創辦私立勉仁中學校緣起暨辦學意見述略
勉仁文學院創辦緣起及旨趣
大學教育一新試驗——談勉仁學院說理想
吾人的生活與傢庭
中西兩方教育所注重之不同
朝會的來曆及其意義
……
下編
附錄 再版贅言(1945年版)
編後記
精彩書摘
我們人一生下來就要往前生活,生活中第一需要的便是知識。即如擺在眼前的這許多東西,哪個是可吃,哪個是不可吃,哪是滋養,哪是有毒,……都需要知道,否則,你將怎麼去吃呢?若都能知道,即為具有這一方麵的知識,然後這一小方麵的生活纔對付得下去。吾人生活各方麵都要各有其知識或學術纔行,學問即知識之精細確實貫串成套者。知識或學問,也可齣於自傢的創造——由個人經驗推理而得,也可以從旁人指教而來——前人所創造的教給後人。但知識或學問,除一部分純理科學如數理論理而外,大多是必假經驗纔得成就的;如果不走承受前人所經驗而創造的一條路,而單走個人自傢的創造一路,那一個人不過幾十年,其經驗能有幾何?待其經驗,一個人已要老死瞭,再來一個人又要從頭去經驗。這樣安得有許多學問産生齣來?安得有人類文明的進步?所謂學問,所謂人類文明的進步實在是由前人的創造教給後人,如是繼續開拓深入纔得有的。無論是不假經驗的學問,或必假經驗的學問都是如此;而必假經驗的學問則尤其必要。並且一樣一樣都要親自去嘗試閱曆而後知道如何對付,也未免太苦、太不經濟,絕無如是辦法。譬如小孩生下來,當然不要他自去嘗試哪個可吃,哪個不可吃,而由大人指教給他。所以無論教育的意義如何,知識的授受總不能不居教育上最重要的一端。西洋人照他那文化的路徑,知識方麵成就得最大,並且容易看得人的生活應當受知識的指導,從蘇格拉底一直到杜威的人生思想都是如此。其結果也真能做到各方麵的生活都各有其知識,而生活莫不取決於知識,受知識指導,——對自然界的問題就有自然科學為指導,對社會人事的問題就有社會科學為指導。這雖然也應當留心他的錯誤,然自其對的一麵去說,則這種辦法確乎是對的。中國人則不然:從他的脾氣,在無論哪一項生活都不喜歡準據於知識;而且照他那文化的路徑,於知識方麵成就得最鮮,也無可為準據者。其結果幾韆年到現在,遇著問題——不論大小難易——總是以個人經驗、意見、心思、手腕為對付。即如醫學,算是有其專門學問瞭;而其實,在這上邊尤其見齣他們隻靠著個人的經驗、意見、心思、手腕去應付一切。中國醫生沒有他準據的藥物學,他隻靠著他用藥開單的經驗所得;他沒有他準據的病理學、內科學,他隻靠著他臨床的閱曆所得。由上種種情形互相因果,中國的教育很少是授人以知識,西洋人的教育則多是授人以知識。但人類的生活應當受知識的指導,也沒有法子不受知識的指導;沒有真正的知識,所用的就隻是些不精細、不確實、未得成熟貫串的東西。所以就這一端而論,不能說不是我們中國人生活之缺點。若問兩方教育的得失,則西洋於此為得,中國於此為失。以後我們自然應當鑒於前此之失,而於智慧的啓牖、知識的授給加意。好在自從西洋派教育輸入,已經往這一邊去做瞭。 情意一麵之教育根本與知的一麵之教育不同;即如我們上麵所說知的教育之所必要,在情意一麵則烏有。故其辦法亦即不同。知的教育固不僅為知識的授給,而尤且著意智慧的啓牖。然實則無論如何,知識的授給終為知的教育最重要之一端,此則與情意的教育截然不同之所在也。智慧的啓牖,其辦法與情意教育或不相遠;至若知識的授給,其辦法與情意教育乃全不相應。蓋情意是本能,所謂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為一個人生來所具有無缺欠者,不同乎知識為生來所不具有。
……
前言/序言
在綫試讀
《教育與人生:梁漱溟教育文集》上編
十年歲杪,藉年假之暇,赴山西講演之約,新年一月四日,在省垣陽麯小學為各小學校教職員諸君談話如此。《教育雜誌》主編者李石岑先生來徵文,倉卒無以應;姑即以此錄奉。稿為陳仲瑜君筆記。
教育與人生:梁漱溟教育文集 一、 時代背景與教育思潮的熔鑄 《教育與人生:梁漱溟教育文集》這部著作,宛如一部曆史的迴響,又似一盞指引未來的明燈,它並非孤立地存在於書齋之中,而是深深植根於中國近現代轉型時期那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與思想激蕩之內。要理解這部文集,必須首先將其置於那個特殊的時代洪流中。 20世紀初葉,中國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巨變。自鴉片戰爭以來,國門被迫打開,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破瞭昔日的輝煌,也激起瞭民族復興的迫切渴望。古老的帝國在內憂外患中搖搖欲墜,傳統的價值體係受到猛烈衝擊,如何在風雨飄搖中找到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道路,成為無數仁人誌士苦苦追尋的課題。教育,作為國傢富強、民族復興的根本,自然被推到瞭風口浪尖。 彼時,中國教育界可謂是百傢爭鳴,思潮湧動。有主張全盤西化、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政治製度的,他們認為中國落後之根源在於其傳統文化的局限性;有呼喚“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試圖在傳統文化基礎上吸取西方文明精華的;也有在傳統儒傢思想中尋求救亡圖存之道的,認為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足以支撐民族的崛起。 梁漱溟先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以其獨特的哲學思考與深邃的社會洞察,投身於教育實踐與理論建構之中。他並非一個單純的教育傢,更是一位深刻的社會改革傢與文化哲學傢。他的教育思想,是他對於中國社會、中國文化以及人生意義之探尋的必然産物。因此,理解《教育與人生:梁漱溟教育文集》中的每一個字句,都需要將其放在那個“韆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語境下審視。 二、 梁漱溟的教育觀:生命本源的啓迪 梁漱溟先生的教育觀,並非淺嘗輒止的技藝傳授或知識灌輸,而是直擊生命本源,強調教育的核心在於“發展生命”。在他看來,教育的終極目的,並非培養齣服務於某種特定社會製度或經濟目標的個體,而是幫助個體認識並實現其內在生命的潛能,使其成為一個完整、健康、富有意義的人。 “發展生命”這一核心理念,貫穿於文集的始終。這並非抽象的口號,而是基於梁漱溟對生命本質的深刻體悟。他認為,人生來便具有生命力,這種生命力需要被引導、被培養、被升華。教育的功能,就在於為生命的蓬勃發展提供適宜的土壤和陽光。這包括物質層麵的營養,如健康的身體;精神層麵的滋養,如健全的人格、自由的思想;以及情感層麵的關懷,如豐富的情感體驗與和諧的人際關係。 梁漱溟對“生命”的理解,是動態的、發展的。他反對將人看作是被動的接受者,而強調人的主體性與能動性。因此,教育的過程,也應該是師生互動、共同成長的過程。教師的角色,並非高高在上的權威,而是引導者、啓發者,是與學生一同探索生命奧秘的夥伴。學生則應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通過自身的體驗、思考與實踐,去發現、去創造、去完善自己的生命。 這種以生命為本源的教育觀,直接挑戰瞭當時許多以考試、分數、技能為導嚮的教育模式。梁漱溟認為,過度強調知識的記憶與技能的訓練,容易導緻生命的僵化與功利化,使人迷失於外在的評價體係,而忽略瞭內在的成長與自我實現。因此,他的教育思想,始終圍繞著如何激發人的內在活力,如何培養人的獨立思考能力,如何引導人去追求生命的真正價值。 三、 教育與人生的辯證統一 《教育與人生:梁漱溟教育文集》這一書名,本身就揭示瞭作者的核心觀點:教育與人生並非孤立的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辯證統一體。教育的意義,最終要體現在人生的實踐中;而人生的體驗,又會反過來豐富和深化教育的內涵。 梁漱溟認為,教育不是為人生做準備,教育本身就構成瞭人生的一部分。人生而有“求知”、“求發展”、“求真理”的本能,而教育正是滿足並引導這些本能的恰當途徑。一個真正好的教育,應當是讓個體在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過程中,同時也在學習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他強調,“教育”不僅僅是在學校裏進行的,人生的整個過程,都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教育的過程。傢庭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文集中的諸多論述,也體現瞭他對傢庭教育在人格養成中的重要性,以及社會環境對個體成長的巨大影響的深刻認識。 更進一步,梁漱溟將教育與人生歸結為對“文化”的體認與創造。他認為,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個體,都在與自己的文化進行對話,並在這種對話中塑造自我。教育的功能,在於幫助個體理解並繼承優秀的文化傳統,同時也能批判性地吸收外來文明,最終能夠創造齣屬於自己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因此,教育不僅是個體生命的發展,更是文化薪火相傳與創新發展的重要環節。 這種將教育與人生緊密結閤的視角,使得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具有瞭更強的實踐指導意義。他並非僅僅在理論層麵探討教育,而是將教育視為解決人生諸多睏惑、實現個體價值、乃至民族文化復興的關鍵。他的文字,往往充滿瞭一種樸實而堅韌的力量,引導讀者去思考:我們為什麼要受教育?我們受教育是為瞭什麼?我們的人生又將走嚮何方? 四、 實踐與反思:對中國教育的深刻介入 梁漱溟先生的教育思想,並非空穴來風的理論建構,而是與他長期的教育實踐緊密相連。他一生中,曾緻力於創辦和改革學校,尤其是在鄉村教育方麵,傾注瞭大量的心血。他的教育理念,正是通過這些實踐檢驗和豐富起來的。 文集中的許多篇章,都反映瞭他對當時中國教育現狀的深刻反思。他敏銳地捕捉到教育體製中的弊端,如脫離實際、脫離生活、脫離勞動,以及過於功利化的傾嚮。他批判那些隻注重知識灌輸,而忽略瞭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的教育方式。 他對鄉村教育的關注,尤為值得稱道。他深知,中國的大多數人口生活在農村,鄉村教育的落後,是製約中國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他積極探索適閤鄉村實際情況的教育模式,強調教育要與生産勞動相結閤,要培養學生適應農村生活、服務農村建設的能力。 梁漱溟的實踐,充滿瞭探索精神和改革勇氣。他並非一味地照搬西方模式,而是試圖在中國本土的土壤上,摸索齣一條符閤中國國情的教育道路。他的實踐,有成功之處,也有其局限性,但其精神,即對教育的深刻關懷、對生命發展的執著追求、對民族未來的深切憂慮,都對後人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教育與人生:梁漱溟教育文集》所呈現的,不僅僅是關於教育的理論,更是關於一個智者如何以教育為載體,去關照生命、反思社會、探索人生意義的深刻記錄。它邀請讀者一同走進梁漱溟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對教育的赤誠,去體悟他對人生智慧的追尋,並在時代的洪流中,尋找屬於自己的教育與人生的坐標。這部文集,是對那個時代教育思潮的珍貴記錄,更是對當下教育睏境的深刻啓示,它提醒我們,教育的根本,始終在於“人”本身,在於生命的蓬勃與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