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的和感伤的的小说家》讲述的是2009年,奥尔罕·帕慕克应邀在哈佛大学做了六场演说,即著名的诺顿演说,此为结集。
帕慕克说,在完成《纯真博物馆》之后,他觉得自己在做了三十五年小说家之后,好像回到了原点,他也意识到,这原点并不是他的出发点(这也是许多人的共识)。他慢慢地在心中有了一个他所经历的文学旅程的意象,他觉得是时候谈谈了。
“我希望谈论我的小说创作旅程,沿途经过的站点,学习过的小说艺术和小说形式,它们加于我的限制,我对它们的抗争和依恋。同时,我希望我的讲座成为小说艺术的论文或沉思,而不是沿着记忆的巷道走一趟或者讨论我个人的发展。”
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 ),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学巨擘。出生于伊斯坦布尔,曾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200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总计已被译为50多种语言。
其他作品:
《我的名字叫红》
《白色城堡》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雪》
《黑书)
《新人生》
《寂静的房子》
《杰夫代特先生》
《纯真博物馆》
《别样的色彩>
帕慕克这本小书的力量主要不在于他对小说的理论化阐释,而在于他声明了对小说的信念……帕慕克仍然相信,创造世界是小说家的真正使命,阅读小说的最佳理由就是探索小说世界……以这种方式阅读——以差不多忘乎所以的方式,追寻我们赖以穿越生命旅程的智慧和借镜——一般看起来仿佛是一种奄奄一息的心灵修炼。帕慕克的书让我们明白,如果缺乏这种近乎形而上的信念,伟大的小说不但无法被创作出来,也得不到真正的欣赏。
——《书坛》
帕慕克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解释了小说家的意识活动内容……在帕慕克的论述中,小说的写作和阅读是人类伟大的乐观主义行为之一。这就是小说家与读者认同人物的含义。帕慕克是天真的,也是感伤的小说家,鲜有小说家能出其右——并且他渴望兼有天真与感伤品质的读者。
——《奥斯汀美国政治家》
1 阅读小说时我们的意识在做什么
2 帕慕克先生,这一切真的都在你身上发生过吗?
3 文学人物,情节,时间
4 词语,图画,物品
5 博物馆和小说
6 中心
收场白
培养对小说的热爱,发展阅读小说的习惯,表明一种试图摆脱笛卡尔式单一中心世界的逻辑的渴望。在这样的世界中,身体与意识,逻辑与想像相互对立。小说的独特结构允许我们无所顾虑地将相互矛盾的思想并置于我们的意识之中,并同时理解那些相互抵牾的观点。我在上一讲提到了这一点。
现在,我打算向你们展现我的两个坚定而又强烈,同时也相互矛盾的信条。不过,首先允许我说明一下背景。2008年,我在土耳其出版了一本名为《纯真博物馆》的小说。该小说讲述的是(在许多别的事情之中)一个名叫凯末尔的男子的行事与情感。他深陷爱网,非常痴迷。小说出版不久,我开始收到来自许多读者提出的如下问题:“帕慕克先生,这一切真的都在你身上发生过吗?帕慕克先生,凯末尔就是你吗?”他们明显认为凯末尔的爱情故事是以一种极为现实主义的方式描述的。
因此,现在让我给出两个相互矛盾,但我都信以为真的答案:
1.“不,我不是小说主人公凯末尔。”
2.“但是,对我来说要让小说读者相信我不是
凯末尔是不可能的。”
第二个答案说明,对我来说——对许多小说家来说也是如此——要让读者相信他们不应该把我与我小说的主人公等同起来是很难的;同时,这个答案也在暗示,我不会花精力去证明我并不是凯末尔。实际上,我在写小说的时候心里清楚知道我的读者——我们可以把他们归为天真的、不事声张的读者——会认为凯末尔就是我。再者,在我意识深处的某个角落,我多少还是愿意我的读者认为我就是凯末尔。换言之,我期望我的小说被看作一部虚构作品、一件出自想像的产品——然而我也愿意读者相信故事及主要人物都是真实的。对持有这种自相矛盾的愿望,我一点也不觉得自己口是心非或在招摇撞骗。我以经验得知,小说写作的艺术就是要深刻地感受到这种相互矛盾的愿望,但也要心平气和地继续写下去。
丹尼尔·笛福出版《鲁滨孙漂流记》的时候,掩盖了其故事是一个想像出来的虚构这一事实。他声称该小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后来,当他的小说被发现是一个“谎言”时,他陷入难堪的境地,不得不承认——虽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其故事的虚构性。数百年来——从《堂吉诃德》,甚或从《源氏物语》,到《鲁滨孙漂流记》、《白鲸》,直到今天的文学——作家和读者一直试图在小说的虚构属性上达成协议,但都没有获得成功。
我说这些话并不是要暗示我希望达成这样的协议。相反地,作家和读者关于小说的理解缺乏绝对的一致性,小说艺术正是从这一点汲取力量。读者和作者认同并赞成小说既非完全的虚构,也非完全的事实。但是,当我们逐词逐句阅读小说的时候,这个观念会转变为疑问,转变为强烈而又集中的兴趣。读者会这么想,作者很显然一定已经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但是他也许夸大或想像了部分内容。或者与此相反,读者认定作家只能写出亲身经历的事情,并由此开始想像有关作者的“真相”。
……
我通常对那些标签明确的书籍不太感冒,比如“青春疼痛”、“都市言情”之类的。而《天真的和感伤的的小说家》这个名字,却巧妙地避开了这些俗套的定义,它更像是一种状态,一种体验的描述,这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本更具普遍性和深度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我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给我带来惊喜,让我发现意想不到的转折,或者是在某个瞬间,豁然开朗。我不太喜欢那种一眼就能看到结局的故事,我更喜欢那些充满未知和探索性的叙事。我渴望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一种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思考。这本书,或许就能提供这样的契机。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有一种奇特的“质感”。翻开扉页,字体、纸张的触感,甚至空气中淡淡的书卷气,都让我觉得它不是那种可以随意翻阅、快速消费的读物。它似乎蕴藏着某种深沉的力量,需要你静下心来,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对待。我喜欢这种能够让我进入一种“沉浸式”阅读状态的书籍,它能够将我从现实的喧嚣中抽离出来,进入一个属于作者构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会是怎样的,但我已经开始想象,它可能是一段漫长的旅程,一段心灵的探索,或者是一场关于人生的深刻对话。我很期待作者能够用他独特的笔触,描绘出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那些转瞬即逝的念头,那些在我们心中留下痕迹的过往。
评分“天真”与“感伤”,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它们似乎是对立的,却又能在某些时刻完美地融合。我猜测,《天真的和感伤的的小说家》这本书,可能会探讨人性中那些矛盾而又真实的一面。或许,它会以一种温柔而又犀利的方式,揭示我们内心的脆弱,以及我们是如何在经历世事后,逐渐学会坚强,或者,又是如何悄悄地丢掉了最初的那份纯真。我喜欢这种能够引发我反思的书籍,它不仅仅是提供一个故事,更是在引导我去看待世界,看待自己。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他的文字,触碰到我灵魂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评分《天真的和感伤的的小说家》这本书,老实说,拿到手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市面上的书太多了,很多都打着“深度”、“反思”的旗号,读起来却味同嚼蜡,要么是空洞的说教,要么是堆砌的辞藻。《天真的和感伤的的小说家》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微妙的矛盾感,让人好奇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是关于创作的纯粹与世故?还是关于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这种模糊的空间反而激起了我的探索欲。我喜欢这种不直接点破主题的书名,它留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也让我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去一点点剥开它的面纱。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触及到我内心深处某些被忽略的情感,或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生活。也许它会让我笑,也许会让我哭,但最重要的,是它能让我有所思,有所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很简单,却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以及那种不张扬的字体,都让我觉得它是一本有分量的作品,而不是市面上那些充斥着华丽包装的快餐读物。我更喜欢那些能够让我感受到作者用心去打磨的书籍,它们通常蕴含着更深刻的思想和更真挚的情感。我希望《天真的和感伤的的小说家》能够带给我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去体验不同的生命,去感受不同的情感,去领悟不同的哲理。这本书,或许能够成为我书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反复品读,并且每次都能从中获得新的体悟。
评分自从那年看了我的名字叫红,就喜欢上了帕慕克了
评分对于现代的世俗化个人来说,要在世界里理解一种更深刻、更渊博的意义,方法之一就是阅读伟大的文学小说。我们在阅读它们时将理解,世界以及我们的心灵拥有不止一个中心。
评分打折时购买,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帕慕克还有什么好说的
评分好看的小书,观点很诚恳,感恩。
评分发人深省的哲学和美妙的文字
评分京东搞活动囤的,活动很给力,囤了不少,要多搞活动哦京东搞活动囤的,活动很给力,囤了不少,要多搞活动哦京东搞活动囤的,活动很给力,囤了不少,要多搞活动哦京东搞活动囤的,活动很给力,囤了不少,要多搞活动哦
评分帕慕克谈小说创作,很好,推荐阅读,谢谢。
评分临近年关,京东的400-200活动着实又火了一把。 微博上可以看到各种图书搭配晒单种类繁多。 这样的句号应该是对消费者和京东都是最有利的。 图书应该不错,我没有看到。直接邮寄到朋友那里去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