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国维 著
图书标签:
  • 王国维
  • 人间词话
  • 词学
  • 文学批评
  • 宋词
  • 古典文学
  • 文化
  • 美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诗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577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281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领略诗词之美,提升人生境界。一代国学巨匠的传世经典之作,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

  ★近代中国享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中国词话、词话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注释译文详解,清扫阅读障碍。

  ★弥缺补遗,由精华本升级为全本。

  2.《人间词话》观点新颖、立论精辟、自成体系,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书提出了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词学理论,在中西文艺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中国二十世纪著名的诗词美学经典,深受鲁迅、胡适、梁启超、陈寅恪、朱光潜推崇的国学大师。

内容简介

  本书精心汇集了王国维《人间词话》现存于世的珍稀手稿,将王国维本人亲手删改后的64则《人间词话》原本及剔除掉的49则删稿完整呈现。并增加了“补遗·眉批、跋语”,精心收录了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尤其增加了详尽介绍诗词出处的两则附录,让读者轻松愉悦地读懂王国维的著作。

作者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文学家、美学家、哲学家、古文字学家。曾赴日本留学,并担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职,著有《人间词话》等3部著作。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避居日本。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担任教授。1927年6月,王国维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文学批评;开发灵性,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

  ——翻译家 傅雷

  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精到。

  ——美学家 朱光潜

  王国维寥寥几万字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几百万字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

  ——知名学者 王攸欣

  我考入中学后,母亲为我买了一部《词学小丛书》,其中附有一卷《人间词话》,《词学小丛书》使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作者和作品,我当然极为欣喜,然而使我觉得更为感动和受用的,却是那薄薄的一卷《人间词话》。

  ——知名学者 叶嘉莹

目录

卷上·人间词话 001

卷下·未刊手稿与补录稿 093

补遗·眉批、跋语 153

词作·人间词 163

人间词甲稿 164

人间词乙稿 183

附录甲·引用的诗词原文 203

附录乙·其他诗词家评论 267

精彩书摘

  【叁】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原文】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出自欧阳修《蝶恋花》,全文见附录甲之二。欧阳修(1007年~1072年),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吉州庐陵(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北宋时期文坛领袖,创作了大量诗文,对后世影响深远。]、“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出自秦观《踏莎行》,全文见附录甲之三。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出自陶渊明《饮酒》,全文见附录甲之四。陶渊明(约365年~427年),晋代文学家,名潜,或名渊明。一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入刘宋后改名潜,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出自元好问《颍亭留别》,全文见附录甲之五。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原稿在“何者为物”下删去“此即主观诗与客观诗之所由分也。”]。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译文】

  从创作的主体关系上看,意境又可以分为有我的意境和无我的意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的意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的意境。

  有我的意境是从“我”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带有自我情思,所以外界事物都会显现出“我”的色彩。

  无我的意境事从事物的角度来观察认识事物,物我两相忘,最后分不清哪个是我,哪个是事物。

  古人作词,写“有我之境”的占多数,但是他们未必不能写“无我之境”,这在于豪迈杰出之人能够自我培养。

  【评析】

  在这则词话,王国维进一步阐释“意境说”。他认为,词人在观察事物,表达感情时有两种方法,一是有我之境,二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就是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偏重于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在所创造的诗境中,作者移情入景,景物非完全客观的景物所呈现,而是带有作者的浓厚色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比较具体明确和强烈。

  “以我观物”这个我是一个现实的有意志的人,王国维曾把它称作“欲之我”。这个“我”在对自然的审美过程中,他本身的意志,往往以一种情绪,一种具有鲜明倾向与色彩的心境投射到自然物中,但自然物本身的自在性同那个“欲之我”是相对立的。

  在这当中,主体的思欲与意志使其对自然的审美本身可能也是反自然的,但自然的怡然和宁静又会吸引主体暂时与“欲之我”分离,如同叔本华在论及西方诗时所说的:“欲望(以个人利害为目的)和眼前环境的纯粹观照是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的。”这或许就是王国维所说“由动之静时得之”的“有我之境”。

  【肆】无我之境优美,有我之境宏壮

  【原文】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参看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全文见附录甲之六。此诗给人的感觉就是宏壮。]

  【译文】

  要想写“无我之境”,词人只有在超脱世俗、散淡静谧的心境中才能得到。要想写“有我之境”,词人必须在强烈情感的动态作用下,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抒发才能得到。因此,前者显得优美,后者显得宏壮。

  【评析】

  这则词话从动静关系中来区别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并将其纳入到西方优美、宏壮的风格类型之中,王国维中西融合的美学思想在此则词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词话中的动、静,是就观物时的感情状态而言的,“静”是指感情平和,没有很大起伏,此时词人的心境平静宛如一物;“动”是指感情激烈,不仅指引着作者的审美倾向,而且将物性也淹没在这种激越的情感之中。

  在静的观物状态下,我与物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利害冲突,故物与我之间等闲相待,呈现出优美的风格;在动的观物状态下,我与物之间则具有强烈的利害关系,故物与我之间彼此不对等,“我”的强势障蔽了“物”的本性,就形成了宏壮的风格,这是王国维的基本思路。

  不过王国维并不是简单地处理两种观物方式。因为,无论作者表达怎样的境界,都必须先让自己处于一种静思状态,这样才有可能清晰的构思出想要表达的内容,从而予以准确表达。所以,在表现无我之境时,固然是“静”中得之;不过在表现有我之境时,也同样要在“静”中得之。

  所以,王国维特别说明有我之境是“由动之静”时得之,就在于强调虽然表达内容、形成境界各有不同,而在创作的虚静心理机制上,其实是相似的。有我之境也同样要在动荡的心理渐趋安静时,才能再度审视情感的特性,才能将“以我观物”的过程和心理完整地描述出来。

  由此可见,心情平淡,物我两忘,行之于笔端的,一定是纡徐平缓,清雅淡宕,表现出世的超脱。精神贯注,感情冲荡,行之于笔端的,一定是激昂深切,骇心震目,表现入世的激切。

  ……

前言/序言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久负盛名的词话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中,十分自然巧妙地融入了新的观念和方法,他总结的理论问题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在中西文艺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人间词话》在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人间词话》在理论上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其观点新颖,立论精辟,自成体系,在很多问题上都颇有创见,它可以被看作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具意义的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王国维(1877—1927)是一位通才,他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著名的学者。作为清华四导师之一,1925年,王国维任教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并以其笃实的学术作风影响了一代清华学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同时他自身的学术研究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其论殷周、释甲骨、释钟鼎,皆有个人精到见解,对古代历史、地理等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对学术的执着和专注,彰显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严谨治学的劲节。

  王国维的一生在考据、哲学、文学评论等多方面均有佳绩,不过他对自己写词的功夫尤为自得,他甚至还说过这样一段雄视百代的话,他说:“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及百余阙,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王国维说此话时刚满30岁,其所作词“不及百余阙”,就完全不将八百年来的词人放在眼里,其轻狂自信可见一斑了。

  当他的作品《人间词话》于1908年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之后,其“境界说”等美学、文学理论,将中西美学、文学思想“化合”,“成大学问、大事业之三境界”等内蕴深邃的学说,就得到了很多学者和文学大家的认可和赞赏。时至今日,其中的经典名篇仍然广为传颂、脍炙人口。《人间词话》也因此而成为王国维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人间词话》可以被看作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在文学批评史上占得重要的地位。在清代众多的词话中,《人间词话》以其新颖独到的见解,独创的熔中西美学、文艺思想于一炉的前卫思想,打破了当时清代文坛浙派与常州派的门户之见。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为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所以,《人间词话》在中国学术思想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虽为论词之作,但涉及的范围却很广泛,并非仅仅局限于词,夏承焘在其《词论十评》中评价其“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术论读”。

  《人间词话》是建立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的,并且结合其自身独到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一说,随后这一学说也成为王国维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境界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一个观点,即文学作品的意境是由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实际和它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是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情感和理智的高度统一。所谓境界并非仅仅局限于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且还有“造境写境”,即描摹的境界与写实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不仅对境界的含义作了十分明确的说明,而且还对境界的构成作了具体阐述。王国维认为“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虽写实象,亦理想家也”,其意在说明,诗人能够通过摩写自然而表现其理想构成,综观文学史上的成功之作,理想与写实必定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在品读《人间词话》时,笔者除了惊叹于王国维别具一格的评论和对比,通读两宋六朝之词的博闻强识外,感触很深的竟然是王国维的“伤心”,不论对李后主,还是对苏轼、辛弃疾的评说,无不使人感觉到了他的“伤心”之情,伤心人解伤心语,总是能够一语中的。于是,他的评说成了他忧郁性格的反衬,而这些忧郁的症状是否成为他日后“纵身一跃”的前奏,人们不得而知。

  王国维在他50岁的时候,纵身一跃,跳入颐和园的昆明湖没顶而逝,一代伟大的文学巨星就此陨落。纵观王国维的一生,一直都在不停地对人生问题追索讨问。逝者已矣,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法得知王国维自杀的真实原因,但是从其遗书中“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话语中,我们似乎能够猜测出什么。有人说他是逊节于清朝的遗臣,有人说他是忧心世道的烈士,也有人说他只是受不住罗振玉这位师长的长期欺压,一口怨气咽不下,就投水自尽了。人们纷纷猜测王国维自杀的原因,但是这个答案已经随着这位前清遗老一同沉入昆明湖底了。

  王国维戏剧性的死亡对历史学者而言是举足轻重的,他所留下的文字或许要比他个体生命的终始短长更为重要。

  《人间词话》原稿卷首的题诗

  戏效季英作口号诗

  舟过瞿塘东复东,竹枝声里杜鹃红。

  白云低渡沧江去,巫峡冥冥十二峰。

  朱楼高出五云间,落日凭栏翠袖寒。

  寄语塞鸿休北度,明朝飞雪满关山。

  夜深微雨洒帘栊,惆怅西园满地红。

  秾李夭桃元自落,人间未免怨东风。

  双厥凌霄不可攀,明河流向阕中间。

  银灯一队经驰道,道是君王夜宴还。

  雨后山泉百道飞,冥冥江树子规啼。

  蜀山此去无多路,要为催人不得归。

  十年断肠寄征衣,雪满天山未解围。

  却听临娃谈故事,封侯夫婿黑头归。


人间词话:一曲风雅,千古共鸣 《人间词话》非此书,而是关于“人间词”与“词话”之意涵的探究,一场关于文学、人生与审美的溯源之旅。它不拘泥于某一部具体的词集,不限于某一特定时期的词风,而是将目光投向广阔的“人间”,聚焦于“词”这一形式,并通过“话”的视角,剖析其艺术的精髓,体悟其蕴含的人生哲理。 “人间”,顾名思义,是充满七情六欲、悲欢离合的尘世。词,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其生命力恰恰在于它对“人间”情感的细腻描摹。从唐五代词的率真豪放,到宋词的婉约沉郁,再到明清词的跌宕起伏,词始终与人的生存状态、社会变迁、审美情趣紧密相连。《人间词话》所要探索的,正是这种“人间性”在词中的体现。它不畏人海茫茫,不避市井烟火,而是从最真切的生活体验中提炼艺术的精粹。那些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士大夫的忧国忧民,文人的风花雪月,甚至是帝王将相的庙堂之思,都可能化为笔下的珠玑,汇入词的洪流。 “词话”,则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和鉴赏方式。它不同于刻板的理论说教,也非泛泛的文学史叙述。《人间词话》中的“话”,是一种带有个人情感与独立思考的解读。它或许是对一句名句的品味,或许是对一位词人的推崇,又或许是对一种词风的辨析。这种“话”,充满了艺术的灵性与生命的温度。它不追求事无巨细的考据,而是侧重于“意境”的捕捉,“神韵”的传达。词人胸中的丘壑,词句中的风骨,词外的情思,都在“话”的引导下,跃然纸上,直抵人心。 因此,《人间词话》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固定的知识体系,而在于它开启了一扇通往理解词之灵魂的大门。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文学的朝圣,去感受词的千姿百态,去体会词人寄托于字句间的万千情愫。 一、词的“人间性”:情感的温度与生活的质感 词,之所以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人间”情感的深刻洞察与真实呈现。它不像诗那样追求宏大叙事或哲理思辨,而是更侧重于个体生命的体验,更贴近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 从“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的孤独,到“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的凄凉,再到“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的离愁别绪,词以其特有的婉转曲折的语调,将人类最普遍、最细腻的情感一一捕捉。这些情感,无论是爱情的甜蜜与苦涩,友情的珍贵与分离,亲情的牵挂与思念,还是家国天下的忧思与壮志,亦或是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与感叹,都构成了“人间”丰富多彩的情感图景。 《人间词话》的“话”对此深有体会。它不会简单地罗列词句,而是深入到词人创作的背景,洞察词人内心的情感波澜。比如,对于李煜的词,它不会止步于“亡国之君”的标签,而是会去体味那些“故国不堪回首月明时”的无奈与悲伤,感受他从帝王高位跌落至阶下囚的巨大心理落差。对于柳永的词,它也不会仅仅批评其“俗”或“滥”,而是会去欣赏他对于都市生活、市井风情的生动描绘,以及他对普通市民阶层情感的体谅与共鸣。 更重要的是,“人间性”还体现在词对生活质感的描摹上。那些清晨的薄雾,午后的斜阳,黄昏的炊烟,深夜的寒灯,都可能成为词中的意象。词人笔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不仅仅是景物,更是旅人离别时的孤寂与凄清。“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不仅仅是秋天的景象,更是词人对人生道路的迷茫与探索。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描写,让词变得鲜活而真实,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词人所处的世界。 《人间词话》所要做的,就是引领读者去发现和品味词中的这份“人间性”。它鼓励读者将自己置身于词人的情境中,去感受那些真挚的情感,去体会那些细腻的描绘,从而与词产生深层次的共鸣。它告诉我们,伟大的词作,往往是对“人间”最深刻的理解与最动人的表达。 二、词话的“神韵”:意境的营造与审美的升华 如果说“人间性”是词的根基,那么“神韵”便是词的灵魂。而“词话”这种形式,恰恰是解读和传递词之“神韵”的绝佳方式。它不是一种僵化的分析,而是一种灵动的感悟,一种高度浓缩的艺术体验。 “神韵”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作品中难以言喻、但又真实存在的内在精神和生命力。《人间词话》所强调的,正是词作中那份“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这种韵味,往往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通过意象的组合、情感的含蓄、语气的渲染等方式,在读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词话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触及这层面纱,引导读者去感受那份“意境”。它或许会抓住一句精炼的词语,例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然后去阐释这短短十字所营造出的清冷、孤傲、高洁的意境。它会告诉我们,这不仅仅是对梅花的描写,更是词人一种高洁品格的象征,一种在孤寂环境中坚守自我的精神写照。 “词话”也常常关注“语外之意”。它不拘泥于字面意思,而是去探究词句背后隐藏的哲理、情感和人生感悟。例如,对于“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词句,词话会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不仅仅是对落花的伤感,更是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无人理解的孤独。 《人间词话》的“话”,往往带有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它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评价,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赋予词作新的生命。它会运用比喻、类比等手法,将抽象的艺术感受形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它也常常会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戏曲等进行对比,从不同维度去阐释词的意境。 例如,一些词话会强调“以无为有”的创作手法。它们会指出,许多优秀的词作,正是通过留白、含蓄,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词人并不把所有情感都和盘托出,而是点到为止,剩下的,则交给读者去补全。这种“留白”的美学,恰恰是“神韵”的重要来源。 《人间词话》所要传递的,是一种对美的追求,一种对艺术的敬畏。它鼓励读者用一颗敏感的心去体会词的“神韵”,去感受词作中那份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词,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心灵的对话,是审美体验的升华。 三、从词到人生:情感的慰藉与智慧的启迪 《人间词话》并非仅仅停留在文学的鉴赏层面,它更深刻地触及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词,作为一种情感的载体,往往能成为我们理解自身、慰藉心灵、启迪智慧的窗口。 许多词作,都蕴含着作者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体验。那些在仕途失意中的无奈,在离别伤感中的孤独,在年华老去中的惆怅,都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阅读这些词,我们往往能够找到与自己相似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一种“原来我也并非孤身一人”的慰藉。 《人间词话》的“话”,会引导读者去体会词人如何将个人的不幸转化为艺术的升华。例如,许多词人虽然身处逆境,但他们的词作却依然保持着一种高昂的格调,一种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的传递,能够给予读者强大的力量,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也能保持乐观与坚韧。 同时,词作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人间词话》会从中提炼出一些普遍性的道理。例如,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词人对世事无常的体悟,教导我们要保持一份淡然;词人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则能启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命的意义。 《人间词话》的“话”并不枯燥地说教,而是通过对词作的解读,将这些人生哲理巧妙地融入其中。它让我们明白,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艺术的美感,更在于它能够滋养我们的灵魂,丰富我们的人生。 它鼓励读者将阅读词的过程,看作是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认识的过程。当我们读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时,我们可能会思考自己的人生旅途是否也曾如此孤寂;当我们读到“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时,我们可能会反思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迁与不变。 《人间词话》所倡导的,是一种将文学融入生活,用文学来滋养人生的态度。它相信,通过对词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理解他人,更好地面对复杂的人生。它所构建的,是一座连接文学与人生的桥梁,一条通往更深刻的自我认知与人生体悟的道路。 总而言之,《人间词话》是一场关于词的美学探索,一次关于人生意义的哲学追问。它以“人间”的真挚情感为土壤,以“词”的艺术形式为载体,通过“话”的独特视角,将文学的魅力与人生的智慧融为一体。它鼓励读者去感受词的温度,去领悟词的韵味,最终,在词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共鸣与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人间词话》这本书,一度让我觉得有些“高深莫测”。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一开始被书中那些典雅的词句和深刻的见解弄得有些不知所措。但当我耐下性子,反复品读,甚至尝试去查阅一些文中提到的词人作品时,才渐渐领略到它的精妙之处。作者王国的眼光极其锐利,他能够从一首词中挖掘出作者创作时最细微的情感波动,以及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他对词的品鉴,不拘泥于形式,更注重内在的精神。他对于“词之境界”的划分,让我对文学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他不像很多评论家那样,一味地去分析语法结构或者用词的优劣,而是更加关注作品所传达出的情感共鸣和艺术感染力。读他的评论,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文学的殿堂,感受着那些流传千古的词句所带来的震撼。他让我明白,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灵魂的共鸣。这本书,需要静下心来去读,去体会,去感受,然后你会发现,它是一本宝藏。

评分

《人间词话》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好几遍,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初读的时候,是被它那股子诗意盎然、浑然天成的古典美所吸引。书中对于词的品评,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作者王国的灵动与慧见。他谈论词的意境,谈论词的境界,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风花雪月,或是悲欢离合。读他的文字,我能感受到词句背后那份深沉的情感,那种“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妙处。比如,他提到“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一幅衰败没落的景象,以及隐藏在其中的历史沧桑感,让人不禁扼腕叹息。再比如,他对于“大江东去”这类豪迈的词句的解读,更是将词的壮阔与激昂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会告诉你,好的词,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情感的升华。有时候,读他的评论,我仿佛也能跟着他的思路,去体会那些词人创作时的心境,去感受词语所蕴含的千言万语。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又风趣的长者,娓娓道来,将我带入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学世界。

评分

我得说,《人间词话》这本书,真的刷新了我对文学评论的认知。以前看评论,总觉得枯燥乏味,像是被塞了一肚子理论,而这本书完全不同。它像是一场场精彩的文化沙龙,王国的见解独到,而且常常带着一种哲学的高度。他不仅仅是在评论词,更是在探讨人生、探讨艺术的本质。他对“境界”的论述,对我触动很大。什么是“有我之境”,什么是“无我之境”,这不仅仅是文学上的区分,更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 reflection。读到他分析“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时,我才真正理解,原来寂寞也可以如此动人,如此有力量。那种孤独感,不是令人颓废的,而是沉淀下来,升华为一种静美的存在。他对于词句的锤炼,对于意象的选择,都充满了匠心。他会告诉你,为什么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就能勾勒出秋天的萧瑟,为什么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就能带来深沉的悲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字的力量,更看到了思想的深度。它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是启迪智慧,让我开始思考,我所看到的事物,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意义。

评分

初次翻开《人间词话》,我被它的标题吸引——“人间词话”,听起来就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带着一丝不食人间烟火的超脱。而读进去之后,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作者王国对于词的解读,就像是在和一位老友聊天,不拘泥于陈规,却又充满了智慧。他谈论词的“境界”,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他会告诉你,什么叫做“眼中有景,心中有情”,什么叫做“事中人,人中事”。那些看似简单的词句,在他的解读下,立刻变得生动起来,仿佛有生命一般。我特别喜欢他对于词的“优劣”的判断,不是冷冰冰的论断,而是充满了个人情感的体验。他似乎能够感受到词人创作时的喜怒哀乐,并将这些情感传递给我。比如,他提到某个词人,虽然有些词句看似平淡,却因为饱含真挚的情感而令人动容,这让我开始反思,生活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用心去体会,是否也能蕴含着动人的力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学的温度,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评分

《人间词话》这本书,我只能说,它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茶”。初读时,或许觉得有些涩口,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那种醇厚的香气便会慢慢散发出来,让你回味无穷。作者王国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将对词的评论,写得如同诗歌一般优美,充满了画面感。他不仅仅是在分析词的结构和内容,更是在探索词背后的精神世界。他对于“境界”的划分,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启发。他教会我,如何去欣赏那些“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如何去体会那些“欲说还休”的情感。我尤其欣赏他对于词句的“炼字”的推崇,他能够从一个字、一个词中,看到作者匠心独运的巧思。读他的评论,我仿佛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一起,游览中国文学的壮丽山河,感受古人留下的文化瑰宝。这本书,让我对词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词句,而是深入到其内在的灵魂。它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一种对美的追求,让我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多了一份审美的视角。

评分

纸质印刷都特别好

评分

很满意,看了很久,赶上活动立马下手!!!

评分

词汇有优美,宋词配上词的意义好美。

评分

买了好几本

评分

好的好的,蛮好的,好的,好的,不错的,好的

评分

京东图书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一代巨匠,王国维先生的诗词理论著作。

评分

国学魅力,一览无余,语话人间,有灵有肉。

评分

 ̄  ̄)σ熊逸的书听到的,不错,可以看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