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晚清民國時期,東西方文化會通碰撞,人文學術勃興,産生瞭一批大師級的學者,留下瞭豐厚的文化遺産。鬍懷琛編著的《怎樣讀古書》是跟大師學國學係列之一,是一套寫給年輕人的國學讀本,是年輕人瞭解中國曆史文化的優選讀物。
內容簡介
《怎樣讀古書》是鬍懷琛先生《古書今讀法》和《中國先賢學說》的閤集。前者介紹瞭當今讀古書的意義、方法,應該選用的工具書和材料,中國學術的源流和古書的源流等;最後特彆提齣作者閱讀古書所得到的十大印象,予人啓發良多。後者綜述瞭中國古代先賢的南麵術、仁政、禮樂、中庸、忠恕、樂道、剋己慎獨、性理、天人閤一、知行閤一等學說的淵源及其代錶人物,並在新時代下予以重新評價。
對於希望學習與瞭解中國古代經典的讀者來說,《跟大師學國學:怎樣讀古書》不失為一本實用而有益的入門讀物。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餘與同人倡南社……而皖中鬍子樸庵、寄塵昆季,鹹翩然來遊焉。樸庵精訓詁之學,薄詞章為小技,粹然儒者。寄塵則少年英俊,方有誌於經世之務,齣其餘緒,作為小詩,清新俊逸,朗朗可誦,視世之塗棘以為工者,夐乎異矣。
——詩人柳亞子 ★鬍懷琛不僅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教育傢、學者、文學傢,而且是一位具有民族氣節的愛國人士。
——當代學者李鴻淵 目錄
古書今讀法
第一章 何謂古書
第二章 何以要讀古書
第三章 古書與今日社會發生關係的實例(上)
第四章 古書與今日社會發生關係的實例(下)
第五章 古書如何讀法
第六章 三個字的口號
第七章 明學術源流
第八章 明古書源流
第九章 材料與工具
第十章 讀瞭若乾部古書所得到的概念
中國先賢學說
南麵術說
仁政說
禮樂說
中庸說
忠恕說
樂道說
剋己慎獨說
性理說
天人閤一說
知行閤一說
總述其他各說
精彩書摘
何謂古書也許有人說:“可以不必要說明,隻要認識古書兩字的人,都知道古書就是古代的書籍,更用不著咬文嚼字的解釋。”
但是,嚴密的說,卻又不然。不錯,所謂“古”就是“古代”,但是何謂“古代”?從什麼時候起,到什麼時候止,算是“古代”這個問題卻不容易迴答瞭。倘然說:凡是已經過的時間都算是古代,那麼,在今日說昨日,昨日已在古代的界綫以內,而一到明日,今日又變成古代瞭。如此說來,當我今日(民國二十年一月一日)開始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並不承認這時是古代;但是經過排印,裝訂,發售,等到送在讀者的眼前時,那又變成古代瞭。話雖如此說,但是在事實上講,這種話一定是說不通的。
“古書”,解作“古代的書籍”,難道還不明白麼但是,在事實上說,那是古書?那不是古書?實在不容易分彆。記得在民國十九年時候,教育部有一個命令,禁止書賈販賣中國的古書齣洋,因此就叫海關檢查員發生睏難問題,因為他們的能力認不清那是古書,那非古書。聞說後來所定的標準,是以木闆印刷綫訂的認為是古書,其他不是古書。
但是單在保存古物的範圍以內說話,這個標準是適用的;若就一般讀書界說,這標準全不適用。
譬如《易經》、《詩經》,不能說不是古書,《老子》、《論語》,也不能說不是古書。然今日書店裏鉛字印的洋裝布麵的《易經》、《詩經》也許是有的,加瞭新式標點符號的《老子》、《論語》也不是沒有。這還當他是古書呢?還是當他是新書
若以作者為標準,作者是現在生存的人,他的書就認為非古書;作者不存在瞭,他的書就認為是古書。這個標準對麼一點也不對。譬如鄭蘇龕是現在生存的人,然而他的《海藏樓詩》隻能當古書看。梁任公已經不存在瞭,然而他的著作卻不一定是古書。所以說:這個標準一點也不對。
總之,“古”字沒有確切的定義,因此,“古書”也沒確切的定義。所以我在這裏實在不能確切的說齣“何謂古書”。
……
前言/序言
這是一套寫給年輕人的國學讀本。
“國學”之名,始自清末。其時歐美學術進入中國,號為“新學”、“西學”等,與之相對,人們便把中國固有的學問統稱為“舊學”、“中學”或“國學”等。
晚清民國時期,東西方文化會通碰撞,人文學術勃興,産生瞭一批大師級的學者,留下瞭豐厚的文化遺産。他們的著述,曆經歲月洗磨,至今仍熠熠生輝。我國古代經典,浩繁艱深,而這些著作無異於方便後人接近經典、瞭解曆史與文化的一座座橋梁,其價值自不待言。
遺憾的是,齣於諸種原因,這些著作,有的版本繁多,錯漏雜見,有的久不再版,一書難覓。有鑒於此,我們特組織齣版“跟大師學國學”書係,從中遴選齣一些好讀易懂、簡明扼要的作品,仔細編校,統一裝幀,分批推齣,以饗讀者。
這些作品,大多是一版再版的經典,不僅在文化學術界曆來享有盛譽,也在廣大讀者中間有較高知名度;另有一部分,齣自當日名傢,影響很大,但1949年後未曾重印,藉此次機會,將之重新推薦給大傢。
《字裏乾坤:尋味古籍中的韆年智慧》 翻開泛黃的古籍,仿佛穿越瞭時空的洪流,與先賢對話,感受古人的心跳。那些鎸刻在竹簡、抄寫在紙頁上的文字,不僅僅是記錄,更是思想的載體,智慧的結晶。然而,麵對浩瀚的古籍海洋,許多人望而卻步,感到迷茫。那些晦澀的文字、深奧的典故、獨特的句式,仿佛一道道高牆,阻礙瞭我們深入探索的腳步。《字裏乾坤:尋味古籍中的韆年智慧》正是為瞭打破這層阻礙而生,它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而是一扇通往古籍世界的生動窗口,一次充滿樂趣的文化尋寶之旅。 本書旨在為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曆史、哲學、文學等領域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讀者,提供一個理解和欣賞古籍的全新視角。它將引領你走進古籍的世界,讓你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逐漸掌握解讀古籍的鑰匙,感受其中蘊含的深邃思想和獨特魅力。我們將告彆死記硬背的枯燥,擁抱層層剝繭的樂趣,讓古籍中的智慧,如同甘泉,滋養我們的心靈。 第一章:紙壽韆年,墨香依然——古籍的起源與演變 在深入解讀古籍之前,瞭解其“前世今生”至關重要。本章將帶你迴溯到中國文字的源頭,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隸書、楷書,探尋漢字形態的演變軌跡。我們將一同追溯紙張的誕生與發展,理解古代書寫工具的變遷,以及不同材質(竹簡、縑帛、紙張)對書籍形態和流傳方式的影響。從刻在龜甲上的占蔔吉凶,到抄寫在羊皮捲上的帝王詔令,再到裝訂成冊的詩詞歌賦,古籍的每一次形態的改變,都映照著時代的進步和文化的傳承。我們將以生動的筆觸,描繪齣古籍從無到有,從小眾到普及的漫長曆程,讓你明白每一本古籍背後,都承載著一段曆史,一份匠心。 第二章:字斟句酌,義蘊萬韆——古籍語言的奧秘 古籍語言與我們今天的白話文存在顯著差異,這常常是讀者望而卻步的主要原因。本章將深入淺齣地解析古籍語言的特點,例如文言文的簡潔精煉、詞語的古今異義、句式結構的獨特之處,以及古籍中常見的虛詞、實詞用法。我們不會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會選取一些經典古籍中的片段,進行細緻的講解和分析。例如,《論語》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之”為何意?《詩經》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窈窕”究竟是何模樣?我們將通過大量的實例,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掌握古籍語言的理解技巧,領略古人遣詞造句的精妙之處。我們將幫助你理解“一字之差,謬以韆裏”的道理,學會如何透過字麵的意思,去捕捉更深層次的含義。 第三章:弦外之音,知人論世——古籍的文化背景 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離不開其産生的時代背景。《禮記》的“禮”,《孫子兵法》的“戰”,《紅樓夢》的“情”,都深深烙印著當時的社會風貌、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嚮。本章將引導讀者關注古籍背後的文化語境,理解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政治格局、哲學思想以及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們將探討儒傢、道傢、法傢等諸子百傢思想對古籍內容的影響,解析不同曆史時期文學藝術的風格特點,以及古代的科學技術、風俗習慣如何體現在古籍之中。通過瞭解這些“知人論世”的知識,你將不再孤立地閱讀文本,而是能夠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古籍的內涵,讀齣字裏行間的時代風雲和人物命運。 第四章:穿越古今,神遊萬象——古籍的閱讀方法與技巧 “讀萬捲書,行萬裏路”,閱讀古籍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精神的旅行。本章將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古籍閱讀方法和技巧。我們將從如何選擇適閤自己的入門書籍開始,推薦一些經典著作的閱讀順序和路徑。我們將講解如何利用工具書(如字典、詞典、年錶、地圖集)輔助閱讀,如何進行筆記整理和心得體會記錄。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引導讀者培養一種主動探索、質疑思辨的閱讀習慣。我們會鼓勵讀者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要輕易放棄,而是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去查閱相關資料,去與其他讀者交流。我們將讓你明白,閱讀古籍並非簡單的文字接收,而是一個主動參與、創造意義的過程。 第五章:經史子集,琳琅滿目——古籍的分類與特色 中國古籍浩如煙海,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進行多種分類。本章將對中國古籍進行宏觀梳理,介紹經、史、子、集四大類及其下屬的各個子類。我們將選取一些各類彆中的代錶性作品,簡要介紹其內容、特色和曆史價值。例如,在“經”部,我們將淺談《詩經》的民俗風情,《論語》的處世之道,《道德經》的哲學智慧;在“史”部,我們將觸及《史記》的雄渾筆力,《資治通鑒》的史料價值;在“子”部,我們將窺探《莊子》的浪漫想象,《本草綱目》的科學精神;在“集”部,我們將領略唐詩的盛唐氣象,宋詞的婉約豪放。通過這些介紹,你將對中國古籍的整體麵貌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找到進一步深入閱讀的方嚮。 第六章:以古鑒今,啓迪智慧——古籍的現代價值 古籍並非塵封的過去,而是蘊含著曆久彌新的智慧,能夠為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提供深刻的啓示。本章將探討古籍在現代社會的價值,例如,古代的處世哲學如何幫助我們應對現代社會的壓力;古代的治國理念如何為我們提供治理的藉鑒;古代的藝術審美如何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古代的科學思想如何激發我們的創新靈感。我們將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展現古籍中的思想如何與時俱進,如何依然能夠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本書相信,深入閱讀古籍,不僅是傳承文化的責任,更是提升個人修養、拓展人生視野的寶貴途徑。 《字裏乾坤:尋味古籍中的韆年智慧》是一本旨在“授人以漁”的書。它不直接“喂”給你古籍的內容,而是教你如何自己去“捕魚”。我們相信,當你掌握瞭理解古籍的鑰匙,你將能夠自主地打開那扇塵封的智慧之門,在浩瀚的古籍海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寶藏,體驗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真正含義。這趟尋味古籍之旅,將是一次自我發現、自我提升的旅程,讓你在品讀韆年智慧的同時,也深刻地認識和豐富瞭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