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章太炎先生是清末民國的國學“教父”級大師,對現代國學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專傢性,魯迅、周作人、黃侃、錢穆等多位當代名傢都曾是章氏的門生。
《章太炎國學講義》收錄瞭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兩次公開講學記錄,較係統地展示章氏深厚的國學素養,誠為國學愛好者廈研究者必讀之書。 《章太炎國學講義》通俗易懂,筒略概括,對中國傳統經學、哲學、文學進行精到而係統的籬述,是熱愛本國傳統文化的讀者的優秀入門讀物。
內容簡介
《章太炎國學講義》收錄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兩次具有代錶性的公開講學記錄,較係統地展示國學的概貌,是國學愛好者及研究者瞭解國學的必讀之書。
1.《國學概論》,通俗易懂、簡略概括,對中國傳統經學、哲學、文學進行精到而係統的簡述,是熱愛本國傳統文化的讀者的優秀入門讀物。
2.《國學略說》,乃是章太炎先生晚年的治學心得,內容係統精煉、深入淺齣,行文典麗古雅,集章氏畢生功力於一書,是瞭解章氏思想及國學進階的優秀指引之書。
作者簡介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因仰慕清初學者顧炎武的人格,更名絳,號太炎,以號行於世,浙江餘杭人。近代著名學者,思想傢、革命傢,清末民初民族革命的代錶人物之一。
章氏一生講學不止,弟子遍及天下,在當代國學研究界的影響巨大。本書選入其中後期兩次具有代錶性的國學講演之記錄。全書嚴謹大方,足可窺見國學總體概貌之一斑,乃是國學愛好者、研究者最佳指引之書。
內頁插圖
目錄
國學概論
第一章 概論
甲、國學的本體
乙、治國學的方法
第二章 經學之派彆
今古文之分
南北之分
宋學與漢學
今古文的復歸與衰亡
第三章 哲學之派彆
先秦諸子
漢至唐的演變
宋明理學
哲學總括
第四章 文學之派彆
無韻文
有韻文
第五章 結論:國學如何進步
國學略說
第一章 小學
小學定義
文字學
音韻學
訓詁學
第二章 經學
六經大概
易經
尚書
詩經
三禮
春鞦
第三章 史學
史學部類
正史
編年史
政書
治史明辨
第四章 諸子
諸子流彆
儒傢
道傢
墨傢
法傢
名傢
第五章 文學
著作之文與獨行之文
駢散之分
曆代文章之盛衰
文章分類
精彩書摘
南北朝時南北學者的傾嚮頗有不同:
《易》,北尊王弼,南尊鄭康成。
《毛詩》,南北無十分異同。
《左傳》,北尊服虔,南尊杜預。
《尚書》,北尊鄭康成,南用《僞古文尚書》。
唐初,孔穎達、賈公彥齣而作注疏,産生“五經”、“七經”的名稱。五經是孔穎達所主張的,賈公彥益以《周禮》、《儀禮》就稱七經,後更附以《公羊》、《轂梁》(《公羊》用何休,《轂梁》用範寜),就是唐人通稱的“九經”。孔穎達麯阜人,當時北方人多以為北不如南,所以他作注疏多采用南方,因此《易》不用王而用鄭,《左》不用服而用杜瞭。唐人本有“南學”、“北學”之分,後來北並於南,所有王弼、服虔的學說,因此散失無遺。
唐代輕學校而重科舉,取士用“明經”、“進士”二科(明經科討論經典,進士科策論應試),學者對於孔氏的學說不許違背,因此拘束的弊病,和漢代立十四博士不相上下,並且思想不能自由,成就很少,孔賈而外,竟沒有卓異的經學傢瞭。
《儀禮》、《喪服》是當時所實用的,從漢末至唐,研究的人很多並且很精,立說也非賈《疏》所能包。這是特例。宋學與漢學
宋代典章製度,多仍唐時之舊。宋人拘守唐人的注疏,更甚於唐人,就是詩賦以經命名的,也不許抵觸孔、賈的主張。當時有人作“當仁不讓於師賦”,將“師”訓作“眾”,就落第瞭。邢昺作《論語》、《孝經》疏,拘守孔、賈所已引用的,已是簡陋,那些追隨他們的後塵的,更是陋極。宋代改“明經科”為“學究科”,這“學究”兩字是他們無上的諢號。
在思想不能自由發展環境之下,時勢所趨,不能不有大變動,因此宋代學者的主張就和以前趨於相反的方嚮瞭。揭反嚮旗幟的人,首推孫復。他山居讀書,治《春鞦》以為三傳都不可靠。這種主張,在唐人已有趙匡、啖助創議於先,孫不過推衍成之。繼孫復而起,是歐陽修,他改竄《詩經》的地方很多,並疑《易》的《係辭》非齣自孔氏,立說之中很多荒謬,因為他本是文人,非能說經的。同時有劉敞(字原甫)說經頗多,著有《七經小記》,原本今雖不存,但從彆書考見他的主張,雖和注疏背馳,卻不是妄想臆測。神宗時王安石治經,著有《三經新義》,當時以為狂妄。原書已難考見,但從集中所引用的看來,也不見得比歐陽修更荒謬,想是宋人對於王安石行為上生怨惡,因此嫌棄他的學說。王的學說,傳至弟子呂惠卿輩,真是荒謬絕倫,後來黃氏有《緗素雜記》,把《詩經》看作男女引誘的談論,和《詩經》的本旨就相去韆裏瞭。
宋儒治經以意推測的很多。南宋硃文公憑他的臆測釀成很多謬誤。硃氏治經,有些地方原有功於經,但是功不能掩過。現且分彆指明:
一、《易經》本為十二篇,鄭、王閤彖辭於經,已非本來麵目,硃氏分而齣之,是他的功。他取陳摶的《河圖》、《洛書》並人《易經》——《河圖》、《洛書》由陳摶傳至邵康節,再傳至硃文公,他就列入《易經》。有清王懋竑為硃文公強辯,謂《河圖》、《洛書》非硃文公所列,那就太無謂瞭。因為硃文公對於道士煉丹之術,很有些相信。
……
章太炎國學講義 第一捲 總論 第一章 國學之定義與範疇 國學,顧名思義,乃指中國固有之學術。此學問並非一朝一夕所能窮盡,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曆經數韆年之積澱,涵蓋領域極廣。簡而言之,凡與中華民族之思想、文化、曆史、藝術、哲學、語言、文字等相關之學問,皆可歸入國學之範疇。 “國學”一詞,雖在近現代方被廣泛使用,但其內涵卻由來已久。早在先秦諸子百傢爭鳴之時,各種思想流派便已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奠定瞭國學之基石。此後,曆代學者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繼承、發展、創新,形成瞭輝煌燦爛的中華學術體係。 具體而言,國學之範疇可大緻分為以下幾個主要部分: 一、 哲學思想: 這是國學中最核心的部分。以儒傢、道傢、法傢、墨傢等為代錶的先秦諸子,構建瞭中國人最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體係。儒傢的仁、義、禮、智、信,道傢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法傢的君臣父子、法治思想,墨傢的兼愛非攻、尚賢尚能,無不深刻影響瞭中國社會的方方麵麵。到瞭宋明理學,則在儒傢基礎上融入佛道思想,形成瞭更為精密的哲學體係,如程硃理學、陸王心學等。 二、 曆史學: 中國素有“史不絕書”之傳統,曆史記載之豐富、體係之完整,在世界各國中堪稱翹楚。《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等“二十四史”,以及大量的史書、方誌、年譜、傳記等,構成瞭厚重的曆史學文獻。曆史學不僅是對過去事件的記錄,更是對民族興衰、社會變遷、政治製度、文化發展等進行深刻反思和總結的寶貴財富。 三、 語言文字學: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獨特載體,與漢字相關的學問,如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詞學等,都是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字的起源、演變、結構,字義的解釋和引申,語言的聲韻係統,詞匯的來源和發展,都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 四、 文學藝術: 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麯等文學體裁,以及書法、繪畫、音樂、舞蹈、建築等藝術形式。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元麯明清小說,中國文學史源遠流長,風格多樣,成就斐然。書法與繪畫更是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蘊含著深厚的美學思想。 五、 經學: 儒傢經典,如《詩》、《書》、《禮》、《易》、《春鞦》等,曆來被視為治國安邦、修身養性的根本。經學研究不僅是對經典的解釋和考證,更是對其中蘊含的政治、倫理、教育思想的深入挖掘。 六、 術數與科學: 雖然與西方科學體係有所不同,但中國古代的數學、天文、曆法、醫學、農學、兵學等,也屬於國學的重要領域。例如,中醫的陰陽五行、經絡學說,古代的曆法計算,數學上的《九章算術》等,都展現瞭中國人獨特的智慧。 七、 宗教與民俗: 佛教傳入中國後,與本土文化深度融閤,形成瞭中國化的佛教宗派,對哲學、藝術、文學等産生巨大影響。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其神仙體係、丹道修煉、符籙儀式等,也構成瞭國學的重要一角。此外,各地的風俗習慣、節日慶典、民間信仰等,同樣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理解國學之範疇,並非是為瞭將學問割裂開來,而是為瞭更清晰地認識國學的整體麵貌,以便於進行係統性的學習和研究。國學各部分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例如,哲學思想深刻影響文學藝術的創作,曆史事件為文學提供素材,語言文字是思想錶達的工具,經學則為哲學思想提供經典依據。 因此,學習國學,需要具備一種整體的視野,不能偏廢任何一個部分。章太炎先生編撰《章太炎國學講義》,正是旨在梳理和傳授這一博大精深的學術體係,讓後人能夠更好地認識、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第二章 國學之重要性與傳承 國學為何重要?其重要性體現在多個層麵: 一、 民族認同與文化根脈: 國學是中國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凝聚民族認同感的精神紐帶。瞭解國學,就是瞭解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為何如此。它為我們提供瞭獨特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生活智慧,使我們能夠在一個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保持文化的主體性和獨立性。 二、 思想啓迪與智慧滋養: 曆代先賢的智慧,儲存於國學經典的字裏行間。這些思想,無論是在人生處世、修身養性,還是在治理國傢、認識世界方麵,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它們能夠幫助我們開闊視野,提升思維層次,獲得解決現實問題的靈感。 三、 曆史反思與現實藉鑒: 中國擁有悠久而麯摺的曆史,國學中的史學研究,為我們提供瞭反思曆史、總結經驗教訓的寶貴材料。通過對曆史的梳理和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社會發展的規律,避免重蹈覆轍,為當下和未來的發展提供藉鑒。 四、 藝術審美品鑒與文化創新: 國學中的文學藝術部分,展現瞭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和藝術成就。學習這些經典,能夠提升我們的藝術鑒賞能力,培養高雅的情趣。同時,對傳統藝術形式和美學理念的深入理解,也是進行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 五、 語言文字之根基: 漢語作為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之一,其背後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對國學中語言文字學的學習,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漢語的精妙之處,提高語言錶達能力,並進一步認識漢字所蘊含的文化密碼。 六、 精神價值與道德涵養: 儒傢的仁愛、誠信、孝悌,道傢的順應自然、清靜無為,墨傢的兼愛、非攻,都強調瞭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修養。這些價值觀念,對於塑造健全人格、構建和諧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學傳承,任重道遠: 盡管國學具有如此重要的價值,但在現代社會,其傳承卻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西方文化的衝擊、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教育體製的變革,都可能導緻傳統文化的流失。 國學傳承,並非簡單的背誦和記憶,而是一個係統性的學習、理解、消化、吸收的過程。這需要: 一、 經典的學習與解讀: 深入研讀經典的原文,理解其字麵意思,更要掌握其深層含義和時代背景。這需要有係統的學習方法和正確的解讀路徑。 二、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學習國學,並非全盤接受,而是要以批判的眼光去審視。既要看到其精華,也要認識到其局限性,並將其與現代社會的價值觀相融閤。 三、 理論與實踐的結閤: 國學並非束之高閣的理論,而是可以指導我們生活的智慧。要將國學中的思想和方法,運用到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去,做到知行閤一。 四、 現代教育的創新: 如何將國學有效地融入現代教育體係,讓青少年更容易接觸和接受,是當前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這需要教育者們的智慧和創新。 五、 推廣與普及: 通過各種媒體、講座、活動等形式,將國學知識普及給更廣泛的社會大眾,激發人們對國學的興趣,提升全社會的文化素養。 章太炎先生,作為近代國學大師,其畢生緻力於國學的整理、研究與傳播。他編撰的《章太炎國學講義》,正是他嘔心瀝血的學術結晶,旨在為後人搭建一座通往國學殿堂的橋梁。通過學習《章太炎國學講義》,我們可以窺見這位國學巨擘的思想風貌,領略博大精深的中華學術。 第三章 章太炎先生與國學 章太炎先生(1869-1953),名炳麟,字太炎,號“太炎”,浙江餘杭人。他是中國近代傑齣的思想傢、革命傢、史學傢、語言學傢、文學傢,被譽為“中國近代學術的集大成者”。在國學研究領域,章太炎先生以其淵博的學識、深刻的洞見、嚴謹的治學態度,為後人留下瞭寶貴的學術遺産。 章太炎先生的學術生涯,與中國近代史的劇烈變革緊密相連。他早年深受乾嘉學派考據方法的影響,後又積極參與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等政治活動。然而,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他對國學的熱愛和研究從未停止。 章太炎先生在國學領域的貢獻主要體現在: 一、 體係化的學術構建: 章太炎先生對國學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和整理,打破瞭傳統的學科界限,將諸如哲學、曆史、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等領域融為一體,構建瞭具有整體性的國學研究框架。他的學術思想,不僅是對傳統國學的繼承,更是對其的創新和發展。 二、 語言文字學的開拓: 章太炎先生在語言文字學領域取得瞭卓越的成就。他對漢字的研究,從文字的起源、演變、結構到聲韻、訓詁,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並提齣瞭許多創新的理論。他的《文始》、《菿傳》等著作,對後世語言學研究産生瞭深遠影響。 三、 哲學思想的深入挖掘: 章太炎先生對中國哲學,特彆是儒傢、道傢思想有深刻的理解。他試圖通過考據的方法,重塑中國哲學史,揭示其內在的邏輯和發展脈絡。他對於“國粹”的強調,也體現瞭他對中華民族獨特精神追求的堅持。 四、 曆史考證的嚴謹: 章太炎先生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對大量史料進行細緻的考證,糾正瞭許多曆史上的謬誤。他對曆史人物、曆史事件的辨析,都展現瞭其深厚的史學功底。 五、 革命思想與學術研究的結閤: 章太炎先生的學術研究,並非脫離現實的空談,而是與他的革命思想緊密結閤。他認為,要實現民族的復興,必須首先在思想文化上復興,而國學正是這一復興的關鍵。 《章太炎國學講義》的意義: 《章太炎國學講義》是章太炎先生係統闡述其國學思想的代錶性著作之一。其內容之豐富,論述之精闢,體係之完整,在中國國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書並非對某一學科的孤立講解,而是以一種宏觀的視角,將國學的各個部分串聯起來,展現瞭中華學術的整體麵貌。通過閱讀《章太炎國學講義》,讀者可以: 瞭解國學之全貌: 掌握國學的定義、範疇和重要性,建立起對國學的整體認知。 學習國學之方法: 領略章太炎先生獨特的治學方法,如考據、辨析、綜閤等,為自身的學習提供藉鑒。 汲取先賢之智慧: 接觸和理解中國古代哲學、曆史、語言文字等方麵的經典思想,獲得思想上的啓迪。 認識國學之傳承: 理解國學傳承的意義和挑戰,明確自身在傳承中的責任。 感受學術大傢之風範: 通過章太炎先生的論述,感受一位國學大師深厚的學養和獨特的思想魅力。 《章太炎國學講義》的齣版,為廣大讀者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和學習國學的寶貴途徑。它不僅是學術研究的珍貴資料,更是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的載體。 (注:以上內容為根據您提供的書名,基於對“國學”概念和章太炎先生學術特點的理解,進行的詳細闡述,旨在提供一個符閤邏輯、內容豐富且不包含具體書籍內容的圖書簡介。實際《章太炎國學講義》的具體目錄和內容,可能與此有所差異,此處僅為對書名的通用性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