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典藏版) | 作者 | 吴晓波 |
| 定价 | 49.00元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8162449 | 出版日期 | 2016-11-01 |
| 字数 | 页码 | 247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法,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n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重大经济变法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经济史”。n n |
| 作者简介 | |
|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主要出版著作有:《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下卷)、《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下卷)、《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大败局》、《大败局Ⅱ》等。n |
| 目录 | |
| 导论 研究中国的方法n 崛起或崩溃,是一个问题n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谁家的“大势”?n 两个研究工具及两个结论n 讲 管仲变法:两千多年前的“凯恩斯主义”n 第二讲 商鞅变法:命令型计划经济的鼻祖n 第三讲 汉武帝变法:顶层设计的集大成者n 第四讲 王莽变法:个社会主义者的改革n 第五讲 世民治国:盛的王朝与小的政府n 第六讲 王安石变法:后的整体配套改革n 第七讲 明清停滞:大陆孤立主义的后果n 第八讲 洋务运动:缺乏现代性的现代化变革n 第九讲 两个民国:从极度自由到“统制经济”n 第十讲 计划经济:从自负到自毁的大试验n 第十一讲 改革开放(上):没有蓝图的改革n 第十二讲 改革开放(下):集权主义的回归n 结语 回到历史的基本面n 一个不容置疑的前提:“统一文化”是一切自由化改革的边界n 两个永恒性的主题:分权与均富n 三个特殊的战场:国有经济、土地和金融业n 四股前所未见的新势力:互联网、非政府组织、企业家和自由知识分子n 跋n n |
| 编辑推荐 | |
| 《亚洲周刊》“2013年度十大好书”之一n 新浪网“2013年度十大好书”之一n n n |
| 文摘 | |
| 被严重误读的“士农工商”n 在漫长的前工业时期,经济治理的流派无非两种,一个是重农主义,一个是重商主义。哈耶克认为,东西方的早期文明都是重农轻商,对商业的厌恶是一个共同的早期传统。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国民分为三等:等是哲学家,第二等是战士,第三等是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在中国,儒家孟子轻蔑地把商人称为“贱丈夫”。然而,商人出身的管仲,是极其少数的重商主义者。管仲兴齐,用的正是商人的办法,司马迁评论他的当国之道时曰:“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也就是说,管仲擅长的是配置资源,提高效率,以妥协和谨慎的方式重建各种秩序,很有“企业家精神”。n 管仲变法中有一项颇为后世熟知、引起大误读的政策:“四民分业,士农工商”。n 这一政策的要点是,把国民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按各自专业聚居在固定的地区。《国语·齐语》记载,管仲规划士乡十五个,工商之乡六个,每乡有两千户,以此计算,全国有专业军士三万人,职业的工商臣民一万两千人(均以一户一人计算)。此外,在野的农户有四十五万户。n 管仲认为,四民分业有四个好处:一是“相语以事,相示以巧”,同一行业的人聚居在一起,易于交流经验,提高技艺;二是“相语以利,相示以时”、“相陈以知价”,对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有很大作用;三是营造专业氛围,使民众安于本业,不至于“见异物而迁焉”,从而造成职业的不稳定性;四是无形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使子弟从小就耳濡目染,在父兄的熏陶下自然地掌握专业技能。n 专业分工、子承父业的制度让齐国的制造业技术领先于其他国家,《考工记》对齐国手工业作坊有很多记录,以丝绸为例,我国早出现的丝织中心就在齐国首都临淄,当时,临淄生产的冰纨、绮绣、纯丽等高档丝织品,不仅齐国国内供给充分,还大量畅销周边各诸侯国,乃至“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地”。n 把社会各阶层按职业来划分管理,管仲是历史上的人,这种专业化的商品经济模式,自两汉以来被尊奉为基本形态及指导原则。细致的职业化分工及世代相传的制度安排,是中国早期文明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台湾学者赵冈认为:“中国的社会职能分工比欧洲早了至少一千年,主要的传统生产技术(工业革命前的非机器生产技术)在中国出现的时间也比欧洲早八百年至一千年。”他甚至认为:“明清以前的产品商品率未必就比明清时期低。”自秦以后,严格意义上的“四民分业”就被扬弃了,不过它成了户籍制度的雏形,而匠籍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n 引起重大误读的是“士农工商”。n 后人论及于此,先是用知识分子或有学问的官吏替代了军士,然后,又认为这是尊卑排序,以士为首,农次之,以工商为末,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末商主义”。而实际上,管仲提出的“士农工商”,乃并举之义,并没有先后尊卑之分。n 古人对工商的态度有过数度戏剧性的转变。n 远古的中国人似乎并不轻商。早在殷商时期,人们非常乐于、善于经商及从事手工制造业。商亡周兴之后,周朝的建国者们在反思商朝灭亡的教训时认为,殷商之亡就是因为民众热衷工商而荒废了农业,造成民心浮躁,国基不稳。因此,转而推行鄙视工商的重农政策。在周制中,工商业者的地位非常低贱,金文中“百工”常与处于奴隶地位的臣、妾并列。《易·遁卦》曰:“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逸周书·程典》曰:“士大夫不杂于工商。”《礼记·王制》曰:工商“出乡不与士齿”。也就是说,士大夫必须远离商人,与工商业者混居在一起,工商业者离开居住地则不得与士大夫交谈。《周礼·地官·司市》中还规定,贵族们不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否则就会受到惩罚。n 管仲的立场则完全不同,他将“工商”与“士农”并列,认为这些人是“国之石民”,他说:“齐国百姓,公之本也。”这种把工商业者抬升到与“士农”并列地位的观念,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并非共识,《战国策》中记载的姚贾与秦王的对话中就有一句:“管仲,其鄙之贾人也。”对管仲的商人经历颇为鄙视。当代史家李剑农依据《史记》、《国语》和《左传》中的记载断定:“中国商业之开化,当以齐为早。”n 如果当年管仲提出“士农工商”,是以“士农”为优,“工商”末之,那就很难理解之后的变法政策了。n ……n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沉稳厚重的感觉,很符合“典藏版”的定位。我之前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了解,主要停留在课本上的概念,比如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等等,这些概念虽然重要,但总感觉不够鲜活,缺乏生动的细节和深入的分析。我希望《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能够打破这种刻板印象,用更具象、更具说服力的方式,展现历代经济政策的出台背景、执行过程以及实际效果。我特别好奇书中会不会详细描述一些具体的经济事件,比如某项税制的改革是如何影响农民生活的,某次对外贸易的开放又是如何刺激了国内手工业的发展。同时,我希望作者在分析“得失”时,能够多角度地审视,既看到经济增长的显性成就,也挖掘可能存在的隐性代价,比如贫富差距的拉大、环境的破坏、或者对某些社会阶层的挤压。读历史,尤其经济史,最怕的就是人云亦云,缺乏独立判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史料支撑,并且作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引导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形成自己对中国经济历史的判断。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细节特别着迷的读者,对于像“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这类政策,我总想知道它们具体的执行细节,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到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的。这本书的书名《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正好触及了我对这方面的兴趣点。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宏观的政策解读,更是希望能够在书中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项税赋改革是如何影响到地方经济的,某次对外贸易的开放又是如何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的。同时,对于“得失”的分析,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个比较辩证的视角,既肯定经济发展带来的进步,也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比如对环境的压力,或者对社会公平性的冲击。吴晓波老师的写作风格,我一直觉得是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他总能用生动的语言把复杂的问题讲清楚,让我这个非经济学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中国经济的历史,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很感兴趣,但总觉得零散的史料和碎片化的信息难以形成一个清晰的整体认知。《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这本书的名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光看这个书名,我就觉得它可能能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吴晓波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他写过很多关于中国商业史和经济现象的书,风格我也比较熟悉,总能深入浅出地剖析问题。这次的“典藏版”也让我觉得分量十足,似乎蕴含着作者多年思考的精华。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梳理出那些关键性的经济变革,比如土地制度的演变、商业的兴衰、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等等,并深入探讨它们带来的得与失。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看到中国经济在不同朝代是如何运行、如何调整、又如何面临挑战的,并且这种变革的“得失”分析,能够触及到社会结构、民生百态等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枯燥的经济数据。我个人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必须理解它的历史根源,这本书的名字恰好击中了我的这一点,所以,我抱着非常高的期望。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的人,我总是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的书。《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这个名字,恰恰满足了我对追溯经济发展轨迹的渴望。我想了解,那些看似偶然的历史事件,背后是否隐藏着必然的经济逻辑?那些影响深远的经济政策,是如何一步步孕育、出台并最终产生作用的?我尤其想知道,历代统治者在面临经济困境时,是如何思考和决策的,他们又从过去的经验中学到了什么,或者又重复了哪些错误。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能够系统地梳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并且在梳理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了解“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发生之后带来了什么”。吴晓波老师的作品,我一直觉得很接地气,能够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联系起来,我期待这本书也能展现出经济变革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以及百姓在变革中的挣扎与适应。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像在解读一幅巨大的画卷,需要有宏观的视野和对细节的关注。这本书的书名《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似乎承诺了这一点。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为我勾勒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以及在这条主线上,有哪些重要的节点和转折点。我想知道,那些被认为是“成功”的经济政策,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在它带来的繁荣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不易察觉的风险和隐患?反之,那些被视为“失败”的尝试,又错在哪里?是决策失误,还是执行不力,亦或是时代局限?我对吴晓波老师的写作风格有所耳闻,他善于将复杂的经济理论和历史事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出来,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信心。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能成为一本引人入胜的故事集,通过生动的人物和事件,展现经济变革的真实面貌,让我读起来不枯燥,反而会爱不释手,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我对中国经济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很好的书,吴晓波是在向钱穆致敬么?
评分很好!很好!内容后期评价,快递,包装都没得说!很不错的体例!
评分很好看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评分发的顺丰,有纸箱包装,书的边角没有磕碰,满意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正版………………………………
评分质量非常的好,送货非常快,大品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