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著作系列:材料科学名人典故与经典文献 [Distinguished Materials Scientists and Related Classical Literature]

材料科学与工程著作系列:材料科学名人典故与经典文献 [Distinguished Materials Scientists and Related Classical Literatur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平 著
图书标签:
  • 材料科学
  • 材料工程
  • 科学史
  • 人物传记
  • 经典文献
  • 学术著作
  • 工程技术
  • 科技史
  • 材料名人
  • 科学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5788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8939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材料科学与工程著作系列
外文名称:Distinguished Materials Scientists and Related Classical Literatur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著作系列:材料科学名人典故与经典文献》针对高等学校材料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出现的经典理论、概念、现象、定理等,介绍与之相关的名人典故及经典文献。与常见的通过编写学习指导书或习题解答促进课程概念理解的方法有所不同,《材料科学与工程著作系列:材料科学名人典故与经典文献》探索从一个新的角度进行研究型教学的尝试,目的是促进学生理解并掌握课程知识,激发专业兴趣,为今后的应用及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本书共分11章,每章按基本内容与学习意义、研究历史简介、各概念的基本含义与经典文献、名人典故4部分编写。
《材料科学与工程著作系列:材料科学名人典故与经典文献》可作为材料专业或相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学习“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时辅助了解相关背景知识所用,也可作为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时的背景资料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1 晶体学
1-1 晶体学的基本内容、学习意义及晶体学理论的应用
1-2 晶体学研究历史简介
1-3 晶体学的基本概念及经典文献
1-3-1 晶体的基本特征
1-3-2 7大晶系与14种布拉维点阵
1-3-3 点群与空间群
1-3-4 米勒指数与晶带轴定理
1-3-5 倒易点阵
1-3-6 极射赤面投影及标准投影图
1-4 晶体学方面的名人典故
1-4-1 斯丹诺(N.Steno)和面角守恒定律
1-4-2 阿羽依(R.J.Haüy)与晶面整数定律
1-4-3 外斯(C.S.Weiss)与晶带定律
1-4-4 黑萨尔(J.F.C.Hessel)与32种点群
1-4-5 费德罗夫(E.S.Fedorov)、熊夫利斯(A.M.Schonflies)、巴洛(W.Barlow)与230种空间群
1-4-6 米勒(W.H.Miller)与米勒指数
1-4-7 布拉维(A.Bravais)与布拉维点阵
1-4-8 伦琴(W.K.Rontgen)与X射线
1-4-9 劳厄(M.von Laue)与晶体衍射(劳厄花样)
1-4-10 布拉格(Bragg)父子与衍射方程
1-4-11 埃瓦尔德(P.P.Ewald)与倒易点阵
1-4-12 极射投影与乌氏网
参考文献

2 晶体结构
2-1 晶体结构的基本内容、学习意义及晶体结构理论的应用
2-2 晶体结构研究历史简介
2-3 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及经典文献
2-3-1 晶体结构分类和晶体结构符号
2-3-2 原子(离子)晶体堆垛和配位
2-3-3 原子半径与配位数的关系
2-3-4 离子半径比与配位数及堆垛方式之间的关系
2-3-5 不同晶体的结构
2-3-6 具有离子键的结构
2-3-7 固溶体的结构
2-3-8 多型性和同素异构
2-3-9 准晶
2-4 晶体结构方面的名人典故
2-4-1 皮尔逊(W.B.Pearson)与Pearson符号
2-4-2 乌科夫(R.W.G.Wyckoff)与Wyckoff原子位置
2-4-3 戈尔德施米特(v.M.Goldschmidt)与Goldschmidt半径
2-4-4 休姆—罗瑟里(W.Hume-Rothery)与Hume-Rothery定则
2-4-5 黑格(G.Hagg)与Hagg相
2-4-6 拉维斯(F.Laves)与Laves相
2-4-7 鲍林(L.Pauling)与Pauling规则
2-4-8 准晶与数学家彭罗斯(R.Penrose)、理论物理学家斯坦哈特(P.J.Steinhardt)及材料学家谢赫特曼(D.Shechtman)
参考文献

3 非晶态与半晶态结构
3-1 非晶态与半晶态结构的基本内容、学习意义及非晶态、半晶态结构理论的应用
3-2 非晶态与半晶态材料研究历史简介
3-2-1 非晶玻璃的研究历史
3-2-2 聚合物的研究历史
3-2-3 液晶材料的研究历史
3-3 非晶态与半晶态结构的基本概念及经典文献
3-3-1 熔点、原子定域化运动与玻璃化转变温度
3-3-2 非晶态结构的描述及模型
3-3-3 聚合物分类
3-3-4 聚合物的构型和构象
3-3-5 弹性体
3-3-6 聚合物的长程有序(晶体)结构
3-3-7 聚合物的晶体形态
……
4 相图
5 位错
6 表面与界面
7 扩散与点缺陷
8 形变
9 相变原理
10 各类相变
11 再结晶
人物索引
后记
材料科学领域的一部力作,深入探索驱动现代科技进步的基石 本书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它巧妙地将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历史进程、关键人物以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融为一体,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科学画卷。它并非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讲述那些在材料科学发展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科学家们的故事,以及他们所撰写的、推动学科前沿的经典文献,来展现材料科学的魅力与演进。 穿越时空的对话:致敬科学巨匠,品读思想精髓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与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证的材料科学格局的先驱者们进行一次深度的“对话”。从早期对金属、陶瓷、聚合物等基础材料的认识,到如今尖端纳米材料、智能材料的蓬勃发展,每一个时代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那些才华横溢、锲而不舍的科学家们的智慧结晶。本书精心挑选了一系列在材料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他们不仅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是通过他们的研究和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这里,你将了解到那些奠定材料科学基础的理论是如何被孕育出来的,那些改变我们对材料本质理解的实验是如何被设计的,以及那些深刻影响着工业生产和技术创新的突破性发现是如何产生的。本书将这些科学家的生平和研究成果,与他们创作的经典文献紧密相连,帮助读者理解那些抽象的科学概念是如何在具体的学术著作中得到阐述和证明的。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文献的节选或对其进行深入解读,读者能够直接接触到材料科学思想的源头,感受科学思想的逻辑力量和严谨性。 不仅仅是历史:洞察科学的演进与未来的启示 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历史的追溯。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科学思想的演进轨迹,揭示了材料科学从宏观走向微观,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必然趋势。通过梳理这些经典文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材料科学的每一次进步,往往都伴随着对基础理论的深刻理解、对实验技术的精进以及对应用需求的敏锐洞察。 本书的编纂者们以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眼光,精选了那些在材料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献。这些文献,无论是对晶体学、相变理论、固态物理,还是对高分子科学、陶瓷科学、金属学,乃至更近代的纳米科学、计算材料学等领域,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通过对这些经典文献的介绍和分析,不仅能够帮助读者理解特定领域的科学原理,更能让读者体会到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以及不同研究成果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启发。 一座桥梁:连接理论与实践,激发创新灵感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核心在于将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本书恰恰在这一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它所介绍的科学家们及其经典文献,往往是推动材料技术革新的源泉。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科学家的思想和研究成果,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前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各个分支领域,例如先进结构材料、功能材料、生物材料、能源材料等,以及它们在航空航天、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本书还通过对这些科学巨匠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方法的展现,为当代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而这些科学家们的故事,正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最好证明。他们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以及勇于探索未知的精神,都将激励读者在自己的科研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勇攀科学高峰。 面向未来:理解过去,预见现在,展望未来 《材料科学与工程著作系列:材料科学名人典故与经典文献》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参考书,无论您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还是对材料科学历史和发展感兴趣的爱好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它不仅能帮助您建立起对材料科学完整而深刻的认知体系,更能激发您对这一领域未来发展的无限遐想。 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能够: 深入理解材料科学的核心概念和发展脉络。 认识材料科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及其贡献。 掌握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和经典研究方法。 洞察材料科学如何深刻地影响着现代社会和技术进步。 汲取科学家的智慧与精神,激发自身的创新潜能。 这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启迪的著作,它将带领您踏上一段难忘的科学之旅,让您更深刻地理解材料科学的过去,更好地把握它的现在,并充满信心地展望它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于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和对科学研究深层意义的理解。在“名人典故”部分,我不再仅仅把科学家看作是高高在上的智者,而是看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在探索未知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所经历的挣扎、所秉持的信念。书中对某位材料科学家在早期研究阶段,如何屡次遭遇实验失败,甚至受到同行的质疑,但他依然坚持不懈,最终发现了某种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材料的叙述,让我深受触动。这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故事,更是对“坚持”这一科学品格的生动诠释。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讲述这些故事时,对科学家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敬意和赞美,这种情感通过文字传递出来,让我同样对这些伟大的灵魂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在“经典文献”部分,我看到了材料科学的“思想谱系”。作者的解读,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文献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会引导读者去思考,这篇文献提出的问题,在当时的学术界是如何被看待的?它解决了什么核心难题?它又是如何开启了新的研究领域?我尤其被书中对某篇关于相变理论的经典文献的解读所吸引。作者不仅解释了理论本身,更重要的是,他会追溯这个理论是如何在后续的研究中被不断修正和完善的,以及它在现代材料设计中的应用。这种“历史的维度”和“发展的眼光”,让我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充满了生命力。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材料科学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枯燥的公式,而是一门充满智慧、人文关怀和历史传承的学科。在“名人典故”部分,我看到了科学家们不仅仅是严谨的学者,他们也拥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灵感有时来自生活中的点滴,他们的坚持源于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某位材料科学家在战争年代,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为国家战略需求而研发新型材料的叙述。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家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荣誉,更是为了社会和国家的进步。作者对于这些人物的描绘,充满了同情和敬意,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在“经典文献”部分,我则看到了材料科学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的。书中对那些开创性论文的解读,不仅仅是内容的呈现,更是对当时科学背景、研究方法以及理论意义的深入剖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早期金属晶体学研究文献的解读印象深刻,作者详细介绍了科学家们是如何从微观的晶体结构入手,来解释宏观的材料性能,以及这种研究思路是如何为后来的材料设计打下基础的。这种对文献背后“思想的传承”的展现,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连贯性和积累性,也让我更能理解当下的研究成果是如何建立在过去的基石之上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唤醒我内心对科学探索热情的“启迪之书”。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热爱材料科学又对历史人文充满好奇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科学的发展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由无数先驱者在时代的浪潮中,怀揣着智慧、勇气与执着,一步步探索、搭建起来的。然而,当我们翻阅那些冷冰冰的公式和图表时,常常会忽略了背后那些鲜活的面孔,那些为了一个灵感而彻夜不眠,为了一个实验而倾家荡产,甚至为了真理而甘愿承受误解与压力的灵魂。这本书的“材料科学名人典故”部分,正是为我们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作者以极其生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那些在材料科学领域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科学家们的形象。我仿佛看到了居里夫人坚持不懈地从沥青铀矿中提取放射性元素,看到了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在贝尔实验室的地下室里,用简陋的设备敲开了半导体的大门,看到了阿兰·麦克科尔迪·巴特尔(Alan MacDairmid)与他团队为超导材料领域带来的革命性突破。这些故事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平介绍,更深入地挖掘了他们思想的火花,他们科研道路上的坎坷与辉煌,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充满人性光辉的细节。例如,对于一些早期材料科学家的描述,作者并没有止步于他们的学术成就,而是着重讲述了他们在个人生活中的挣扎、与家人朋友的互动,以及他们如何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下保持对科学的热情。这种叙述方式,让这些原本只存在于教科书中的名字,变得立体而鲜活,仿佛就站在我们眼前,与我们一同分享他们的喜悦与忧伤。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某位著名冶金学家如何因为一次偶然的观察,颠覆了当时普遍接受的理论,而他又是如何顶住巨大的学术压力,坚持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最终赢得了科学界的尊重。这种叙事,不仅是对科学精神的赞颂,更是对人类智慧和毅力的最好诠释,让我深受启发。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看似枯燥的学术内容,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富有启发性的思考。在“名人典故”部分,我看到了科学家的“人情味”。我不再仅仅知道他们的名字和头衔,而是能够了解到他们是如何成长的,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的研究灵感是如何产生的。例如,书中关于一位著名凝聚态物理学家,如何受到其童年对星空的好奇的启发,并将这种探索宇宙未知的好奇心,转化为对微观世界材料性质的深入研究的叙述,非常动人。这种将科学家的个人经历与他们的学术成就巧妙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这些伟大的头脑,其实也和我们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多样的兴趣。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写作时,那种对科学事业的热爱,以及对科学家们执着追求精神的深深崇敬。在“经典文献”部分,我则看到了材料科学发展的“脉络”。作者的解读,不仅仅是介绍文献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会带领读者去理解,这篇文献是如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它解决了当时人类面临的什么难题,以及它对后世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早期半导体材料研究的文献解读印象深刻。作者详细介绍了科学家们是如何从基础的物理原理出发,一步步探索如何控制电子的流动,以及这些早期的研究是如何为后来的集成电路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奠定基础的。这种对文献“生命力”的挖掘,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连续性和积累性,也更能体会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意义。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科学著作,应该能够触及到科学研究的本质,能够引发读者对科学本质的思考。而《材料科学与工程著作系列:材料科学名人典故与经典文献》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在“名人典故”部分,我不再仅仅把科学家看作是知识的化身,而是看到了他们作为探索者,在面对未知时所展现出的勇气、智慧和坚持。书中对某位科学家如何在学术界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最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叙述,让我深受启发。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成功”的故事,更是对“独立思考”和“敢于挑战权威”这一科学精神的生动诠释。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讲述这些故事时,对科学事业的那种深沉的热爱,以及对科学家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展现出的执着精神的那种由衷的赞美。在“经典文献”部分,我则看到了材料科学的“发展轨迹”。作者的解读,不仅仅是介绍文献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会引导我们去理解,这篇文献提出的理论或方法,是如何在当时的科学界引起讨论的,它解决了当时人类面临的什么核心问题,以及它如何开启了新的研究领域。我尤其对书中对某篇关于材料腐蚀机理的经典文献的解读印象深刻。作者不仅解释了机理本身,更重要的是,他会追溯这个理论是如何在后续的研究中被不断完善和应用的,以及它在现代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意义。这种对文献“生命力”的挖掘,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连续性和积累性,也更能体会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意义。

评分

我一直觉得,真正伟大的科学著作,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探索欲。而《材料科学与工程著作系列:材料科学名人典故与经典文献》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我之所以如此推崇这本书,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关于“什么”的科学,更是关于“如何”思考和“如何”探索。在“名人典故”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科学家们的成就,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他们的创新思维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某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面对失败的研究项目时,如何通过反思和调整研究方向,最终取得突破的案例。作者不仅仅告诉我们他成功了,更重要的是,他让我们看到他“如何”从失败中学习,如何保持韧性。这种对“科学思维”的挖掘,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比单纯了解科学知识更为宝贵。在“经典文献”部分,作者的解读同样充满了启发性。他不会仅仅告诉你这篇文献说了什么,而是会引导你思考,这篇文献的出现,解决了当时什么样的问题?它的研究方法有何独到之处?它对后世的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献的摘要,更像是在学习一种“研究的视角”和“科学的严谨”。书中对于一些基础理论的阐述,也并非是照搬教科书,而是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解释这些理论是如何一步步被建立和完善的,以及它们为何会成为如今的“经典”。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理论的精髓,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

评分

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送给所有热爱材料科学的读者,一份充满深度、广度和温度的礼物。在“名人典故”部分,作者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那些在材料科学领域留下璀璨印记的先驱者的故事。我不再仅仅是知道他们的名字,而是能够感受到他们作为个体,在科研道路上的艰辛与喜悦,他们的思考与抉择,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科学精神。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某位物理学家如何因为一次实验事故,却意外地发现了某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材料的叙述。这种“意外的发现”背后,其实蕴藏着这位科学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和不懈的探索精神,而这些特质,正是我们在学习科学过程中最需要培养的。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叙述这些故事时,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对科学事业的赞美和对科学家们奉献精神的致敬。在“经典文献”部分,我则看到了材料科学的“演进史”。作者的解读,不仅仅是介绍文献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会引导我们去理解,这篇文献提出的理论或方法,是如何在当时的科学界引起反响的,它解决了什么关键问题,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后续的研究方向。我尤其对书中对某篇关于金属强度理论的经典文献的解读记忆犹新。作者不仅解释了理论本身,更重要的是,他会追溯这个理论是如何在后续的研究中被不断验证和发展的,以及它在现代航空航天和工程设计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对文献“思想的传承”的展现,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连贯性和积累性,也更能体会到“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材料科学深层世界的大门。在“名人典故”部分,我看到了那些塑造了材料科学历史的伟大人格。我不再仅仅知道他们的名字和成就,而是能够了解到他们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坚持真理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某位科学家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了某种新型催化剂,而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继续深入研究其机理,最终将其应用于工业生产,造福社会的叙述。这种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过程,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实际价值和社会意义。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写作时,对科学事业的那种深沉的热爱,以及对科学家们不懈探索精神的深深敬意。在“经典文献”部分,我则看到了材料科学的“思想传承”。作者的解读,不仅仅是介绍文献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会引导我们去理解,这篇文献提出的理论或方法,是如何在当时的科学界引起关注的,它解决了当时人类面临的什么关键问题,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后续的研究方向。我尤其对书中对某篇关于高分子合成方法的经典文献的解读记忆犹新。作者不仅解释了方法本身,更重要的是,他会追溯这个方法是如何在后续的研究中被不断优化和应用的,以及它在现代化工和生物医学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对文献“思想的传承”的展现,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连贯性和积累性,也更能体会到“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可以说非常巧妙地将学术的深度与人文的温度融为了一体。我一直认为,科学研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深深地根植于人类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也反过来塑造着人类的文明进程。而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在介绍一位位材料科学巨匠时,作者总是会花费相当的笔墨去描绘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例如,在讲述某位致力于陶瓷材料研究的科学家时,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他在高温陶瓷领域的突破,还引述了他对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热爱,以及这种热爱是如何激发了他对材料结构和性能之间关系的深入探究。这种将学术成就与个人情怀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也让我们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科学家的工作。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材料科学发展路径的对比分析。例如,当介绍美国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早期贡献时,作者也会穿插一些欧洲在金属合金研究方面的经典案例,并分析两者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的异同。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材料科学发展并非只有一条单行道,而是多元化的、相互启发的。同时,书中对经典文献的梳理,也并非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有意识地去展现一个学科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进的。作者会通过解读不同时期文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来勾勒出材料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以及那些颠覆性思想是如何逐渐被接受和发展的。这让我对整个学科的认知更加清晰和系统,也更能体会到“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含义。

评分

除了那些闪耀着时代光辉的科学巨匠,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莫过于它所精选的“经典文献”部分。我知道,要真正理解一个学科的来龙去脉,光听故事是不够的,必须深入到那些奠基性的、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中去。但对于我这样一个非全职研究者来说,直接阅读那些年代久远、语言晦涩的原始文献,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非常有策略地挑选了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并且以一种更加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惊叹于作者的眼光,能够精准地把握哪些文献是真正改变了材料科学发展方向的。例如,书中对恩里科·费米关于中子散射的研究的解读,不仅仅是摘录了关键段落,更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其背景、方法论以及对后续核材料研究的深远影响。我能够清晰地了解到,为什么当年费米的那篇论文,会在短时间内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又是如何为后续的核能利用和材料设计奠定了基础。同样,对于一些关于高分子材料早期合成和表征的文献,作者的解读也非常到位,它不仅介绍了作者发现新材料的偶然性,更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这些新材料是如何一步步改变我们生活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某些关键文献的“导读”性质的阐述,它不会简单地罗列结论,而是会引导读者去思考文献背后的逻辑,去理解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构建其理论体系的,以及这些理论在当时的环境下具有何等革命性的意义。通过这种方式,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篇篇文献,更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与那些伟大的头脑进行思想的碰撞,这种体验是任何一本单纯的教科书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质量很好,到货速度很快

评分

送货也很快,我很满意!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还会再来的哦。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评分

书本内容跟材料科学基础联系紧密,并对材料科学基础的部分内容予以解释和延伸,觉得对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都很有帮助。

评分

精装的!可以更薄!不错的!

评分

好书,值的推荐

评分

书本内容跟材料科学基础联系紧密,并对材料科学基础的部分内容予以解释和延伸,觉得对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都很有帮助。

评分

纸张不错,印刷质量很好。

评分

感觉挺不错的,推荐一下

评分

书本内容跟材料科学基础联系紧密,并对材料科学基础的部分内容予以解释和延伸,觉得对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都很有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