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作者华生,是影响我国经济改革进程的三项重要变革,即价格双轨制、资产经营责任制、股权分置改革的提出者和推动者,曾获孙冶方经济学奖、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学界荣誉。本书是华生“中国改革系列”的开篇之作,主要包括华生对中国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反思、对现状的理性判断以及改革下一步,如何以社会改革带动全面改革的路径设计。华生的文章,处处彰显他的睿智、雄辩、务实与理性,正如媒体对其评价:“不是坐而论道的经济学家”。
28年前,华生因力主价格双轨制改革而一举成名,中国历史轨迹由此而变。今天,这本凝聚华生心血的《中国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所讲的不仅是经济改革,而是包括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在内的改革全局;不仅直陈改革所面临的深层次困境,而且明确指出改革的动力与路径方案。
新的政经周期,中国改革向何处去?在《中国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中,华生从产权、民权、政权三者关系的历史纵深出发,以改革亲历者的身份,回顾、反思了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改革下一步,应重拾求真务实的改革开放精神,继续坚持双轨战略,以社会改革带动全面改革,并就党的建设、土地制度、城乡统筹等关乎改革成败的核心问题,给出了具体的思路与方案。
华生,著名经济学家,师从被誉为"一代经济学大师"的董辅礽先生,是影响我国经济改革进程的三项重要变革,即价格双轨制、资产经营责任制、股权分置改革的提出者和推动者,现任东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华生曾获孙冶方经济学奖、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奖项。
代序 我们只是扮演了一个时代符号
一、时代符号
二、只做“机制设计”一件事
前言 中国改革向何处去
一、经济改革的焦点在土地制度和国企改革
二、社会改革需要解决城乡居民权利不平等和建立对权力的制约
三、政治改革的焦点不是主义或意识形态之争,而是主义与利益之争
四、改革的动力与空间
五、改革新征程的选项和路径
第一部分 政治改革
第一章 改革的基础与共识的可能
一、改革分歧在1979年已经产生
二、1979、1989年搞政治改革的时机并不成熟
三、中国的主体国有资产并没有被瓜分
四、现在政治体制改革到了讨论和起步的时候
五、重建改革共识
六、政治体制改革不在于目标模式,而在于明确方向
七、民主的学习和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八、改革符合党的长远利益
九、平等权利是政治改革的基础
十、不同人群的改革诉求不尽相同
十一、建立朝野共识比推动左右共识更加重要
十二、“我对改革持乐观态度”
79、89年搞政治改革的时机并不成熟,那种认为邓小平在他个人威望足够高的时候没有搞政治体制改革是犯了一个历史性错误的观点是不对的。第一:正如我们刚才提到的。我们要先认识1979年时中国的社会基础。在那样一种普遍贫困,大部分人口是农民,利益极度单一化的情况下,贸然搞政治体制改革,其前途是非常值得怀疑的。第二点不对是这种说法对邓小平当年的个人力量存在着误判。事实上,他们高估了邓在当时的力量。邓一个人改变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不要说政治改革,即使是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也颇费周折。
有人说,华生本质上还是精英政治,当下的杨度。其实,古今中外人类社会恐怕从来都是精英政治。不同的只是精英集团相互的关系,以及权力精英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回应民众以及他们被制约的方式。
仅仅理解产权而不理解民权、政权(包括王权和官权),不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对地位及其历史演变,就既不能理解中国的政治,也不能真正理解中国的经济。
中国改革的基本战略实际是一个方向正确、妥协前进的战略,一个渐进的战略,是我们习惯上说的双轨战略。它保护、承认和转化既得利益,发展和巩固新生的市场利益,保护存量转化存量来发展增量。
中国改革的三个阶段:以经济改革带动整体改革,以社会改革带动全面改革,以政治改革带动整体改革。改革下一步,以社会改革带动全面改革。
中国现代化的核心问题:降低城市化成本;农民工市民制:城乡统筹的龙头和后30年经济发展的引擎。
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框架下,土地改革的基本思路应当是淡化所有权,强化使用权,确立规划权,均分收益权。
许小年教授我认识多年,他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过,我还不知道他有这个名言(指‘;中国需要邓小平,不需要凯恩斯 )。但如果单从这句话,他恐怕还不懂邓小平。你知道邓小平是谁?如果邓小平还在,他会告诉你,他比凯恩斯还要凯恩斯,比凯恩斯厉害一百倍。比如邓小平讲证券市场,说可以试,不行关了就是了。强势政府是邓小平改革的立足点。这去读一读邓小平文选、邓小平年谱就全明白了。邓小平既讲改革开放,还讲四项基本原则呢,你别忘了。邓小平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邓小平在政府起的作用方面可是不含糊的。再反过来说,从这个意义上,那我觉得你也没正确的理解凯恩斯。如果凯恩斯在中国,他也要强调发展市场。为什么呢?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凯恩斯的那一套宏观调节的工具,都是在市场里面才能起作用。没有市场经济,凯恩斯就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千万不能简单化和绝对化。所以美国一个大经济学家萨缪尔逊说现代经济是混合经济,是政府和市场的混合经济。这是一个现实,人类摆脱不了这个东西。市场原教旨主义者那么迷信市场能解决一切问题,但他们也没搬到哪个岛上去生活在市场乌托邦里,还是要在有政府的世界里生存。而且批评政府的功能是他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一种生存方式。中国人过去吃够了乌托邦的苦头,所以还是不要走极端。
精明的经济学家不失时机地教诲:现在的混乱是由于过去的失误,紧缩几年再闯价格关,光明就在前头。激进者呐喊政治问题是中国改革的症结,民主只能在街头争得。高贵的精英们居高临下:让芸芸众生等待,听技术官僚安排 。睿智者思索着中华民族千年的轮回:盛衰交替,文化使然。最后,清高的人还在等待;世俗者仍然在哄抢。也许没有结局就是一个结局,也许链条有一天会在哪里崩断,然后是乱世豪杰,八方称雄…;…;。但是,这难道是中国人艰苦探索所期望的吗?
改革开放精神就是直面问题,说真话,实事求是,而不是拿一大堆空话来搪塞,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高调,就是不着实际,不针对不回答不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尖锐矛盾和问题。
……
这套书的文字风格,真的可以说是“娓娓道来”,但内容却一点都不含糊。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坐在你对面,给你讲述他亲身经历或深入了解的那些中国经济腾飞的故事。他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艰深的理论,更多的是一种朴素的观察和真诚的记录。比如,在讲述市场经济的引入时,他没有空谈概念,而是描绘了当时个体户如何艰难起步,小商贩如何在街头巷尾辛勤劳作,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新的经济模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写法,让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充满活力和变革的年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政策出台背景的解释,总能从更宏观的层面去理解,为什么当时会有这样的选择,又带来了怎样的连锁反应。书中也不乏一些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探讨,比如贫富差距的扩大,环境的压力等等,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议题,作者的处理方式也很客观,没有回避,也没有过度渲染。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亲切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让我从普通人的视角去理解中国改革的复杂性和成就。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深入的中国改革的“旅程”。作者的笔触细腻,将那些宏大的政策变迁,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生动的场景。我像是随着作者一起,穿越了时间的长河,看到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点滴变化。从乡镇企业的崛起,到城市经济的活力迸发,再到加入WTO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每一个节点都被作者赋予了血肉。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描绘一些争议性改革时,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其“正确性”或“错误性”,而是着重于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决策者的考量以及最终产生的影响。这种客观而深刻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改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书中对一些“未做”之事的探讨,更是引人深思,让我开始思考,如果当时能有不同的选择,今天的中国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鼓励读者独立判断,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中国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我并没有预设任何立场,只想静静地聆听作者的讲述。令我意外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像许多同类书籍那样,将改革过程描绘成一条直线,而是呈现出一种曲折、甚至充满矛盾的景象。作者在分析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时,总能从不同角度挖掘其潜在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不回避其中的灰色地带。例如,在探讨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改革时,他详细阐述了其解放生产力的巨大作用,但同时也深入分析了随之而来的土地碎片化、农村人口流失等问题。这种“做对的和没做的”的对比,贯穿全书,让读者在理解成就的同时,也能看到未竟的事业和需要反思的地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中体现出的审慎态度,他很少下定论,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权衡。这种开放式的探讨,反而更能激发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改革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好”或“坏”,而是变得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充满层次感。
评分这本书,读来让我深思。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视角,描绘了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巨变。我尤其被那些关于基层改革的故事所打动,比如某个小镇如何通过试点打破僵局,又比如某个村庄如何通过集体协商解决土地纠纷。这些细节生动鲜活,不像教科书上那种宏大的叙事,而是充满了普通人的智慧和挣扎。读到那些为了改变而付出的努力,有时会心潮澎湃,有时又会感到一丝沉重。书中对一些改革举措的分析,也颇有见地,让我看到了复杂决策背后的考量。例如,在谈到国有企业改革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扬或批评,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时期面临的困境和不同的应对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带来的长期影响。我从中也了解到,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试错和调整的过程。那些在改革浪潮中既受益又受损的群体,他们的故事也得到了展现,让整个画面更加立体和真实。这种多角度的观察,让我对“中国改革”这个话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宏大叙事,而是充满了细微之处的人性光辉和现实挑战。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它的“历史厚度”和“现实关怀”。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改革的事件,而是试图去探究每一个决策背后的逻辑,以及这些决策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他不仅仅关注经济层面的改革,也深入探讨了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变迁。我尤其欣赏他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分析,它们如何影响了后来的改革进程,以及这些问题在当下依然存在的痕迹。书中对于一些“未做”的改革的讨论,也十分发人深省,让我意识到,改革的道路是漫长且充满挑战的,总有新的课题需要面对。作者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更多的问题,鼓励读者继续探索。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于中国这个国家,以及它所经历的变革,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在剧烈转型中所展现出的生命力,也看到了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和困境。这是一种既有力量又充满反思的阅读体验。
评分书没有图片显示得那么厚 拿手上刚好
评分买给女儿,比书店便宜,女儿喜欢。
评分冲着作者去的,改革的路还很长,多了解了解
评分经典书籍,包装不错,纸张也不错
评分从产权、民权、政权三者关系的历史纵深出发,以改革亲历者的身份,回顾、反思了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
评分正版图书,非常满意,送货也很快
评分关注下土地改革,社会发展也不错
评分还不错吧,正在看着呢。
评分书籍质量不错,邮寄很快。使我了解了新问题,得到了新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