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战事典006:日俄战争前后的俄国海军

海战事典006:日俄战争前后的俄国海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查攸吟 著
图书标签:
  • 日俄战争
  • 俄国海军
  • 海军历史
  • 军事历史
  • 海战
  • 舰船
  • 军事科技
  • 历史
  • 战争
  • 冷战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374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82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MOOK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军迷、学生、历史爱好者
 指文倾力打造的海洋军事文化类MOOK,旨在关注海域局势,了解海战历史,传承海洋文化!
 全景式专著《日俄战争全史》视角的延伸——聚焦日俄战争的前因后果。

 详析俄罗斯帝国海军进击远东的强大动因,以及怎样步步为营,狂刷在东北亚地区的存在感?

 战后在面对奥斯曼帝国的“威胁”时,他们的新战略重点又该划向何方?

 于一夕之间覆灭的俄罗斯舰队,在那段帝国*后的时光中,经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和发展?

 木质帆船在地中海的*后一次大海战——纳瓦里诺之战,对维也纳体系造成怎样的冲击?


内容简介

《海战事典006》为全景式专著《日俄战争全史》视角的延伸,为读者精心准备了以下三篇精致图文:

《东方的陆与海:日俄战争前的俄国海军》记录了俄罗斯帝国海军进击远东的强大动因,以及怎样步步为营,狂刷在东北亚地区的存在感。

《帝国海军的无畏舰时代:日俄战争后俄国海军力量的重建》围绕俄国海军战后取得的海上经验,叙述了俄国海军无畏型战列舰的设计、建造、发展与覆灭,以及与其命运息息相关的俄国造船厂的历史。

《维也纳体系的破裂:纳瓦里诺之战》为连载文章,本辑只收录了其上半部分。此篇为读者梳理了纳瓦里诺大海战对维也纳体系造成的影响和冲击,记录了木质帆船在地中海的*后一次大海战。

作者简介

   查攸吟:上海人,擅长海军史、日俄战争史、美国建国史,撰写过多篇军史类文章。曾经出版过《*峰与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水面舰队的巡洋作战》、《日俄战争:开战背景与海战始末》、《血腥的民主》、《日俄战争全史》等书籍,并在《兵器》、《现代舰船》等刊物与文集发表过大量文稿。

   董旻杰:网名本垒打,曾任“知兵堂”执行总编,著有《装甲英豪:二战德军装甲兵上将温克和他的部队》、《闪击西欧》、《沸腾的雪》等二战战史类作品。

   指文号角工作室:由诸多资深作家领衔,除近现代各国制服徽章文化领域外,号角工作室还致力于海洋军事文化领域的研究及创作,聚集了大量海洋军事历史作家,策划有《英国战列舰全史》、《英国驱逐舰全史》、《美国驱逐舰全史》等系列丛书,已经上市的指文“世界舰艇”系列出版物受到了读者一致认可。

   中国海军史研究会:由陈悦等资深海军史研究者组成,研究范围涉及中国近代海军史、舰船技术史、甲午战争史等。代表作品有《近代国造舰船志》、《甲午海战》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海洋,人类光荣与梦想的战场。从不列颠到美利坚,一个个大国一次次不停验证着“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们正在积极发展海上贸易、维护海上权益。因此,了解海上战争的历史,洞悉海上博弈的玄机变得十分必要。《海战事典》是军迷们了解海战及海洋军事文化的宝典,希望该系列读物能够刊载更多精彩文章展现海洋文化的魅力。

  ——军事科普作家,江泓
  
  

  作为新中国第yi代人民海军军官后代的我,从小生活在著名的军港小城——旅顺口。这里的每一处遗迹都是海上战争为这座小城铭刻的深深印记,它们牵动着人们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关于海洋意识与海洋权益的深刻思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也不该再次忽视海洋。但如何才能真正汲取历史的教训,又如何才能探寻到一条正确的深蓝之路?我相信,《海战事典》这本看上去很普通的书,一定会成为一扇打开历史记忆的窗,一座连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人们可以通过它,找寻到自己的答案。

  ——中国海军史研究者,张义军
  
  

  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的国家必须要对海洋投以足够的关注,曾在海洋上发生的交流、冲突和战斗恰恰是对历史经验的一次次总结,它们从未随涛浪平息,而是形成并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海洋意识觉醒的基石。《海战事典》正是一本海洋历史的索引,是一个了解海上往事的渠道。

  ——海军史、海军舰船研究者,顾伟欣
  
  

  “无海权如人无手足”。古往今来,为了将主权延伸至海洋,以获得更多的控制力,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强大的海军,他们既谱写过壮丽的海战诗篇,也创造过传奇的海洋故事。《海战事典》正如沧海拾珠,将这一段段精彩的历史串联、汇集至一处,相信每一位读者在阅读后,都会大呼精彩过瘾。

  ——资深军事编辑,刘晓
  
  

  即使21世纪已被广泛称为“信息的时代”,人类普遍选择定居、发展生产的地域仍然是各大洲的沿海地带,联结其间的繁忙海上航线仍然需要强大海军的护卫。《海战事典》为广大海军爱好者精彩描绘历史中发生于海洋上之激烈搏杀,希望启发更多国人关心我国海洋权益之保护。

  ——指文《军鉴》工作室主编,潘越

目录

【大国海事】
东方的陆与海:日俄战争前的俄国海军
帝国海军的无畏舰时代:日俄战争后俄国海军力量的重建
【海上角力】
维也纳体系的破裂:纳瓦里诺之战

精彩书摘

  俄国无畏舰有几个主要特征,最重要的特点也是最主要的识别特征当属主炮系统。

  当时在全世界范围内,各国海军正处于“无畏舰狂热”期。欧洲其他国家,比如英国、法国、德国建造的第一代无畏舰中有相当数量存在将主炮塔安装在了侧舷的情况,“无畏”号便是如此。德国的第一代战列舰拿骚级更是将6个主炮塔中的4个安装在两舷。这样的设计势必会引起许多麻烦:

  首先,侧舷安装主炮塔,其深入船体的炮座将切开多层甲板,势必严重降低船舶的纵向结构强度。

  其次,主炮塔安装在船体两侧,会导致炮塔底部的弹药库直接贴着船体外壳布置,这将大幅度提高中弹后直接危及弹药库的可能性。

  最后,由于舰桥阻碍,安装在一侧的主炮塔实际上不能朝另一舷展开射击,这就造成了火力上的严重浪费。

  相比这些不成熟的设计,俄国海军的战列舰从一开始就将全部主炮都安装在船体中轴线上,在船舷两侧留下了宽阔的空间。俄国无畏舰也因此避免了其他国家早期战列舰所遭遇的一系列问题。另外俄国人坚持将炮塔均匀分布在船体上,他们认为这会给主炮塔提供宽广的旋转弧,同时亦能将弹药舱分隔得比较开,有效降低殉爆之后可能发生的连锁反应。而三联装炮塔的设计成功本身久是俄国工程师的一件巨大成就,52倍口径的炮管长度超过了当时任何国家的海军炮。

  12英寸52倍口径火炮的射弹一开始定为了332千克“1907型”(1907 Model)炮弹,后来采用了更重的“1911型”炮弹。由于仓促上阵,最初采用1911型炮弹的测试情况表现得有些不尽人意。不过这种炮的优异特征使这些问题在测试阶段就被克服了。基本上可以认为,到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俄国海军拥有的武器是比较出色的。

  到1914年年初,为“伊兹梅尔”号设计的14英寸52倍口径炮还没有经过测试。塞瓦斯托波尔级战列舰采用120毫米副炮的特征并没有遗传给后续战舰,从玛丽亚女皇级战舰开始,二级火力都采用了130毫米口径。这些副炮的主要缺点是它们都位于两舷中层甲板上的炮廓内,射界有限且容易受到海况干扰。不过造成这个缺点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主炮的安装位置和射界占有最高优先级所致。

  当时俄国所有战列舰的火控都基于莫斯科维奇(M.A.Moshkovich)、克莱门铁夫(G.M.Klementyev)和诺莫夫(V.G.Naumov)发展出来的指挥仪火控系统,他们三人是圣彼得堡盖斯勒公司(Geysler)的俄国工程师。这是一个随动式(follow the pointer)机电系统,从1911年开始应用于俄国大型战舰。主测距仪位于前指挥塔之上,火控中心位于指挥塔之下,其作用是对数据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会转为电信号传送至炮塔的距离指示器(range clock)上。另外,在指挥塔前有一个瞭望组,由1名军官和2名士兵组成。

  1913年,主炮火控指挥仪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因为俄国引进了亚瑟·H·珀伦(Arthur H.Pollen)发明的一种仪器,他是英国雅尔古仪表公司(Argo Clock Co)的工程师。这种仪器具有许多新奇的特征,它基于双近似理论(double approximation),可以产生二维结果(two-dimensional results)。珀伦的理念没能被英国海军部接受,这使俄国有了可乘之机,获得了这项先进技术。先进的指挥系统加上船员的刻苦训练,舰炮取得了优异的射击效果;在1913~1915年的实战演习中,对匀速目标的火炮击中,前无畏舰和无畏舰的命中率稳定在20%~25%,有时甚至能达到30%。

  从塞瓦斯托波尔级战舰开始采用的装甲系统,到“玛丽亚女皇”号时成了标准,这套防御设计理论在俄国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后来的俄国战列舰设计都采用此标准。虽然俄国无畏舰装甲占总重量的比例一代比一代大,但还远远跟不上火力装置的快速增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俄国无畏舰远非完美。比较讽刺的是,俄国战列舰的主要缺点和主要优点都是源自主炮塔的布置。海军坚持要求将4个炮塔用平均分配的方式安放在甲板上,这势必会导致上层建筑物的可用空间狭小,另外不必要地延长主装甲带长度也是无法避免的困扰。

  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防雷系统的设计。俄国海军的战列舰“皇太子”号(Tsesarevich,1899年入役)引入的第一代防鱼雷舱壁厚40毫米,下一代的博罗季诺级战列舰(1901年)也继承了这种舱壁。日俄战争爆发时,俄国舰队中一半的大战舰都安装了防鱼雷舱壁。根据NTC的档案,1906~1908年,俄国考虑了很多防鱼雷舱壁的设计方案。一些方案的构想还非常复杂,对鱼雷和水雷的损害控制分成了3个阶段:一个炸药爆炸能量疏散区间、一个爆炸冲击吸收区间和一个损害控制舱。当时被NTC考虑过的系统都采用纵向装甲舱壁,但是它们都没有被考虑进无畏舰的设计中。在设计“塞瓦斯托波尔”号时,俄国海军专家在纵向防鱼雷装甲舱壁的价值问题上还没有达成一致,俄国人最后决定采用造船用钢。争论的焦点在于防雷系统的重量问题,一个40毫米厚的装甲舱壁至少要增加500吨的重量,而这个重量是很难令人接受的。因为日俄战争中的经验表明,采用普通软钢的隔水舱壁(安装在巡洋舰“帕拉达”号、装甲巡洋舰“巴扬”号、战列舰“列特维赞”号和“胜利”号上)对水下爆炸的抵抗效果,并不逊于“皇太子”号上的40毫米装甲舱壁。

  当然,这种忽视并非俄国所独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各海军强国都忽略了鱼雷防御结构的研发工作,所以俄国的这种态度也不值得大惊小怪。而日俄战争中获得的经验也没能显示出强化装甲隔水舱壁的必要性,这直接影响了1908~1914年之间俄国战列舰的设计。公平地说,一些有远见的俄国工程师也确实预见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理念。但是直到1915年,CDNC才在战列舰上开始鱼雷防御结构的试验工作,直到1916年年底第一个完整的设计才宣告出炉。只是那个时候对于俄国来说,已经晚了。在1908~1914年,期间设计的俄国无畏舰水下保护装置就是一面没有装甲的纵向隔水舱壁,与船舷平行,底部被固定在双重船底之上,并辅以煤仓里的煤炭作缓冲。与当时的英国(尤其是德国)无畏舰相比,俄国的无畏舰在防鱼雷体系方面还需要大幅度改进,因为俄国战列舰甚至连专用的防雷舱都没有。尽管所有的设计都有防鱼雷网,但战争很快就会证明,这种网在实战中基本是形同虚设。相对来说,水下防御系统最大的改进之处在于前后炮塔之间采用了三重船底。

  在这段时间内,俄国人在推进系统方面没有取得什么重大的进步革新,因此只能依赖国外提供的最新设备——尤其是帕森斯涡轮(Parsons)和亚罗式小管锅炉。俄国人显然也意识到了全面燃油化的必要性,“伊兹梅尔”号使用煤/油混合燃料锅炉和燃油锅炉,便是一个逐渐向全燃油锅炉演化的过程。

  俄国无畏舰有着千篇一律的造型,只能依靠炮塔指向来简单分辨不同的型号。海军工程师们响应NGS的指示,对保持战舰侧面轮廓一致性的要求特别留心,因此有这一结果也不足为奇。实际上在那一时期,俄国无畏舰侧影的典型特征就是简洁:4个主炮塔、2个烟囱、2根主桅、1个或2个环绕轻型船桥的指挥塔,这些特征令人过目难忘。前两个系列战舰干舷高度的计算,基于它们都在内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服役的事实。到设计“伊兹梅尔”号时,俄国决定建造一支“远洋舰队”,为了增强远洋作战性能,提高了舰艏的出水高度,舰桥之后部分没有改变。

  俄国无畏舰具有以下典型特征:很好的主火力系统、采用三联装炮塔、船壳设计先进。推进系统采用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并不比其他国家的海军逊色。其装甲的设计确实有独到之处,但是装甲厚度不足是不争的事实。此外,其主要弊端在于缺少鱼雷防御结构。整体来说,从1908年开始对塞瓦斯托波尔级战舰的不断改进,使俄国无畏舰独树一帜,简洁的外形很难同其他国家的无畏舰混淆。

  1914年年初,俄国海军当局和海军工程师以他们所掌握的理论、实践经验,开始研制新型16英寸火炮战列舰。

  ……

前言/序言

  随着《巴黎和约》的签署,克里木战争宣告终结,俄罗斯帝国在欧洲南方的扩张也到了尽头。西伯利亚铁路建设的全面启动,代表着俄国东方战略的开始。《东方的陆与海:日俄战争前的俄国海军》记录了“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后,日本对俄国的敌意与日俱增。由东乡平八郎指挥的日本联合舰队将浩浩荡荡驶过黄海,向傲慢的俄国人证明自己的力量。

  在日俄战争中毫无悬念地落败,使俄国的武装力量承受了惨重损失,其中海军尤甚。面对奥斯曼的威胁,雄心勃勃的《海军法》寄托了俄国重振海上力量的全部希望。《帝国海军的无畏舰时代:日俄战争后俄国海军力量的重建》围绕俄国海军战后取得的海上经验,叙述了俄国海军无畏型战列舰的设计、建造、发展与覆灭,以及与其命运息息相关的俄国造船厂的历史。

  纳瓦里诺海战之后,希腊独立战争的形势重现光明,失去了海军支援的土埃军队转攻为守,处于战略收缩态势,而俄国干预战争的决心更加坚定。《维也纳体系的破裂:纳瓦里诺之战(上)》梳理了纳瓦里诺大海战对维也纳体系造成的影响和冲击,这是木质帆船在地中海的最后一次大海战。自此希腊获得独立,俄罗斯统治黑海,土耳其帝国衰落……



海战事典006:日俄战争前后的俄国海军 简介 1904年至1905年间爆发的日俄战争,不仅是近代史上东亚格局剧变的标志性事件,更是世界海军发展史上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背后,俄国海军的命运起伏,其技术、战略、组织以及人员素质的种种表现,为后世留下了无数值得深思的教训与启示。本书《海战事典006:日俄战争前后的俄国海军》并非仅仅聚焦于战役本身,而是以更为宏大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日俄战争前后俄国海军的整体面貌、发展脉络、关键人物以及最终走向,力图为读者勾勒出一幅详尽而立体的俄国海军历史画卷。 一、 战争前的俄国海军:雄心勃勃的现代化尝试与深层隐忧 进入20世纪,俄国正处于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一方面,沙皇政府怀揣着重塑帝国辉煌的野心,企图在远东地区扩张势力,与日本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控制权。海军,作为国家力量投射的重要工具,自然成为其战略部署的关键一环。另一方面,俄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仍显滞后,其海军建设面临着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本书将详细梳理沙俄在日俄战争前,为打造一支现代化海军所付出的努力。这包括: 造舰计划与技术引进: 俄国海军如何在中日甲午战争后,认识到与东亚新兴海军强国在技术上的差距,并由此展开新一轮的造舰计划?本书将介绍当时俄国从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引进技术和船只的复杂过程,分析这些引进计划对俄国海军现代化水平的实际影响。例如,诸如“列特维赞”号、“胜利”号、“波尔塔瓦”号等主力舰的建造,以及它们在设计理念、火炮配置、装甲防护等方面的特点。 战略思想的演变: 俄国海军的战略思想在战前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是坚持传统的“舰队决战”理论,还是开始倾向于分散兵力,配合陆地作战?书中将探讨俄国海军高层在战略制定上的分歧,以及这些分歧如何影响了战时的兵力部署和作战方针。特别是“远东舰队”与“波罗的海舰队”的组建及其各自的任务定位,将是分析的重点。 人员素质与训练: 现代海军的强大不仅在于舰船的先进,更在于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的官兵。本书将审视俄国海军在军官选拔、培训体系、士兵生活以及战前训练方面的情况。是否存在军官素质参差不齐、官兵矛盾突出、训练流于形式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海军的战斗力有何潜在影响? 海军指挥体系与行政管理: 俄国海军的指挥体系是否高效?海军部和舰队司令部之间的权力划分如何?官僚主义和腐败是否渗透到了海军的行政管理之中?本书将通过史料分析,揭示俄国海军在指挥链条和组织结构上可能存在的弊端。 与日本海军的对比: 在战前,日本海军依靠明治维新以来的明治精神、英国的技术援助以及严苛的训练,迅速崛起。本书将对比俄国和日本在海军建设方面的投入、发展速度、技术水平和战略思路,为理解日俄战争的胜负天平提供背景。 二、 日俄战争中的俄国海军:从优势到溃败的悲剧 日俄战争是俄国海军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的残酷舞台。本书将以客观和分析的视角,回顾俄国海军在战争中的一系列重要战役和行动: 旅顺港的围困与失陷: 旅顺港作为俄国太平洋舰队的重要基地,其命运直接关乎战局。本书将详细描述日军对旅顺的陆海夹击,俄国舰队在港内和出击作战中的表现,以及最终导致旅顺要塞和舰队失陷的种种原因。这包括舰队司令的指挥失误、战术运用不当、舰船损耗与维修困境等。 海战的失利与转机: 从黄海海战到对马海峡海战,俄国海军经历了怎样的挫折?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海战的战术细节,评估俄国舰船的性能、炮术、鱼雷运用以及指挥官的决策。对马海峡海战的惨败,无疑是俄国海军的“滑铁卢”,本书将详细剖析导致这场灾难性失败的深层原因,例如舰队航行距离过长、补给困难、官兵疲惫、通信指挥失灵,以及日本海军在战术和技术上的优势。 波罗的海舰队的漫长远征: 为了挽救在远东的败局,俄国组建了庞大的波罗的海舰队,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远洋航行。本书将重现这次充满戏剧性的远征,包括舰队在航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如补给、维护、航海经验不足,以及在途中的“みると”事件等。这场远征本身就充满了悲剧色彩,最终以一场决定性的海战——对马海战的惨败而告终。 陆地作战中的海军支援: 俄国海军并非只局限于海上作战。书中也将探讨俄国海军在陆地防御作战中扮演的角色,例如使用舰炮支援陆军、派遣海军陆战队作战等。这些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俄国海军官兵的勇气与牺牲,但也无法挽回整体的颓势。 三、 战争后的俄国海军:反思、重塑与新的挑战 日俄战争的失败,给俄国海军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也促使其深刻反思。本书将聚焦于战争结束后,俄国海军所经历的低谷与重建: 战败的教训与深刻反思: 俄国海军如何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是进行技术上的革新,还是对指挥体系进行改革?本书将分析战后俄国海军领导层和政府对失败原因的评估,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海军战略、造舰思想、训练模式和组织管理的讨论。 重建的尝试与新舰计划: 尽管遭受重创,俄国并未放弃海军建设。本书将介绍战后俄国海军试图重建的努力,包括新式舰船的计划与建造,例如主力舰“甘古特”级战列舰的设计理念和建造过程。这些新舰的出现,反映了俄国海军试图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决心,但也暴露了其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仍然存在的某些问题。 内部矛盾与革命的阴影: 战败不仅影响了海军的物质力量,也加剧了其内部的矛盾。士兵和水兵中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革命的思潮开始渗透。本书将探讨日俄战争后,俄国海军内部的士气问题、水兵起义(如“波将金号”战列舰起义)以及革命对海军建设和海军人员构成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俄国海军: 在日俄战争之后,俄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其力量构成、技术水平、战略定位以及与其他海军强国的对比情况如何?本书将简要介绍这一时期的俄国海军,为理解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以及最终的解体埋下伏笔。 总结 《海战事典006:日俄战争前后的俄国海军》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了解俄国海军在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发展变化的视角。本书不仅关注战争的宏大叙事,更深入到海军建设的细节,从技术、战略、组织、人员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通过对这段复杂而富有戏剧性的历史的梳理,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日俄战争对俄国海军乃至世界海军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那段时期俄国海军的辉煌与黯然。本书希望能成为历史爱好者、军事研究者以及所有对近代海军史感兴趣的读者,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海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象征,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殖民扩张与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而日俄战争,作为那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军事冲突之一,其海战部分更是充满了史诗般的悲壮色彩。本书《海战事典006:日俄战争前后的俄国海军》恰好捕捉了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我非常想知道,在日俄战争之前,俄国海军是如何进行发展和部署的?是什么样的国际局势和国家战略,促使它走上了与日本海军正面交锋的道路?而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之后,俄国海军又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和挑战?这本书似乎能够提供一个深入的剖析,不仅讲述了战役本身的进程,更重要的是,它将带领我走进俄国海军的内部世界,去了解它的组织架构、技术水平、官兵的精神状态,以及它在国家整体战略中的地位。我希望能从中获得对那个时代俄国海军命运的全面认识,理解它为何会走向那样的结局,又会在怎样的背景下继续前行。

评分

作为一名对帝国主义时代海军发展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我被《海战事典006:日俄战争前后的俄国海军》这个书名深深吸引。日俄战争,这场亚洲与欧洲陆海强权之间的首次正面较量,其结果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俄国海军在这场冲突中的表现,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也最具争议的部分。我渴望了解,在战争的硝烟散尽之后,俄国海军是如何进行自我反思和重塑的。它是在继续沉沦,还是在图谋崛起?这本书似乎能为我揭示一个被常常忽视的视角:在日俄战争的巨大冲击下,俄国海军经历了怎样的蜕变?是技术革新,还是战略调整,抑或是政治动荡?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探讨的关于海军的后勤保障、舰船维护、以及海军院校的教育体系等方面的内容抱有期待。我想了解,一个庞大的帝国,在经历如此重大的军事失败后,是如何试图重建其海上力量的,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也充满了值得深思的故事。

评分

我一直对海战的历史很感兴趣,尤其是涉及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那段时期。这本书的名字——《海战事典006:日俄战争前后的俄国海军》——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我对日俄战争本身有一些了解,但对于俄国海军在其中的具体表现和战前战后的发展历程,我始终觉得缺少一个系统深入的解读。我很好奇,在那个时代,俄国海军是如何装备的?他们的主力舰艇有哪些?与当时其他主要海军强国相比,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战术思想处于什么位置?特别是日俄战争,这场决定性的海战究竟是如何塑造了俄国海军的未来,又对俄国作为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尽的资料,不仅仅是战役的描述,更希望能够深入剖析俄国海军在技术、战略、组织以及人员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更全面地理解那场战争的根源和后果。我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舰船性能对比、海战战术分析以及对海军战略决策的研究尤其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实在是太令人着迷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近代的军事冲突情有独钟,而日俄战争无疑是其中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深远影响的篇章。我尤其对当时俄国海军的发展和命运感到好奇。这本书的标题——《海战事典006:日俄战争前后的俄国海军》——立刻吸引了我。光是想象一下,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强大的帝国俄国如何构建它的海上力量,又如何在与新兴海上强国日本的较量中走向沉浮,就足以让我热血沸腾。我特别想知道,在这场战争前后,俄国海军的战术思想、舰船设计、军官素质以及其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究竟是怎样的。是技术上的落后,还是战略上的失误,抑或是内部的腐败导致了最终的悲剧?我想深入了解那些在大洋上纵横捭阖的战舰,了解那些为了国家荣誉而浴血奋战的将士们的故事。这本书似乎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那个时代海军命运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理解那些冰冷钢铁背后蕴含的人性与国家命运的交织。

评分

这本书的副标题“日俄战争前后的俄国海军”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认为,日俄战争是20世纪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远东的地缘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俄国自身的发展轨迹。而海战,尤其是在那个时代,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我很好奇,在这场事关国运的海战中,俄国海军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它的起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日俄战争爆发前后,俄国海军的整体面貌,包括它的装备水平、训练情况、指挥体系,甚至是官兵的精神风貌。我很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战略设想和战术安排,促使俄国海军在战争中采取了某些行动,又是什么样的因素导致了这些行动的成败。这本书似乎能提供一个非常具体的切入点,让我能够深入了解俄国海军的内部运作和外部挑战,从而更好地理解那场波澜壮阔的战争。

评分

这个系列的书还不错 。详析俄罗斯帝国海军进击远东的强大动因,以及怎样步步为营,狂刷在东北亚地区的存在感?

评分

《印度洋上的较量:印巴战争中的海军作战》将战斗过程描画得清晰又完整,语言细腻而生动。更增添了背景阅读,以充补文章未尽之处。

评分

很少有讲俄国海军的专题,喜欢

评分

不错的书,以雅典帝国的兴亡为主线,记叙了公元前4-5世纪地中海地区希腊城邦与波斯帝国之间的政治角力和海战故事,及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战争。

评分

《玉碎比阿克:1944年美日比阿克岛争夺战》将为读者解析比阿克岛之战的每一处作战细节,该战役是太平洋战争中重要的岛屿争夺战之一,本文将以连载的形式陆续发表。

评分

很不错的期刊,一直看。

评分

说好不再买战争的书了……结果又掉坑里了

评分

《玉碎比阿克:1944年美日比阿克岛争夺战》将为读者解析比阿克岛之战的每一处作战细节,该战役是太平洋战争中重要的岛屿争夺战之一,本文将以连载的形式陆续发表。

评分

讲述了日德兰海战的大概情况。分继而和日德兰,斯卡克拉克战役,日德兰海战三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