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终结》一部迄今为止易中天教授最看重的作品。
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
承续了易氏著作生动、风趣、见解独到的一贯风格!
问题是,帝国制度为什么会亡?帝国制度果真就一无是处吗?如果当真一无是处,它为什么会被创造出来,会被我们的民族认可,会延续了那么长的时间?我们反省的不仅是大秦王朝或大清王朝,而是整个帝国制度,是帝国的逻辑命运。
《帝国的终结》一书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是易中天教授迄今为止最为用力也最为看重的一部著作。诚如本书的副标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所昭示的,作者意在揭露和批判中国古代帝制的乖舛和荒谬。“透过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我们能感觉到作者笔下的文字仿若尖利的手术刀,对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帝国体制,给予抽丝剥茧式的剖析和鞭辟入里的清算,游刃有余。本书承续了易氏著作生动、风趣、见解独到的一贯风格,讨论的是帝国体制命运这样的大问题,然入手极细,文笔恣肆,议论风发,体现出作者对于历史和现实的高度关切,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睿智之作。”
秦最终夺取了天下,只能归结为秦国有当时最管用的制度,或者说,他们把这个新制度建设得最彻底。这就是初具规模的中央集权制。
《帝国的终结》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的午餐。伦理治国或者说独尊儒术的原则维护了帝国制度,却让我们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皇帝对官员常有一种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他离不开官员;另一方面,他又近乎本能地认为帝国的事情会坏在这帮家伙手里。
奇怪,帝国的产权怎么会成为问题呢?“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不是很清楚吗?
公元1911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在内外交困中灭亡了。随同它一起被埋葬的,还有整个帝国制度。
易中天先生的《帝国的终结》,就是他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或者说是对于中华帝国从形成、发展到终结的历史的一种独特理解。读者诸君如果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便不难发现,他对于“封建”本意的理解,对于“天下为公”的“公天下”的理解,都有一些独到的看法,显现了对历史与现实的睿智与敏感。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与邓晓芒合作)等著作。近年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
★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是易中天教授迄今为止最为用力也最为看重的一部著作。
——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
★易中天的《帝国的终结》,是他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或者说是对于中华帝国从形成、发展到终结的历史的一种独特理解。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樊树志
序言 樊树志
引言 轰然倒塌的帝国
第一章 天下一统
一 来之不易的胜利
二 制度之争
三 邦国与城邦
四 封建的秘密
五 集权是一种必然
六 帝国的前夜
第二章 中央集权
一 君临天下
二 软硬兼施
三 焚坑事业要商量
四 盛极而衰
五 集权,再集权
六 王朝的气数
第三章 伦理治国
一 非法之法
二 无德之德
三 家天下与泛伦理
四 文化大战略
五 一箭双雕
六 沉重的代价
第四章 官员代理
一 代理与授权
二 如此牧民
三 权力的赎买
四 自杀政策
五 龙争虎斗
六 帝国的掘墓人
第五章 内在矛盾
一 天下为公
二 产权问题
三 无法与无天
四 谁为帝国签单
五 变法与动乱
六 出路何在
第六章 共和之路
一 歌未竟,东方白
二 来者不善与徒劳无益
三 错失良机
四 缺失的传统
五 民主与宪政
六 最后一问
后记
新版后记
公元1911年10月10日晚,湖北武昌的一个军营里响了一枪。随着枪声倒下的不仅是大清王朝,而且还有存在了两千一百三十二年之久的帝国制度。起义是在仓促间举行的。我们现在甚至不能确切地知道,到底是谁开了第一枪。然而这一枪的影响和意义却极其深远。用佚名《辎重十一营革命史略》的话说,即“是声一响而专制倒矣”。10月12日,武汉三镇全部落入革命军手中。十天以后,即10月22日,湖南宣布独立,陕西、江西等省继而响应。到12月初,全国宣布独立的省份已达十四个之多,约占当时二十二行省(不算被日本侵占的台湾省)的三分之二。12月29日,宣布独立的奉天、直隶、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十七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会议,选举孙文为中华民国政府临时大总统。一个半月后,即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颁发了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大清王朝和帝国制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从武昌首义,到清帝逊位,前后只有半年功夫,正所谓摧枯拉朽。有兴趣的史料学家尽可以继续去考证和争论武昌首义第一枪是谁开的。是熊秉坤,还是罗金玉、金兆龙、蔡济民?是在工程营,还是在辎重营?但我以为这并不十分重要。因为这一枪迟早是要打响的。不在武昌打响,就会在别的地方打响;熊秉坤或罗金玉不开枪,也会有别人开枪。用句俗套的话说,他们不过是“替天行道”。或者说,在做历史要求他们做的事情,在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因此,弄不清谁开了第一枪反倒更好,因为这种不能确知和无法确证,恰恰证明大清王朝也好,帝国制度也好,都已病人膏肓,行将就木,只用一个手指头轻轻一推,就全线崩溃,轰然倒塌,而且一朝倾覆,便再难回春。帝国,怎么就如此不堪一击?于是我想起了大秦王朝,想起了帝国制度的这个缔造者。的确,两个王朝的覆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即都是起始于偶发事件,都是首先由下级军官和士兵发难。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结果“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影)从”,最后各种政治力量一哄而起将那王朝颠覆。也就是说,贾谊《过秦论》的描述,是可以借用于大清之亡的,只不过不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而是“党人与军阀遂并起而亡大清矣”。秦是帝国时代的第一个王朝,清则是最后一个。两个王朝的灭亡都是一触即溃,都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毁)”,此天意耶?民意耶?表面上看,既是天意,又是民意。秦王朝无疑是被自己灭掉的,因为它实在太暴戾。只要重读一下《史记》中的《陈涉世家》,就不难体会到什么叫官逼民反,什么叫走投无路,什么叫铤而走险。那真是一种被逼无奈的选择。用陈胜的话说,反正无论如何都是死(等死),何不揭竿而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云云,倒在其次。一个王朝,如果把自己的人民逼到死路一条的地步,或者只有造反起义才有活路的地步,那它离自己的死期也就不太远了。所以杜牧的《阿房宫赋》说,秦和六国一样,都是自掘坟墓,因为他们都不知道爱护人民。结论很简单——“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那么,我们能照着说一句“灭清者,大清也,非武昌首义也”吗?也许能,也许不能。有证据证明,大清并非中国历史上最差的王朝。最差的恐怕是晋,清就至少过得去。实际上有清一代,无宦官擅权(如明),无外戚乱政(如汉),无山河破碎(如晋),无藩镇割据(如唐),无王纲解纽(如隋),无民不聊生(如秦),也没有大面积的国土沦丧(如宋)。清代也有祸乱,但多为边衅,且未动摇国本。民族关系和民生状态也还对付,至少不像元代那样种族歧视,民族仇杀,或像汉代那样连年饥荒,人相竞食。清,当然也有弊端,也有问题,也有不得人心之处,却未必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糕,那样罪该万死。关于这一点,本书第六章还要细说。然而,当武昌首义,湘省独立,举国上下风云激荡,清廷皇室一筹莫展时,却几乎没有一个人愿意挺身而出,拉朝廷一把。不但最有可能“光复武昌,中兴王朝”的袁世凯“挟寇自重”,趁机要价;其他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也都见死不救,作壁上观;谁也不管北京城里那孤儿寡母的死活。武昌首义后不到两个月,就有十四个省份宣布独立。可见这些省的军民官绅,已将大清王朝视若沉船,只有人弃船逃生,甚至“趁火打劫”,却无一人救难。于是星星之火,至于燎原,一夫之难,竟成灭顶乡灾。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仿佛能听到古老城墙上风的呼啸。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事上的细致入微,无论是描绘宏大的战争场面,还是刻画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都力求真实,不留丝毫矫揉造作。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亲眼见证着一个庞大帝国的兴衰变迁。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讲述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导致这一切发生的根源,从政治的腐败、经济的失衡,到社会阶层的固化和思想的僵化,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书中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小人物的命运,也让我深受触动。他们或许没有叱咤风云的权力,但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坚韧与无奈,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生动、最真实的面貌。作者的笔触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而冷静地解剖着一个文明的肌体,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也不禁对历史的规律和人性的复杂产生更深的思考。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叙事中并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而是直面那些血腥与牺牲,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震撼人心,也更加发人深省。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深深吸引,它就像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有激昂的高潮,也有低沉的尾声,层层递进,引人入胜。作者在描绘权谋斗争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功力,那些精巧的布局,那些暗流涌动的对话,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悬念。但这本书绝非仅仅是权力游戏的展示,它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在极端环境下如何扭曲与升华的史诗。我看到了野心家如何被欲望吞噬,也看到了那些在绝望中依然坚守信念的灵魂。书中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冲突的描绘也尤为精彩,作者没有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试图去理解不同群体行为背后的逻辑,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多元。我一直在思考,在一个看似无法避免的衰落面前,个体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是随波逐流,还是奋力抗争?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案例,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体会。我喜欢作者在细节上的打磨,无论是服饰、建筑,还是当时的社会风俗,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身临其境。
评分这绝对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品读的作品,作者的文字功底着实深厚,每一个词句都经过锤炼,充满了诗意和哲思。我被书中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所折服,那种内心的纠结、情感的波动,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能直接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书中的历史背景被巧妙地融入叙事之中,并非生硬的堆砌,而是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共同推动着故事的发展。我一直在思考,一个曾经辉煌的文明,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是外部的侵略,还是内部的腐朽?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为我揭示了其中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我特别欣赏作者的旁观者视角,他并没有过度地代入情感,而是以一种冷静的、宏观的眼光审视着历史的进程,这使得他的分析更加客观和深刻。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愉悦,更是一种对历史、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观看一部史诗电影,宏大的场面,磅礴的配乐,再加上扣人心弦的剧情,让人欲罢不能。作者在叙事上的技巧非常娴熟,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条,同时又能在关键时刻吊足读者的胃口。我被书中那些性格鲜明的人物所吸引,他们的选择,他们的牺牲,都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内心。我一直在思考,当一个时代走向终结时,那些曾经的荣耀与辉煌,又将归于何处?这本书试图给出答案,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文明的告别,也让我看到了新生的希望。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考究,那些衣饰、器物、建筑,都仿佛活了过来,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帝国的灭亡,更是关于文明的更迭,关于人性的考验,关于历史的循环。
评分这本书的想象力实在是太棒了!作者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充满细节的世界,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我喜欢书中那种史诗般的叙事风格,磅礴大气,却又不失细腻的情感。作者在描绘不同势力之间的角力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那些出人意料的转折,都让我惊叹不已。我一直在思考,在巨大的历史变革面前,普通人的命运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这本书给出了许多令人动容的答案。我看到了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也看到了他们在绝望中闪耀的人性光辉。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关注,无论是武器的锻造,还是军阵的排布,都描绘得十分到位,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让我对“帝国”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个疆域的集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思想的印记。
评分意外的部分是,翻开之前,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本书是“旧书再版”——后来恍然大悟,《帝国的终结》先卖了海外版权,这次,算是一个准引进中国的过程。
评分在咖啡店里看到易中天的这本书,立马下单存一本
评分很好,很不错
评分现在的男人,出来玩都玩成精了!
评分送货速度很快。
评分一如既往地支持京东
评分⑤教学生抓重点.教学难免有意外,课堂难免有突变,应对教学意外、课堂突变的本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能力。对教师来说,让意外干扰教学、影响教学是无能,把意外变成生成,促进教学、改进教学是艺术。生成相对于教学预设而言,分有意生成、无意生成两种类型;问题生成、疑问生成、答案生成、灵感生成、思维生成、模式生成六种形式。生成的重点在问题生成、灵感生成。教学机智显亮点.随机应变的才智与机敏,最能赢得学生钦佩和行赞叹的亮点。教学机智的类型分为教师教的机智、学生学的机智,师生互动的机智,学生探究的机智。机智常常表现在应对质疑的解答,面对难题的措施,发现问题的敏锐,解决问题的灵活。
评分早上买的,下午就到了,速度真的蛮快的。
评分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习惯当空舞?让我们托起习惯的彩盘,涂出最最斑斓的一抹色彩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