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速度与规模令全球瞩目,有关城市的讨论亦成为热点。而《收缩的城市》一书,却带给我们另一种声音:城市也可能收缩,并且,收缩已成为今日全球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收缩不一定表现为城市面积、规模的收缩,而是有复杂多样的方面。尽管有关城市收缩理论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长期、深入的工作,然而相关理论著作、资料在国内却极为匮乏,目前尚无中文版专著出版。而《收缩的城市》对于中国城市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收缩的城市”是德意志联邦文化基金会的研究计划,由德邵包豪斯基金会负责人PhilipOswalt、莱比锡当代艺术博物馆、德邵包豪斯基金会联合完成;该计划至今仍在进行中,《收缩的城市》是该计划的一个重要成果。
原着由PhilipOswalt编着,德国HatjeCantz出版社出版(2005年),有德文版和英文版。
从英国、比利时、芬兰、意大利,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城市收缩现象无处不在。虽然近年来城市规划方面的讨论主要关注于大都市的增长,但收缩地带正在全球蔓延。去工业化、大量人口流失、老龄化、高失业率、资源枯竭等等都是导致收缩的原因,而全球化、社会体制转变等因素又加速了这一过程。
由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支持的“收缩的城市”计划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对城市收缩过程的成因和变化进行探讨,其研究成果之一《收缩的城市》以英国曼彻斯特/利物浦、美国底特律、俄罗斯伊万诺沃、德国哈勒/莱比锡及日本东京等城市为例,集合了全球数逾百位专家的深入研究展开全方位剖析。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就像人必然有一天进入衰老期的事实一样,城市进入衰落期的事实本身不可怕,可怕的只是人对衰老的无知。最可怕的是:拒绝承认衰老的事实,拒绝学习衰老的知识,拒绝接受应对衰老的健康建议。
吴志强,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2010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
这是一场现代意识形态与后现代地理学的冲突。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舍弃旧的城市范式和规划/建筑模式
所有事物都将经历衰退,以及收缩。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能否用一种新的艺术与科学加以应对。本书无疑是一声齐力呐喊。
马清运,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马达思班创始人
在中国和亚洲地区的城市扩张备受关注的时候,这本书却开始研究因全球政治和经济转型而大规模收缩的欧美城市。底特律、曼彻斯特和利物浦、东京、哈勒和莱比锡,以及俄罗斯伊万诺沃成为它的研究标本。世界经济此消彼长,原来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后来居上,但它们也可能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对今日处于城市化热潮的中国读者来说,阅读此书的最大好处是培植问题意识,对过度城市化产生预警。
欧宁,艺术家,策展人,《天南》文学双月刊主编
随着“超生一代”的年华老去,在中国上演的这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化高潮退却,未来的“收缩城市”将呈现怎样的景观?这不是杞人忧天之问,因为这本书所揭示的导致城市萎缩的因素,在中国皆已“潜伏”,并与全球化时期国际、国内诸多难以确定的变量混杂,生成千重万叠的矛盾。中国如何在快速城市化的战略机遇期应对这一系列挑战,建设人类永续发展的栖居之所?《收缩城市》提供了最可宝贵的镜鉴。
王军,新华社高级记者,着有《城记》《拾年》等
目录
前言 霍滕西娅·弗尔克斯、亚历山大·法伦霍尔茨
序言 菲利普·奥斯瓦尔特
中文版序言 菲利普·奥斯瓦尔特
《收缩的城市》序 吴志强
全球进程的收缩
全球收缩 蒂姆·里耶涅茨
全球地理学 克劳斯·穆勒
收缩的起源 瓦尔特·普利吉
去工业化:英国 罗纳尔多·蒙克
边缘化:东德鲁迪·施密特
郊区化:美国罗伯特·菲什曼
后社会主义:俄罗斯 埃尔克·拜耳
日本
巨型都市和外围乡村温弗里德·弗路恰特
日本的收缩藤井康幸
老龄化城市 约翰·W. 特拉法冈
人口老龄化 赫尔维希·比尔克
垂死城市/ 冗余空间
端岛:一座荒芜岛屿的景象 杂贺雄二
底特律 斯坦·道格拉斯
诺里斯格林最后的居民 公共项目/ 卡特林·伯姆、安德里亚斯·朗
巴士奥德赛 汤姆·伍德
废弃之物:东德的旧城镇 与艺术家康拉德·克内贝尔的对话
贱卖与关闭:伊万诺沃机场 阿列克谢·科特利亚尔、弗拉基米尔·拉科曼科夫
凯莫尔莱尔德船坞 汤姆·伍德
普切日纺织厂 埃莱娜·萨莫罗多娃、维拉·萨莫罗多娃
留下来的:焦土蓝天 苏珊娜·豪斯
从城市到公路
离开:东德的人力资本 伍尔夫·马蒂森
欧博思普利电缆厂 乌尔里希·伍斯特
被偷猎的城市:美国城市的人才流失 布雷恩·哈登
移动的城市/ 不稳定之地
移动的城市 朴璄栋
住宅 朴栋、丹·皮特拉
底特律都市区景观变迁 约翰·盖尼斯
机动性和美国梦 欧勒·O. 莫恩
没有汽车的底特律 凯利·帕克、马克·丹西
移动的坟墓 丹·皮特拉/DCDC、乔迪·霍曼特尔
底特律银行建筑 安德鲁·扎戈
重访棉纺厂 约翰·戴维斯
工厂之后:伊万诺沃的"三月八日"工厂 塞奇·西塔、奥尔加·菲拉托娃
底特律
年表
种族主义与城市衰落托马斯· J. 萨格鲁
底特律的郊区化约翰·加拉格尔
工人之家三号 伊尼斯·拉什
电话中心 米丽娅姆·格鲁克斯曼
电话中心之歌:请勿挂机 保罗·鲁尼
恐慌城市/ 关于恐惧的心理地理学
收缩心态 约格·德尔施密特
生活在犯罪恐慌中 汤姆·杰弗里斯、尼尔·斯旺森
底特律的防御化建筑 米奇·柯普
故意破坏行为成为生产力 迈克尔·辛格奈尔
魔鬼之夜:在神话与现实之间 托尼·莫塞妮
"莱比锡的格吕瑙已成为民族解放区了吗?" 安克·哈格曼、海蒂·斯特克
街区背后 托比亚斯·齐兰尼
想象城市/ 文化表现
废弃地音乐:底特律、布朗克斯、曼彻斯特 迪德里克·迪德里希森
张唱片封面 迈克尔·博特、约翰尼斯·埃曼
"我如此之坏,我在底特律开派对" 杰里·赫伦
关于收缩的电影 安特耶·埃曼、迈克尔·博特、哈伦·法罗基
废墟文化 卡伊·沃克勒
交感之城:尤扎的集中文化、业余性和收缩性 塞奇·西塔
空间先锋/ 收缩的先锋派
空间先锋 与城市和区域研究者伍尔夫·马蒂森的对话
轨道宫殿:空间中的时间先锋 niko./ 尼尔斯·艾姆德
庄园俱乐部之赞歌 大卫·哈斯拉姆
曼彻斯特/ 利物浦
年表
曼彻斯特的兴衰阿兰·基德
曼彻斯特市中心的新生菲尔·格里芬
"中转地"利物浦 琳达·格兰特
音乐文化与城市空间的占用 罗伯特·斯特罗恩、莎拉·科恩
城市斑点:新企业家和再城市化 黛博拉·马尔赫恩
地下抵抗:独立音乐制作 艾利克斯·沃尔兹
抗议/ 抵抗/ 侵占:艺术与文化中的价值创造 芭芭拉·史黛娜
极限/ 城市/ 运动:城市也是冒险乐园 弗里德里希·冯·鲍里斯
海德堡项目 罗伯特·阿伦斯
需要古怪行为! 大卫·威克斯
斯利姆的自行车 本杰明·米格尔·埃尔南德斯
日常生活/ 自己动手
城市自建设施 史蒂芬·沃格尔
拾荒者 斯科特·霍金
本尼·普罗费恩:比斯顿莫斯垃圾填埋场,伯肯黑德市 肯·格兰特
都市农业:"为了证明,你必须去创建它!"英戈·维特
DACHA 现象 伊莉娜·柴可霍夫斯基
伊万诺沃
年表
伊万诺沃:危机的多重面孔沃尔夫冈·基尔
在俄罗斯中部的边缘伊索尔德·布雷德、安德烈·特雷维什
活在尤扎谢尔盖·米图里奇
生存手册 谢尔盖·米图里奇、鲍里斯·斯皮里多诺夫
自制实用工具 弗拉基米尔·阿希波夫
增长: 收缩/ 边缘的活力
两极化与边缘化 汉斯- 乔吉姆·伯克纳
市中心的"郊区" 英戈·维特
英格兰的问题:繁荣、自动化和去工业化 与电影人帕特里克·凯勒的对话
黑泵发电厂 克里斯托夫·佩特拉
离岸:国际劳动分工的重组 尤根·霍夫曼
格海欣/ 莱比锡汉斯- 克里斯蒂安·申克
后福特主义的空间生产 瑞加娜·比特纳
聚会点:加油站 让·温泽尔、托比亚斯·齐兰尼
乡村图像./+- 旅游指南苏菲·索尔森
留下来的人 尼古劳斯·布雷德
规划的神话/ 机械城市主义
重塑曼彻斯特的形象:城市规划的私有化 凯文·沃德
胡尔姆的拆除:神话和现代化 Newbetter/ 约书亚·鲍尔乔佛、舒蒙·巴萨
灯火通明的草地 罗胡斯·威德默
哈勒/ 莱比锡
年表
一个工业区的兴衰狄爱特·林克
更绿的草原彼得·里希特
关于尤扎城的五个要点 亚历山大·斯维尔德洛夫
规划之后 柏斯·普林森
东德的拆除项目 马提亚·伯恩特
为何要拆? 罗胡斯·威德默
补贴文化 与城市经济学家乌尔里希·法伊弗的对话
被解构的价值/ 变局中的心态
资本主义的持续危机 克劳斯·荣内伯格
增长的必要性 与社会学家瓦尔特·奥斯瓦尔特的对话
财产:谁的城市? 沃尔夫冈·坎措、菲利普·奥斯瓦尔特
男性的危机:性别角色的改变 莎拉·阿斯温
均质空间的终结 罗伯特·卡尔滕布鲁纳
建筑师,拆!创造和毁坏的双重性质 托马斯·A.P. 莱文
某些城市 埃莉诺·邦德
作者简介
图片信息
译后记
前言/序言
《星辰低语》 内容简介 这是一段关于失落与寻觅、回忆与遗忘、爱与孤独的史诗。故事的开端,是在一片被时间和遗忘侵蚀的边陲之地——“寂静海岸”。年轻的旅者艾莉亚,背负着家族古老而模糊的使命,踏上了追寻“星辰低语”的旅程。她手中的唯一线索,是一张泛黄的羊皮纸,上面绘着古老的星图,以及几个早已无人能懂的符号。 艾莉亚并非生来就肩负重任,她成长在一个充斥着陈旧传说和静默现实的村落。村子依海而生,居民们过着日复一日的宁静生活,对外界的一切知之甚少,也鲜少有人愿意探究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秘密。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低语”打破了这份宁静。夜空中,偶尔会传来一种难以名状的、仿佛来自遥远星辰的声音,这种声音唤醒了艾莉亚内心深处某种沉睡的记忆,也让她感知到一种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召唤。 她深知,这份召唤与她家族世代相传的使命息息相关。她的祖母,一位被村民视为“疯癫”的老人,生前曾反复提及“星辰低语”,并留下了一些她自己也无法完全理解的笔记。在祖母去世后,艾莉亚继承了这些笔记,以及一份几乎被遗忘的责任——找到“星辰低语”的源头,并解开其中隐藏的秘密。 寂静海岸的旅程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她穿越了被浓雾笼罩的“迷失之森”,在那里,树木会低语虚假的慰藉,阴影会编织诱人的幻象。她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隐居的学者,他们耗尽一生研究那些古老文献,却依然无法窥破其中的真谛;有流浪的诗人,他们用音律捕捉星辰的碎片,却找不到完整的旋律;还有失去记忆的旅人,他们在寂静海岸的边缘徘徊,试图找回被遗忘的过去。 在旅途中,艾莉亚遇到了一个神秘的男人,名叫泽恩。泽恩身手矫健,眼神深邃,仿佛藏着无数的故事。他自称是一名“星象记录者”,在观测星辰的轨迹,试图理解它们的变化。他的出现,给艾莉亚带来了方向,也带来了更多的困惑。泽恩似乎对“星辰低语”有着不同寻常的理解,他能够辨认出星图上的某些标记,也能在艾莉亚感到迷茫时,提供出人意料的指引。然而,他却很少谈论自己的过去,也始终与艾莉亚保持着微妙的距离。 随着艾莉亚的深入,她开始接触到更多关于“星辰低语”的传说。有人说,那是一种古老文明留下的遗言,记录着他们的兴衰与智慧;有人说,那是宇宙深处的某种信号,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变革;还有人说,那是逝去灵魂的回响,在呼唤着生者的记忆。这些说法,都为“星辰低语”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敬畏。 艾莉亚的旅程并非一帆风顺,她曾遭遇过潜伏在暗处的危险,也曾在绝望的边缘徘徊。她曾经因为一次意外而失去重要的信物,也曾在迷途中与同伴失散。每一次的挫折,都让她对星辰低语的追寻充满了怀疑。她开始质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够承担这份使命,是否能够理解那些超越凡俗的语言。 然而,每当她濒临放弃时,那来自星辰的低语便会在夜空中回响,给予她微弱的鼓励。她发现,自己对星辰的感应能力似乎在旅途中逐渐增强,她能够捕捉到星辰光芒中的情绪,也能够感受到它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传达的微妙信息。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月蚀之谷”。这是一个被古老能量笼罩的山谷,只有在特定的月相下,通往山谷深处的通道才会显现。在这里,艾莉亚与泽恩一同经历了惊心动魄的考验。他们需要解开一系列与星辰运转相关的谜题,每一个谜题都与古老的传说和宇宙的规律息息相关。在解谜的过程中,泽恩的真实身份也逐渐浮出水面。他并非普通的星象记录者,而是某个失落文明的守护者,他的任务是确保“星辰低语”不会被误解,也不会被滥用。 最终,艾莉亚在月蚀之谷的中心,找到了“星辰低语”的真正源头。那并非实体,而是一种由纯粹能量构成的、仿佛能够与灵魂对话的“意识”。她通过与这份意识的连接,理解了“星辰低语”的含义——它并非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宇宙生命之间一种深刻的共鸣,一种对存在、对时间、对爱的永恒追问。 “星辰低语”揭示了宇宙的起源,生命的循环,以及隐藏在时间长河中的种种联系。艾莉亚也终于明白,自己家族的使命,便是成为这种连接的桥梁,传递这份来自星辰的智慧与情感,并阻止那些试图利用这份力量的黑暗势力。 故事的结尾,艾莉亚并未完全解开所有谜团,也并未回到她最初的起点。她选择继续她的旅程,因为她知道,对“星辰低语”的追寻,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探索。她将带着这份来自星辰的启示,去理解更广阔的世界,去感受更深沉的情感,去与那些同样在寻找意义的灵魂相遇。泽恩也选择陪伴在她身边,共同守护这份来自宇宙的宝藏。 《星辰低语》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冒险的故事,它更是一首关于人生意义的诗篇。它探讨了在浩瀚的宇宙中,个体存在的渺小与伟大,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宇宙之间那份超越时空的连接。它告诉我们,即使身处迷茫与黑暗,只要我们敢于倾听内心的声音,敢于仰望星空,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光芒与指引。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去感受星辰的奥秘,去体味生命的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