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系列性披露张爱玲书信的是苏伟贞。张爱玲过世消息传出当天(台北时间1995年9月9日),苏伟贞笺注张爱玲信件写成《张爱玲书信选读》发表,文中提到:“如果要说这些信件不是张爱玲近年来的创作及以小说形式之外触碰世界的方式,我实在无法相信。”是很早指出书信即是张爱玲创作的论点。
张爱玲曾言:“不会说话就不会写信。”苏伟贞以小说家兼评论家的视角,依据与张爱玲生前往来第一手书信,重启张爱玲研究。她更以曾为张爱玲编辑身份的亲身体验勾勒出层层叠叠的惊人建构:或者,一切都是小说家的虚构,虚构地完成了小说家的人生。
有天我走进办公室,痖弦先生手里拿着封信踱到我桌边:“张爱玲来信了。”我没反应过来,只淡淡地“哦”了一声。他诧笑道:“张爱玲啊!”他们通过信,信封上有张爱玲英文落款,所以认出来了,但在我是头一遭,我被点醒般脑门“轰”地一声,那个使命之秘密通道被打开。我接过信急于拆封,痖弦提醒道:“仔细点,连信封都得保持完整,这值得收藏的。”
十年通信,我总共收到她十余封信,大的收获,当然是能与她对话,也在对话的历程里,不仅亲身参与某些她“出土旧作”正名工作,还有像她生日求证之类的经历,但我们仍处在并时又不并时的状态。
苏伟贞,台湾著名小说家。现任教于国立成功大学中文系,曾任《联合报》读书人版主编。以《红颜已老》、《陪他一段》饮誉文坛,曾获《联合报》小说奖、《中国时报》小说奖、《中国时报》百万小说评审推荐奖等。著有各类作品十余种,包括《魔术时刻》、《过站不停》、《单人旅行》、《梦书》、《沉默之岛》、《租书店的女儿》等。
张爱玲研究者。著有《孤岛张爱玲:追踪张爱玲香港时期(1952-1955)小说》、《描红:台湾张派作家世代论》、《鱼往雁返:张爱玲的书信因缘》,并主编《张爱玲的世界:续编》。
自序
游牧路线
1 长镜头
壹
上海·一九四七·张爱玲电影缘起
——兼谈《不了情》、《太太万岁》剧本的人生参照
贰
生成-书信
——张爱玲的创作-演出
叁
连环套:张爱玲的出版美学
——一九九五年后出土著作为例
肆
鸦片床与诊疗椅的心理治疗档案
——以张爱玲《金锁记》、欧文·亚隆《诊疗椅上的谎言》为例
2 游牧路线
壹
重回前方,台湾行
——记张爱玲“悄然来台”
贰
张爱玲的“名词荒年”
——一个关于《文革的结束》及《知青下放》的故事
叁
张爱玲的书信演出
——自夸与自鄙
肆
不断放弃,终于放弃
——张爱玲奇异的自尊心
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张爱玲的理解已经足够深入,读过她所有的作品,也看过不少研究她的文章。然而,《长镜头下的张爱玲》这本书,却在不经意间,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框架。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张爱玲的书,不如说它是一次关于“观看”的探索。作者极其考究地运用了“长镜头”这一电影语言来比喻和解读张爱玲的创作手法,以及她观察世界的方式。这种视角转换,让我看到了张爱玲作品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如电影蒙太奇般巧妙衔接的细节,以及她镜头下人物内心深处那难以言说的孤独与疏离。书中的论述,不像以往的评论那样直白地告诉你“张爱玲是如何如何”,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构建的场景和意象,引导读者自己去体会。它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段落,发现其中隐藏的、超越时代的情感共鸣。我仿佛能听到作者低语着,将张爱玲的文字“放大”再“放大”,让我们看到那些在细微之处闪耀的光芒。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再次坠入张爱玲的世界,这一次,是在一个更广阔、更深刻的维度里。
评分拿到《长镜头下的张爱玲》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会是一部充满理论色彩的学术著作,可能充斥着拗口的术语和复杂的分析框架。然而,当我翻开它,一股扑面而来的文学气息却让我惊喜不已。作者的文字并非冷冰冰的学术探讨,而是充满了温度和诗意。她对张爱玲作品的解读,如同电影导演的长镜头,徐徐展开,将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细节一一呈现。她不仅仅关注人物的命运,更着力于描绘那个时代特有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氛围,那些精致的旗袍、考究的家具、低沉的音乐,都在她的笔下活了起来。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于张爱玲描绘的世界之中,与她笔下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她会从一个细微的意象出发,层层剥茧,最终揭示出更深层次的意义。这种“抽丝剥茧”的写作方式,让我看到了张爱玲文字背后更广阔的社会图景和人性洞察。
评分这本《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初看上去,我以为是市面上常见的某种解读,大概率是把张爱玲的作品掰开了揉碎了,逐句分析她文字的精妙,或者按时间线梳理她的人生经历。但翻开扉页,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便油然而生。作者并非简单地堆砌事实或进行学术式的剖析,而是以一种极富画面感和情感深度的笔触,将张爱玲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中审视。我仿佛看到,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张爱玲如同一位敏锐的观察者,用她独特的视角捕捉着人性的复杂与微妙。书中所描绘的,不仅仅是她笔下那些光鲜亮丽的上海小姐,或是挣扎于乱世中的落魄文人,更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那种精致与颓废并存,繁华与苍凉交织的独特韵味。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文学本身,而是将张爱玲与她所处的上海,与那个时期的电影、戏剧、时尚,甚至政治氛围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长镜头”式的处理,使得张爱玲的形象不再是孤立的文学符号,而是一个鲜活的、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个体。读这本书,就像是坐在一辆老式电车上,穿越上海的街巷,看尽浮华与沧桑。
评分我向来对那种“非此即彼”的文学解读方式感到厌倦,总觉得过于简单化,无法触及文学作品的真正精髓。而《长镜头下的张爱玲》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种全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它没有试图给张爱玲贴上任何标签,也没有将她简单地归类为“才女”或“悲情作家”。相反,作者以一种极其审慎的态度,试图展现张爱玲作为一个复杂个体,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多重面向。书中的“长镜头”概念,并非仅仅是一个比喻,而贯穿了全书的分析逻辑。它引导我去关注张爱玲作品中那些宏大的叙事与细微的观察之间的张力,以及她如何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捕捉,来折射出宏大的社会变迁和人性的幽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张爱玲与上海这座城市之间关系的描绘,那种难以分割的羁绊,以及上海这座城市如何反哺了张爱玲的创作灵感。这让我意识到,理解张爱玲,必须将她放在她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下,去感受她与那个时代互动的痕迹。
评分一本关于张爱玲的书,如何在浩瀚的张学研究中脱颖而出,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然而,《长镜头下的张爱玲》这本书,却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厚的学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原以为会看到一些陈词滥调的评论,但作者的“长镜头”理论,却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它让我意识到,张爱玲的文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电影般的叙事张力,一种对生活细节的极致捕捉能力。书中的分析,不再是局限于文本的字面意义,而是将张爱玲的作品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历史、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我看到了作者是如何将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与那个时代的电影艺术、社会风貌、甚至个人情感经历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宏大而细腻的画卷。这种“大视角”的呈现方式,让我对张爱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孤立的文本阅读,而是上升到了对她作为一位时代观察者和记录者的全面认知。这本书让我体会到,真正的文学研究,应该是超越文本本身,去探寻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
评分非常好!质量也很好!
评分内容对不起这价格啊~
评分u2466条
评分¥14.00(5折)
评分贰
评分叁
评分淡定的人生不寂寞
评分内容对不起这价格啊~
评分终m于安定下m来的张爱玲那年同时写了不少信,比方感激司马新介绍医生:“是真医道高明,佩服到n极点。诊出是皮肤敏感。……药效如神,已经找了房子定居。”交待庄信正:“我的信发表没关系r。如果有声明不要告诉别人的话,而要涂抹的绝对看不见,……这几年的信涉及近况,我自己预备写一篇。”r向夏志清报信:“天天上午忙搬家,下午远道上城,有时候回来已经午夜了,……剩下的时间只够吃睡,才有收信不拆看的荒唐行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