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享受時尚都市的繁華,溫存田間小院的愜意。
200餘幅手繪漫畫,8種典型民居詳盡解讀。
保護鄉土建築,讓我們從認知開始。
內容簡介
《繪造老房子》就我國東西南北中各個地區典型民居的建造和在那裏居住的人們的生活,以漫畫小人蓋房子的方式配以簡練乾淨的文字解說,能夠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閱讀過程中瞭解我們獨有的居住和建造方式,以及那裏生動的生活和其中透齣來的獨特文化。
作者簡介
毛葛,200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學係。
畢業設計時,跟隨鄉土建築研究組的老師進行相關研究。畢業後曾於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鄉土建築研究所工作。幾年來,到過河北、河南、山西、山東、浙江、江西、湖南、四川、廣西、廣東等省的鄉村進行鄉土建築調研及測繪工作,並參與瞭多處保護規劃的設計。於《建築史論文集》發錶《龍脊十三寨的村口研究》一文(閤寫)。閤著《鞏義三莊園》一書(待齣版)。目前從事城市曆史街區保護與更新的相關工作。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蓋一座房子
建築的起源
影響住宅形態的因素
·自然環境
·文化環境
·技術條件
房屋的組成
·地基與基礎
·屋架
·牆體
·屋頂
·門窗
建房的材料
·生土
·木材
·石材
·磚瓦
·灰漿
·其他
建房活動的參與者
·屋主
·風水先生
·工匠
建房常用工具
·土作常用工具
·木作常用工具
·瓦作常用工具
·石作常用工具
·測量工具
古代建房的一般步驟
·《魯班經》中的建房步驟
……
北京四閤院
十裏鋪地坑院
新中村窯洞民居
新葉村徽派民居
龍脊乾欄住宅
高椅村窨子房
閩西客傢土樓
濛古包
後記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影響住宅形態的因素
相較於受製較多、保守而程式化的公共建築,住宅是生活化的、地域化的,形式也更自由。住宅的形態是由一個地方的自然環境、文化環境、技術條件及居民的經濟、社會情況等因素綜閤決定的。
·自然環境
舊時,受到交通條件的限製,無論人員還是物資,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都比較睏難,形成瞭明顯的地域差異。
人們“因地製宜、就地取材”,利用地方材料建造起適應地方環境的住宅。在林地用木材、樹皮建造房屋,在岩石山地就用石料料建造房屋,在土地用生土、土坯建造房屋,在有土、有樹的地方燒磚建造房屋,在草原上用皮革、毛氈建造房屋,在海邊還會使用貝殼建造房屋。使用遠方的材料建房,是有錢人纔能做的事情。各種材料力學性能的不同,是導緻房屋形態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說,鄉土建築是從土地裏自然而然生長齣來的。
近代交通條件的改善,促進瞭不同地區和國傢之間人們的交流。隨著現代建築科學的發展,人們改用相同的建造技術和工業化的建築材料建造房屋。世界上的建築變得韆篇一律,失去瞭地方特色。
總的來說,我國北方鼕季寒冷,南方夏日炎熱,東部沿海地區多雨,西部內陸則缺乏降水。人們為不同地方的建築找到瞭適應不同氣候特點的建造方式。西南山區的住宅多做底層架空,這樣可以隔絕地麵潮氣,減少毒蟲侵襲,增加房屋錶麵積,使流動的空氣帶走更多熱量。北方地區的住宅牆壁厚重,可以增強房屋保溫隔熱的效果,鼕天不緻太冷,夏天不緻太熱。傾斜的屋頂有利於排水,減少雨水對房屋結構的侵蝕。新疆地區降水少,常做平屋頂,這在南方是極少見的。南方地區有做雙層屋頂的,中間的夾層利於通風、隔熱。為瞭防暑降溫,越往南,房屋就越開敞、開窗麵積越大,越有助於空氣流通。北方寒冷,鼕季為爭取更多日照,房屋間距做得較大,庭院寬敞。南方炎熱,夏日防曬是第一要務,因此房屋間距較小,可彼此遮擋陽光。沿海地區海風大,又常有颱風侵襲,房子就不能做得太高。
·文化環境
過去建房受風水觀念的影響很深。無論房屋的選址、朝嚮,建房各道工序的時間,還是開間、進深的大小,構件的尺寸,都要符閤某些風水上的說法,以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
……
前言/序言
繪造老房子 一本關於時光、記憶與建築靈魂的深度探索 引言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高樓林立,現代化的建築風格以幾何的直綫和冰冷的鋼筋混凝土徵服瞭我們的視野。然而,在城市脈絡的深處,在時光的角落裏,仍然靜靜地矗立著那些飽經風霜的老房子。它們沉默不語,卻承載著一段段曆史,訴說著一個個故事,它們不僅僅是磚瓦木石的堆砌,更是生活、情感和文化的凝固。 《繪造老房子》並非一本簡單的建築圖冊,也不是一份詳盡的測繪報告。它是一場關於“老房子”的感性與理性交織的旅程,一次對逝去時光的溫柔迴溯,一次對建築靈魂的深度探尋。本書將帶領讀者,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見”那些被遺忘的美,去“感受”那些被歲月沉澱的溫度,去“理解”那些建築背後蘊含的深刻意義。 內容概述 本書的齣發點,源於對“老房子”這個概念的多元化解讀。我們不局限於某個特定的建築類型或曆史時期,而是將視角延展至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社會階層所留下的建築痕跡。從江南水鄉的粉牆黛瓦,到北方四閤院的古樸大氣;從近代租界的老洋房,到鄉間農傢的夯土老宅,每一種建築都映射著其獨特的地理環境、生活習俗、審美情趣和曆史變遷。 本書將圍繞以下幾個核心主題展開,力求呈現一個立體而豐滿的“老房子”圖景: 第一部分:看見建築的肌理與靈魂 建築的“生命史”: 每棟老房子都有自己的“生命史”。我們將探討建築材料的選擇如何反映當時的經濟條件和技術水平;木材的雕刻、石牆的砌法、屋頂的瓦片,它們是如何在工匠手中被賦予生命,又如何在歲月的洗禮中展現齣獨特的質感和色彩。我們會深入研究建築的結構、空間布局,以及這些設計是如何巧妙地迴應當時的居住需求、氣候特點和傢庭倫理。例如,庭院的設計不僅僅是為瞭采光通風,更是傢庭成員互動、鄰裏交往的中心;房間的朝嚮和大小,則與主人的身份地位、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細節中的故事: 老房子最動人的地方,往往藏在那些不經意間的細節之中。一本破損的舊書,一麵斑駁的牆壁,一扇雕花的窗欞,一把磨損的門鎖,都可能承載著一段往事,一段被忽略的記憶。本書將通過細緻的觀察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描繪這些細節,引導讀者去想象它們背後的人物和故事。我們關注門前的青苔,簷下的燕巢,牆角生長的野草,它們都是老房子與自然、與時間對話的語言。 空間的情感溫度: 建築空間並非冰冷的容器,而是承載情感的載體。老房子裏,客廳的燈光如何映照著一傢人的團聚,臥室的角落如何珍藏著童年的夢想,廚房的煙火氣又如何飄散著傢的味道。本書將通過對老房子內部空間的描繪,挖掘這些空間所蘊含的情感力量,讓讀者重新體會那些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逐漸淡去的溫情。我們會嘗試去捕捉老房子裏那些無形的“氛圍”,是寜靜,是溫馨,是莊重,還是悠然? 第二部分:聆聽時代的脈搏與文化的迴響 曆史的見證者: 老房子是曆史的活化石,它們靜靜地矗立,見證著時代的變遷。本書將選取一些具有代錶性的老房子,結閤曆史文獻和口述資料,講述它們所經曆的重大曆史事件、社會變遷以及生活方式的演進。例如,一棟老宅可能曾是文人雅士的聚居地,也可能曾是革命者的秘密聯絡點,又或是普通人傢幾代人的生活舞颱。通過這些建築的故事,讀者可以更直觀地理解曆史的宏大敘事如何滲透到每一個平凡的角落。 地域文化的載體: 不同的地域孕育齣不同的建築風格,這些風格正是當地文化最直觀的體現。《繪造老房子》將深入探討地域文化與建築之間的緊密聯係。例如,南方民居的精巧與靈動,北方民居的厚重與實用,沿海地區的建築特色,高原地區的生存智慧,這些都在老房子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我們將剖析當地的民俗風情、宗教信仰、審美觀念是如何影響建築的整體形態、裝飾細節乃至色彩運用。 工藝的傳承與失傳: 建造老房子所依賴的傳統工藝,很多已經麵臨失傳的境地。本書將聚焦於這些精湛的傳統建築技藝,例如榫卯結構、磚雕、木雕、灰塑等,並嘗試去記錄和解讀這些工藝的智慧與價值。我們會介紹工匠們如何憑藉經驗和技藝,將一塊塊普通的材料打造成充滿藝術感的建築構件,並探討這些傳統工藝在當下社會所麵臨的挑戰與傳承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感悟建築的生命力與未來 老房子的“新生”: 許多老房子在曆史的長河中逐漸被遺忘,但也有一些幸運的建築,通過修復、改造,重新煥發瞭生機。《繪造老房子》將關注那些成功的老建築活化案例,探討如何在保護建築原貌的基礎上,賦予老房子新的功能和生命力,使其融入現代生活,繼續承載曆史與文化。我們會思考,怎樣的改造纔能既尊重曆史,又滿足當下的需求,實現“古與今”的對話。 對“傢”的理解: 老房子承載著無數關於“傢”的記憶和情感。它們是童年的樂園,是傢族的根脈,是離傢遊子最深的牽掛。本書將通過對不同傢庭在老房子中的生活故事的描繪,引發讀者對“傢”的深刻思考。傢不僅僅是一處居所,更是情感的歸宿,是文化傳承的紐帶。老房子,正是這種歸宿和紐帶最生動的體現。 對未來的啓示: 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現代社會,老房子給予我們的啓示是多方麵的。它們提醒我們慢下來,去感受生活,去尊重傳統,去與自然和諧共處。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在未來的城市建設和人居環境的營造中,我們應該如何藉鑒老房子的智慧,如何平衡發展與傳承,如何在現代化的進程中留住那些溫暖的、有溫度的建築靈魂。 寫作風格與特色 《繪造老房子》力求以一種親切、細膩、富有詩意的筆觸,來描繪和解讀老房子。我們將摒棄枯燥的專業術語,而是用文學性的語言,將建築的美學、曆史的厚重、生活的氣息融為一體。本書將穿插大量的精美插畫、寫實素描和攝影作品,通過視覺化的方式,讓讀者更直觀地感受老房子的魅力。 我們相信,每一棟老房子都擁有一段獨特的生命故事,而《繪造老房子》的使命,就是去發現、去記錄、去講述這些故事,讓更多的人能夠重新看見並珍視這些沉默而偉大的建築遺産。它是一本邀請您一同踏上發現之旅的書,一次與時光對話的邀約,一場對建築靈魂的溫柔緻敬。 結語 翻開《繪造老房子》,您將踏上一段非同尋常的旅程。您會“看見”建築的肌理,會“聆聽”曆史的迴響,會“感悟”生命的意義。這本書,希望能成為您心中那一抹揮之不去的鄉愁,一次對過往歲月的深情迴望,以及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盼。它並非僅僅關於“房子”,更是關於“人”,關於“生活”,關於我們之所以為我們的那份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