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文丛: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

三联文丛: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尔纲 著
图书标签:
  • 胡适
  • 回忆录
  • 师门五年记
  • 文化名人
  • 近代史
  • 文学史
  • 传记
  • 旧书
  • 三联书店
  • 增补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19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112744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学图书馆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5
字数:1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师门五年记》中,作者记述向适之先生求学问道,师生相处五年,情谊至深的人生经历。1944年此书问世后,学界评价甚高,史学家严耕望先生称,“此书不仅示人何以为学,亦且示人何以为师,实为近数十年来之一奇书”。
《胡适琐记》完成于1993年,之后有一次增补,共计35则记事,真切细致地记述了胡适从事学术研究、政治活动以及社会文化交往等生活情景。
《中学图书馆文库·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中适之先生对青年学生亲切、体贴、殷殷督教,有一颗熙熙如春阳,又慈悲又热诚的心。而作者自己虚心笃实、毫不苟且地为学,这样一幅充盈师友切磋乐趣的图景,令人神往。

内页插图

目录

师门五年记
胡适序
罗尔纲自序
一 初入师门
二 《蒲松龄的生年考》与《醒世姻缘传考证》的启示
三 回乡省亲走上研究太平天国史的路.
四 重人师门
五 史学研究会与北京大学考古室
六 煦煦春阳的师教
胡适后记
附:关于《师门五年记》

胡适琐记
一 中国公学校长
二 蜗居著作
三 胡铁花遗稿
四 名医陆仲安
五 胡适与王云五
六 梅博士拜谢胡博士
七 从沪迁平
八 迁平后每天时间表
九 藏书
十 徐志摩在胡适家
十一 傅斯年
十二 编纂蒲松龄《聊斋全集》
十三 蒲松龄的生年考
十四 《(醒世姻缘传)考证》
十五 景山登临
十六 《独立评论》
十七 两篇《独立评论》稿
十八 怎样研究制度史
……

精彩书摘

1948年4月初,我回了南京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那时,胡适也来南京,住在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所在前座,历史所在后座。我隔一两天就去看他。他在南京住了一个多月。我感到他变了,使我吃惊。胡适原来是个乐观的人,不垂头丧气,更不说困难话。我向他问师母的安,他说:“养小鸡哩。”问胡祖望婚姻事,他说:“没有钱租房子,怎能结婚。”他那时考《水经注》已经几年了,没有向我说到一句。我很希望回北大,傅斯年代理校长时,已表示欢迎,并叫我立即前往。可是到他回国,我写了几封信给他,却没有答复,见面也不提。这种态度是前所未有的,使我感到困惑。后来见他对我多年不愈的疟疾的着急,为我多方设法找名医诊治,尤其是见面时他严斥我在昆明拍桌大骂陶孟和先生那回事,说“陶先生栽培你,你倒拍桌子大骂他,你要想想你的大错,我只好为你赔罪了”的话,我才明白他并不是冷落我,而是他预料了一些未来的事,所以他要我留在社会科学研究所,而不要回北大,不过他不好明说罢了。他回北平后,于8月3日给我写的《师门辱教记》作序,寄来南京,信上说我这部自传给他的光荣比他得到35个荣誉博士还大。我那时以为他是说客套话。到1958年他回台湾,在他生日前10天,特地赶印这部小书,改名为《师门五年记》,到12月17日他68岁生日那天作为对贺寿人的回礼,每人一册,以作纪念。以后多次提到这部小书。直到逝世那天的午餐时还向回台湾的吴大猷、吴健雄、袁家骝、刘大中四位科学家谈起这部小书,并每人送一册,我才相信。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看了这部书后说:“深感此书不但示人何以为学,亦且示人何以为师,实为近数十年来之一奇书。”有一位我教贵县初级中学时的学生潘寿康教授对我说此书在台湾同教科书一样销行。我当初还以为不给胡适看过就刊出他会生气,却想不到他和读者会如此地看待这部小书的。
……

前言/序言


《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 一、 尘封的岁月,师门的回响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总有一些身影,如星辰般璀璨,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胡适,这位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一生,是探索、是革新、是传承。而《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这本书,便是作者在师门岁月里,与胡适先生近距离相处五年所点滴汇集的珍贵记忆。它不是一部宏大的传记,也非严谨的学术论述,而是一幅幅生动的人物画卷,一个个鲜活的生活片段,勾勒出一位真实、立体的胡适。 本书的缘起,颇具时代色彩。作者怀揣着对新思想的渴望,对学术的憧憬,走进了胡适先生的门下。在那段“五年”的时光里,他不仅是学生的身份,更是一位虔诚的记录者。他跟随胡适先生听课、听讲座、参与讨论,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捕捉到许多不经意的瞬间。这些瞬间,如同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珍珠,在作者的笔下,被重新串联,闪耀出动人的光芒。 “师门五年记”这几个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它暗示着一种传承,一种学问在师生间的传递,一种思想在碰撞中的升华。而“胡适琐记”则直言不讳地表明了本书的内容性质——聚焦于胡适先生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那些在他宏大的学术成就之外,却同样能展现其人格魅力的细节。增补本的出现,更意味着这些记忆的丰富与深化,是作者在多年后,对那段师门情谊的再次回味与补充,使得这幅画卷更加完整,色彩更加斑斓。 二、 还原真实的胡适:平凡中的不凡 与许多光环下的伟人形象不同,《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所呈现的胡适,更像是一位和你我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智者。他并非高高在上,不可企及,而是充满了人情味,有着寻常人的生活情趣。 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细致的观察和记录,为我们展现了胡适先生在课堂之外的生活面貌。或许是一次课后的闲谈,或许是办公室里的一句戏谑,又或许是在生活中的一些习惯性的举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共同构筑了一个立体的胡适形象。他会因为对某个观点的不认同而拍案而起,也会因为一个学生的进步而露出欣慰的笑容。他会在学术上展现出严谨与坚持,也会在生活中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与眷恋。 例如,书中或许会描绘胡适先生如何对待他的学生,如何耐心解答他们的疑惑,如何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他可能不是一位会说漂亮话的老师,但他所传递的,是对学术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下一代学人的殷切期盼。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这些师生间的互动,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师道传承的温度。 又或者,书中会记录胡适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癖好。他可能喜欢喝茶,对某一种茶叶情有独钟;他可能热爱阅读,书房里堆满了各种书籍;他可能还会有一些特殊的消遣方式,比如听戏、写毛笔字,甚至是对待古董的考究。这些细节,如同给伟人画像上色,让原本平面的人物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们看到,即使是伟人,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节奏和情感世界。 本书最大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它打破了我们对伟人的一些刻板印象。它不歌颂,不拔高,而是以一种朴实无华的笔触,去记录,去呈现。在这些“琐记”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抽象的“胡适”,而是一个具体的、有温度的“胡先生”。这种“琐记”,恰恰是还原人物最真实面貌的钥匙,因为伟人的伟大,往往就蕴藏在他们对待生活、对待学问、对待他人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三、 学术思想的余韵:潜移默化的影响 虽然本书以“琐记”为名,但它并非仅仅是生活片段的堆砌。字里行间,胡适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者,也通过作者的记录,传递给读者。 胡适先生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倡导者,是“整理国故”的实践者,更是“人权”、“民主”等现代思想的积极传播者。在《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到,胡适先生是如何在课堂上,用他独特的语言风格,将深奥的学术理论,化为通俗易懂的道理;如何引导学生们关注现实问题,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社会。 本书中的许多“琐记”,可能都与胡适先生的学术观点相关。例如,当他在讨论某一个历史问题时,他可能会引经据典,但同时也会强调史料的真实性,以及考证的重要性。他可能会鼓励学生们去独立思考,去质疑权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些师生间的交流,看似是日常的对话,但其中蕴含的,却是胡适先生学术思想的核心。 此外,胡适先生的“人生在世,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读书”的信条,或许也会在书中有所体现。作者或许会记录胡适先生如何对待书籍,如何对待知识的积累。他可能对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学问,有着执着的追求,也可能对那些粗制滥造的著作,有着不屑的态度。这种对学术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的传承。 更重要的是,胡适先生所倡导的“人的价值”,对自由、对独立的精神追求,这些理念,或许也深深地烙印在了作者的心中。通过作者的记录,我们能够感受到,胡适先生不仅在传授知识,更在塑造人格。他所希望培养的,是能够独立思考、敢于担当的新一代知识分子。 “增补本”的出现,可能意味着作者在多年后,对这些师门时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或许更能体悟到胡适先生思想的深远影响,也能将那些曾经不甚清晰的细节,与胡适先生的学术体系联系起来,从而为本书增添更丰富的学术内涵。 四、 时代的缩影,个人的成长 《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它更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一个缩影。在那段动荡而充满变革的岁月里,无数的知识分子肩负着民族的希望,为中国的未来而奋斗。胡适先生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本书所记录的五年,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作者通过胡适先生的言行举止,以及与他相关的事件,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氛围。或许,书中会提及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环境,以及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挑战。这些背景信息,虽然不是本书的主体,却为我们理解胡适先生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同时,本书也是作者个人成长轨迹的记录。从一个初入师门的学子,到能够用文字记录下这段宝贵经历,作者自身的视野在不断开阔,思想在不断成熟。他通过对胡适先生的观察和学习,逐渐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学术精神,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的担当。 “增补本”的意义,也在此得以体现。它说明作者在经历了更多的人生阅历之后,对那段师门时光有了更深的感悟。那些曾经以为是“琐事”的片段,在时间的沉淀下,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作者或许能够以更成熟的视角,去解读胡适先生的言论,去理解他所处的时代,从而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胡适形象。 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得以走近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它让我们明白,伟人的魅力,不仅在于他们的成就,更在于他们的人格,在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后人的影响。作者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 结语:历史的回声,智慧的传承 《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以其独特的视角,鲜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人物画卷,更是一段值得我们珍藏的师门记忆。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胡适,一个在平凡生活中闪耀着智慧光芒的伟人。 阅读此书,不仅仅是了解一位历史人物,更是与一段历史对话,与一种思想碰撞。作者用他真诚的记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们得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感受到胡适先生思想的余温,以及他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增补本”的出现,更像是对这段师门情谊的再续。它证明了作者对胡适先生的怀念与敬意,也意味着他对那段时光的再次梳理与升华。这本书,将成为理解胡适先生,理解那个时代,以及理解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份重要参考。它不仅仅是“琐记”,更是历史的回声,是智慧的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传记,不应该只是罗列生平事迹,更重要的是能够挖掘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脉络和情感世界。尤其是像胡适这样一位思想家,他的每一个观点,每一次论述,都可能对一个时代产生深远的影响。“师门五年记”这个副标题,预示着这本书可能采取了一种近距离观察的视角,或许能让我们看到胡适在学术研究之外,作为一个人,他的生活日常、他的学术思考过程、他对周围人和事的看法。这种“琐记”,恰恰是理解一个伟大灵魂最真实的切入点。有时候,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大师光鲜亮丽的一面,却忽略了他们背后的艰辛与挣扎,忽略了他们与普通人一样的情感和困惑。这本书如果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这些“琐碎”的细节,却能折射出胡适人格的魅力和思想的深度,那将是极其难得的阅读体验。我期待作者能够呈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胡适,而不仅仅是一个符号。

评分

每每看到“三联文丛”的字样,我总会下意识地放慢脚步,这份对学术品质的信任,早已深入人心。而“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这个书名,更是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于历史人物鲜活面貌的好奇。“师门五年记”透露出一种时间跨度和个人视角,让我猜测作者是否曾是胡适先生的学生,或者与胡适先生的师门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这种亲历者的叙述,往往带着一种难以替代的温度和真实感。而“胡适琐记”则将焦点精准地定格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胡适先生。胡适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思想影响无需多言,但我们真正想了解的,往往是藏在他深刻思想之外,那些更具人情味、更接地气的“琐碎”瞬间。一个“增补本”的出现,则更是点燃了我的期待,意味着在这份记录之上,又添上了新的篇章,或许是更详实的史料,或许是更深刻的洞见,让读者能够更立体、更全面地走进胡适先生的世界。

评分

“三联文丛”这个出版品牌本身就是质量的保证,每次看到这个系列的书,都会忍不住停下脚步细细翻阅。而“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这个名字,更是巧妙地结合了学术性和个人叙事。它似乎在告诉我们,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胡适先生的研究,更包含了作者个人在某个特定时期,围绕胡适先生所经历的、所观察到的点点滴滴。这种“五年记”的叙事方式,预示着一种时间的深度和情感的投入,让人不禁联想到那种师生之间、同行之间的温暖互动,以及在历史洪流中,个人如何去体悟和记录。而“增补本”更是加大了人们的期待,意味着之前的内容可能已经很精彩,而这次的增补,很可能带来了更多未曾公开的视角或者更为翔实的考证。我一直觉得,历史的细节往往隐藏着最深刻的真理,而胡适先生的一生,又是如此地与中国近现代史紧密相连,所以,通过这些“琐记”去理解他,去理解那个时代,绝对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评分

“三联文丛”的出品,总能给人一种安心的购买理由,它的选书眼光和学术水准都相当可靠。而“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这个书名,则瞬间抓住了我的好奇心。一方面,“师门五年记”似乎暗示着一种亲身经历、一种长期观察的视角,这让我好奇作者与胡适先生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又是如何度过这“五年”的,这种近距离的观察,往往能带来最生动、最鲜活的细节。另一方面,“胡适琐记”则将目光聚焦到了这位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巨擘,胡适先生的思想、学术、人生,至今仍是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理解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线索。而“增补本”更是锦上添花,意味着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更多新的发现和补充,这对于希望更全面了解胡适先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惊喜。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胡适先生那些不为人知的侧面,那些或许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被忽略的“琐碎”,却可能折射出他真实的性情与思考。

评分

这套“三联文丛”的名字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底蕴和人文情怀,单看“师门五年记”几个字,就能想象到作者当年在恩师门下,朝夕相处,汲取知识,体悟人生,那种厚重的积淀感扑面而来。而“胡适琐记”更是直指核心,胡适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生平、思想、学术,乃至于一些鲜为人知的日常细节,都充满了研究的价值和解读的空间。这个“增补本”的出现,自然让人期待,是不是有更多尘封的史料被发掘,是不是有更深入的解读被呈现,让读者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地认识这位伟大的学者。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学者们怀有特别的敬意,他们身处一个动荡的时代,却依旧坚守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理想的信念,他们的故事,往往比虚构的小说更加引人入胜。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就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要一探究竟,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将那些零散的“琐记”串联起来,勾勒出一位鲜活的胡适,甚至通过这些细节,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

评分

人的品格,很能体现一个人的境界。仅以婚姻而论,新文学诸大师中,有多少不曾抛弃糟糠之妻?鲁迅是难得的好人孝子,究竟也和朱安离婚而与学生许广平再结连理了。我们不当责备他,因为这是追求有爱的婚姻。至于郭沫若,这个大名鼎鼎的旗手,我是历来嫌恶此人,中国文人轻薄、附骥的品性,在他身上展露无遗。他的婚姻史,当然更加灿烂,背后可不止一个冤魂。我们所景仰的那些元帅将军,有几个不是娶的小一大截的女学生?自然也可以说两情相悦。然而我总觉得这里面必有不为人知的东西,我读他们的传记,尽管遮遮掩掩,可终究有这样的字眼:组织出面。那些投奔延安的女青年女学生,据说颇有攀比的风气,姐妹们在一块,听得某位同志和一个团长对上了,私底下都要嘲笑。至于革命胜利进城以后,大大小小的官儿,有多少抛弃了乡下那辛苦侍奉公婆没见过世面没有知识的黄脸婆,这一段历史原也是耻辱,不过,当时有更动人的说法:为了更好的开展革命工作。我常常想,如果一项事业,它需要以一部分的牺牲为代价,它需要人昧了良心,那么,还值不值得抛头颅洒热血的追求?

评分

三联文丛: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

评分

力,到了1934年我的健康恢复了。

评分

罗尔纲传

评分

书是不错的,但价格不实惠

评分

京东购物很安心,物流给力

评分

印刷不错,内容自己喜欢,还好还好。

评分

胡夫人

评分

1948年4月初,我回了南京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那时,胡适也来南京,住在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所在前座,历史所在后座。我隔一两天就去看他。他在南京住了一个多月。我感到他变了,使我吃惊。胡适原来是个乐观的人,不垂头丧气,更不说困难话。我向他问师母的安,他说:“养小鸡哩。”问胡祖望婚姻事,他说:“没有钱租房子,怎能结婚。”他那时考《水经注》已经几年了,没有向我说到一句。我很希望回北大,傅斯年代理校长时,已表示欢迎,并叫我立即前往。可是到他回国,我写了几封信给他,却没有答复,见面也不提。这种态度是前所未有的,使我感到困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