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云回忆(上下全两册)

亦云回忆(上下全两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亦云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个人经历
  • 成长
  • 家庭
  • 情感
  • 时代变迁
  • 历史
  • 文学
  • 自传
  • 人生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67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2084
品牌:博集天卷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6
字数:6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中国现代史丰富的宝库,海内外史学界公认的“民国史长城”——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珍藏内容大陆首度完整呈现!
目前已出版《从晚清到民国》《再见大师》《民国三大校长》《我们的朋友胡适之》《从甲午到抗战》《十四年:从1931到1945》《冯玉祥传》等!
新一辑《亦云回忆》《一个女人的自传》《《蒋廷黻回忆录》再续佳作!

2.蒋介石、张群、胡适、张公权作序推荐,民初政坛风云人物、蒋介石把兄弟黄郛之妻沈亦云披露不为人知的历史背后!

3.本书堪称“中国现代史榜样之作”,大陆首度出版!贡献一点事实,即贡献一点历史;沈亦云以此书向中国历史交卷,亦向中国伦理道德交卷。

4.蒋介石:“膺白许身报国见危授命,志足以慑强寇之气,而势不能弭烁金之口。其忍辱负重,诚有非常人所能堪者。自来志士仁人,临汤火而不避者易,受疑谤而不辞者难。当其困心衡虑,不计毁誉,以一身翼卫国族之安全,谓非大仁大勇,曷克臻此。皎皎此心,至今日抗战胜利,乃克大白于天下,可哀亦可庆也。亦云夫人撰此《家传》,其于逝者心事,实能推见至隐。省览斯编,曩昔忧患共同之史实,历历在目”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推出的系列历史人物口述传记之一,由唐德刚协助沈亦云整理完成。沈亦云是民初政坛风云人物黄郛之妻,见证了现代史上风起云涌的中国政治。本书是研究民初政坛的一手史料,价值极高。
黄郛在辛亥革命前后,与孙中山、陈其美、黄兴等人关系密切,并与陈其美、蒋介石结为义兄弟,但他却不是国民党员。在北洋政府中,他先后一直担任重要职位。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中,他是幕后人,扮演了重要角色。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后,他又立即成为蒋氏的政治灵魂。从这本回忆中,我们能够了解黄郛的性格和应世处事之道,见证黄氏的理想是要讲辛亥革命未完成的事业继续完成。亦能看到作为对蒋介石施政影响极大的人,黄郛的艰难处境,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蒋介石最终失败的原因。

作者简介

沈亦云(1894—1971年),黄郛之妻。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嘉兴。原名性真,后改署景英,字亦云。1906年考入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后到苏州景海女学读英文。辛亥革命时,在上海组织女子军事团。抗战期间,在沪创办南屏女子中学。1950年后定居美国。1971年逝于美国纽约。

目录

蒋 序/ 001
张 序/ 002
胡函代序/ 004
张函代序/ 007
自序一/ 010
自序二/ 018

一嘉兴东栅口/ 001
二我的父亲/ 007
三我的母亲/ 015
四二妹性仁/ 023
五家乡的几位前辈/ 031
六到天津读书/ 039
七辛亥革命知见/ 049
八不幸的二次革命/ 073
九亡命生涯/ 091
一○归国/ 111
一一迁北京/ 125
一二天津三年/ 139
一三再度出国/ 157
一四首都革命/ 175
一五摄政内阁/ 191
一六滞京一年/ 203
一七南归/ 221
一八北伐时期/ 235
一九对党和政的不同意见/ 249
二○上海特别市/ 267
二一我印象里的日本/ 285
二二宁案/ 297
二三济案/ 311
二四莫干山/ 339
二五“九一八”沈阳霹雳/ 353
二六最后北行/ 369
二七塘沽停战协定/ 387
二八政整会/ 413
二九余事/ 439
三○分手与身后/ 467
三一抗日战起/ 485
三二重回上海/ 499
三三南屏十年/ 515
三四战后的莫干农村/ 533
三五迟迟吾行/ 553

金跋/ 568
沈跋/ 570
附录黄膺白先生家传/ 575

精彩书摘

胡函代序

亦云夫人:
承您许我先读《回忆》的自序,又得读《塘沽协定》诸章的原文,十分荣幸,十分感谢!这半个月以来,我天天想写信给您,总没有安定的心情,直到今天,勉强写这信,一定不能表达我想说的话。
我要首先向您道贺,贺《回忆》的写成,贺您这一件心事的完成。我在这三四十年里,到处劝朋友写自传,人人都愿意,但很少人有这闲暇,有这文学修养,更少人能保存这许多难得的“第一手”史料,所以很少人能够写出像您这样有历史价值的回忆录。所以您的稿本的写成是真值得庆贺的!
自序写得很好,我读了很感动。第一段叙述乱离时保存材料的困难,使我想起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您说:“我岂可以此不急之物,分人逃生之地?”这是很感人的一句话。
自序写“属稿时”的心理与方法,也说的很动人。您批评中国新史家好像有心“回避”现代史的题目,并且指出“教科书中所见……对国难尤多责人之言。……我们自己岂无一点责任?”正因为有许多人至今还不肯负“一点”国难的责任,所以现代史的材料至今多没有出现,所以现代史至今还是被“回避”的题目。我盼望您的《回忆》的出世可以引起别人的仿效,把他们长久收藏的史料发表出来,把他们的追忆或回忆也写出来。
史料的保存与发表都是第一重要事。我看了您的几卷稿本之后,我的感想是:亦云夫人这部《回忆》的第一贡献在于显示保存史料的重要,第二贡献在于建立一种有勇气发表真实的现代史料的精神。保存了真实史料而没有机会发表,或没有勇气发表,那岂不是辜负了史料?岂不是埋没了原来保存史料的一番苦心?
日本军人在沈阳发难,到今天已是二十九年了。“七七”与“八一三”到今天已是二十三年了。我们到今天还没有一部中国史家著作的“中日八年战史”,也没有一部中国史家著作的“抗战前的六年中日国系史”。这都是很可耻的事。为什么我们的史家到今天还没有写出“中日战史”(从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实在是“十四年中日战争”)这一类的著作呢?一个原因是史料不容易保存,不容易得人整理。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就是您说过的,“史家似在回避此一题目”。这就是说:社会里还有太多的忌讳,史家就没有勇气去整理、发表那些随时随地可以得罪人或触犯忌讳的资料了!
您说:“我所记者,偏于我一家的事。……区区之心,向现代史家交卷,拥护研究现代史的风气。”我很热诚地欢迎您“交卷”,很热诚地佩服您发表这许多现代史料的勇气。这样的“交卷”才是“拥护研究现代史的风气”。这就是替中国现代史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了。
傅沅叔先生遗札影本四件奉还。其册二年一月六日一札的影本,承您许我留存,我十分感谢。沅叔先生父子待我最厚,他家藏书常许我借校。民国卅七年(一九四八)十二月中我最后飞出北平的前夕,我还在料理托人送还他家的书,那时他老人家已病困多年了。我最爱他这封长信中的一段:
……朋旧相关,时加劝喻,谓衰龄晚岁,宜事优闲,何必自苦如此。愚急不然。凡人处境,宜事勤劳,慎勿长闲耽逸,虚度此生。盖闲者体易惰,精神或致衰颓;逸则心易放,志意无所专注,最为人之大病。常人且然。若聪明才智之士,尤不可闲逸自甘。《易》曰,天行健。古训云,民生在勤。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鄙人居恒以此自励,愿夫人亦共勉之。人生此世,固有应尽之责,则待治之事正多。苟抚心自省,奋志勉图,且有来日苦短之虑。此生又安有闲逸之日乎?……
我读此信,始知沅叔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原来都建筑在“勤劳”的人生观之上。这又可以显示保存师友信札的重要了。
我很高兴您已把割去的一章恢复了。
昨夜我听您说,您还有不少的文件没有采用到《回忆》里。我昨夜曾建议:最好请哥伦比亚大学主讲“Oral History”(口述的历史)的先生们给您的文件做一套microfilm,这样就不怕遗失或毁坏了。倘您对这件事有兴趣,可以和何淬廉先生接洽:Professor Pranklin Ho,464 Riovoide Drive.电话是Mo-2-6786。昨天江季平说,Columbia Univercity主持Oral History的人曾托游建文先生转询您是不是愿意口述膺白先生和您的自传,让他们记录(record)下来。我想,您已写成了《回忆》三十多章,似不必口述了。但我还盼望您让他们把《回忆》全稿(包括文件)制成一套microfilm,由大学保存negative原本,而您可以请他们复制一两套——这是最便于保存的方法,值得您考虑。
最后,我重申庆贺您写成《回忆》全稿的大喜!并祝您和熙治、同同平安快乐!

胡適敬上

前言/序言

蒋 序

辛亥以来,英士、膺白二先生皆与余以安危同仗、甘苦共尝、相互勖勉。金石交期,不啻手足。今英士殉国将三十年,而膺白忧国谢世,匆匆亦已十年矣。宿草频凋,精诚弥耿。回溯膺白许身报国,见危授命,志足以慑强寇之气,而势不能弭铄金之口。其忍辱负重,诚有非常人所能堪者。自来志士仁人,临汤火而不避者易,受疑谤而不辞者难。当其困心衡虑,不计毁誉,以一身翼卫国族之安全,谓非大仁大勇,曷克臻此。皎皎此心,至今日抗战胜利,乃克大白于天下,可哀亦可庆也。亦云夫人撰此《家传》,其于逝者心事,实能推见至隐。省览斯编,曩昔忧患共同之史实,历历在目。惟此足慰亡友膺白于九泉已尔。

卅四年(一九四五)十一月二十八日中正序


亦云回忆(上下全两册) 内容简介 《亦云回忆》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史诗,它以跌宕起伏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民族的传奇。本书并非简单的情感抒发,而是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紧密交织,通过一个家族三代人的视角,展现了中国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上册:风起云涌的年代 故事的开端,将我们带回到二十世纪初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满清王朝的余晖早已黯淡,新思潮如春水般涌动,而封建的旧秩序则在暗中挣扎。在这个变革的关口,主人公的祖父,一位出身于书香门第的青年,在家国巨变的浪潮中,经历了从接受传统教育到投身革命的艰难抉择。他的人生轨迹,不仅是个人理想的追寻,更是那个时代无数热血青年投身救国救民事业的缩影。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从腐朽的官场到贫困的乡村,从新兴的工业城镇到充满硝烟的战场。主人公的祖父,在乱世之中,辗转于南方各省,参与组织秘密革命活动,与反动势力斗智斗勇。他的爱情,也如那个时代许多人的爱情一样,充满了坎坷与牺牲。在血雨腥风的斗争中,他收获了同志的深情厚谊,也经历了战友离散的痛苦。这段经历,不仅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展现,更是对那个时代复杂人性的深刻洞察。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短暂的曙光似乎照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然而,共和的理想尚未巩固,军阀混战的阴霾又迅速笼罩而来。主人公的父辈,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中成长。他们继承了父辈的革命精神,却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其中一位,放弃了优渥的生活,选择了投身实业,希望通过发展民族工业来振兴国家。他的创业之路充满了艰辛,既要面对外国资本的挤压,又要与国内的官僚腐败作斗争。在经济发展的潮头,他见证了中国社会的转型,也目睹了贫富差距的加剧,以及不同阶层人民的挣扎。 另一位,则将目光投向了教育事业。他深知“救国先救民”,认为普及教育才是国家兴盛的根本。他奔走于各地,创办学校,传播新知识,培养下一代。他所经历的,是从旧式学堂到现代教育体系的转变,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创新。在那个思想解放的年代,他的努力,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本书的上册,通过对祖父和父辈两代人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从辛亥革命的激昂,到五四运动的呐喊,从北伐战争的硝烟,到抗日战争的烽火,这些宏大的历史事件,不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通过人物的亲身经历,变得鲜活而有温度。读者将跟随人物的脚步,感受那个时代的巨大变革,体会那个年代人们的希望与绝望,坚韧与牺牲。 下册:峥嵘岁月与新生曙光 下册的故事,将视线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时代变迁。主人公的这一代,成长在新中国百废待举的时期。他们沐浴着新思想的阳光,怀揣着建设祖国的理想,踏上了新的征程。 主人公,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在国家建设的浪潮中,选择了服务于国家重要的科技领域。他经历了“大跃进”时期的狂热与失误,也见证了“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动荡与伤痛。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个人命运与国家政治紧密相连,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他有过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也有过在时代洪流中的迷茫与挣扎。他与同事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科技的突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经历着人生的起伏与考验。 在那个讲究集体主义的年代,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也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印记。他与心爱的姑娘,在共同的理想信念下走到一起,经历了时代的风风雨雨,也共同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他们的爱情,不再是个人情感的私密表达,而是与国家建设的宏伟事业融为一体,成为那个时代普通人情感生活的真实写照。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主人公的下一代,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有机会接受更加多元化的教育,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他们既继承了父辈的勤劳与奉献精神,又展现出了新一代人的独立思考与创新活力。 主人公的子女们,有的选择了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风采,有的则投身于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业。他们面临的挑战,不再是物质的匮乏和政治的动荡,而是全球化的竞争,是科技的飞速发展,是对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他们既有祖辈父辈那样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也拥有更加开放和国际化的视野。 《亦云回忆》的下册,不仅仅是个人奋斗史的延续,更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的深刻反思。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困走向富裕,每一个时代的变迁,都通过主人公及其家人的人生轨迹,得到了生动而真实的展现。 本书的结尾,并非一个简单的结局,而是对未来的展望。主人公的后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他们身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也融入了现代文明的因子。他们的故事,是对过去历史的回应,也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探索。 《亦云回忆》以其宏大的历史视角,细腻的人物刻画,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个家族在中国近代百年史中的命运沉浮。它不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民族史。它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如同一叶扁舟,但正是无数这样的舟楫,汇聚成了推动时代前进的强大力量。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与历史同行,感受那个年代的艰辛与辉煌,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坚守与传承,并从中汲取力量,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其说是“读”这本书,不如说是“经历”了这本书。它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感,仿佛我就是书中那个正在经历一切的角色,感受着她的喜怒哀乐,她的迷茫与坚持。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巧妙,时而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时而又像一阵微风,拂过心田,留下淡淡的痕迹。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生硬的说教,但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却无比真挚,让我一次又一次地被触动,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牵挂。那些关于人生选择的纠结,关于情感的得失,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是平凡如我们,内心也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能够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它不仅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亦云回忆》是一本让我细细品味的“慢书”。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但它却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缓缓地渗透进我的内心。我喜欢它描绘的那些生活中的琐碎细节,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无比真实的情感流露。作者的文字就像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味。书中的人物,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一个人,她们的喜怒哀乐,她们的困惑与成长,都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开始更加关注那些被忽略的情感,开始更加珍惜那些平凡而又美好的瞬间。合上书本,内心并没有强烈的震撼,却有一种久久无法平息的感动。这本书,它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默默地陪伴着你,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最温柔的安慰和最深刻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像一场淅沥的雨,不急不缓地敲打着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翻开《亦云回忆》的瞬间,仿佛推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淡淡的,却又浓郁到化不开的情愫。它不是那种会让你心跳加速、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更像是一个老朋友坐在你身边,呷一口清茶,娓娓道来那些年少时的懵懂、青春期的迷惘,以及生活中那些细微却又深刻的触动。文字朴实无华,却处处流淌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让你在不经意间就沉浸其中,仿佛自己也曾经历过那些似曾相识的场景。那些关于成长、关于友情、关于亲情的描绘,没有刻意的煽情,却直击人心,让我无数次在深夜里,默默地流下几滴眼泪,又在黎明破晓时,感受到一股前所未有的释然。这本书,它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也没有宏大的叙事,但它却用最真挚的情感,雕刻出了最动人的生命画卷,让我深刻体会到,原来最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如此波澜壮阔。

评分

《亦云回忆》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温暖与慰藉。在这个快节奏、充满焦虑的时代,能有这样一本书,静静地安抚你的心灵,是多么难得的体验。它没有过于复杂的技巧,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以最纯粹的方式,传递着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我喜欢书中对细节的捕捉,那些对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对话的细致描摹,都仿佛将我置身于那个特定的场景之中,与书中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身边的亲情和友情,意识到那些看似平淡的陪伴,才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我感到内心充满了力量,也更加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这本书,让我相信,即使生活中有再多的风雨,只要心中有爱,有温暖,我们就永远不会孤单。

评分

读《亦云回忆》的过程,与其说是在阅读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作者用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光影变幻,那些被压抑的情绪,那些不为人知的渴望,那些微小的遗憾,都被一一剖析得淋漓尽致。我常常在阅读时,会将书中的人物与自己的经历对照,惊喜地发现,原来我的那些小心思,那些难以启齿的困惑,并非我一人独有。这本书让我明白,成长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迂回曲折,充满了自我怀疑和自我和解。它教会我,即使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也要保持一份坦然和勇气,去拥抱那些不完美,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书中的一些片段,如同明镜一般,映照出我曾经的稚嫩和迷茫,也让我看到了如今的自己,是如何在时光的打磨中,变得更加成熟和坚韧。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我人生旅途中,一位沉默却又至关重要的引路人。

评分

历史是个好东西,确实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物流迅速,价格便宜,值得购买!

评分

比较好的一套书,可以慢慢收

评分

内容简介

评分

还没开始看,包装不错

评分

还没开始看,包装不错

评分

一切不过是宿命。

评分

一套

评分

买了不少书,还没拆封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