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企業應用集成 配電管理係統接口 第13部分:配電CIM RDF模型交換格式(DL/T 1080.13-2012)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at Electric Utiliies System Interfaces for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Part 13: CIM RDF Mode Exchange Format for Distribution]

電力企業應用集成 配電管理係統接口 第13部分:配電CIM RDF模型交換格式(DL/T 1080.13-2012)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at Electric Utiliies System Interfaces for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Part 13: CIM RDF Mode Exchange Format for Distribution]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傢能源局 編
圖書標籤:
  • 電力係統
  • 配電管理
  • CIM
  • RDF
  • 數據交換
  • DL/T 1080
  • 13-2012
  • 標準模型
  • 集成接口
  • 電力信息
  • 智能電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電力齣版社
ISBN:155123.812
版次:1
商品編碼:1111485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行業標準
外文名稱:Application Integration at Electric Utiliies System Interfaces for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Part 13: CIM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電力企業應用集成 配電管理係統接口 第13部分:配電CIM RDF模型交換格式(DL/T 1080.13-2012)》規定瞭配電網模型信息交換格式和規則。這些模型信息基於公共信息模型(CIM)和相關配電網數據。
《電力企業應用集成 配電管理係統接口 第13部分:配電CIM RDF模型交換格式(DL/T 1080.13-2012/IEC 61968-13:2008)》適用於以批處理方式交換實例數據。按這種方式所導入的電網模型數據應滿足網絡分析、網絡追蹤、停電分析、潮流計算等要求。本部分也可用於同步遠方控製係統數據庫中地理信息係統數據庫。
《電力企業應用集成 配電管理係統接口 第13部分:配電CIM RDF模型交換格式(DL/T 1080.13-2012/IEC 61968-13:2008)》與IEC 61970-452聯係緊密,為此本部分內容僅描述與IEC 61970-452不同之處,以減少維護工作。此外,由於IEC 61970-452是未來國際標準,為易於理解,本部分還引用瞭IEC 61970-452部分內容。
本部分使用DL/T 890.501中錶述的公共信息模型資源描述框架(CIM RDF)模式作為元模型框架,構建包含電力係統建模信息的可擴展標記語言(XML)文檔。這些文檔的句法稱為公共信息模型可擴展標記語言(CIM XML)格式。通過文件傳輸服務進行模型交換可用於許多方麵,尤其是某些應用要求完整的電網模型定義時,需要通過文件傳輸交換模型。以CIM為基礎的通用信息交換使用CIM XML格式,在本部分中對CIM的子集予以標識,以滿足特定信息交換要求。
DL/T 890.501中陳述的CIM RDF模式,可轉換配電管理係統的電力係統模型,並作為一個XML文件導齣,基於XML配電網管理係統電網數據配置見圖1。該文檔為一種公共信息模型可擴展標記語言文檔,這個文檔中所用的標簽(資源描述)由公共信息模型資源描述框架模式支持,並可對所産生的公共信息模型可擴展標記語言模型交換文件進行語法分析,並將其信息導入外部係統。本部分采用CIM模型第11版,公共電力係統模型(CPSM) 3.0框架。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引言

1 範圍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3 有關本部分的未來標準文件
4 描述配電網的CIM RDF
5 有關非全相(partial-phase)裝置建模的事宜
6 所用CIM類和對應RDF
7 DL/T 1080.3 (CDPSM)和DL/T 1080.4的協調
8 CDPSM和CPSM間適配

附錄A(資料性附錄) Langdale公司的CIM XML文檔示例
附錄B(資料性附錄) CIM RDF和CIM XSD比較(ISO ITC工作組結構)
附錄C(資料性附錄) CIM RDF和CIM XSD討論要點(ISO ITC工作組結構)
附錄D(資料性附錄) 結論和建議(ISO ITC工作組結構)
附錄E(資料性附錄) 采用CIM RDF描述的某個歐洲配電網
附錄F(資料性附錄) 某個北美配電網示例
附錄G(資料性附錄) CDPSM和CPSM比較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電力企業應用集成:配電管理係統接口 第13部分:配電CIM RDF模型交換格式(DL/T 1080.13-2012)》內容概述 本技術標準文件,DL/T 1080.13-2012 《電力企業應用集成 配電管理係統接口 第13部分:配電CIM RDF模型交換格式》,旨在為電力行業,特彆是配電網的運行與管理係統之間的數據交換,提供一套標準化、可互操作的數據模型和交換機製。該標準的核心在於配電CIM(Common Information Model,通用信息模型)在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資源描述框架)格式下的具體實現和應用規範。 本標準是電力企業應用集成係列標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專門聚焦於配電側復雜信息資源的描述、組織和傳輸問題。它並非泛泛地討論配電管理係統的所有功能,而是嚴格限定在數據模型交換的層麵,確保不同廠商、不同版本的配電應用軟件能夠“理解”彼此的數據,從而實現信息的高效、準確流動。 一、 標準的適用範圍與目標 該標準的適用範圍明確聚焦於電力企業內部或企業間,涉及配電管理係統的集成應用。這包括但不限於: 1. 配電自動化係統(DAS)的數據共享。 2. 地理信息係統(GIS)與配電管理係統的模型同步。 3. 配電SCADA係統與能量管理係統(EMS)/配電管理係統(DMS)間的數據交互。 4. 涉及配電網資産信息、拓撲結構、設備參數、運行狀態等核心業務數據的交換場景。 標準製定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統一的、基於語義描述的配電數據交換框架,以RDF技術為載體,解決異構係統間的數據語義鴻溝問題。通過采用國際公認的W3C Web標準技術(如RDF/XML或Turtle等序列化格式),提升電力行業數據交換的互操作性、靈活性和可擴展性。 二、 核心技術基石:配電CIM模型 理解本標準,必須首先理解其基礎——配電CIM模型。CIM模型是IEC 61970係列標準族群發展而來的,旨在描述電力係統的所有相關信息實體,如設備、拓撲關係、測量點、保護定值等。 本標準第13部分(DL/T 1080.13)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定義新的配電實體或屬性,而是專注於如何將已定義的配電CIM模型(通常是基於UML建模的)精確地映射和序列化為RDF圖結構。 在標準內容中,詳盡描述瞭: 模型元素到RDF資源的映射規則:如何將CIM類(Class)映射為RDF的主體(Subject),屬性(Attribute)和關聯(Association)映射為RDF的謂詞(Predicate),以及值(Value)映射為RDF的對象(Object)。 命名空間(Namespace)的定義:為配電CIM模型在RDF圖中的應用指定唯一的、可解析的URI前綴,確保語義的唯一性。 本體(Ontology)的構建要求:盡管CIM模型本身是本體論的基礎,但本標準強調瞭在RDF交換格式中如何錶達這些本體約束和關係,尤其側重於描述配電特有的概念,如導綫、變壓器、繼電保護配置等。 三、 RDF模型交換格式的規範細節 本標準的核心技術貢獻體現在對RDF序列化格式的選擇、結構和約束的規定上。它詳細規定瞭配電數據在網絡上傳輸時應采用的具體技術規範: 1. 數據結構化描述:規定瞭數據交換文件應包含哪些必要的RDF結構元素,例如`rdf:RDF`根元素的定義,以及如何組織資源描述符。 2. 數據錶示的嚴格性:對數據類型(Datatypes)的錶示進行瞭嚴格界定。電力數據往往涉及精確的單位和數值,標準要求使用符閤IEC 61306或W3C XML Schema Datatypes定義的規範來錶示長度、電流、電壓等級等信息,以避免不同係統對單位或精度的誤解。 3. 拓撲與關係錶達:配電網的互聯性是其核心特徵。標準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RDF的三元組(Subject-Predicate-Object)結構來高效、無歧義地錶達復雜的拓撲連接(如連接關係、從屬關係)和邏輯關係(如繼電保護的動作邏輯鏈)。這通常涉及到對CIM中關聯(Association)的特殊處理。 4. 元數據嵌入:為瞭保證數據交換的可追溯性和驗證性,標準規範瞭如何在RDF文檔中嵌入必要的元數據,例如數據的生成時間戳、數據源標識、模型版本信息等。 四、 與其他標準的區彆和側重 本標準DL/T 1080.13-2012並非: 不是配電網的業務流程指南:它不涉及配電調度的操作規程、故障處理流程或設備運維的具體步驟。 不是配電CIM模型的本體定義手冊:雖然基於CIM,但它側重於“交換格式”,而非“模型結構定義”(模型定義通常由DL/T 1080係列的前幾部分或國際CIM標準定義)。 不是通用的Web服務或API接口規範:它規定的是數據包的“內容和格式”,而不是數據傳輸的“機製”(如SOAP, RESTful等傳輸協議)。 總結而言,《電力企業應用集成 配電管理係統接口 第13部分:配電CIM RDF模型交換格式(DL/T 1080.13-2012)》是一份高度專業化、麵嚮技術實現的技術規範文件。它通過將成熟的配電信息模型轉化為基於W3C標準的RDF圖數據格式,為電力係統應用之間實現語義級的互操作性提供瞭可執行的技術藍圖,是構建現代智能電網數據交換基礎設施的關鍵技術參考。其核心價值在於標準化瞭“配電數據模型如何被序列化和交換”的細節。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篇幅和主題的聚焦程度暗示瞭它並非麵嚮初學者的入門讀物,而更像是為那些已經對電力係統基礎架構有深刻理解的專業人士準備的“進階手冊”。我個人更關注那些關於“互操作性陷阱”的討論。在實踐中,即便是遵循瞭相同的標準,不同廠傢實現的細節差異也可能導緻集成失敗。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在某些地方,以一種微妙但明確的方式,指齣業界在實際應用這種格式時可能遇到的常見誤區,以及官方推薦的規避策略。也許是通過“最佳實踐”或“注意事項”的形式齣現。如果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前輩在傳授武功秘籍一樣,提前告知我們潛在的“走火入魔”之處,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遠超一本單純的規範手冊瞭。那種深植於行業實踐的智慧,是純粹的文本描述難以替代的。

評分

當我們談論“模型交換格式”時,核心在於“模型”的準確性與“交換”的效率。我希望這本書在介紹CIM RDF模型如何精確映射配電網的各種實體(如開關、變壓器、綫路、繼電保護定值等)時,能展現齣一種優雅的抽象能力。電力數據的復雜性在於其時空屬性和拓撲關係的緊密耦閤。我希望看到,作者是如何用RDF的屬性和關係來捕捉這種復雜性的。例如,描述一個帶有時間戳的故障記錄,或者描述一個依賴於當前負荷狀態的動態設備參數,這些在傳統關係型數據庫中需要復雜聯接纔能錶達的信息,在CIM RDF中應該能以更自然的方式被錶達。如果書中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本體圖譜”的概覽,幫助讀者快速定位所需的數據結構定義,那麼在麵對具體集成任務時,我們就能更快地從規範的海洋中找到立足點,這本書的檢索效率和指導性就會非常高。

評分

老實說,當我翻開任何一本關於特定技術標準的書籍時,我總會立刻尋找它的“脈絡”——即它解決瞭行業內哪個最痛的點。對於電力配電管理係統來說,數據孤島和係統間信息不對稱無疑是長久以來的頑疾。我期待《DL/T 1080.13》這本書能清晰地闡述,采用這種基於RDF的CIM模型交換格式,如何在根本上重構傳統的分散式數據架構。我特彆留意那些關於“模型治理”和“版本控製”的章節。因為在快速迭代的技術環境中,標準本身也需要更新換代,如何平滑地過渡到新版本的模型,同時保證曆史數據的可讀性,是衡量一個交換格式優劣的關鍵指標。我希望這本書不僅是介紹“是什麼”,更要深入解析“為什麼是這樣設計”,例如,為何選擇圖(Graph)結構來描述配電網的拓撲關係,以及這種選擇帶來的性能和語義上的優勢。如果能附帶一個關於如何利用現有工具鏈來驗證RDF文件的工具列錶或操作流程,那對我們日常的質量保證工作將是巨大的福音。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電力企業應用集成 配電管理係統接口 第13部分:配電CIM RDF模型交換格式(DL/T 1080.13-2012)》——本身就透露齣一種濃厚的專業性和技術性。坦率地說,我原本對這個話題抱持著一種混閤著好奇與敬畏的心態。我對電力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一直很關注,知道配電網的智能化是未來的趨勢,但“CIM RDF模型交換格式”聽起來像是隻有深耕於係統架構和數據標準的專傢纔能完全消化的內容。我期待的理想狀態是,它能像一本精妙的說明書,清晰地描繪齣不同軟件係統之間如何用一種統一的“語言”進行溝通,尤其是在復雜的配電領域。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堆砌標準條款,而是能輔以足夠多的實際案例或圖示,來展示這種格式在解決現實世界中的互操作性難題時,究竟扮演瞭何種關鍵角色。如果它能生動地解釋清楚,為什麼必須是RDF(資源描述框架),而不是其他更簡單的交換機製,那就太棒瞭。我猜測,內容會是相當嚴謹和結構化的,適閤作為案頭工具書頻繁查閱,而不是閑暇時的消遣讀物。它注定是為那些需要搭建或維護電力企業信息係統接口的工程師和架構師量身定製的。

評分

從我接觸到的技術文檔的普遍調性來看,這類國傢或行業標準相關的齣版物往往傾嚮於采用一種極其冷靜、剋製的敘事方式。我設想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會是高度精確且不容置疑的,每一個術語的引入都伴隨著嚴格的定義。閱讀這樣的書籍,與其說是在“閱讀”一個故事,不如說是在“解碼”一套規則。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保持標準嚴謹性的前提下,為“配電CIM”這個核心概念構建起一個易於理解的認知框架的。畢竟,CIM(Common Information Model,通用信息模型)本身就是一個龐大且抽象的結構,而RDF在此基礎上增加瞭語義網的維度。我個人特彆關注那些關於數據映射和本體論的章節。如果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在不同遺留係統之間遷移數據時,CIM RDF模型如何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語義一緻性,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將大大提升。我希望它能提供足夠多的代碼片段或模式(Schema)示例,讓我能夠直觀地看到這些“交換格式”在實際的數據流中是如何運作的,而不是停留在理論層麵的描述,那樣對於我們這些一綫實施人員來說,參考價值纔能最大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