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企业应用集成 配电管理系统接口 第13部分:配电CIM RDF模型交换格式(DL/T 1080.13-2012)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at Electric Utiliies System Interfaces for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Part 13: CIM RDF Mode Exchange Format for Distribution]

电力企业应用集成 配电管理系统接口 第13部分:配电CIM RDF模型交换格式(DL/T 1080.13-2012)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at Electric Utiliies System Interfaces for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Part 13: CIM RDF Mode Exchange Format for Distribu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电力系统
  • 配电管理
  • CIM
  • RDF
  • 数据交换
  • DL/T 1080
  • 13-2012
  • 标准模型
  • 集成接口
  • 电力信息
  • 智能电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8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11485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外文名称:Application Integration at Electric Utiliies System Interfaces for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Part 13: CI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电力企业应用集成 配电管理系统接口 第13部分:配电CIM RDF模型交换格式(DL/T 1080.13-2012)》规定了配电网模型信息交换格式和规则。这些模型信息基于公共信息模型(CIM)和相关配电网数据。
《电力企业应用集成 配电管理系统接口 第13部分:配电CIM RDF模型交换格式(DL/T 1080.13-2012/IEC 61968-13:2008)》适用于以批处理方式交换实例数据。按这种方式所导入的电网模型数据应满足网络分析、网络追踪、停电分析、潮流计算等要求。本部分也可用于同步远方控制系统数据库中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
《电力企业应用集成 配电管理系统接口 第13部分:配电CIM RDF模型交换格式(DL/T 1080.13-2012/IEC 61968-13:2008)》与IEC 61970-452联系紧密,为此本部分内容仅描述与IEC 61970-452不同之处,以减少维护工作。此外,由于IEC 61970-452是未来国际标准,为易于理解,本部分还引用了IEC 61970-452部分内容。
本部分使用DL/T 890.501中表述的公共信息模型资源描述框架(CIM RDF)模式作为元模型框架,构建包含电力系统建模信息的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文档。这些文档的句法称为公共信息模型可扩展标记语言(CIM XML)格式。通过文件传输服务进行模型交换可用于许多方面,尤其是某些应用要求完整的电网模型定义时,需要通过文件传输交换模型。以CIM为基础的通用信息交换使用CIM XML格式,在本部分中对CIM的子集予以标识,以满足特定信息交换要求。
DL/T 890.501中陈述的CIM RDF模式,可转换配电管理系统的电力系统模型,并作为一个XML文件导出,基于XML配电网管理系统电网数据配置见图1。该文档为一种公共信息模型可扩展标记语言文档,这个文档中所用的标签(资源描述)由公共信息模型资源描述框架模式支持,并可对所产生的公共信息模型可扩展标记语言模型交换文件进行语法分析,并将其信息导入外部系统。本部分采用CIM模型第11版,公共电力系统模型(CPSM) 3.0框架。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有关本部分的未来标准文件
4 描述配电网的CIM RDF
5 有关非全相(partial-phase)装置建模的事宜
6 所用CIM类和对应RDF
7 DL/T 1080.3 (CDPSM)和DL/T 1080.4的协调
8 CDPSM和CPSM间适配

附录A(资料性附录) Langdale公司的CIM XML文档示例
附录B(资料性附录) CIM RDF和CIM XSD比较(ISO ITC工作组结构)
附录C(资料性附录) CIM RDF和CIM XSD讨论要点(ISO ITC工作组结构)
附录D(资料性附录) 结论和建议(ISO ITC工作组结构)
附录E(资料性附录) 采用CIM RDF描述的某个欧洲配电网
附录F(资料性附录) 某个北美配电网示例
附录G(资料性附录) CDPSM和CPSM比较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电力企业应用集成:配电管理系统接口 第13部分:配电CIM RDF模型交换格式(DL/T 1080.13-2012)》内容概述 本技术标准文件,DL/T 1080.13-2012 《电力企业应用集成 配电管理系统接口 第13部分:配电CIM RDF模型交换格式》,旨在为电力行业,特别是配电网的运行与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一套标准化、可互操作的数据模型和交换机制。该标准的核心在于配电CIM(Common Information Model,通用信息模型)在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资源描述框架)格式下的具体实现和应用规范。 本标准是电力企业应用集成系列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聚焦于配电侧复杂信息资源的描述、组织和传输问题。它并非泛泛地讨论配电管理系统的所有功能,而是严格限定在数据模型交换的层面,确保不同厂商、不同版本的配电应用软件能够“理解”彼此的数据,从而实现信息的高效、准确流动。 一、 标准的适用范围与目标 该标准的适用范围明确聚焦于电力企业内部或企业间,涉及配电管理系统的集成应用。这包括但不限于: 1. 配电自动化系统(DAS)的数据共享。 2.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配电管理系统的模型同步。 3. 配电SCADA系统与能量管理系统(EMS)/配电管理系统(DMS)间的数据交互。 4. 涉及配电网资产信息、拓扑结构、设备参数、运行状态等核心业务数据的交换场景。 标准制定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基于语义描述的配电数据交换框架,以RDF技术为载体,解决异构系统间的数据语义鸿沟问题。通过采用国际公认的W3C Web标准技术(如RDF/XML或Turtle等序列化格式),提升电力行业数据交换的互操作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二、 核心技术基石:配电CIM模型 理解本标准,必须首先理解其基础——配电CIM模型。CIM模型是IEC 61970系列标准族群发展而来的,旨在描述电力系统的所有相关信息实体,如设备、拓扑关系、测量点、保护定值等。 本标准第13部分(DL/T 1080.13)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定义新的配电实体或属性,而是专注于如何将已定义的配电CIM模型(通常是基于UML建模的)精确地映射和序列化为RDF图结构。 在标准内容中,详尽描述了: 模型元素到RDF资源的映射规则:如何将CIM类(Class)映射为RDF的主体(Subject),属性(Attribute)和关联(Association)映射为RDF的谓词(Predicate),以及值(Value)映射为RDF的对象(Object)。 命名空间(Namespace)的定义:为配电CIM模型在RDF图中的应用指定唯一的、可解析的URI前缀,确保语义的唯一性。 本体(Ontology)的构建要求:尽管CIM模型本身是本体论的基础,但本标准强调了在RDF交换格式中如何表达这些本体约束和关系,尤其侧重于描述配电特有的概念,如导线、变压器、继电保护配置等。 三、 RDF模型交换格式的规范细节 本标准的核心技术贡献体现在对RDF序列化格式的选择、结构和约束的规定上。它详细规定了配电数据在网络上传输时应采用的具体技术规范: 1. 数据结构化描述:规定了数据交换文件应包含哪些必要的RDF结构元素,例如`rdf:RDF`根元素的定义,以及如何组织资源描述符。 2. 数据表示的严格性:对数据类型(Datatypes)的表示进行了严格界定。电力数据往往涉及精确的单位和数值,标准要求使用符合IEC 61306或W3C XML Schema Datatypes定义的规范来表示长度、电流、电压等级等信息,以避免不同系统对单位或精度的误解。 3. 拓扑与关系表达:配电网的互联性是其核心特征。标准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RDF的三元组(Subject-Predicate-Object)结构来高效、无歧义地表达复杂的拓扑连接(如连接关系、从属关系)和逻辑关系(如继电保护的动作逻辑链)。这通常涉及到对CIM中关联(Association)的特殊处理。 4. 元数据嵌入:为了保证数据交换的可追溯性和验证性,标准规范了如何在RDF文档中嵌入必要的元数据,例如数据的生成时间戳、数据源标识、模型版本信息等。 四、 与其他标准的区别和侧重 本标准DL/T 1080.13-2012并非: 不是配电网的业务流程指南:它不涉及配电调度的操作规程、故障处理流程或设备运维的具体步骤。 不是配电CIM模型的本体定义手册:虽然基于CIM,但它侧重于“交换格式”,而非“模型结构定义”(模型定义通常由DL/T 1080系列的前几部分或国际CIM标准定义)。 不是通用的Web服务或API接口规范:它规定的是数据包的“内容和格式”,而不是数据传输的“机制”(如SOAP, RESTful等传输协议)。 总结而言,《电力企业应用集成 配电管理系统接口 第13部分:配电CIM RDF模型交换格式(DL/T 1080.13-2012)》是一份高度专业化、面向技术实现的技术规范文件。它通过将成熟的配电信息模型转化为基于W3C标准的RDF图数据格式,为电力系统应用之间实现语义级的互操作性提供了可执行的技术蓝图,是构建现代智能电网数据交换基础设施的关键技术参考。其核心价值在于标准化了“配电数据模型如何被序列化和交换”的细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电力企业应用集成 配电管理系统接口 第13部分:配电CIM RDF模型交换格式(DL/T 1080.13-2012)》——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浓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坦率地说,我原本对这个话题抱持着一种混合着好奇与敬畏的心态。我对电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一直很关注,知道配电网的智能化是未来的趋势,但“CIM RDF模型交换格式”听起来像是只有深耕于系统架构和数据标准的专家才能完全消化的内容。我期待的理想状态是,它能像一本精妙的说明书,清晰地描绘出不同软件系统之间如何用一种统一的“语言”进行沟通,尤其是在复杂的配电领域。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堆砌标准条款,而是能辅以足够多的实际案例或图示,来展示这种格式在解决现实世界中的互操作性难题时,究竟扮演了何种关键角色。如果它能生动地解释清楚,为什么必须是RDF(资源描述框架),而不是其他更简单的交换机制,那就太棒了。我猜测,内容会是相当严谨和结构化的,适合作为案头工具书频繁查阅,而不是闲暇时的消遣读物。它注定是为那些需要搭建或维护电力企业信息系统接口的工程师和架构师量身定制的。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和主题的聚焦程度暗示了它并非面向初学者的入门读物,而更像是为那些已经对电力系统基础架构有深刻理解的专业人士准备的“进阶手册”。我个人更关注那些关于“互操作性陷阱”的讨论。在实践中,即便是遵循了相同的标准,不同厂家实现的细节差异也可能导致集成失败。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在某些地方,以一种微妙但明确的方式,指出业界在实际应用这种格式时可能遇到的常见误区,以及官方推荐的规避策略。也许是通过“最佳实践”或“注意事项”的形式出现。如果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传授武功秘籍一样,提前告知我们潜在的“走火入魔”之处,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一本单纯的规范手册了。那种深植于行业实践的智慧,是纯粹的文本描述难以替代的。

评分

当我们谈论“模型交换格式”时,核心在于“模型”的准确性与“交换”的效率。我希望这本书在介绍CIM RDF模型如何精确映射配电网的各种实体(如开关、变压器、线路、继电保护定值等)时,能展现出一种优雅的抽象能力。电力数据的复杂性在于其时空属性和拓扑关系的紧密耦合。我希望看到,作者是如何用RDF的属性和关系来捕捉这种复杂性的。例如,描述一个带有时间戳的故障记录,或者描述一个依赖于当前负荷状态的动态设备参数,这些在传统关系型数据库中需要复杂联接才能表达的信息,在CIM RDF中应该能以更自然的方式被表达。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本体图谱”的概览,帮助读者快速定位所需的数据结构定义,那么在面对具体集成任务时,我们就能更快地从规范的海洋中找到立足点,这本书的检索效率和指导性就会非常高。

评分

从我接触到的技术文档的普遍调性来看,这类国家或行业标准相关的出版物往往倾向于采用一种极其冷静、克制的叙事方式。我设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会是高度精确且不容置疑的,每一个术语的引入都伴随着严格的定义。阅读这样的书籍,与其说是在“阅读”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解码”一套规则。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保持标准严谨性的前提下,为“配电CIM”这个核心概念构建起一个易于理解的认知框架的。毕竟,CIM(Common Information Model,通用信息模型)本身就是一个庞大且抽象的结构,而RDF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语义网的维度。我个人特别关注那些关于数据映射和本体论的章节。如果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不同遗留系统之间迁移数据时,CIM RDF模型如何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语义一致性,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大大提升。我希望它能提供足够多的代码片段或模式(Schema)示例,让我能够直观地看到这些“交换格式”在实际的数据流中是如何运作的,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描述,那样对于我们这些一线实施人员来说,参考价值才能最大化。

评分

老实说,当我翻开任何一本关于特定技术标准的书籍时,我总会立刻寻找它的“脉络”——即它解决了行业内哪个最痛的点。对于电力配电管理系统来说,数据孤岛和系统间信息不对称无疑是长久以来的顽疾。我期待《DL/T 1080.13》这本书能清晰地阐述,采用这种基于RDF的CIM模型交换格式,如何在根本上重构传统的分散式数据架构。我特别留意那些关于“模型治理”和“版本控制”的章节。因为在快速迭代的技术环境中,标准本身也需要更新换代,如何平滑地过渡到新版本的模型,同时保证历史数据的可读性,是衡量一个交换格式优劣的关键指标。我希望这本书不仅是介绍“是什么”,更要深入解析“为什么是这样设计”,例如,为何选择图(Graph)结构来描述配电网的拓扑关系,以及这种选择带来的性能和语义上的优势。如果能附带一个关于如何利用现有工具链来验证RDF文件的工具列表或操作流程,那对我们日常的质量保证工作将是巨大的福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