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虚字集释(全2册)

古书虚字集释(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裴学海 著
图书标签:
  • 古籍
  • 虚字
  • 集释
  • 文献
  • 语言学
  • 训诂学
  • 古汉语
  • 工具书
  • 学术
  • 汉语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书局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43617
商品编码:1111630730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4-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古书虚字集释(上下册)

定价:60.00元

作者:裴学海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4-11-01

ISBN:9787101043617

字数:471000

页码:917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863kg

编辑推荐


裴学海撰《古书虚字集释》是继杨树达《词诠》之后于三十年代出版的又一部重要的虚词著作。

内容提要


《古书虚字集释》共收先秦两汉常见的虚字290余条(同词异形的合在一条)。此书汇集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杨树达《词诠》、《高等国文法》、章炳麟《新方言》、孙经世《经传释词补》等书对虚字的研究成果 ,而以《经传释词》为主。凡采用各书材料,均作说明。其编次仿《经传释词》,以三十六字母为序。每一条目下,分列其不同的用法,然后列举例证。例句主要采自周秦两汉之书,间有采及后代之书作为旁证者。
此书的目的在于补正上列刘、王、俞、杨诸书。书中胜义不少。只是分析虚字用法过于求细,通转过多,是其瑕疵。且以三十六字母为序,对一般读者来说,未可称便。其书不是虚字者不收,不见于周秦两汉之书者不收,已为前人解说完备者不收,故收字相对较少,当与《词诠》等书配合使用。

《古书虚字集释》的编排办法同《经传释词》一样,用唐末僧人、音韵学家守温的三十六字母为收字顺序。、二、三、四卷是喉音字,如:与、予、以、已、于、方、因、允、安、焉、惟、矣、也、何、奚、胡、曷、乎等;第五卷是牙音字,如:故、顾、姑、各、敢、果、可、孔等;第六卷是舌音字,如:得、都、当、等、鼎、单、独、徒、殆、特、但、乃、那、知、良、来、略等;第七、八、九卷是齿音字,如:而、汝、女、如、若、然、耳、仍、则、将、兹、哉、作、斯、思、之、者、诸、所、是、孰等;第十卷是唇音字,如彼、必、毕、并、别、普、叵、颇、不、非、弗、无、毋、勿、微、罔等。
在具体写法上,对每个虚字都先谈其本义,再谈引申义以及假借义。凡所采前人说法,都在注语中说明。以“与”字为例:在“与”字条下,先说本义:“与,及也。”接着用小字注出这一解释的早出处:“见《礼记·檀弓》郑注”,然后就是举例。接下去是与“及”意有关的假借字,采取“字或作×”的体例,附属在有关义项之后。如在介绍“与,及也”这一解释的出处和举例之后是:
字或作“举”。左传昭公二年(应为三年——笔者):“岂唯寡君举群臣,实受其贶,其自唐叔以下,实宠嘉之。”
这就是说,“与”表示“及”的意义时,假借字有“举”。象《左传》的这个例句,其中的“举”就是“及”的意思。

目录


卷一
与举预予
吕以已似矣
已以
于汙
於于

攸由县迪
由县猶攸过迪欲猷
猶由猷攸迪欲
卷二


容用庸
庸用容
用庸
安案按

为 声平
为 声去

曰越
吹 聿音 聿曰遹述越
粤越曰

有又友佑宥或

或有惑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经传释词正误
本书说解述要
类书引古书多以意改说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汉字之形,古韵之魂——《古书虚字集释》 这部《古书虚字集释》,并非一部讲述故事情节的小说,也不是一本描绘壮丽景色的散文集,更非一本探讨哲学思辨的理论专著。它的核心,在于“字”本身,在于那些在古籍中若隐若现,却又承载着丰富含义的“虚字”。这是一部以文字为载体,以考据为手段,以传承为己任的学术巨著,它将带您潜入中国古代文字的海洋,领略汉字古朴的风貌,洞悉古人思维的精妙。 内容概述: 《古书虚字集释》全书共分两册,其内容聚焦于中国古代文献中极为重要却又常被忽视的“虚字”。这里的“虚字”,并非指现代语言学中那些没有实际词汇意义,主要起语法作用的虚词,而是更广泛地涵盖了古籍中存在的一些特殊用字。这些字可能因为年代久远、书写差异、字形演变、传抄错误、或其本身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较为隐晦,而使得后世读者在理解古籍时遇到障碍。本书编纂者穷尽心力,搜集整理了大量传世古籍,从甲骨文、金文、简帛文献,到先秦诸子、两汉史传、魏晋南北朝笔记,直至唐宋诗文,广泛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虚字”,并对其进行深入的释义和考证。 第一册: 第一册是本书的基础与骨干,主要承担着对“虚字”的基本释义和初步考证工作。 字条的构成: 每一条“虚字”条目都遵循严谨的学术规范。首先,会清晰列出该“虚字”的字形,包括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如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接着,会详细阐述该字在古籍中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下的具体用法。 考证的深度: 考证是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编纂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字义,而是力求追溯其本源。这包括: 字源探究: 追溯该字在汉字发展早期(如甲骨文、金文)的字形演变,分析其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揭示其最初的意义。 文献比对: 广泛搜集使用该字的古籍文献,进行细致的比对,找出不同文献中该字的不同用法和含义。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文献进行分析,展现该字在历史长河中的意义流变。 音韵考证: 结合古音学理论,考证该字在不同时期的读音,分析其读音与意义之间的联系,以及可能发生的语音变化对意义产生的影响。 语义分析: 深入剖析该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功能,解释其如何与其他字词搭配,构成不同的意义单元。 旁证材料: 引用相关的文字学、训诂学、目录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为释义提供旁证,增强说服力。 虚字举例(非本书真实内容): 例如,对于某个“虚字”,本书可能会从其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出发,再对比《诗经》中的用法,分析其是否为固定搭配,或是表示某种情绪。 又如,对于一个在早期文献中出现的字,本书可能会详细考证其在金文中的字形,推测其可能的意义,再追溯其在后世文献中的演变和用法。 本书可能还会涉及一些被后世误读、误释的字,通过严谨的考证,拨乱反正,恢复其本来的意义。 第二册: 第二册在前一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增加了更多的学术探讨和应用价值。 疑难杂字的处理: 第二册尤其关注那些更为复杂、更为罕见的“虚字”,这些字可能在传世文献中仅有少量出现,或者其意义一直未能得到学界的统一认识。编纂者将在此部分倾注更多的心力,通过更为精细的比对和推断,给出更为深入的释义和考证。 字词关系的梳理: 本书不仅关注单字的释义,还会探讨“虚字”与其他字词之间的关系。例如,某些“虚字”可能是固定词组中的一员,理解其意义需要放到整个词组中进行分析;也可能是一些更复杂的句式结构中的关键成分,其作用在于连接、调整语序或表达语气。 古籍校勘的价值: 许多“虚字”的理解和释义,与古籍的校勘工作紧密相连。编纂者在释义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对某些古籍文本的校勘问题,通过对“虚字”的深入研究,为古籍的整理和校勘提供宝贵的参考。 文化内涵的挖掘: “虚字”的意义,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信息。本书在释义过程中,也会适当挖掘这些“虚字”所蕴含的古代社会风俗、思想观念、哲学信仰等文化内涵。例如,某个表示情感的“虚字”,其背后可能折射出古人对某种情感的独特认知和表达方式。 学术前沿的关注: 本书在释义和考证中,会关注文字学、训诂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力求在学术上达到较高的水准。 附录与索引: 为了方便读者使用,第二册可能还会包含一些有价值的附录,例如“虚字”收录的古籍名录、音序或笔画索引等,方便读者快速查找和检索。 应用场景: 《古书虚字集释》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层面,对于以下人群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古籍研究者: 为古籍的阅读、理解、校勘、整理提供权威的参考工具,帮助研究者克服文字障碍,更准确地把握古籍原意。 历史学家: 通过对“虚字”的释义,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制度文化、思想观念。 文学评论家: 帮助理解古代诗文中的细微之处,提升对作品的鉴赏水平。 语言文字学研究者: 为研究汉字的发展演变、语义变化、语音规律提供珍贵的实证材料。 对中国古代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能够通过本书,更直接地接触和理解古代先贤的思想和智慧。 本书特色: 《古书虚字集释》并非一本枯燥的工具书,其编纂过程中融入了编纂者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态度。 严谨求实: 每一条释义都力求有据可依,考证过程细致入微,不信传闻,不妄下结论。 博采众长: 广泛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同时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一家之言。 条理清晰: 遵循科学的编纂体例,层次分明,逻辑严密,便于读者理解和使用。 内容充实: 涵盖的“虚字”种类繁多,释义深入浅出,既有学术高度,又不失可读性。 传承价值: 作为一部集大成的学术著作,它不仅是对古代文字的梳理和考证,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刻挖掘和传承。 总而言之,《古书虚字集释》是一部致力于梳理、考证和释义中国古代文献中“虚字”的学术巨著。它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考证功夫、丰富的史料支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汉字古韵、洞悉古人智慧的窗户。它是一部献给文字爱好者、古籍研究者以及所有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人士的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封面采用了一种仿古的麻布纹理,摸上去有种厚重而踏实的质感,字体排版也十分讲究,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感到一种莫名的宁静。虽然我关注的重点其实是内容本身,但不得不说,好的外观确实能提升阅读的仪式感。我本来以为这种学术性的书籍在设计上会比较保守,没想到在细节处下了这么多功夫,这绝对是送给喜爱古籍的朋友的绝佳礼物。而且,它两册的厚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分量十足,让人对其中蕴含的知识量充满了期待。希望内页的纸张质量也能跟得上这精致的外部包装,这样翻阅起来才不会有损耗的顾虑。从整体的视觉感受来看,这本书绝对能镇得住书架上的任何角落,散发出一种文雅的书卷气。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专门做“小”东西的书籍,一开始是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的。毕竟,我们都习惯了阅读那种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总觉得篇幅小了,内容会不会不够扎实?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聚焦于那些在文本中看似微不足道、一笔带过的小词、小用法,却恰恰是理解作者真实意图的关键所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具有多重甚至相互矛盾的解释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他没有急于给出定论,而是将不同的学术观点并陈,引导读者自己去权衡利弊。这种“求同存异,兼听则明”的学术风范,在当今快餐式的知识获取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它教会我的,远不止是字词的意义,更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评分

从排版和校对的角度来看,这部书的质量达到了目前国内古籍整理的顶尖水平。要知道,处理这种涉及大量罕见异体字和繁复注释的文本,稍有不慎就会出现难以察觉的讹误。我特意随机抽取了几个交叉引用的部分进行了比对,无论是引文的准确性,还是注释的清晰度,都保持了极高的一致性。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存在争议的古籍版本时,会非常明确地标示出所依据的版本来源,这对于后来的研究者进行二次验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知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可靠的、可追溯的知识构建框架,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

我正在整理一份关于明代文人雅集的记录,发现其中对话的转折和情感的微妙变化,经常依赖于那些不起眼的虚词来完成。但手头的参考资料,对于这些词语在特定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细微差别处理得非常模糊。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帮助在于,它清晰地区分了“仅作语气词”与“兼具实指意义”的界限。比如,某个在江南地区常用的“矣”的变体,在北方语境中完全是另一种作用,而这本书对此做了细致的地域性和时间性的区分。我甚至发现其中有一段论述,完美解释了我前段时间在一部戏曲文本中一直困惑不已的一个句读问题。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只有真正钻研过古文细节的人才能体会到,简直像解开了一个多年的谜团。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研究宋代士大夫的日常用语习惯,特别是他们那些不常在正史中出现的“口头禅”和特定语境下的语气词。市面上很多词典和考据书籍,要么过于侧重宏大的历史叙事,要么就是对某个特定时期的白话文研究不足。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考证手法,他不仅仅是罗列出某个虚字的几种含义,而是会引用大量的未刊或罕见的地方志、私人信札作为佐证,每一个解释后面都有坚实的文献支撑,看得人非常过瘾。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时代,亲耳聆听古人的辩论和交流,而不是干巴巴地背诵定义。对于想深入了解古代汉语“肌理”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