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世界

武则天的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明曌 著
图书标签:
  • 武则天
  • 历史
  • 传记
  • 女性史
  • 唐朝
  • 政治
  • 权力
  • 帝王
  • 历史人物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书局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3521
商品编码:1111723196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武则天的世界

定价:26.00元

作者:胡明曌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101083521

字数:160000

页码:2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武则天的世界》从武则天与其身边人物(武氏家族、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子女、权臣、酷吏、男宠等)的关系入手,解析武则天以女性主政、称帝直到后还政李唐的复杂心路历程,展现了女皇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目录


序言
章 初涉深宫院——武则天与唐大宗
第二章 相爱相知,共治天下——武则天与唐高宗
第三章 迷雾母子情——武则天与她的儿女们
第四章 挡我者死——武则天与先朝元老
第五章 血雨皇家事——武则天与李唐宗室
第六章 铁鞭驯马——武则天与她的宰相们
第七章 英才为我所用——武财天与贤能
第八章 狡兔死,走狗烹——武则天与酷史
第九章 无限风光在险峰——武财天与武周王朝
第十章 留恨面首——武则天与男宠
第十一章 善于卢舍那的话题——武则天与佛教
第十二章 盖棺难论定——武则天与历史史学家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帝国黄昏:拜占庭的最后挽歌》的图书简介,该书内容与《武则天的世界》完全无关,且力求详实自然。 帝国黄昏:拜占庭的最后挽歌 卷首语:黄金之城的最后一次呼吸 公元 1453 年,一个历经千年风雨的帝国,在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下迎来了终结的时刻。这座曾被誉为“世界之都”、继承了罗马荣光的拜占庭帝国,并非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而是在漫长而痛苦的衰落中,完成了它悲壮而无可挽回的谢幕。 《帝国黄昏:拜占庭的最后挽歌》并非简单地叙述 1453 年那场著名的围城战,而是深入剖析了自科穆宁王朝衰落以来,这个摇摇欲坠的东罗马帝国,如何在内部分裂、外部强敌(从西欧十字军的背叛到奥斯曼帝国的崛起)的夹击下,挣扎求存的复杂历史画卷。 本书旨在揭示,拜占庭的消亡并非一个历史的必然,而是内部结构性缺陷、精英阶层短视以及对自身“天选”命运的盲目自信共同作用下的历史悲剧。我们试图捕捉的,是那个黄金时代褪色后,幸存者们面对无可避免的终局时,那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既有信仰的坚韧,亦有人性的软弱与挣扎。 第一部分:腐朽的基石——帝国衰落的内因分析(1204-1400)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焦点集中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灾难性后果及其后续影响上。1204 年拉丁人的洗劫,对拜占庭而言,其破坏性远超任何一次外族入侵。 一、碎裂的躯体与流亡的荣耀: 我们详细考察了尼西亚帝国在收复君士坦丁堡(1261 年)后的艰难重建工作。这一时期的帝国,领土被碎片化,财政枯竭,政治权力被少数大贵族和热那亚、威尼斯等意大利商业共和国严重稀释。章节将分析帕拉奥洛戈斯王朝如何试图通过联姻、宗教妥协(如佛罗伦萨大公会议的闹剧)来换取西方的军事援助,但这些努力最终都因国内保守派的强烈抵制而功亏一篑。 二、巴尔干的迷雾与塞尔维亚的崛起: 在拜占庭无力控制其传统势力范围时,新兴的巴尔干势力迅速填补了真空。本书将细致梳理塞尔维亚帝国,特别是斯特凡·杜尚的统治,如何一度在巴尔干半岛上建立起一个能与拜占庭分庭抗礼的强大政权,以及这种区域力量的对比变化如何进一步削弱了君士坦丁堡的战略地位。 三、精神的困境: 拜占庭人对“罗马传统”的执着,在后期反而成为一种僵化的包袱。我们将探讨知识分子阶层如何在新旧思想的冲突中挣扎,以及这种对过去的固守如何阻碍了必要的军事和行政改革。 第二部分:苏丹的阴影——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与蚕食(1400-1451) 这一部分着重描绘了拜占庭如何从一个区域性强国,一步步沦为被奥斯曼帝国完全包围的“孤城”。 一、安纳托利亚的陷落与帖木儿的“援手”: 1402 年的安卡拉之战,虽然帖木儿击败了奥斯曼苏丹巴耶济德一世,暂时解除了拜占庭的直接威胁,但这种喘息并非恩赐。本书分析了随后的奥斯曼“内战”期间,拜占庭君主如何短视地利用奥斯曼王子间的权力斗争,反而将自身完全卷入奥斯曼的政治泥潭,成为其内部冲突的附庸。 二、加里波利的桥头堡: 详细考察了奥斯曼帝国如何通过对加里波利半岛的占领,获得了进入欧洲的永久立足点。从那时起,色雷斯地区成为奥斯曼扩张的主要方向,君士坦丁堡逐渐失去了其作为东西方连接点的战略价值,转而成为一个内陆孤岛。 三、君主的绝望: 我们聚焦于约翰八世和后来的君士坦丁十一世所面临的无解局面——他们必须在完全失去军事自主权和向西方彻底屈服(以换取宗教统一,即“教会合并”)之间做出选择。这种选择,不仅是政治上的,更是深刻的信仰危机。 第三部分:绝唱——1453:君士坦丁堡的最后围城 全书的高潮部分,细致入微地重现了 1453 年春季的围城战。这不是一部纯粹的军事史,而是对人类在极端压力下表现的深刻洞察。 一、双方的军事对比与战略选择: 详述了穆罕默德二世的超凡组织能力——特别是他如何克服地形障碍,将战舰运入金角湾,以及他对巨型火炮的依赖。与之对应,我们分析了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困境:如何依靠数量远少于敌人的希腊、热那亚和威尼斯联军,固守几乎全长数公里的狄奥多西城墙。 二、信仰与背叛的交织: 深入探讨了城内各族群(希腊正教徒、天主教徒、犹太人)在围城期间的复杂心态。城内天主教徒的援助(如焦瓦尼·贾斯蒂尼亚尼的英勇表现)与东正教保守派对教会统一的抵制,如何共同削弱了防御的统一性。 三、最后的黎明: 最终的攻城战被分解为数个关键时刻——从突破外墙到守军的英勇抵抗,再到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最终献身。本书拒绝将此描绘成一个简单的“英雄主义”故事,而是展示了在绝对的力量面前,勇气与信仰所能支撑的极限。 结语:千年遗产的流散与回响 本书的尾声将目光投向围城战后。数以万计的学者、工匠和贵族带着拜占庭的知识、艺术和古希腊经典,逃往西欧。我们论证了,正是这种“被迫的流散”,间接助推了西方文艺复兴的高潮。拜占庭的终结,标志着中世纪的彻底谢幕,为近代世界的开启奠定了知识基础。 《帝国黄昏:拜占庭的最后挽歌》试图通过对细节的精确还原和对人物动机的深入挖掘,为读者呈现一个宏大、复杂且充满悲剧色彩的历史场景。它不是歌颂一个帝国的辉煌,而是哀悼一个文明在历史洪流中,无法逆转的沉沦。 适合读者: 历史爱好者、对中世纪晚期、拜占庭历史、奥斯曼帝国早期扩张史感兴趣的读者。 关键词: 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奥斯曼、中世纪晚期、第四次十字军、历史悲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品味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作者在叙述上,并没有选择那种大刀阔斧、快节奏的风格,而是采用了娓娓道来的方式,将一段段历史事件,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如同画卷一般徐徐展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的审慎态度,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对细节的深入挖掘,让你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复杂。书中对于人物心理的揣摩,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你会看到那些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书中展现出普通人的一面,他们的矛盾、挣扎、以及内心的考量,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不由得为之动容。我发现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去代入书中人物的处境,去思考如果是自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历史著作难以给予的。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既有文言的典雅,又不失白话的流畅,读起来毫无生涩之感,反而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韵味。这本书并非是一味地堆砌史料,而是将历史还原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你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被吸引,被感染,最终在合上书本的时候,留下一份深刻的思考和回味。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饱学多识的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学识渊博,体现在他能够将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化繁为简,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我之前对那个时期的历史,总觉得有些晦涩难懂,难以入手,但这本书却像一座灯塔,为我指明了方向。作者在解读历史时,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让内容更加鲜活、更具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考究,从服饰、饮食到礼仪、制度,每一个细枝末节都力求准确,这让我看到了一个严谨治学的态度。但同时,作者的文字又充满了艺术感,语言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毫不费力,仿佛是在欣赏一部精美的文学作品。书中对于历史人物的塑造,也是栩栩如生,你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呼吸,听到他们的心跳。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展现历史的本来面目,既有辉煌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这种真实而全面的呈现,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敬畏之情,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这是一本能让我反复咀嚼的书。初读时,你可能会被其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之下,隐藏着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和对历史规律的精辟总结。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权谋斗争的描写,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之脸谱化,而是细致地展现了其中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人心叵测的算计,以及每一次博弈背后所付出的代价。你会在书中看到,那些看似风光无限的权力中心,实则暗流涌动,危机四伏。作者在处理这些情节时,总能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不过于血腥暴力,又充满了张力,让你在紧张刺激中,对历史人物的智慧与局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事件的层面,而是将这些事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去探究其发生的必然性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这本书的内涵更加丰富,也让我的阅读体验更加充实。合上书本,我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那些历史事件,更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起起伏伏的个人命运,以及那些在权力游戏中沉浮的复杂人性。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突破了以往对某个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个时代。作者在解读历史时,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观点,而是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让你看到事件背后隐藏的复杂原因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我之前对那个时期的一些人物和事件,总觉得有些模糊不清,甚至存在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对很多事情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作者在考证史料方面做的功课相当扎实,这一点从书中字里行间的严谨性就可以感受到,但令人赞叹的是,这种严谨并没有让书籍变得枯燥乏味,反而让内容更加可信,更具说服力。我常常会在读到一些精彩的论述时,去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发现作者的观点往往能与最新的学术研究相呼应,甚至提出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这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阅读趣味的写作方式,实属难得。读完这本书,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更加连贯的整体,让我对历史有了更立体、更宏观的认识,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简直让我沉醉其中,仿佛亲身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画面感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真实可感的大唐。我并非历史科班出身,但跟随作者的叙述,我却能清晰地感受到当时长安城的繁华景象,街市上的叫卖声、各色人等的衣着打扮、以及宫廷内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尤其是书中对当时社会风貌、风俗习惯的细致刻画,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冰冷文字,而是有了更加鲜活、立体的认识。我常常会在阅读时停下来,想象自己就置身于那样的场景中,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气息,聆听着远处的丝竹之声。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堪称一绝,每一个小小的物件,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仪式,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印记,让人不禁惊叹于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广博的知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普通百姓生活的描写,这让我看到了历史并非只有帝王将相,更有无数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默默前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点滴,都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独特底色。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了那个时代的真实模样,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上的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