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 | 中国历代名相(精)/中华历代帝王传 博库网 | 开本: | 4 |
| 作者: | 编者:刘小沙 | 页数: | |
| 定价: | 29 | 出版时间: | 2016-01-01 |
| ISBN号: | 9787512637566 | 印刷时间: | 2016-01-01 |
| 出版社: | 团结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目录: “兵家始祖”——西周开国军师姜子牙
“管夷吾举于士”——春秋第1相管仲
“擅长外交”——春秋后期齐国相国晏婴
“阖闾名相”——春秋楚国相国伍子胥
“商鞅变法”——战国秦国大良造商鞅
“深谋远虑”——战国秦国相国吕不韦
“焚书坑儒”——秦始皇丞相李斯
“宦官误国”——秦朝二世丞相赵高
“汉室忠臣”——汉高祖刘邦丞相萧何
“凶狠夺权”——东汉献帝刘协相国董卓
“鞠躬尽瘁”——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
“良相谋臣”——唐太宗宰相房玄龄
“功臣被赐死”——唐太宗宰相长孙无忌
“太宗的镜子”——唐太宗左丞魏徵
“举荐贤才”——唐武周宰相狄仁杰
“口蜜腹剑”——唐玄宗宰相李林甫
“以权谋私”——宋太祖宰相赵普
“直言敢谏”——宋真宗宰相寇准
“王安石变法”——宋神宗丞相王安石
“史学巨擘”——宋神宗宰相司马光
“罪不可恕”——宋钦宗宰相秦桧
“坎坷一生”——南宋度宗宰相文天祥
“社稷重臣”——元太祖宰相耶律楚材
“开国大将”——明太祖丞相徐达
“柔媚之臣”——明宪宗首辅严嵩
“一条鞭法改革”——明神宗首辅张居正
“被雍正弃”——清康雍步军统领隆科多
“宰相刘罗锅”——清乾隆大学士刘墉
“清朝第1贪官”——清乾隆宰相和珅
......
精 彩 页: 姜子牙又一次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经屠牛于朝歌,卖饮于孟津。朝歌是商纣的都城,孟津是朝歌的咽喉。姜子牙打着屠牛、卖饮的幌子,搜集商纣王的政治、军事情报,观察、熟悉中原地理形势,以便制订伐纣灭商的战争方略,并以此作为晋见周西伯姬昌的礼物。姜子牙经历数日风餐露宿,终于到达朝歌。想到旧地重回,物事人非,姜子牙心中不免惆怅。商朝奴隶主贵族嗜酒成性,因而朝歌街头酒店林立。
有一位吕国人氏,姓宋,名礼,字异人,是姜子牙表兄。姜子牙找到宋异人家。宋礼见表弟到来,急忙迎出庄去。两人携手进庄,施礼坐下。宋礼兴奋异常道:“分别以来,时常思念你。今日重逢,幸甚,幸甚!”姜子牙长叹一声说:“自别表兄,实指望重返仕途,所以重返朝歌,以观殷政。”宋礼却说:“当今朝歌,诸臣不得面君,有旨都是奸佞费仲传奉。
君门万里,贤弟怎么能进得去?表弟乃有识之士,可隐匿于朝歌,勤以待时,日后必会发达。” 姜子牙住在宋家,安闲自在,匆匆已有半月过去。一日,姜子牙说:“表哥,人生天地间,当自食其力。”宋礼问:“你想做什么?”姜子牙道:“我只会编笊篱。”宋礼道:“后园有竹,你可砍竹劈篾,编些笊篱,往朝歌城中去卖,大小都是生意。” 姜子牙编出一担笊篱来,挑往朝歌去卖。从早晨到中午,直转到红日西斜,也没卖出一个,只得挑回宋家。宋礼问明情由,长叹道:“是我的过失。朝歌城中不用笊篱,让你受了辛苦。我家仓中有麦子,可叫后生每日多磨些面,表弟挑去朝歌卖货,利钱归你!” 次日,姜子牙挑着面进朝歌去卖。他四街走遍,却没有卖出一斤。走出南门,他决定少憩片刻,停脚放下担子,靠着城墙坐下来。姜子牙坐了一会儿,正要起身上路,只见对面有人叫道:“卖面的,站住!”姜子牙立即歇下担子等那人近前,姜子牙问:“君子,要多少面?”那人说:“打糨糊用,买一文钱的。”姜子牙不是久挑担子的人,竟把扁担抛在路旁,绳子撒在地下。此时刚好惊了一匹战马,溜缰奔走如飞而来。姜子牙没有看到,也不曾提防,忽听身后有人高喊道:“卖面的,马来啦。”姜子牙忙侧身站起,飞马已到面前。他扁担上的绳子撒在地上,奔马来得急,绳子正巧套在马蹄上,把两箩面拖出五六丈远。箩筐一翻,白面统统泼在地上。姜子牙急忙跑去收面,谁料就地刮起一阵狂风,将面裹了他浑身上下一片白。风过之后,地上的面已经刮得干干净净。买面的人见姜子牙这等模样,放下一文钱走了。
姜子牙心中痛苦。他挑起空箩筐,仰面长叹道:“此乃天丧我也。”姜子牙回到宋家。宋礼见他浑身是面,大吃一惊,急忙道“表弟,何以变成如此面貌?”姜子牙便把卖面的经过讲说一遍。宋异人忙唤出内人,为表弟找换衣服,一边安慰姜子牙道:“担把面值几个钱?贤弟不必气恼,朝歌城有三五十座酒店,掌柜的个个是我的熟人。明日让你到南门开家酒店,好不好?”姜子牙谢道:“多谢表兄抬举!” 朝歌南门地近教场,是个发财的地方。这一天,姜子牙让厨师们宰猪杀羊,蒸好点心,把酒饭收拾整齐,等待教场人马操练完毕前来食用。谁料将到午时,天降倾盆大雨,教练无法前来操练人马。当时天气炎热,猪羊肴馔被这阵暑气一蒸,顿时变味了。姜子牙叫过来伙计们,吩咐道:“你们把酒肴吃了吧。这叫姜子牙开饭馆——卖不出去自己吃!”众伙计们听了,齐声大笑。姜子牙天晚才回到宋家。宋礼问:“表弟,今日生意如何?”姜子牙道:“惭愧,又折了许多本钱。”便把教场不曾操练的事细说了。宋异人叹道:“表弟不走运。守时候命,另寻道路吧!”宋异人怕表弟羞恼,兑换五十两银子,准备让后生领姜子牙走集串场,贩卖猪、羊。这一日太阳东升,姜子牙吃罢早饭,赶了猪、羊往朝歌城中去卖。此时正值久旱不雨。为了祈雨,天子禁了屠业,当日张贴告示,晓谕军民人等。姜子牙不知,刚把猪、羊赶到城门,被张贴告示的看到了。那人高声叫道:“违禁犯法,将此人拿下!”姜子牙见守门甲士持刀过来捉他,抽身就跑。可怜猪、羊无知,俱被没入官家。姜子矛慌慌张张跑回宋家,面如土色。宋礼惊问道:“表弟为何如此慌张?”姜子牙长吁一声,叹气道:“多蒙表兄厚爱,却是件件生意都做不着,屡屡亏折。今日不知天子祈雨,断了屠沽两业,违禁人城,猪、羊入官,弄得本钱尽绝,使我愧身无地。”宋异人笑道:“破几十两银子入官罢了,表弟何必恼它!今日煮它美酒一壶,与你散散闷怀!”姜子牙无语,点头应允。
次日,姜子牙醒来,抬头看去,目光正盯在那担笊篱上。心想:城里卖不掉,为何不下乡去转转?于是,姜子牙挑起那担笊篱,一直向东走去。走出十里,遇见一个卖缸的,卖缸人问:“师傅,笊篱是你编的吗?手艺不错。”姜子牙笑道:“你看着好?那咱俩换了吧。”那人见姜子牙有条好扁担,说:“连扁担也换吗?”姜子牙道:“好。”那个卖缸的挑起笊篱担子,掉头就走。其实姜子牙不知道,他那根扁担就能平换那人的扁担和缸,又被白白骗去一担笊篱! 姜子牙挑起两个缸来,想进城去卖。他想着,转身向朝歌走去。他走进东门,正巧有两个后生打架,前跑后追。跑的后生躲到姜子牙身后,追的后生便绕着姜子牙抓人。他举手一抓,“哐!哐!”两头的缸全跌碎了。跑的后生一看不好,立刻跑得不见人影。
追人的后生站住,向姜子牙赔礼说:“大叔!是我失手,我赔钱。”姜子牙坦然道:“缸是我用笊篱换的,没花钱。再说,你也不是故意毁缸,不必赔啦。”那后生却说:“就算大叔不要我赔,也得到我店中一坐,让我把事情说个明白。”姜子牙正走累了,道:“那好吧!”两人走进一个肉铺,后生喊道:“爹爹,我给你请到一位贵客!”门帘掀开,从内室走出来一位老者,须发半白,双目有神,他盯住姜子牙看了一会儿,惊喜地说:“我认出来了,你是下大夫姜子牙。”姜子牙道:“你怎么认识我的?”老者道:“你我同宗。我单名一个直字,原住乡间,屠牛为业。
两年前,是我把乡里的房屋卖给了宋礼,才盖起来这个肉铺。”姜子牙惊喜道:“宋礼是我嫡亲表哥。真是天缘有巧。”说罢,哈哈大笑。姜直又问:“下大夫为什么来到我店?”后生说:“爹,光你讲,一直没让孩儿插嘴说话。”于是,后生将追人、砸缸的事讲说一遍。姜直说:“那后生原是本店学徒,手脚不大干净。我儿姜吉今日查账,见他又有偷窃行为,教训几句,他不认错,反而动手打人。于是店内相斗,打出店外,碰上了下大夫。你诸事可好?”姜子牙说:“百事不顺。”就把经商屡挫的事说了一遍。P2-4 内容提要: 历来善于从历史中获得经验的人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他所在的时代中的强者。而这些经验又大多来于名相之手,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位成功的帝王诸侯背后必有一个大智大勇的名相相助。所以,要想学习他们处世,治国的成功之道,必须要了解各路名相的用谋之道。刘小沙编著的《中国历代名相(精)》精选zui具代表性的名相,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古代政治家的智谋之道。
华夏史册中的璀璨群星:一部关于制度变迁与权力哲学的史诗 书名:《制度的脉动:从先秦至近代的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研究》 作者: 史学研究组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出版社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帝王将相的个人传记,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入剖析了自上古雏形直至近代转型期,华夏文明数千年间国家权力结构、行政制度以及官僚体系的复杂演进历程。我们试图从“制度”这一核心视角切入,理解中国历史的内在逻辑与驱动力,探究权力是如何被组织、分配、制约和传承的。 全书共分六编,近百万字,力求展现一部关于中国政治文明形态的深度考察报告。 --- 第一编:权力肇始与早期定型(先秦至秦汉) 本篇追溯了中国政治权力的源头活水。首先,我们细致梳理了夏商周三代的“家国同构”模式,重点分析了宗法制度如何成为早期政治合法性的基石,以及分封制下权力层级的微妙平衡。不同于侧重个人功绩的叙述,本书关注的是“礼乐制度”对权力的内在约束作用——礼如何成为一种不成文的宪章。 进入春秋战国,本书着重探讨了“大一统”思想的理论酝酿与实践探索。变法运动不再被视为孤立的改革事件,而是权力结构从松散联盟向中央集权转型的必然趋势。重点分析了法家思想如何提供了一套操作层面的国家机器建构蓝图,尤其对秦朝设立的郡县制进行了制度功能学的剖析:它如何彻底终结了贵族政治的残余,确立了自上而下的垂直控制体系。 秦汉之际,制度的集成达到了第一次高峰。我们详细论述了汉代“察举制”的内在矛盾:它在打破秦代严酷刑名的同时,无意中埋下了地方豪强势力抬头、最终导致区域割据的制度伏笔。对“独尊儒术”的理解,也超越了意识形态层面,将其视为巩固皇权、实现知识分子参与国家治理的制度选择。 --- 第二编:中枢的重塑与士族的兴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制度断裂期”,但本书强调,这并非是制度的彻底崩坏,而是旧有制度在民族大融合背景下的痛苦适应与重构。本篇深入分析了九品中正制的设计初衷及其如何异化为门阀士族的权力工具,揭示了其对中央政府人才选拔体系的长期负面影响。 隋唐是制度的集大成者。我们用极大的篇幅考察了三省六部制的精妙结构。不同于以往将三省视为简单的分工,本书侧重于分析“决策(中书)、审议(门下)、执行(尚书)”三者之间互相牵制、制衡相权的权力动态平衡。这种精巧的制度设计,有效防范了任何一个部门或个体权力过于膨胀的风险,体现了成熟的政治智慧。同时,对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传统贵族体系的釜底抽薪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文献梳理和制度影响评估。 --- 第三编:集权的深化与文官政治的成熟(宋元) 宋代的制度变革,被本书定义为“文官对皇权的辅助与对武人的压制”。我们探讨了宋代中央集权的深化是如何通过强化行政程序和文官体系来实现的。例如,对冗官现象的批评,实则反映了统治者通过增加中层文官的数量来稀释高层决策权力的战略考量。 对“封驳权”的重新审视,揭示了宋代政治中“君权与相权”的微妙关系——虽然宰相的权力在法理上被削弱,但其对行政流程的实际控制力依然强大,这依赖于一系列复杂的行政惯例而非简单的法律条文。 元朝的制度考察则聚焦于“民族统治下的制度移植与适应”。本书分析了“行省制度”的创立,将其视为中央对广袤疆域进行有效管辖的制度创新,及其对后世地方治理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也探讨了基于民族等级的制度设计,如何在其内部埋下了周期性动荡的种子。 --- 第四编:专制的巅峰与内廷的权力转移(明清) 明朝,被视为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成熟体”乃至“终结形态”。本篇的核心论点是“宰相制度的彻底废除与皇帝对行政的直接控制”。我们详细剖析了内阁制度的性质——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宰相,而更像是一个“皇帝的秘书班子”,其权力的合法性完全依附于皇帝的信任。 对特务机构(如锦衣卫、东西厂)的分析,不再是简单的道德谴责,而是将其放置在“皇帝权力工具箱”的维度下考察:在缺乏有效制衡的绝对皇权体系中,这类机构如何作为皇帝对官僚系统进行渗透和直接监控的必要工具。 清代,我们着重探讨了军机处的诞生。军机处是明代内阁制度的进一步“秘密化”和“效率化”。它标志着皇帝行政效率达到了顶峰,同时也意味着“相权”的最终消失,权力高度集中于乾清宫。对八旗与绿营制度的考察,则侧重于分析满族统治者如何构建一套“双轨制”的军事与行政体系来维系统治,以及这种体系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结构性僵化。 --- 第五编:行政技术与法律的交织(贯穿全史的制度细节) 此编跳出朝代更迭的线性叙事,聚焦于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技术性制度。 赋税制度的变迁: 从田亩制到摊丁入亩,我们分析的不是税率的增减,而是“如何将经济基础有效转化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技术演变,以及这些制度如何影响了基层社会的结构。 律例的形成: 详细比较了《唐律疏议》、《大明律》等法典的结构,探讨了“刑法”与“行政法”在古代中国法律体系中的界限与渗透。法律如何成为规范官僚行为的工具,而非仅仅限制君权的约束。 吏治的考核机制: 深入分析了考课制度(如唐代的“四善”、“十绩”,明清的“京察”、“大计”),揭示了官僚系统如何通过自我监督和周期性淘汰来维持运转的内在动力。 --- 第六编:转型期的冲击与制度的反思(晚清至民初) 晚清的制度危机,是中央权力对外部压力做出“迟缓且碎片化反应”的历史。本篇分析了洋务运动中的“督抚权力膨胀”现象,这并非制度改革的成功,而是中央权力在面临新式军事和经济挑战时,不得不向地方分权以求生存的无奈之举。 对清末“预备立宪”的分析,着重于探究中国传统“重行政、轻立法”的政治基因如何阻碍了代议制度的真正落地。最终的制度崩塌,是传统权力形态与现代主权观念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所致。 --- 结语:制度的遗产 本书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读者认识到:一部历史,就是一部关于如何组织人类共同体、分配稀缺资源、以及维系社会秩序的制度设计史。我们所继承的政治文化,深植于这些历经千年锤炼的官僚体系、权力制衡(或失衡)的惯例之中。理解这些制度的来龙去脉,才能更清晰地把握现代中国的制度基因。 本书适合历史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领域的专业研究者,以及对国家权力运作原理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