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从业提醒:预拌混凝土质量事故100例》分为混凝土原材料、混凝土生产、混凝土施工和其他四个章节,以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来分析预拌混凝土质量事故出现的原因,处理结果和预防措施。同时文中配有许多真实的图片、数据表格以使问题更加清晰明了。《从业提醒:预拌混凝土质量事故100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可为混凝土行业从业人员提供大量的事故信息和预防经验,以避免更多质量事故的出现。
内容简介
《从业提醒:预拌混凝土质量事故100例》分为混凝土原材料、混凝土生产、混凝土施工和其他四个章节,以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来分析预拌混凝土质量事故发生的原因、处理结果和预防措施。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篇 混凝土原材料栏
案例1 聚羧酸减水剂对用水量敏感度的问题
案例2 误将矿粉当水泥引发的质量事故
案例3 外加剂与水泥的相容性差影响混凝土T作性探讨
案例4 在冬季聚羧酸减水剂配制的大流动性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问题
寨例5 混凝土柱爆裂事故原因分折与预防
案例6 石粉替代中砂在混凝土中使用引起的质量事故
案例7 混凝土配合比及原材料不适当
案例8 细骨料混仓造成的混凝土工程质量事故
案例9 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不好引起泌水问题
案饲10 骨料粒径过大导致堵泵现象
案例11 新换外加剂前要确认其组分和性能
案例12 商品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异常分析
案例13 使用高温水泥的混凝土泵送堵管
案例14 混凝土膨胀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案例15 造成混凝土“冒泡”事故的原因分析
案例16 商品混凝土的二次流化应采用高效减水剂不应采用泵送剂
案例17 水泥质量不稳定引起混凝土大面积缓凝
案例18 混凝土异常超缓凝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
案例19 水泥质量不合格导致的梁板贯穿裂缝
案例20 粉煤灰致使混凝土发泡膨胀
第2篇 混凝土生产栏
案例21 混凝土箱梁拆模后表面混凝土剥落的质量缺陷
案例22 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造成强度不足
案例23 商品混凝土三天未凝结事故分析及处理办法
案例24 混凝土企业粉料筒仓混仓引起的质量事故
案例25 外加剂超量引发的质量问题
案例26 关于商品混凝土泵送剂引起的事故案例总结
案例27 墙体表面局部混凝土胀裂现象
案例28 海港码头横梁裂缝问题处理
案例29 原材料误掺导致的混凝土凝结异常
案例30 混凝土凝结时间延长的意外缓凝事故
案例31 混凝土管理失控造成断桩事故
案例32 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不合格引起的质量事故
案例33 混凝土超长缓凝引发的强度不足事故
案例34 搅拌站计量系统失准引发的质量事故
案例35 成本控制不当引发的强度不足
案例36 误将粉煤灰当水泥用引发的质量事故
案例37 长沙市东方银座底板混凝土质量事故分析
案例38 对混凝土缓凝事故的处理
案例39 局部混凝土异常凝结
案例40 水下灌注桩混凝土试块强度不足的原因与教训
案例41 更换搅拌楼料仓原材料应防止误操作
案例42 关于某搅拌站水泥仓内混有粉煤灰事件的调查报告
案例43 商品混凝土不凝结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案例44 混凝土分离机也可成为罪魁祸首
案例45 桥梁承台大体积混凝土超时缓凝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案例46 二次添加外加剂形成的超时缓凝现象
第3篇 混凝土施工栏
案例47 大风高温条件下混凝土道路施工的质量问题
案例48 新拌混凝土较长时间未浇筑继续泵送时和易性问题
案例49 养护不当对混凝土楼面造成裂缝的案例分析
案例50 冬季混凝土路面早期冻害事故
案例51 地下室裂缝事故该谁负责?
案例52 润管砂浆集中浇筑导致的结构薄弱区现象
案例53 负一层地下车库结构柱露筋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案例54 新浇混凝土保温不及时的案例分析及处理措施
案例55 矩形钢柱混凝土顶升施工中钢柱变形问题
案例56 某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浅析
案例57 地坪起砂的分析处理和预防
案例58 灌注桩混凝土浇筑浆骨分层事故分析
案例59 超时未浇筑的混凝土应报废处理
案例60 混凝土在施工中堵管问题剖析
案例61 关于混凝土试块抗压报告不合格的分析和预防措施
案例62 预拌混凝土长墙体裂缝事故的控制处理措施及预防
案例63 违反科学施工条件导致混凝土工程出现结构裂缝
案例64 混凝土楼板开裂原因及防治措施
案例65 石家压污水处理厂事故
案例66 地下室混凝土施工引起的开裂与对策
案例67 强行浇筑接近初凝时问的混凝土导致的返T现象
案例68 浅析商品混凝土常见开裂原因及防治措施
案例69 “大跨度”梁板开裂案例原因调查和修补
案例70 大面积浇灌混凝土楼面的穿透性裂缝事故
案例71 水下灌注桩发生断桩事故的经验与教训
案例72 高层建筑地下室混凝土墙体裂缝原因分析案例
案例73 某高层楼板混凝土开裂原因分析及预防补救措施
案例74 某框架楼顶板混凝土裂缝原因分析
案例75 侧墙垂直状裂缝原因分析
案例76 混凝土结构横梁裂缝责任判断
案例77 楼板早期收缩裂缝的判断
案例78 地下室墙体裂缝的成因分析与防治技术
案例79 混凝土墙体表面局部强度不足的成因与处理
案例80 现浇混凝土路面裂缝案例分析及处理措施
案例81 混凝土地坪及道路防治办法
案例82 地下墙体未养护导致混凝土强度偏低
案例83 混凝土地面工程大面积暴皮脱落现象
案例84 地下室墙体混凝土温差裂缝及其控制
第4篇 其他栏
案例85 口头约定供货导致的质量事故
案例86 钻芯检测不规范导致的混凝土强度偏低问题
案例87 地下室墙板开裂成因分析及其防治
案例88 金刚砂地坪起鼓脱层
案例89 水泥路面混凝土橡皮泥现象
案例90 混凝土方量结算纠纷案例及评析
案例91 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应以小时进行计算,不应以天数来计算
案例92 冬期施工的实体检测应在满足600℃d条件后进行
案例93 如何正确认识和评定配合比基本相同的混凝土?
案例94 不同结构部位混凝土能否合为一个检验批进行评定?
案例95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缺失
案例96 预拌混凝土路面翻砂、起粉
案例97 预拌混凝土结算方式不同导致的亏方原因分析
案例98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和预拌混凝土不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案例99 施工单位为赶工期的无理要求应予以制止
案例100 混凝土管理失控造成灌注桩报废事故
前言/序言
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与事故防范 引言 预拌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然而,在实际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各种因素交织,使得混凝土质量事故时有发生,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本书旨在深入剖析预拌混凝土质量事故的成因,提供全面系统的质量控制方法和预防措施,以期提高预拌混凝土的整体质量水平,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第一章:预拌混凝土质量事故的普遍性与危害性 事故的普遍性: 混凝土质量事故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普遍存在于各类建筑工程之中,从房屋建筑到桥梁、隧道、水利设施等,都可能受到混凝土质量问题的影响。其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与工程管理水平、技术规范执行力度、原材料质量控制等因素密切相关。 事故的危害性: 预拌混凝土质量事故一旦发生,其危害性是多方面的: 结构安全隐患: 混凝土强度不足、开裂、酥松等问题,直接威胁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可能导致墙体开裂、梁柱断裂、甚至结构倒塌,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工程使用功能受损: 混凝土的耐久性、抗渗性、抗冻性等性能的下降,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例如地下室渗水、外墙剥落、道路早期损坏等,增加后期维修成本。 经济损失巨大: 事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返工、修复、材料浪费,以及由此产生的停工、违约赔偿、法律诉讼等,经济损失触目惊心。 社会声誉损害: 涉及混凝土质量事故的工程,会严重损害参建各方的声誉和信誉,对企业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法律责任追究: 质量事故的发生,必然导致相关责任单位和个人承担法律责任,包括行政处罚、经济赔偿,甚至刑事责任。 第二章:预拌混凝土质量事故的主要成因分析 深入分析预拌混凝土质量事故的成因,是有效防范事故的前提。事故成因复杂多样,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归纳: 原材料质量控制不严: 水泥: 水泥品种、强度等级、细度、凝结时间、安定性等不符合规范要求,或者水泥储存不当导致受潮、板结,都会严重影响混凝土的最终性能。 骨料: 砂、石的级配不良、含泥量超标、粒形差、有机杂质过多、强度不足、磨耗值不达标等,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度、工作性、耐久性和强度。 外加剂: 外加剂品种选择不当、掺量过多或过少、外加剂质量不稳定,都会对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耐久性、抗裂性等产生负面影响。 掺合料: 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的细度、活性、质量波动,以及掺量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早期强度不足、耐久性下降。 拌合用水: 拌合用水中含有过多的酸、碱、盐、糖分或其他有害物质,会影响水泥的水化反应,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配合比设计与优化不足: 理论计算错误: 配合比设计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各种原材料的实际性能,忽略了实际生产条件,导致理论配合比与实际应用脱节。 试验验证不充分: 未按规范要求进行配合比的初试、复试,对配合比的经济性、性能稳定性和适用性缺乏充分的验证。 适应性差: 配合比设计未能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施工工艺、材料特性等因素,缺乏足够的适应性。 外加剂效应评估不足: 对外加剂在特定配合比下的影响,以及其与水泥、骨料的适应性评估不足。 生产过程中的人为因素: 计量不准: 混凝土搅拌站的计量设备不 calibrated,或者操作人员计量失误,导致各种原材料的实际投料量与设计配合比严重偏差。 投料顺序错误: 错误的投料顺序会影响物料的均匀混合,特别是外加剂和水的加入时机,可能导致混凝土性能的急剧变化。 搅拌时间不足/过长: 搅拌时间不足导致材料混合不均匀,强度达不到要求;搅拌时间过长,特别是对某些外加剂敏感的水泥,可能引起坍落度损失过大,甚至发生二次和易性问题。 环境因素影响: 生产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变化剧烈,会对水泥的水化过程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混凝土的性能。 设备故障与维护不当: 搅拌机叶片磨损、密封不严,输送设备故障,都可能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运输过程中的质量变化: 运输时间过长: 导致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早期强度发展受到影响。 运输过程中加水: 为了恢复坍落度而随意加水,严重破坏了原有的配合比,导致强度大幅下降。 运输途中搅拌不均匀: 搅拌车搅拌筒转速不当或搅拌功能失效,导致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离析。 环境因素影响: 高温环境下,混凝土易出现早期强度增长缓慢、后期强度不足的问题;低温环境下,可能导致混凝土冻胀。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疏忽: 浇筑方法不当: 自由倾落高度过大,导致混凝土离析;浇筑速度过快,影响混凝土密实度;未采取分层浇筑措施,导致结构内部出现蜂窝、麻面。 振捣不充分或过度: 振捣不足导致混凝土内部存在大量气泡和孔隙,影响密实度和强度;过度振捣可能导致骨料析离,水泥浆上浮。 养护措施不到位: 早期养护是混凝土强度的关键。养护时间不足、养护温度过高或过低、养护方式不当(如未及时覆盖、洒水),都会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增长和耐久性。 模板拼装与拆除不当: 模板漏浆、变形、安装不牢固,拆模过早,都可能对混凝土结构造成损伤。 环境因素影响: 施工现场温度、湿度、风力等都会影响混凝土的正常硬化过程。 工程管理与人员素质问题: 质量责任不明确: 各参建单位的质量责任未能明确界定,导致相互推诿。 技术人员素质不高: 质检人员、施工员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质量问题识别能力不足。 培训教育不足: 一线操作人员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容易出现操作失误。 质量监督检查流于形式: 质量监督检查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严格,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质量隐患。 成本压力与赶工现象: 过度的成本控制和不合理的时间要求,容易导致材料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忽视质量。 第三章:预拌混凝土质量的全面控制策略 针对上述复杂的事故成因,本书提出了一套贯穿预拌混凝土从生产到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策略: 源头把控:严苛的原材料质量管理 供应商准入评估: 建立完善的供应商评价体系,对水泥、骨料、外加剂、掺合料等主要原材料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查、产品抽检和现场考察,选择信誉良好、质量稳定的合格供应商。 进场验收制度: 严格执行原材料的进场验收制度,每批次材料都必须提供合格证、检验报告,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抽样检测。重点检测水泥的安定性、细度、强度等;骨料的级配、含泥量、粒形、坚固性;外加剂和掺合料的性能指标。 储存条件管理: 建立科学的原材料储存制度,水泥应储存在干燥、通风的库房内,防止受潮、板结;骨料应堆放整齐,避免泥土污染,并根据天气情况采取覆盖等措施。 定期抽检与监控: 对已进场但尚未使用的原材料,以及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进行定期抽样检测,动态监控其质量变化。 科学设计:精准的混凝土配合比研究 充分的试验验证: 配合比设计必须基于充分的试验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配合比的优化试验,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经济合理且性能稳定的配合比。 适应性研究: 配合比设计应充分考虑工程的特殊要求(如抗渗、抗裂、耐久性等),以及当地气候、施工工艺、设备条件等实际情况,确保配合比的适用性。 外加剂应用研究: 深入研究不同外加剂的性能特点、作用机理及其与水泥、骨料的适应性,合理确定外加剂的种类和掺量,并通过试验验证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掺合料优化: 合理掺配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不仅能节约水泥,还能改善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和耐久性,但需关注其对早期强度的影响。 配合比的动态调整: 针对不同季节、不同原材料批次,应及时对配合比进行微调,以保证混凝土质量的稳定性。 精益生产:规范化的预拌混凝土生产过程 标准化生产线管理: 建立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和操作规程,明确各岗位职责,确保生产过程的规范化。 计量设备精度管理: 定期对搅拌站的计量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计量精度符合规范要求。 严格的投料与搅拌控制: 严格按照批准的配合比进行投料,确保投料顺序正确,搅拌时间、搅拌速度等关键参数得到有效控制。 环境监测与调控: 关注生产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因素,必要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控,例如高温季节采取冷却措施,低温季节采取保温措施。 设备维护保养: 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定期对搅拌机、输送设备等进行检查和维修,防止设备故障影响混凝土质量。 生产过程记录: 建立详细的生产记录,包括原材料批次、计量数据、搅拌时间、天气情况等,便于追溯和分析。 全程守护:严密监控的运输与施工环节 运输过程管理: 控制运输距离与时间: 合理安排运输计划,尽量缩短运输距离和时间,避免过度坍落度损失。 禁止随意加水: 严禁在运输过程中随意加水,如遇坍落度损失过大,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处理(如使用塌落度恢复剂)。 保证充分搅拌: 确保搅拌车在运输过程中能够充分搅拌,防止离析。 应对特殊天气: 高温季节,采取覆盖、洒水等措施保持混凝土温度;低温季节,采取保温措施,必要时使用防冻剂。 施工过程管理: 优化浇筑方案: 制定详细的浇筑方案,明确分层厚度、浇筑顺序、速度等,保证混凝土的均匀密实。 控制自由倾落高度: 严格控制混凝土的自由倾落高度,防止离析。 充分均匀振捣: 确保振捣到位,达到密实效果,但避免过度振捣。 科学养护至关重要: 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养护,保证养护时间、温度和湿度。高温季节,及时覆盖、洒水降温;低温季节,采取保温、加热等措施。 模板与支架管理: 确保模板拼装牢固,拆除及时,避免对混凝土结构造成损伤。 恶劣天气施工应对: 遇雨、雪、大风、高温、低温等天气,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或停止施工。 责任至上: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与人员素质提升 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 明确预拌混凝土生产、运输、施工等各个环节的质量责任主体,并层层落实。 强化质量监督与检验: 建立独立、有效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对混凝土的生产、运输、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质量隐患。 完善的记录与报告制度: 建立完善的质量记录与报告制度,所有关键环节的操作、检验数据都应有据可查。 加强人员培训与教育: 定期组织技术人员、操作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责任意识。 重视信息化管理: 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软件和信息系统,实现质量数据的采集、分析、追溯一体化。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关注行业内的质量事故案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建立质量风险预警机制,提前防范潜在的质量问题。 推行第三方质量认证: 鼓励和推行第三方质量认证,提高预拌混凝土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 第四章:常见混凝土质量事故的识别与处理 本章将对一些常见的混凝土质量事故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其典型表现、发生原因,以及应急处理与修复方案。 早期强度不足: 表现为混凝土拆模后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可能出现酥松、掉渣。原因分析与处理。 后期强度增长缓慢或不足: 表现为混凝土长期达不到设计强度,影响工程进度。原因分析与处理。 收缩裂缝: 表现为混凝土表面出现细小、密集或贯通的裂缝。原因分析与处理。 沉降裂缝: 表现为大体积混凝土或在结构薄弱处出现的裂缝。原因分析与处理。 温度裂缝: 表现为在温差较大区域或表面出现的裂缝。原因分析与处理。 结构性裂缝: 表现为贯穿构件、影响结构安全性的裂缝。原因分析与处理。 蜂窝与麻面: 表现为混凝土表面出现大小不一的蜂窝状孔洞或麻面。原因分析与处理。 离析与泌水: 表现为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发生骨料与水泥浆的分离,或表面出现大量泌水。原因分析与处理。 表面硬化延迟与粘结差: 表现为混凝土表面长期不干燥,与后续结构层粘结不牢。原因分析与处理。 化学侵蚀导致的损坏: 表现为混凝土表面泛碱、起皮、强度下降。原因分析与处理。 第五章: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要求 本章将梳理与预拌混凝土质量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强调其在质量管理中的指导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50204)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0) 《预拌混凝土》(GB/T 14992) 《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 《建筑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 《砌体材料均匀性试验方法标准》(GB/T 18582) 以及相关的行业标准和地方性规定。 结语 预拌混凝土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现代建筑工程安全与质量的基石。通过对事故成因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看到,质量问题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书提供的质量控制策略,是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方位、系统性解决方案,旨在为预拌混凝土的生产者、使用者以及监管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只有将先进的技术、严格的管理、严谨的态度贯穿于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杜绝质量隐患,守护工程安全,为社会提供高品质的建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