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后现代派建筑巡礼

日本后现代派建筑巡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矶达雄 著,[日] 宫泽洋 绘
图书标签:
  • 建筑
  • 日本建筑
  • 后现代主义
  • 建筑设计
  • 巡礼
  • 现代建筑
  • 建筑史
  • 城市规划
  • 文化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97878050173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299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1
字数:372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囊括1975-1995年日本后现代派建筑中极具代表性的50栋建筑
  2.大量建筑实地拍摄第一手资料首度详尽呈现
  3.实地采风,多角度拍摄的建筑照片+风趣详尽的插图解析+大师隈研吾采访全过程
  后现代派建筑——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启示录
  在对日本建筑的研究中,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与此相关的书籍中,我们总是可以找到大量的关于日本古代或现代建筑的书籍,而对于后现代派建筑却很难找到相关的资料,即使有,也经常是在讲其他时期建筑的书中被一带而过。可是,这个时期的日本建筑的独特性却也是有目共睹的,这个时期就好像被刻意忽略一般,被人们淡化,甚至视而不见。是因为这个伴随着泡沫经济的时代不愿被提及,还是这个时期衍生的特殊建筑风格难以被定义和分类?《日本后现代派建筑巡礼》为您揭开后现代派建筑的神秘面纱,看看这些备受争议的、看似叛逆的建筑背后,都凝聚了什么样的智慧和文化。
  每当提及日本后现代派建筑,首先浮现脑海的会是什么呢?新奇的造型还是华而不实的引用和堆砌?用突破创新的理念反映抽象的思想还是泡沫经济时期不理性的投资消费?一个时期的产物必定反映出一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处事思想,所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日本后现代派建筑巡礼》的宗旨。《日本后现代派建筑巡礼》的文字和摄影作者矶达雄同插图作者宫泽洋踏上了日本后现代派建筑的探寻之旅,通过对全日本境内50处极具代表性的后现代派建筑的寻访,带回大量的一手资料,分3个时期(摸索期、隆盛期、成熟期)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后现代建筑20年间的成长历程,了解每栋建筑的时代背景及创作理念就,逐步为您揭开一个时代的兴衰历史,感悟建筑艺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与改变。
  

内容简介

  《日本后现代派建筑巡礼》一本介绍1975年至1995年期间建成并风靡于日本的50个知名建筑的现状的书籍,《日本后现代派建筑巡礼》中有详尽的介绍以及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插图解析。
  《日本后现代派建筑巡礼》以时期为顺序,分为摸索期(1975-1982年)、隆盛期(1983-1989年)、成熟期(1990-1995年)三部分来介绍。《日本后现代派建筑巡礼》末还特别企划并刊载了建筑学家隈研吾和作者矶达雄对谈日本十大后现代建筑的内容。《日本后现代派建筑巡礼》是以日经BP杂志从2008年开始的3年间,连载的“建筑巡礼后现代篇”的新闻为基础。《日本后现代派建筑巡礼》挑选的取材对象是1975年到1995年的20年间在日本完成的建筑。即使是在“后现代”的建筑非常活跃的时期,“后现代建筑”也被进行了严格的定义。这样一来,具有时代象征性的建筑被广泛采用。因此,一般不被称为“后现代建筑”的也包括在其中了。通过对建筑物多角度的拍摄,配上精心解读建筑的文字,再加上风趣幽默的插图,相信定会为您带来愉快的建筑之旅,深入浅出,读懂建筑不再仅仅是专业人士的专长。
  《日本后现代派建筑巡礼》的文字和摄影作者矶达雄同插图作者宫泽洋踏上了日本后现代派建筑的探寻之旅,通过对全日本境内50处极具代表性的后现代派建筑的寻访,带回大量的一手资料,分3个时期(摸索期、隆盛期、成熟期)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后现代建筑20年间的成长历程,了解每栋建筑的时代背景及创作理念就,逐步为您揭开一个时代的兴衰历史,感悟建筑艺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与改变。
  《日本后现代派建筑巡礼》是由宫泽洋和矶达雄分别负责担当插图的制作、图片和文章的制作。本书结尾的对话部分刊载了建筑学家隈研吾和作者矶达雄的全部采访记录,解析日本十大后现代建筑的。这是一本很受欢迎的游记。带您尽情品味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具有代表性的50个后现代建筑。

作者简介

  矶达雄(TaTSuo iSo),1963年生于埼玉县。1988年,名古屋大学工学系建筑专业毕业。1988—1999年,《日经建筑》编辑部任职。2000年独立。2002年起,共同主持弗里克工作室编辑事务所。桑泽设计研究所兼职讲师、武藏野美术大学兼职讲师。合著作品:《高山建筑学校传说》《数码图像所见日本建筑之30年历程》《现代建筑家99人》《我们理想中的未来城市》等。

  宫泽洋(hiroShi MiYazaWa),1967年生于东京,长于千叶。1990年,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政治专业毕业,日经bp社入职。虽出身于文科,不知何故,却被分配至《日经建筑》编辑部。从彼时起至今,一直供事于建筑行业,未曾有二。2005年1月~2008年3月,发表连载《昭和现代派建筑巡礼》。2008年9月~2011年7月,发表连载《日本建筑巡礼后现代派篇》。目前(2015年),“建筑巡礼近代以前(premodern)篇”正在连载。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日本后现代派建筑巡礼 引言 日本,一个将古老传统与尖端科技完美融合的国度,在建筑领域也展现出了独树一帜的魅力。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二十世纪末至今,一个名为“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在日本大地生根发芽,并绽放出令人惊叹的花朵。它如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古老的建筑智慧与现代化的都市景观之间,架起了一座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本书《日本后现代派建筑巡礼》正是希望带领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探索之旅,深入领略日本后现代派建筑所蕴含的独特哲学、美学追求与社会意义。 第一章:后现代主义的全球语境与日本的回响 后现代主义建筑并非凭空出现,它是在对现代主义建筑程式化、功能至上、抹杀地域文化等弊端的回应中应运而生的。在全球范围内,从欧洲到北美,建筑师们开始反思现代主义的纯粹理性,重新拥抱历史的丰富性、装饰的趣味性以及多元文化的表达。 在日本,这种全球性的思潮与本土的文化基因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日本建筑师们在吸收后现代主义普适性原则的同时,也深深植根于自身独特的审美情趣、传统工艺以及对自然关系的理解。他们并没有简单地照搬西方后现代的符号,而是将其转化为一种更为精炼、内敛,却又充满智慧的表达方式。本书的第一章将首先梳理后现代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起源与发展,然后聚焦于这种思潮在日本的接受、演变与本土化过程,揭示其在日本建筑界兴起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土壤。 第二章:反思与对话——后现代主义的核心特征在日本的体现 后现代主义建筑打破了现代主义的禁锢,以其丰富的语言和多元的视角,挑战了人们对建筑的既有认知。本书将深入剖析后现代主义的核心特征,并通过分析日本的代表性建筑作品,阐述这些特征是如何在日本建筑师的手中得到诠释与创新的。 历史的复兴与挪用: 后现代主义不再视历史为需要被超越的过去,而是将其视为灵感的宝库。日本建筑师们在设计中,常常借鉴传统的建筑元素、空间布局,甚至是材料与色彩,但并非生硬的复制,而是经过解构、重组与创新,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与意义。例如,一些建筑可能在现代的体块中融入日式庭院的意境,或是在外观上引用传统屋檐的曲线。 多元与混合: 后现代主义崇尚多元,鼓励不同风格、不同语境的元素并置。在日本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的玻璃幕墙与传统的木结构和谐共存,西式的几何形态与日式的自然肌理相互映衬。这种“杂糅”并非混乱,而是通过精妙的设计,创造出一种丰富而和谐的视觉体验,反映了日本社会多元文化融合的现实。 象征与意义: 后现代主义强调建筑的叙事性和象征性,建筑不再仅仅是实用功能的载体,更是承载文化、情感与认同的媒介。日本的后现代建筑往往充满了隐喻与象征,通过造型、材料、光影等手段,唤起观者对特定历史、文化或哲学理念的联想。这些象征可能来自于日本的神话传说、民间艺术,或是对自然现象的诗意解读。 趣味与戏谑: 与现代主义的严肃刻板不同,后现代主义建筑常常流露出一种轻松、幽默的态度。在日本的建筑中,这种趣味性体现在对比例的玩味、对装饰元素的巧思,或是对空间序列的惊喜设计。这些元素并非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使用者带来一种愉悦的体验,让建筑与生活更加贴近。 第三章:经典案例分析——巡礼日本后现代派建筑的瑰宝 本书的重头戏在于对日本后现代派建筑的经典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将选取代表性的建筑作品,从设计理念、空间组织、材料运用、文化内涵等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力求呈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建筑智慧。 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与“住吉的长屋”: 安藤忠雄,这位享誉世界的日本建筑师,其作品深刻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简洁、理性与精神性的追求。本书将重点分析其标志性的“光之教堂”,探讨混凝土、光影与宗教精神的完美结合,以及早期作品“住吉的长屋”,解析其在有限空间内创造无限生活可能性的哲学。 黑川纪章的“中银胶囊塔”与“国立国际美术馆”: 黑川纪章作为新陈代谢派的代表人物,其后现代主义作品同样值得关注。我们将剖析“中银胶囊塔”对模块化、可变性的大胆探索,以及“国立国际美术馆”如何将建筑融入景观,实现与环境的对话。 矶崎新的“筑波中心大厦”与“京都音乐厅”: 矶崎新以其博学与跨界,在日本乃至全球建筑界都占有重要地位。本书将解析“筑波中心大厦”对古典主义元素的解构与重组,以及“京都音乐厅”如何回应地域文脉,创造出具有东方韵味的现代建筑。 伊东丰雄的“仙台媒体中心”与“多摩新市 comunale 艺术中心”: 伊东丰雄的作品充满了流动性、有机性与对自然元素的抽象表达。我们将深入探讨“仙台媒体池”对信息传播的物质化设计,以及“多摩新市 comunale 艺术中心”如何模糊建筑与自然的界限。 除了上述几位大师的代表作,本书还将介绍更多重要的日本后现代派建筑,涵盖了公共建筑、文化设施、住宅以及商业空间等多种类型,力求展现日本后现代派建筑的广度和深度。 第四章:材料、技术与工艺——日本后现代建筑的细节之美 材料是建筑的灵魂,技术是建筑的骨骼,而工艺则是赋予建筑生命的温度。日本后现代派建筑在材料选择、技术运用和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方面,都有着独到之处。 混凝土的诗意: 混凝土,这种看似冰冷、粗糙的材料,在日本后现代建筑师的手中,被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力。安藤忠雄对清水混凝土的极致运用,不仅展现了材料本身的质感,更通过光影的变化,营造出静谧、冥想的氛围。 木材的温情: 日本与木材有着深厚的渊源,传统的木结构建筑至今仍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现代建筑师们在传承木结构精髓的同时,也探索其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创造出既有温度又不失现代感的空间。 钢与玻璃的现代语汇: 钢材与玻璃作为现代建筑的标志性材料,在日本后现代建筑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与冰冷的现代主义不同,日本建筑师们会巧妙地运用这些材料,通过对光线、透明度的控制,营造出轻盈、灵动的空间感。 对传统工艺的致敬与转化: 日本拥有悠久的传统工艺,如漆艺、陶瓷、瓦作等。许多后现代建筑师会从这些传统工艺中汲取灵感,将其巧妙地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或是在材料处理上借鉴传统技法,赋予建筑独特的地域色彩和人文关怀。 第五章:空间、光影与意境——日本后现代建筑的东方哲学 日本后现代建筑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对空间、光影和意境的独特处理,这些无不蕴含着深厚的东方哲学思想。 “间”的艺术: 日本建筑中的“间”概念,指的是空间中的空隙、留白,以及空间之间的过渡。后现代建筑师们在设计中,通过对“间”的巧妙运用,模糊室内外的界限,创造出虚实相生、流动变化的丰富空间体验。 光影的雕塑: 光,在日本传统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照亮空间,更塑造着空间的氛围。后现代建筑师们通过对自然光和人工光的精妙控制,将光影视为一种雕塑的媒介,赋予建筑以生命和情感。 自然与人居的和谐: 日本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渗透在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中。后现代建筑师们努力让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通过借景、退界、庭院等手法,将自然引入室内,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留白与禅意: 日本文化中的“留白”和“禅意”深刻影响着建筑的设计。后现代建筑常常通过简洁的造型、朴素的材料,以及不对称的布局,营造出一种宁静、内省的氛围,引导观者进入一种冥想的状态。 第六章:社会、文化与未来——日本后现代派建筑的时代意义 日本后现代派建筑的兴起,不仅是建筑艺术的革新,更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刻回应。 应对都市化与全球化: 在日本快速的都市化进程和全球化浪潮中,后现代建筑师们试图在现代化的钢铁森林中,找寻地域的根脉与文化的认同。他们通过建筑,为城市注入历史的记忆与人文的温度。 人本主义的回归: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也标志着建筑界对人本主义的重新关注。日本的后现代建筑,更加注重使用者的体验,强调建筑与人的情感连接,创造出更具人性化尺度的空间。 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尽管许多日本后现代建筑已建成多年,但其对材料的精挑细选、对空间的合理利用,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都隐约透露出对可持续发展的早期思考。 展望未来: 日本后现代派建筑的探索并未止步。它为后来的建筑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启示,启发着新一代建筑师们在继承传统、回应当下、并展望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与前行。 结语 《日本后现代派建筑巡礼》旨在通过对日本后现代派建筑的深入探访与细致解读,带领读者领略这个国度独特的建筑魅力,理解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考。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激发您对建筑艺术的兴趣,更希望它能成为您理解日本文化、认识现代建筑发展脉络的一扇窗口。这场巡礼,不仅是地理上的移动,更是精神上的探索;它不仅是对建筑形式的观察,更是对生活方式、文化价值的感悟。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充满智慧与诗意的空间,感受日本后现代派建筑的永恒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非科班出身但对城市肌理充满热情的观察者,我最希望从这样一本专业的导览书中获得的,是那种“解密”的快感。后现代建筑常常被贴上“符号的迷宫”这样的标签,它太容易被误解为故作高深或者毫无意义的堆砌。因此,这本书如果能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解释那些看似突兀的装饰元素、那些对传统日式“间”的重新诠释,是如何服务于建筑的整体意图,就太棒了。我尤其关注建筑的“场域精神”——后现代的介入如何改变了人们与传统街区、与特定历史地点的互动方式。例如,某个在老城区中拔地而起的项目,它既要尊重周围低矮的木结构建筑群,又要宣示自己的现代身份,这种微妙的平衡是如何通过材料选择和体量处理来实现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不同于主流教科书的视角,也许是通过一些独立评论家或建筑史学家的介入,对某些过于“政治正确”的案例进行一次犀利的再审视。

评分

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日本的后现代,不能只看东京的那些大公司作品,而要去那些地方城市寻找线索。那里,建筑师们面对的往往是更紧迫的去人口化问题,或者更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传统。这本书如果能打破地域偏见,将叙事空间扩展到关西、九州,甚至是北海道,去看看那些在地方性挑战下诞生的后现代回应,那才算得上是一次真正的“巡礼”。我希望看到关于地区振兴项目中,建筑是如何被用作激活社区认同感的工具的案例。后现代的复杂性和引用历史的倾向,在面对传统祭祀场所或自然景观时,会呈现出何种独特的东方韵味?它是否成功地避免了拙劣的模仿,而是提炼出一种可以与当代生活对话的“新传统”?我非常看重这种跨越地域的对比分析,它能帮助读者理解,何谓真正的建筑语言的适应性与变异性,而不是将后现代视为一个单一、同质化的风格标签。

评分

这本书的书封设计就透着一股子劲儿,那种略微褪色的胶片感,仿佛邀请你搭乘一趟慢速的电车,穿越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东京、大阪乃至更偏远的城市。我读了很多关于隈研吾早期探索“负空间”的文章,但对于整个后现代浪潮中,建筑师们如何平衡功能主义的严谨与后现代对装饰、历史引用的“戏谑”态度,一直缺乏一本系统的梳理。我推测这本书一定不会放过对“表皮”的讨论,毕竟后现代建筑常常被批评为只注重表面的符号堆砌。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建筑师的亲笔访谈记录,那就更好了,我想听听他们自己是如何定义“后现代”在日本语境下的含义,是不是真的如一些西方评论家所说,那只是一种对现代性僵硬教条的暂时性反叛,还是有着更深层的文化根基。这本书如果能像一本精美的旅行日志,图文并茂地记录下每一处巡礼地的氛围,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让我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些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特定光线下折射出的复杂情绪。

评分

读完一些关于日本“泡沫经济”时期建筑的零星介绍后,我一直有一种感觉,那就是那一阶段的建筑作品,像极了那个时代快速膨胀的经济欲望的具象化体现——大胆、奢华,带着一丝不顾一切的自信。这本书如果能将建筑设计与当时的宏观经济背景紧密联系起来,探讨资本的注入如何解放了设计师的手脚,让他们敢于使用昂贵甚至稀有的材料,大胆突破既有的功能限制,那这本书的深度就不仅仅停留在美学层面了。我特别期待看到对那些作为“象征性消费”的商业建筑的分析,它们是如何试图通过独特的形态来吸引眼球,从而服务于特定的商业目标。更进一步说,当泡沫破裂后,这些曾经辉煌的建筑如今的处境如何?它们是否成了一种被时间遗忘的“时间胶囊”?如果这本书能包含一些关于建筑现状的后续追踪报道,哪怕是简短的侧记,都会让这次“巡礼”显得更加完整和具有历史的厚度。

评分

光是看到“日本后现代派建筑巡礼”这个标题,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画面:那些如同积木般堆叠起来的几何形体,那些看似随性却又暗藏玄机的色彩组合,以及那种介于传统日式美学与西方解构主义之间摇摆不定的气质。我一直对战后日本建筑师如何消化西方思潮并融入本土语境充满好奇。这本书,从我翻阅的那些关于矶崎新、黑川纪章早期作品的评论集里就能感受到,它无疑是一本致力于深度挖掘那一时期建筑哲学思辨的宝藏。我期待它能详细剖析那些标志性建筑背后,建筑师们是如何回应当时的社会变迁和城市化压力,不仅仅是罗列作品,更要深入到他们如何看待“地方性”与“全球化”的张力。特别是那些在代谢派思潮退潮后,建筑语言如何转向更具叙事性和符号性的阶段,这本书应该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图。我尤其希望看到关于一些鲜为人知的小型公共建筑的案例分析,因为往往在这些不起眼的角落,才能窥见建筑师最纯粹的设计意图,而不是仅仅为了宏大叙事服务的地标项目。

评分

好书,很喜欢

评分

大力支持!

评分

非常满意 特别特别喜欢

评分

不错,值得买!

评分

挺好的,至少书页全都切开了,也没什么破损,物流挺快,嗯,值得赞一个

评分

好书,很喜欢

评分

我是否应该去珍惜、不能自已

评分

挺好的,至少书页全都切开了,也没什么破损,物流挺快,嗯,值得赞一个

评分

非常满意 特别特别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