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莱特·米尔斯所著的《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 /社会学系列/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是一部论述20世纪 美国新中产阶级的著作,1951年出版后被誉为“具有 远见卓识的启迪之作”。它在**出版之后的这些年 里,成了该领域的经典之作,并不断地吸引着新的读 者。
正如霍拉斯·M.卡伦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所说 ,这是“白领金字塔中每一层次的人都值得一读和值 得思考的著作。它将使他们能够*好地适应自己的生 存环境”。
在阅读了这部有关白领世界的临床式报告之后— —现在它对了解20世纪的生活品味和感情至为关键— —希尔维亚·波特在《纽约邮报》上撰文指出,“这 是我在这些年里读到的*能够激发人们痛苦思索的著 作。只有那些天真的傻瓜才会否认其中包含了诸多真 理,它足以使人们驻足下来,认真地品读和聆听”。
周晓虹,男,1957年生于杭州。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社会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先后出版《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卷?经典贡献)》《现代社会心理学》《现代社会心理学史》等著译作二十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历史研究》等杂志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九十余篇。199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宝钢**教师奖特等奖,2009年当选为“***教学名师”。 C.莱特·米尔斯(C. Wright Mills),美国社会学家,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文化批判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译著和著作有:《马克思·韦伯社会学文选》《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权力精英》《社会学想象力》《权力、政治与人》和《社会学与实用主义》等。
《白领》、中产阶级与中国的误读(代译序)
导言
**部 老式中产阶级
**章 小业主的世界
1.老式中产阶级
2.财产、自由和安全
3.自平衡社会
第二章 财产的转化
1.乡村的崩溃
2.商业发展的动力
3.游民资产阶级
第三章 竞争的修辞学
1.竞争性的生活方式
2.独立农场主
3.小企业的前哨
4.政治的持续性
第二部 白领的世界
第四章 新中产阶级:I
1.职业变化
2.工业结构
3.白领金字塔
第五章 管理官员
1.科层制
2.从上到下
3.领班的情况
4.新型企业家
5.管理者的权力
6.三大趋势
第六章 旧职业和新技能
1.专门职业和科层制
2.医学界
3.律师
4.教授
5.商业和专门职业
第七章 智力有限公司
1.四大阶段
2.科层制的社会背景
3.意识形态的需要
4.技术人员的崛起
第八章 大卖场
1.销售员的种类
2.世界ZUI大的百货商店
3.进货员和巡视员
4.售货小姐
5.销售的集中化
6.人格市场
第九章 巨大的文件堆
1.旧式办公室
2.权势和发展
3.白领姑娘
4.新式办公室
5.白领等级
第三部 生活方式
第十章 工作
1.工作的意义
2.手工艺人的理想
3.现代工作条件
4.接受的构架
5.愉悦的机器人士气
6.巨大的裂隙
第十一章 地位恐慌
1.白领的声望
2.小城市
3.大都市
4.地位恐慌
第十二章 成功
1.模式与意识形态
2.教育的提升机
3.出身和流动
4.艰难岁月
5.黯淡的形象
第四部 权力的路径
第十三章 新中产阶级:Ⅱ
1.理论与困境
2.心态
3.组织
第十四章 白领工联主义
1.组织化的程度
2.接受和拒*
3.个体的卷入
4.工联主义的塑造
5.工会和政治
第十五章 后卫政治
1.意识的模式
2.政治冷漠
3.大众媒介
4.社会结构
5.美国政治
6.后卫
致谢和资料来源
索引
这本书的章节编排和逻辑推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上来就抛出晦涩的理论模型,而是采用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从宏观的社会背景切入,逐步聚焦到微观的个体经验。这种叙事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它先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解框架,然后再邀请我们一同进入具体的案例分析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引用的数据和案例的丰富性,这些鲜活的例子让抽象的社会学概念瞬间具象化,充满了生命力。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陌生的社会景观中穿行,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和启发。而且,作者的论证过程极为严谨,他总能在提出一个观点后,立刻提供出多方位的佐证,并且不回避任何潜在的反驳意见,这种坦诚和审慎的态度,是优秀学术作品的标志,让人在阅读时感到非常信服。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我首先关注的是译者的背景和翻译质量。毕竟,对于一本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学术著作而言,译文的精准度和流畅性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了原著思想的传达效率。我翻阅了几个章节的开篇,不得不说,译者在处理那些拗口的社会学术语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很多复杂的概念都被清晰地界定和阐释,没有那种生硬的“翻译腔”,读起来非常顺畅,让人感觉就像是在阅读一位深谙此道的本土学者写就的中文文本。这种高质量的翻译,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那些原本可能因为语言障碍而被搁置的经典理论,能够更广泛地触及普通读者。我一直相信,好的翻译是架设在不同文化和知识体系之间的桥梁,而这本书的译者无疑是建造了一座非常稳固、美观的桥梁。它让我想起过去读到的一些经典外文原著的译本,那种将“信、达、雅”完美结合的努力,值得我们给予最高的肯定和尊重。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强烈的“智力挑战感”,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化的读物,而是需要读者投入精力和思考的深度文本。阅读它本身就是一种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它不断地抛出问题,促使我反思自己既有的认知框架。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宝贵的,它让我感到自己的思维正在被拉伸、被拓宽。对于任何希望在社会研究领域深耕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块不可或缺的基石,它提供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可以被迁移应用到其他相关的社会现象研究中去。最终,一本好书的标准,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能激发读者产生多少有价值的新问题。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无疑是成功的,它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值得反复研读和沉思。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醒目的白色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严肃而有深度的感觉。我本来就对社会学这个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关于社会结构变迁和群体认同的议题。在书架上看到它时,我下意识地就想去翻阅,那种触感和纸张的质地,都透露出这是一本经过精心制作的学术译著。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系列丛书设计上的用心,统一的风格让整个“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在众多图书中脱颖而出,显得专业而有品位。我期待着作者能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和精妙的理论框架,为我们剖析一个复杂社会群体的内在逻辑,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能深入到他们行为模式背后的文化动因和经济基础。我希望读完之后,能对理解现代社会运作的复杂性获得新的视角,无论是对于职场政治的洞察,还是对于阶层固化现象的反思,都能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渴望深度思考、不满足于泛泛而谈的读者准备的,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学术探索精神的一种致敬。
评分从内容涵盖的广度来看,这本书似乎触及了当代社会结构中的多个敏感地带,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经济指标。我关注到书中对文化资本、消费模式以及身份认同构建的探讨,这正是当前社会学研究中最热门也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一个社会群体的构成,绝非收入水平可以简单界定的,它还涉及到教育背景、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一系列复杂的文化符号。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如何将这些看似松散的元素,通过一个有力的理论主线编织起来,揭示出某种内在的、稳定的社会动力学。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阐释出这些群体在面对全球化冲击和技术变革时,如何调整和重塑自己的社会位置与自我认知,那么它的学术价值将不可估量。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超越传统阶层划分的新模型,帮助我们更精细地理解现代社会的人群构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