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有學識的無知

論有學識的無知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庫薩的尼古拉 著,尹大貽,硃新民 譯
圖書標籤:
  • 哲學
  • 知識
  • 無知
  • 批判性思維
  • 認知偏差
  • 學術
  • 思想
  • 文化
  • 反思
  • 智慧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05296
版次:1
商品編碼:11127991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1988-02-01
頁數:17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庫薩的尼古拉曾研究過法學、神學、哲學、數學。《論有學識的無知》是從認識論來說明這個問題,認為上帝是絕對的極大,宇宙是相對的極大,是絕對極大購上帝的“縮影”,宇宙中的事物與宇宙整體是矛盾的,也是統一的,即極大與極小是統一的,一與多是統一的。本書以三捲論述這個問題,第一捲論上帝是絕對的極大,第二捲論宇宙是相對的極大,第三捲論基督教的一些神學問題。一、二捲有一些泛神論思想,也有一些異端思想,但第三捲的神學觀點與正統神學是一緻的。

目錄

緻上帝所愛、受尊敬的大師、至尊的教父、教皇神聖直轄區最崇高的紅衣主教硃麗安勛爵閣下
捲一
捲二
捲三
譯後記

《論有學識的無知》 捲一:智識的睏境與啓濛的曙光 人類的求知之路,從來都不是坦途。自古以來,我們便在對宇宙萬物的探尋中,在對自身存在的追問中,不斷積纍知識,構建起浩瀚的文明。然而,這看似無止境的知識海洋,是否真的能讓我們抵達真理的彼岸?抑或,在知識的堆砌中,我們反而可能滑嚮另一種更隱蔽的“無知”?《論有學識的無知》正是這樣一部旨在剖析這一深刻悖論的著作。它並非對知識的否定,而是對知識的審視,對“知道”這一行為背後所蘊含的復雜性與局限性的深刻反思。 本書開篇,便如撥開迷霧的晨曦,首先鋪陳的是人類智識發展的宏大圖景。從原始部落對自然的敬畏與模仿,到古代哲人對宇宙秩序的理性構建,再到科學革命的崛起,信息時代的爆發,每一個裏程碑式的飛躍,都伴隨著知識的爆炸式增長。我們建造瞭圖書館,編撰瞭百科全書,掌握瞭駕馭自然的力量,甚至開始窺探宇宙的奧秘和生命的起源。這種知識的積纍,無疑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石,它拓展瞭我們的視野,豐富瞭我們的生活,賦予瞭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然而,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對知識成就的贊美。他敏銳地捕捉到,隨著知識的邊界不斷被拓展,我們所麵對的未知領域,似乎也以更快的速度在膨脹。我們越是深入瞭解某個領域,就越是驚覺自身在這片海洋中的渺小,越是體會到“知道”之外那更廣闊的“不知道”。這種“知道的越多,越感到無知”的體驗,並非是一種挫敗,而是一種智識上的覺醒。它揭示瞭人類認知能力的固有局限,以及知識體係本身所固有的不完備性。 作者進一步指齣,這種“有學識的無知”並非特指某個個體知識儲備的不足,而是指嚮一種普遍存在於知識結構中的內在張力。當某個學科變得越來越精深,分支越來越細化,從業者可能隻需要掌握特定領域內的海量知識,而對其他領域,甚至是對自身所處學科的整體脈絡,反而可能知之甚少。這種“專纔”式的知識獲取,雖然在專業領域內能産生巨大的效率,卻可能導緻個體視野的狹窄,甚至對知識整體的理解産生偏差。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更容易陷入一種“信息過載”的陷阱。海量的信息湧入,我們可能忙於搜集、整理、記憶,卻忽略瞭對信息的深度理解、批判性分析和融會貫通。我們可能擁有大量的“知識碎片”,卻缺乏構建係統性知識體係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雖然“博覽群書”,卻可能“一無所知”,或者說,我們擁有的是一種“錶麵化”的知識,而非“深入骨髓”的智慧。 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並非停留在對問題的揭示,而是積極地探尋解決之道。作者提齣,“有學識的無知”並非絕境,反而是通往真正智慧的起點。真正的啓濛,不在於知道的越多,而在於“如何知道”以及“如何麵對不知道”。 捲二:知識的幻象與謙遜的智慧 在《論有學識的無知》的第二捲中,作者將筆鋒轉嚮對知識所可能産生的種種“幻象”的剖析,並由此引申齣“謙遜的智慧”這一核心論點。他認為,我們對知識的追求,有時會不自覺地陷入某種自我的迷思,這種迷思阻礙瞭我們對真理更深層次的抵達。 首先,作者深入探討瞭“確定性迷思”。人類天生渴望確定性和掌控感,因此,我們傾嚮於將知識視為一種可以被完全掌握和定義的實體。一旦我們掌握瞭某種“事實”或“理論”,便可能將其奉為圭臬,難以接受任何對其的挑戰或修正。這種對確定性的執著,使得我們在麵對新的證據或不同的視角時,容易産生抵觸心理,甚至將不確定性視為知識的失敗,而非知識本身的固有屬性。作者指齣,科學的發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斷修正和超越的過程,真正的智識探索,恰恰是對確定性迷思的超越,是擁抱不確定性,並在不確定性中尋找前進方嚮的勇氣。 其次,本書對“權威迷思”進行瞭犀利的批判。在信息傳播的各個環節,權威的形成往往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過度的依賴和盲從權威,可能導緻我們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可能不再主動去驗證信息的真僞,不再去追究理論的邏輯,而是簡單地接受權威的結論。這種“二手知識”的獲取,雖然可以節省時間,卻剝奪瞭我們親自參與知識構建和辨析的過程。作者強調,真正的知識,是經過個人獨立思考和驗證後內化的成果,而非被動接受的指令。權威的價值在於其提供的參考和啓發,而非取代個體的思考。 再者,作者對“知識的邊界意識”的缺失進行瞭深刻的警示。我們常常因為掌握瞭某一領域的知識,便誤以為自己已經觸及瞭該領域的全部或大部分真相。這種“知識的封閉性”使得我們拒絕接受新的信息,對其他領域的知識抱有偏見,甚至認為自己的知識體係已經完善無缺。這種意識的固化,恰恰是“有學識的無知”的集中體現。作者認為,真正的智者,必然是那些始終保持對知識邊界的敏感,不斷意識到自身認知的局限,並願意跨越學科界限,進行跨領域思考的人。 在揭示瞭這些知識的“幻象”之後,本書的核心論點——“謙遜的智慧”——便自然而然地浮現。作者認為,真正的智慧,並非來自於知識量的龐大,而是來自於對自身認知的清晰認知,以及由此産生的謙遜態度。 “謙遜的智慧”意味著: 承認無知: 這是智慧的基石。敢於承認“我不知道”,並非是一種軟弱,而是一種坦誠和自知的錶現。隻有認識到自身的無知,我們纔會有繼續學習和探索的動力。 擁抱不確定性: 智慧並非要消滅不確定性,而是要在不確定性中保持清醒的頭腦,靈活應變。理解世界的復雜性,接受事物的多麵性,是成熟智慧的標誌。 保持開放心態: 對新的觀點、新的知識保持開放和接納的態度,願意傾聽不同的聲音,樂於接受批評和質疑。這種開放性是知識不斷更新和進步的催化劑。 強調過程而非結果: 智慧更關注於求知的過程,而非僅僅是最終的結論。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我們磨練瞭思維,提升瞭認知,這個過程本身就具有無與倫比的價值。 追求融會貫通: 智慧並非孤立知識點的堆砌,而是將不同領域的知識進行整閤、聯係,形成更宏觀、更係統的認知。這需要跳齣狹隘的學科視角,進行更廣闊的思考。 作者以大量的曆史案例、哲學思辨和生活常識,層層剝繭,揭示瞭“有學識的無知”這一概念的深刻內涵。他並非要我們放棄對知識的追求,而是引導我們以一種更成熟、更清醒的態度來麵對知識。這本書,如同一麵鏡子,照見瞭我們智識道路上的盲點;又如同一盞明燈,指引我們走嚮一種更深邃、更具包容性的智慧。它鼓勵讀者在知識的海洋中,保持航行的姿態,既要乘風破浪,也要時刻警惕暗礁,最重要的是,永遠懷揣一顆謙遜而探索的心,在“知道”與“不知道”的邊界地帶,不斷拓展認知的疆域。

用戶評價

評分

與其他探討認識論的書籍相比,這本書最獨特之處在於它所采用的語言風格——它簡直可以被視為一種對現代功利主義寫作的溫柔反叛。通篇充斥著大量使用瞭復閤句和倒裝句,句式結構復雜而富有音樂感,讀起來有一種古老的吟誦韻味。我記得有一個段落,描述瞭某位古代天文學傢計算星辰軌跡的場景,那段文字足足有八行之長,中間穿插著大量的限定性定語從句,描繪的景象既精確又充滿詩意。我當時就忍不住想,作者是在刻意製造一種閱讀上的“難度”,這種難度並非來自於內容的艱深,而是來自於對句子結構本身的要求——它要求讀者慢下來,去細細品味每一個詞語在句子中所占據的位置和其帶來的韻律感。這顯然不是一本追求快速消費的“快餐”讀物。它似乎在暗示:真正的學識,需要以一種與之匹配的、審慎而優雅的方式去承載。對於習慣瞭如今簡潔明瞭的短句和直接錶達的讀者來說,初讀可能需要適應,但這適應過程本身,或許就是作者想要達到的某種“去蕪存菁”的智力篩選機製。

評分

這本書的篇幅不算薄,裝幀也相當精良,但閱讀體驗卻齣奇地流暢,幾乎沒有那種晦澀難懂的阻滯感。我個人對這類帶有反思性質的著作通常需要做大量的筆記和查閱輔助材料,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卻有一種巧妙的引導力。作者似乎深諳如何構建一個引人入勝的論證結構。他不是直接拋齣觀點,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設計的案例和寓言故事來逐步引導讀者進入他的思維領域。比如,有一章專門討論瞭中世紀煉金術士的失敗,但作者的重點並非在於嘲笑他們的愚昧,而是贊揚他們在追求“不可能之物”時所展現齣的近乎宗教般的熱忱與體係構建的努力。這種敘事策略非常高明,它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沉悶的學術探討,變得像是一場引人入勝的民間傳說或曆史偵探故事。每次讀完一個小節,我總會停下來,閤上書本,對著空氣喃喃自語,試圖去捕捉作者那稍縱即逝的、關於“學識的邊界”的微妙暗示。這種閱讀狀態,讓我感覺自己並不是在被動接收信息,而是在與一個極其聰慧的對手進行一場智力上的角力,他不斷地提齣問題,卻又巧妙地規避瞭所有直接的答案。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透露齣作者對“知”與“不知”之間微妙關係的深刻理解。它並非采取傳統的“引言-論點一-論點二-結論”的綫性結構。相反,它仿佛是由一係列相互關聯但又獨立成章的“知識碎片”拼湊而成,這些碎片在不同的章節中被反復提及,但每一次齣現時,其所處的語境和被賦予的意義都有細微的調整。例如,關於“影子與真實存在”的討論,在開篇以一個柏拉圖式的比喻齣現,但在中間部分,又被嫁接到瞭中世紀光學實驗的背景下,最後則在接近尾聲時,以一種近乎個人懺悔的口吻被重新解讀。這種螺鏇上升的結構,使得讀者無法輕易地將某個概念固定化,從而迫使我們不斷地在“已知”和“未知”的邊緣徘徊。這種寫作手法,極大地考驗瞭讀者的記憶力和綜閤分析能力,但也帶來瞭巨大的智力上的滿足感——每一次的重新聯係,都像是解開瞭一個新的謎題,讓你感覺對全書的理解又嚮前推進瞭一大步,但同時又意識到,遠方仍有更深遠的未知等待探索。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引人注目,那種深沉的墨綠色調,配上古樸的金色字體,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某種知識的神秘感。我是在一個舊書店的角落裏偶然翻到它的,當時就被書名所吸引——“論有學識的無知”。這個看似矛盾的提法,立刻激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原本期待它是一部探討知識局限性的哲學著作,或許會深入剖析蘇格拉底的“我知道我一無所知”的精髓,或者批判現代社會信息爆炸下知識碎片化的現象。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我發現作者似乎選擇瞭一條完全不同的敘事路徑。開篇就用瞭一大段充滿古典韻味的排比句,描述瞭古代智者在星空下對宇宙的敬畏,這種文風,讓我想起瞭一些早期的啓濛時代的散文,筆觸細膩,意境悠遠。它似乎並不急於給齣結論,而更像是在鋪陳一個巨大的、宏大的背景,讓我感覺自己正站在一片廣袤的知識荒原上,等待著被指引方嚮。我注意到作者對細節的把控非常精準,每一個引用的典故都考證得一絲不苟,這本身就構成瞭一種強大的“有學識”的錶徵,而這恰恰與書名形成瞭有趣的張力。我花瞭很長時間纔讀完前三章,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進行一次緩慢的、冥想式的精神漫步,期待著那個核心觀點的揭示。

評分

我對這本書最深刻的感受,來源於它對“權威”的微妙處理。作者似乎在極力避免樹立任何一個明確的“知識代言人”。他引用瞭大量曆史上看似相互矛盾的理論源頭——從古代的神秘主義者到近代的實證主義先驅,但沒有一個被奉為圭臬。每當他似乎要為某個觀點蓋棺定論時,總會立刻引入一個反例或者一個看似毫無關聯的、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平行論述來消解其絕對性。這種處理方式,讓人感受到一種極高的智識謙遜。它仿佛在耳邊低語:“你看,即便是最偉大的頭腦,也隻是在黑暗中摸索的一隻手而已。”這種對知識邊界的持續、溫柔的侵蝕,使得閱讀過程成為一種持續的自我懷疑和自我修正的旅程。讀完後,我沒有感到自己“學到瞭”什麼具體的事實或理論,但卻清晰地感覺到自己對“學習”這件事本身的態度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那種對一切既定答案保持警惕的本能,似乎被這本書深深地植入瞭我的思維習慣之中。

評分

《不抑鬱的活法》是忙碌上班族的抗抑鬱完全手冊。

評分

經典之作!

評分

包裝精密,印刷精良!

評分

庫薩的尼古拉(Nicholas Cusanus I401—1464)生於摩塞爾的庫薩地方,所以被稱為庫薩的尼古拉。他齣生於富有的船主傢庭,由於他的父親很嚴厲,因此從小離開傢庭,由一位伯爵把他撫養成人。尼古拉幼年時,這位伯爵就把他送入共同生活兄弟會學習。共同生活兄弟會是當時一個修道團體,由格羅特(1340—1384)與拉德文(1350—1400)創辦,著重於增進宗教生活熱情,但並不立刻從事宗教工作。尼古拉1416 年進海德堡大,1417

評分

商務的經典,很值得買

評分

從邏輯可能性上來看,當確定瞭聖神的位格存在、確定瞭聖神由父子所共發之後,當若乾隱含其中的邏輯結論、並且同時是後續研究的前提也隨之得到確認之後,則似乎隻有一種設定,即聖神與父、子原本就同在,並且這一原本就與父、子同在的第三位格就是父與子這兩者的關係。換言之,聖神既非生子之父,亦非受生之子,而是並非從屬性的第三位格,並且原本就與父、子永恒而同在;聖神作為第三個位格錶述瞭作為獨立位格的父和作為非獨立位格的子的關係。從否定的錶述來看,其三,作為前提而應當排除的一種可能性是,由於設定上帝自身就是聖神,所以並非單獨第三位格自身,而是父與子都是聖神;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無法解釋的一方麵是,為什麼父和子要引齣一個他們自身原本就所是者,另一方麵無法解釋的是,所引齣的聖神難道不是一個同義反復嗎?其四,作為前提而應當排除的又一種可能是,聖神的贈予屬於子的降生;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贈予(或日賦予)就僅僅錶述一種關聯性,並且被齣生者和被贈齣者則就是同一者,即都是聖神,而且這樣的解釋不僅使得第三位格的聖神、而且也使得第二位格的子都有一種從屬性的嫌疑,而這恰恰是奧古斯丁必須避免的從屬論的異質學說。於是,在所有這些結論和前提都得到確認之後,在上帝三位一體論程式上還依然存在的問題是,這個第三位格的存在究竟是什麼?這樣的質詢並非沒有道理,理由在於,將聖神確認為第三個位格,確認為由父子所共發的禮物(或日饋贈),這僅僅意味著聖神的關聯性甚或關聯性存在得到瞭確認,但是即使如此,也並不意味著已經確認瞭這一禮物究竟是什麼,這一存在究竟是什麼。

評分

還沒看,大名鼎鼎,應該有思想

評分

很好 很好 很好 很好 很好 很好

評分

尼拉古的哲學來源於新柏拉圖學派,有的研究者認為他的觀點是新柏拉圖學派、中世紀的新柏拉圖主義與文藝復興時期新柏拉圖主義的聯接點。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