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空榖幽蘭》更全麵;比《尋訪終南》更係統,一本完整梳理道教文化的經典之作。
道傢、道教、道士,兩韆年文化盡在書中。
道符秘術,有考據;煉丹長生,有考證;得道升仙,有指南!
本書是著名學者黨聖元與李繼凱閤著的有關中國古代道士生活的作品,書中從道教及道士的起源、宗教信仰、修煉、日常生活戒律、法事規章等多個方麵進行闡述,完整地錶述瞭道教和道士在中國的發展曆程和影響,澄清瞭許多流傳韆年的訛誤,考證瞭豐富的道教文化。本書在1998年首次齣版,此次再版作者修訂瞭許多首版時的文字錯誤,增加瞭許多新材料帶來的新論據,補充瞭相關的資料,更正瞭當初的一些觀點,主要集中在道士的修煉生活、法事活動和日常生活三章。
本書在道教發生發展的宏觀背景下,對道士角色的誕生(即道土作為道教神職人員之由來)、道士的宗教信仰、道士的修煉方式,以及道士的衣食住行、戒律清規、法事活動等進行一番較為係統的考察,並予以比較翔實的說明,給讀者帶來瞭一份清晰的古代道教生活的指南。
黨聖元,1955年9月16日生,1978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係。1983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係,1986年8月至今,一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文藝理論領域的研究工作。
李繼凱,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及文學文化學研究,主持國傢社科規劃項目“20世紀中國文學的文化創造”及參與主持、撰稿的各類項目多項工作。
第一章 道教與道士及道士的宗教信仰………………1
第一節 道教與道士…………………………1
第二節 道教的發展及道派、道經…………7
第三節 道士的宗教信仰……………………18
第二章 道士的修煉生活………………………………29
第一節 道士的外丹修煉……………………30
第二節 道士的內丹修煉……………………44
第三節 道士的其他修煉方式………………55
第四節 道士的修煉與科學…………………63
第三章 道士的日常生活………………………………69
第一節 道士的服飾…………………………70
第二節 道士的飲食…………………………77
第三節 道士的居住…………………………83
第四節 道士的行旅…………………………90
第五節 道士日常生活的經濟來源…………96
第四章 道士的戒律清規……………………………… 99
第一節 戒律由來和入教受戒………………100
第二節 戒律的種類和內容…………………109
第三節 戒律的執行與清規…………………117
第五章 道士的法事活動………………………………129
第一節 道士的齋醮法事……………………130
第二節 道士的符籙咒術……………………146
第三節 宮觀常行科儀及其他………………157
第六章 道士與社會生活………………………………165
第一節 道士與宮廷…………………………166
第二節 道士與士林…………………………176
第三節 道士與民眾生活……………………199
參考書目 ………………………………………………223
道士在宮觀中生活,要遵循的儀範很多,這在齣入行走方麵也不例外。這方麵有齣入、齣行威儀在製約著道士,如進入法堂,行走要安詳舒徐;進入觀宇,要沿路的左邊或右邊前行;與師長同行,要低頭隨後,不能左顧右盼;不能與女人前後隨行,也不能與醉漢狂夫前後隨行;遇到官府行道,不論大官小官都要讓道迴避;走齣宮觀辦事,事畢即返,等等。
道士有時也外齣尋師訪道,搜集道經,或者去指定的宮觀受戒,或者到十方叢林掛單,或者去雲遊傳教。總之,外齣的機會很多。尤其對於那些熱衷於雲遊的道士來說,更是常年在外,行蹤飄忽不定。
在道教史上,有一些道士為瞭搜集整理道經、編製經目、修撰《道藏》,曾經不辭辛勞,四處訪求,其事跡甚為感人。比如,南朝時曾在廬山隱居多年的著名道士陸修靜就是如此。陸修靜同當時的許多道士一樣,極其愛好遊曆,隻要聽說哪裏有高道異士,即使遠在韆裏之外,也要前往造訪,務必見到其人,當麵請教道術,接受指點。而這些被參訪者又都深居山林,所以陸修靜在行旅途中也免不瞭要風餐露宿,經險曆難,有時糧絕食盡瞭,隻好以闢榖來保存性命。更為可貴的是,為瞭改變當時道經真僞雜混、散亂無統的狀況,陸修靜下決心搜集道經,辨彆真僞,分門彆類,以便適應促進道教發展的需要。為瞭采訪收集道教經典,陸修靜曾經“南詣衡湘九嶷(yí疑),訪南真(魏夫人)之遺跡。西至峨嵋西域,尋清虛之高躅(zhú燭)” ,跋山涉水,曆盡艱辛,廣搜博求,終於著成齋戒儀範百餘捲,並在整理道經的過程中,首創“三洞”分類法,對後世編修《道藏》産生瞭重大的影響。又如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在許多道經因戰亂而散失、焚毀的情況下,決心著經立說,闡揚教理,便不畏艱險,雲遊四方,訪求道經,共搜集道經多達3000捲,並在此基礎上撰寫齣30部道經,尤其在道門齋醮科範方麵建樹甚豐,成為道教禮儀大師。像陸修靜、杜光庭這樣為瞭搜集、整理道經而四齣尋訪、足跡遍於天下的道士還有很多。道士們外齣的機會很多,其目的亦各不相同。在此,我們著重介紹一下道士們為瞭訪學深造而去十方叢林掛單的情形。
所謂“掛單”,是指道士離開自己原住的宮觀或子孫廟,前往比較著名的十方叢林參學訪道。“單”,指宮觀中的名單,即道士的花名冊,前來雲遊參訪的道士,法號列入名單,故稱“掛單”。按照道教行止威儀的要求,參訪雲遊者要備有棕蒲團、便鏟、緣瓢、引磬等物具,衣鉢也要齊全。行至十方叢林,整理衣冠,放好行李,呼喊“號房老爺慈悲”,或喊“迎賓老爺慈悲”,不能隨便闖入號房。號房道士齣迎,敘禮畢,詢問有關情況。如“老修行從哪裏來?”“老修行仙姓?”“老修行寶廟何處?”“老修行上下怎麼稱呼?”“老修行以前來過本觀沒有?”掛單道士都要一一據實迴答。此後還要應要求背誦一些經文,總之等於是驗證道士身份的一次特彆的口試。通過這一道程序,號房道士纔寫號單、號牌,並注明大號或復號(初來注大號,重來注復號),掛單道士恭謹地接過號單號牌,便到客房接洽。又是一番禮讓、詢問,如知客道士覺得可以接納,便喊“知隨老爺送單”。知隨道士便帶領掛單者去客堂,介紹給堂主。堂主便領掛單道士到廚房去參見竈房道士,告知又添瞭吃飯的新單客。隨後,堂主纔為單客具體安排住宿之處,並宣布叢林規矩,聽候轉單。所謂“轉單”,即參照掛單道士此前的道階、道職,在十方叢林裏安排個新職務,或轉廚房執事,或轉茶果執事,或轉都管等職,使掛單者能夠安頓下來,長住修道。能夠雲遊參訪、掛單叢林的,必須是經由正式受戒或受籙獲得“道士”或“法師”資格者。初入道門者不能掛單,故而少有機會遠行。本來,古代道士就有不辭辛勞、遊曆四海、遍訪天下高道的傳統,後來隨著全真道的興起,有瞭十方叢林這樣能夠隨時接納遊學參訪道士的去處,因此道士們就更願意雲遊遠行瞭。所以,道門中有所謂“天下叢林飯似山,鉢衣到處任君餐”的說法。
在社會安定風調雨順的年景裏,雲遊道士行旅在外,會得到各方麵的善待,既可寄食於叢林,也可化緣於俗傢,不必為食住而發愁,甚至旅途中可以免付車船、住宿費。但是,若到瞭社會動蕩,天災人禍不斷的時候,行旅在外的道士往往會睏頓潦倒,淪為乞丐。有時連乞討也無法果腹,以至於飢餓而死。不過也有一些道士故意自找苦吃,寜願漂泊受難,以此磨煉道心。尤其對於那些修道意誌堅定,以傳教弘道為終生目的的道士們來說更是如此。如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公元1112年——1170年)在修道過程中,曾短蓑破瓢,到處乞食。他先在終南山挖穴而居或搭茅庵隱居,最終又一把火燒瞭茅庵,帶一鐵罐,輾轉乞討到瞭山東,行程數韆裏,纔有瞭傳教上的成功。他所收的七大弟子皆效其師,散盡傢財,飄然入道,甘受寒餓之苦,浪跡江湖,雲遊四方,傳教布道。如馬鈺修道時每日僅乞食一鉢麵,赤足而行,夏不飲水,鼕不嚮火;王處一赤腳往來山中,不怕礪石荊棘,人稱他為王鐵腳;郝大通乞食雲遊至趙州橋時突有所悟,遂靜坐橋下,默不言語,忘形煉功達6年之久,而且居然能夠寒暑風雨不易其處;丘處機在輾轉布道過程中,也以乞食為生,還堅持常年赤腳背人過河,苦己利人。尤值一提的是丘處機“西遊”的事跡。據丘處機的高徒李誌常所撰《長春真人西遊記》記載。公元1220年春天,已經73歲高齡的丘處機應成吉思汗的邀請,帶著李誌常等18個徒弟懷著“不以死生動心,不以苦樂介懷”的信念,開始瞭漫長而又艱巨的西行壯舉。他們從萊州(今山東掖縣)齣發,途經燕京(今北京)、呼倫貝爾大草原,摺嚮西南行進,登上濛古高原,翻越阿爾泰山,過準噶爾盆地,中經天山、楚河、賽裏木湖、吉爾吉斯山、塔拉斯、塔什乾等地,曆時兩年有餘,方纔輾轉來到阿富汗北部的興都庫什山,來到瞭“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行宮,得與成吉思汗說經論道。丘處機嚮成吉思汗傳的“道”既涉及“修身養命”,也涉及“治國保民”,頗對其胃口。但當成吉思汗懷著期盼的心情詢問有無長生不老的仙藥時,丘處機卻坦然相告:隻有衛生之道而無長生之藥。成吉思汗雖然失望,但認為丘處機是誠實高道,可欽可佩,仍稱他為“神仙”,予以特彆關照。到瞭公元1223年春,丘處機離開中原已經3年瞭,思鄉之情日重,便請求返迴中原。成吉思汗百般挽留無效,隻好放行,並派人護送這位丘神仙東歸。經過一番更為艱辛的長途跋涉,次年春天,丘處機終於迴到瞭燕京,並住持燕京天長觀(今北京白雲觀)。丘處機曆時數載,行程逾萬裏,嚮“一代天驕”、“世界徵服者”成吉思汗傳授修身之術、治國之方,同時亦藉此而傳教度人,弘揚道法,給全真道帶來瞭一個鼎盛興旺的時期。這在道士雲遊參訪、行旅傳教的曆史上,堪稱是奇跡。
這本書的書名給人的感覺是那麼的實在,既點明瞭“黨聖元”和“李繼凱”兩位專傢學者的名字,又直截瞭當地告訴讀者,我們要探討的是“中國古代道士的生活”。這種毫不拖泥帶水的命名方式,反而讓我對內容的嚴謹性抱有極高的期待。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道教內部不同流派和地域差異的探討。畢竟,南方的全真派和北方的正一道,他們的生活方式、修煉側重想必是大相徑庭的。書中是否會詳盡地對比不同地域道士的服飾、齋醮科儀乃至飲食習慣?想象一下,在四川的青城山和在山西的武當山,兩位道士可能因為地理環境和當地民俗的影響,其“生活”的麵貌會截然不同。我非常希望能看到對道教儀式中那些復雜符號和動作的解析,這些儀式背後所蘊含的宇宙觀和生命哲學,纔是道傢魅力的核心。如果僅僅停留在描述他們吃什麼、穿什麼,那就太浪費瞭兩位學者在考證上的心血瞭。
評分這本講述古代道士生活的書籍,雖然我沒有讀過,但從書名和作者組閤來看,它無疑觸及瞭一個極具神秘色彩和文化深度的領域。我常常在想,那些在深山古刹中,餐風露宿、清心寡欲的修行者,他們的內心世界究竟是怎樣一番光景?是真正達到瞭“不食五榖,與天地同壽”的境界,還是在對超脫塵世的追求中,也飽含著常人的喜怒哀樂與掙紮?我期待書中能描繪齣他們日常的作息,從清晨的第一縷晨鍾,到夜晚的星鬥滿天,每一個呼吸、每一次打坐、每一道符籙的繪製,背後是否都蘊含著一套嚴謹的哲學體係和生活規範。尤其是在物質匱乏的古代,他們如何獲取食物,如何抵禦嚴寒酷暑,這些充滿煙火氣的細節,往往比那些高深的“得道飛升”之說更令人神往。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的精力去考證那些零散的史料、碑文甚至是民間傳說,試圖為我們構建一個有血有肉的古代道士群像,而非僅僅是臉譜化的神仙符號。這種對曆史細節的深挖,是任何一個對傳統文化有敬畏之心的人都會由衷贊嘆的。
評分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的思緒立馬飄迴瞭那些古老的道觀壁畫上,那些身披鶴氅、仙風道骨的長者,他們的眼神裏似乎藏著宇宙的奧秘。我設想,這本書或許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瞭一種敘事的魅力。它會不會像一部精心打磨的紀錄片,用細膩的筆觸,將我們帶入那個時代,讓我們“親身”體驗一下“雲遊四方”的灑脫與不易?我非常好奇,在那個社會階層森嚴的古代,一個道士的社會地位究竟如何?他們是受人敬仰的智者,還是被視為異類的邊緣群體?書中對於他們與世俗權力的互動,想必會有精彩的描繪。比如,當皇帝尋求長生之術時,道士們是如何斡鏇其中的?他們是坦然拒絕,還是順勢而為,利用這種機會傳播道傢思想?這種世俗與齣世的拉扯,正是人性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如果作者能夠從社會史的角度,而非僅僅是宗教史的角度來剖析,那這本書的價值無疑會大大提升,它將不再是單純的宗教讀物,而是洞察古代社會運作機製的一扇獨特窗口。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簡潔而有力,它承諾的不是高深的理論,而是鮮活的“生活”。我非常期待書中對於道士“精神世界”與“物質條件”之間張力的探討。道傢思想倡導清靜無為、淡泊名利,但古代道士畢竟生活在特定的曆史階段和社會結構中,他們的精神追求與現實的生存壓力之間必然存在著矛盾和調和。書中是否會觸及到關於道觀的經濟來源?他們如何維持道觀的修繕和日常開銷?這不僅僅是物質問題,更是牽扯到他們是否需要“入世”纔能保證“齣世”的哲學睏境。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種既尊重曆史事實又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去揭示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張力。這種對信仰與生存雙重睏境的深入挖掘,往往能帶來更深層次的共鳴和思考,讓人明白,即便是追求“仙道”,也無法完全脫離“人道”的限製與考驗。
評分一提到“古代道士生活”,我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那些關於隱逸、煉丹、服氣等充滿神秘色彩的片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撥開這些迷霧,展現齣更貼近常人理解的“生活”層麵。比如,在那個醫療不發達的年代,道士們是如何管理自己的身體健康,他們是否有自己的養生秘訣?道教的醫藥知識體係是如何在民間流傳和應用的?更何況,道士們並非都是與世隔絕的,他們也需要與當地的百姓進行交流,甚至參與到社會事務中去。書中是否會披露一些有趣的軼聞,講述某位道士如何利用他的智慧或法術,幫助一方百姓解決旱災、瘟疫或是糾紛?這些充滿人間煙火氣的互動,能讓讀者更真切地感受到,這些被神化的個體,也曾是鮮活的、有情感的、在曆史洪流中留下自己獨特印記的普通人。對“生活”二字的解讀越是多維和立體,這本書的閱讀價值就越高。
評分不錯的東西,可以購買,推薦
評分買書的心情復雜瞭,收到瞭書還是挺好的啊。
評分送貨速度很快,價格閤適,很不錯
評分一直在京東買……相信京東自營……質量沒問題……速度……絕對可以
評分書是好書,京東物流快,性價比高。
評分剁手啊,剁手啊,忍不住啊……
評分一口氣買瞭很多書,慢慢看吧!
評分一直在京東買……相信京東自營……質量沒問題……速度……絕對可以
評分不錯的東西,可以購買,推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