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方法学精选系列:重构与模式(修订版)

软件开发方法学精选系列:重构与模式(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Joshua Kerievsky 著,杨光,刘基诚 译
图书标签:
  • 软件开发
  • 重构
  • 设计模式
  • 代码质量
  • 软件工程
  • 可维护性
  • 代码改进
  • 软件架构
  • 编程实践
  • 最佳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2972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32732
品牌:异步图书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软件开发方法学精选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页数:300
字数:444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软件开发方法学精选系列:重构与模式(修订版)》开创性地深入揭示了重构与模式这两种软件开发关键技术之间的联系,说明了通过重构实现模式改善既有的设计,往往优于在新的设计早期使用模式。《软件开发方法学精选系列:重构与模式(修订版)》不仅展示了一种应用模式和重构的创新方法,而且有助于读者透过实战深入理解重构和模式。书中讲述了27种重构方式。
  《软件开发方法学精选系列:重构与模式(修订版)》适于面向对象软件开发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师生的参考读物。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本书的写作缘由
1.1 过度设计
1.2 模式万灵丹
1.3 设计不足
1.4 测试驱动开发和持续重构
1.5 重构与模式
1.6 演进式设计

第2章 重构
2.1 何谓重构
2.2 重构的动机
2.3 众目睽睽
2.4 可读性好的代码
2.5 保持清晰
2.6 循序渐进
2.7 设计欠账
2.8 演变出新的架构
2.9 复合重构与测试驱动的重构
2.10 复合重构的优点
2.11 重构工具

第3章 模式
3.1 何谓模式
3.2 模式痴迷
3.3 实现模式的方式不止一种
3.4 通过重构实现、趋向和去除模式
3.5 模式是否会使代码更加复杂
3.6 模式知识
3.7 使用模式的预先设计

第4章 代码坏味
4.1 重复代码(Duplicated Code)
4.2 过长函数(Long Method)
4.3 条件逻辑太复杂(Conditional Complexity)
4.4 基本类型偏执(Primitive Obsession)
4.5 不恰当的暴露(Indecent Exposure)
4.6 解决方案蔓延(Solution Sprawl)
4.7 异曲同工的类(Alternative Classes with Different Interfaces)
4.8 冗赘类(Lazy Class)
4.9 过大的类(Large Class)
4.10 分支语句(Switch Statement)
4.11 组合爆炸(Combinatorial Explosion)
4.12 怪异解决方案(Oddball Solution)

第5章 模式导向的重构目录
5.1 重构的格式
5.2 本目录中引用的项目
5.2.1 XML Builder
5.2.2 HTML Parser
5.2.3 贷款风险计算程序
5.3 起点
5.4 学习顺序

第6章 创建
6.1 用Creation Method替换构造函数
6.1.1 动机
6.1.2 做法
6.1.3 示例
6.1.4 变体
6.2 将创建知识搬移到Factory
6.2.1 动机
6.2.2 做法
6.2.3 示例
6.3 用Factory封装类
6.3.1 动机
6.3.2 做法
6.3.3 示例
6.3.4 变体
6.4 用Factory Method引入多态创建
6.4.1 动机
6.4.2 做法
6.4.3 示例
6.5 用Builder封装Composite
6.5.1 做法
6.5.2 示例
6.5.3 变体
6.6 内联Singleton
6.6.1 动机
6.6.2 做法
6.6.3 示例

第7章 简化
7.1 组合方法
7.1.1 动机
7.1.2 做法
7.1.3 示例
7.2 用Strategy替换条件逻辑
7.2.1 动机
7.2.2 做法
7.2.3 示例
7.3 将装饰功能搬移到Decorator
7.3.1 动机
7.3.2 做法
7.3.3 示例
7.4 用State替换状态改变条件语句
7.4.1 动机
7.4.2 做法
7.4.3 示例
7.5 用Composite替换隐含树
7.5.1 动机
7.5.2 做法
7.5.3 示例
7.6 用Command替换条件调度程序
7.6.1 动机
7.6.2 做法
7.6.3 示例

第8章 泛化
8.1 形成Template Method
8.1.1 动机
8.1.2 做法
8.1.3 示例
8.2 提取Composite
8.2.1 动机
8.2.2 做法
8.2.3 示例
8.3 用Composite替换一/多之分
8.3.1 动机
8.3.2 做法
8.3.3 示例
8.4 用Observer替换硬编码的通知
8.4.1 动机
8.4.2 做法
8.4.3 示例
8.5 通过Adapter统一接口
8.5.1 动机
8.5.2 做法
8.5.3 示例
8.6 提取Adapter
8.6.1 动机
8.6.2 做法
8.6.3 示例
8.6.4 变体
8.7 用Interpreter替换隐式语言
8.7.1 动机
8.7.2 做法
8.7.3 示例

第9章 保护
9.1 用类替换类型代码
9.1.1 动机
9.1.2 做法
9.1.3 示例
9.2 用Singleton限制实例化
9.2.1 动机
9.2.2 做法
9.2.3 示例
9.3 引入Null Object
9.3.1 动机
9.3.2 做法
9.3.3 示例

第10章 聚集操作
10.1 将聚集操作搬移到Collecting Parameter
10.1.1 动机
10.1.2 做法
10.1.3 示例
10.2 将聚集操作搬移到Visitor
10.2.1 动机
10.2.2 做法
10.2.3 示例

第11章 实用重构
11.1 链构造函数
11.1.1 动机
11.1.2 做法
11.1.3 示例
11.2 统一接口
11.2.1 动机
11.2.2 做法
11.2.3 示例
11.3 提取参数
11.3.1 动机
11.3.2 做法
11.3.3 示例

参考文献
索引

前言/序言


精炼代码,洞悉本质:软件开发方法学精选系列:重构与模式(修订版) 在瞬息万变的软件开发领域,追求卓越的代码质量、灵活的系统设计以及高效的开发流程是每一位开发者孜孜不倦的目标。本书《软件开发方法学精选系列:重构与模式(修订版)》正是应此需求而生,它精选了软件开发中最具价值的两种核心实践——重构与设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与深化,旨在为广大软件工程师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实用的方法论,帮助他们构建更健壮、更易于维护、更具扩展性的软件系统。 重构:化繁为简,重塑代码生命力 “代码是活的,它需要不断地呵护与优化。”——这是软件开发中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随着项目周期的推进,原有的代码设计可能会因为需求变更、团队协作以及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暴露出问题:可读性下降、耦合度过高、难以扩展、Bug频发……这些“代码腐败”的迹象,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严重阻碍开发效率,增加维护成本,甚至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停滞。 本书中的“重构”部分,深刻剖析了代码腐败的成因,并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有效的重构技术。它不仅仅是一份技巧的罗列,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通过大量的实例,本书将带领读者领略如何从细微之处着手,一步步地改善代码结构。 理解重构的精髓 本书强调,重构并非是对现有功能的颠覆性改造,而是在不改变代码外在行为的前提下,对其内部结构进行优化。这意味着,每一次重构都必须是安全的,并且能够带来实质性的改进。本书详细阐述了这一核心理念,并提供了识别代码坏味道(Code Smells)的方法。例如,那些冗长的函数、重复的代码块、过大的类、过多的参数、不明确的命名,以及复杂的条件判断,都是重构的绝佳切入点。 掌握实用的重构技法 本书精心挑选并分类了大量的经典重构技法,并辅以详实的讲解和代码示例。这些技法涵盖了从局部到全局、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场景: 封装与提取: 如何将重复的代码片段提取成独立函数(Extract Method),如何将一组数据和操作封装到类中(Encapsulate Field),如何将过长的函数拆分成更小的、职责单一的函数(Split Temporary Variable)。 简化条件与循环: 如何消除重复条件(Decompose Conditional),如何替换条件语句为多态(Replace Conditional with Polymorphism),如何简化循环(Introduce Explaining Variable)。 类与对象的操作: 如何将类的行为移到另一个类(Move Method/Field),如何将重复的类继承层级简化(Pull Up/Push Down Method/Field),如何更好地利用组合(Introduce Parameter Object, Preserve Whole Object)。 命名与文档: 如何通过清晰的命名来表达意图(Rename Method/Variable/Class),如何使用注释来解释复杂的代码(Introduce Explaining Variable, Form Template Method)。 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这些技法,更重要的是,它会引导读者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哪种技法,以及如何系统地、安全地执行重构。通过掌握这些技法,开发者能够有效地对抗代码腐败,让代码始终保持清晰、可读和可维护的状态。 模式:构建优雅、灵活的软件架构 在软件设计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反复出现的问题。例如,如何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如何让一个对象在状态改变时通知其他对象?如何解耦对象的创建过程?如何让一组对象协同工作以完成某个任务?如果每次都从零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无疑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陷入低效的设计。 设计模式正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针对软件设计中常见问题的、可复用的解决方案。本书的“模式”部分,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些经过时间检验的、优雅的设计思想。 理解设计模式的本质与价值 本书强调,设计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代码模板,而是一种思想、一种解决方案的指导方针。它们提供了一套通用的语言,使得开发者之间能够更高效地沟通设计理念。掌握设计模式,能够帮助开发者: 提高代码的可读性与可维护性: 遵循经典模式的代码,其意图更容易被理解,也更容易修改和扩展。 增强系统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 模式的设计通常能够有效地隔离变化,使得系统更容易适应未来的需求。 提升开发效率: 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直接套用成熟的模式,避免重复发明轮子。 促进团队协作: 统一的设计语言有助于团队成员更好地理解彼此的代码和设计意图。 经典设计模式的深度解析 本书对业界公认的经典设计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将其按照创建型、结构型、行为型三大类进行组织,便于读者系统学习和理解。 创建型模式(Creational Patterns): 关注对象的创建过程,旨在提高创建的灵活性和可重用性。 单例模式(Singleton): 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 工厂方法模式(Factory Method): 定义一个创建对象的接口,但由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一个类。 抽象工厂模式(Abstract Factory): 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需指定它们的具体类。 建造者模式(Builder): 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其表示分离,以便相同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 原型模式(Prototype): 通过复制现有对象来创建新对象,而无需知道其类的具体细节。 结构型模式(Structural Patterns): 关注类与对象如何组合以形成更大的结构,提高其灵活性和效率。 适配器模式(Adapter): 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另一个接口,使原本因接口不兼容而无法在一起工作的类可以一起工作。 桥接模式(Bridge): 将抽象与实现分离,使得它们可以独立变化。 组合模式(Composite): 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部分-整体”的层次结构。 装饰器模式(Decorator): 动态地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些额外的职责。 外观模式(Facade): 为一个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一致的界面。 享元模式(Flyweight): 共享共用部分,以最大化共享的工艺。 代理模式(Proxy): 提供一个代理对象,以控制对另一个对象的访问。 行为型模式(Behavioral Patterns): 关注对象之间的通信和职责的分配,提高对象的灵活性和可重用性。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避免请求的发送者与接收者耦合,将多个对象连成一条链。 命令模式(Command): 将一个请求封装为一个对象,从而使您能够使用不同的请求、队列或日志记录请求,并支持撤销操作。 解释器模式(Interpreter): 定义一种语言的文法,并提供一个解释器来解释该语言中的句子。 迭代器模式(Iterator): 提供一种方法顺序访问一个聚合对象中的各个元素,而又不暴露该对象的内部表示。 中介者模式(Mediator): 用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的对象交互。 备忘录模式(Memento): 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以后恢复对象。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定义对象间的一对多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会得到通知并自动更新。 状态模式(State): 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 策略模式(Strategy): 定义一系列算法,把它们封装起来,并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 模板方法模式(Template Method): 定义一个算法的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 访问者模式(Visitor): 允许在不改变对象的类的情况下,为对象添加新的操作。 本书并非简单地陈列这些模式,而是通过生动的讲解,帮助读者理解每种模式解决的具体问题、其核心思想、应用场景、优缺点以及如何实现。通过学习这些模式,开发者将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构建出更加优雅、强大且富有弹性的软件系统。 融会贯通,提升实战能力 《软件开发方法学精选系列:重构与模式(修订版)》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本身的深度和广度,更在于它强调重构与模式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重构能够帮助我们清理代码,使之更易于应用设计模式;而设计模式的引入,反过来又会使重构的目标更加清晰,并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组织代码。 本书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在真实的开发环境中运用重构和设计模式。无论是面对遗留系统的维护,还是新项目的启动,读者都能从中找到灵感和指导。它鼓励开发者将这些方法论融入日常的开发习惯中,培养出敏锐的代码洞察力,以及设计优美系统的能力。 谁应该阅读本书? 本书适合所有希望提升软件开发技能的开发者,包括: 初级和中级软件工程师: 帮助他们建立扎实的编程基础,学习更先进的代码优化和设计思想。 高级软件工程师与架构师: 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帮助他们解决更复杂的系统设计问题。 技术团队领导者: 了解如何引导团队应用重构和设计模式,提升整体的代码质量和开发效率。 对软件工程感兴趣的学生: 学习软件开发中最核心、最具价值的方法论。 结语 在软件开发的世界里,优秀的代码如同艺术品,需要精雕细琢,不断打磨。重构与模式,正是通往卓越代码之路的两大基石。《软件开发方法学精选系列:重构与模式(修订版)》将带领您深入这两个领域,解锁代码的潜力,构建更美好的软件。拿起本书,开启您的精炼代码、洞悉本质的探索之旅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少代码维护的难题,经常会因为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而头疼不已。这本书的“重构”部分,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迫切想知道,究竟有哪些切实可行的“重构”技巧,能够帮助我一点一点地“打磨”那些糟糕的代码。书中提到的“坏味道”,我感觉自己几乎都踩过一遍,比如“重复代码”、“过长的函数”、“巨大的类”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告诉我如何识别这些“坏味道”,以及如何安全有效地移除它们。而且,我更希望它能强调“测试”在重构过程中的重要性,毕竟,没有测试的重构就像是在雷区里跳舞。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真正掌握“在不改变软件外在行为的前提下,改进其内部结构”的艺术。

评分

我一直觉得,软件开发不仅仅是写代码,更是一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这本书的标题——“软件开发方法学精选系列:重构与模式(修订版)”——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希望它能从更宏观的角度,阐述软件开发过程中一些普适性的原则和方法。特别是“方法学”这部分,我期待能了解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能够系统地指导软件开发过程的理论和框架。也许是关于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部署等各个环节的 best practices,又或者是关于敏捷开发、DevOps等现代化开发理念的深入解读。我希望作者能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结合实际案例,将抽象的方法论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而且,“修订版”的字样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是经过时间考验并不断优化的,这让我对内容的权威性和前瞻性充满了信心。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它的“精选系列”定位。这意味着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书,而是聚焦于软件开发领域最核心、最重要的话题。我对“软件开发方法学”本身就抱有浓厚的兴趣,一直想系统地了解这个领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梳理出一些贯穿始终的、能够指导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核心方法论。比如,迭代开发、增量交付、持续集成、持续交付等等。我希望它能从理论高度出发,但又能落地到实践,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建议和指导。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兼顾经典与现代,既介绍一些经过时间验证的成熟方法,也能涵盖一些当下流行且有效的开发范式。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构建扎实软件开发理论基础的有力助手。

评分

这本书我最期待的部分是关于“模式”的讲解。我接触过一些设计模式,但总觉得理解得不够透彻,应用起来也比较生硬。我希望这本书能从根本上剖明各种设计模式的“为什么”和“怎么用”。比如,单例模式、工厂模式、观察者模式等等,它们各自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在什么场景下使用最合适?又有哪些潜在的陷阱需要注意?我希望作者能提供足够详细的示例代码,最好是跨语言的,或者能够用一种通用的伪代码来展示。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套“模式思维”,让我能够更加敏锐地发现代码中的设计问题,并主动运用合适的模式来解决。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自信地在代码中应用设计模式,让我的代码结构更清晰,可扩展性更强。

评分

这本书我还没开始读,但光看目录和前言就觉得内容很扎实。我对“重构”这个概念一直很感兴趣,想知道它到底能为我们的开发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书中提到的一些重构手法,比如“提炼函数”、“移除参数”等等,听起来都很有实践价值。我特别期待能学到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改善现有代码的质量,使其更易于理解、维护和扩展。毕竟,在快节奏的软件开发中,代码的可维护性往往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这本书还包含了“模式”的内容,这让我对如何运用设计模式来解决常见的软件设计问题充满期待。我希望它能提供清晰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理解不同模式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从而在实际项目中做出更明智的设计选择。总的来说,我预感这本书会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书,能够帮助我提升软件开发的功力。

评分

1分是给京东的。

评分

书是正版的,尊重知识,尊重版权,京东不错

评分

图书很不错,是我一直想买的

评分

还没开始看,买了好几本呢

评分

还没开始看,买了好几本呢

评分

不开心,买回来就这样了

评分

还没有细看,不知道修订版,修订了哪些内容,和原有目录相同,页数大致相同,价格贵了很多,书中字体的印刷偏小,但如果能真正认真学习一下,有所收获,也算值得。

评分

跟refactor一起买的,还没看

评分

程序员的三大阶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