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有机反应:碳-杂原子键参与的反应2(第8卷)

现代有机反应:碳-杂原子键参与的反应2(第8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跃飞,林国强 编
图书标签:
  • 有机化学
  • 有机反应
  • 碳杂键
  • 合成化学
  • 反应机理
  • 催化
  • 杂环化学
  • 命名反应
  • 现代化学
  • 化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45994
版次:1
商品编码:1113591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现代有机反应:第8卷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页数:39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代有机反应:碳-杂原子键参与的反应2(第8卷)》是《现代有机反应》第三卷《碳-杂原子键参与的反应》的补充与延伸,书中精选了第三卷之外的一些重要的碳-杂原子键参与的有机反应。对每一种反应都详细介绍了其历史背景、反应机理、应用范围和限制,着重引入了近年的研究新进展,并精选了在天然产物全合成中的应用以及5个以上代表性反应实例,参考文献涵盖了较的和新的文献。
《现代有机反应:碳-杂原子键参与的反应2(第8卷)》可作为有机化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相关领域工作人员的学习与参考用书。

目录

费里尔重排反应
(Ferrier Rearrangement)
陈沛然
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上海 201620
亲电氟化反应:N-F 试剂在 C-F 键形
成中的应用
(Formation of C-F Bonds by N-F Reagents)
卿凤翎 郑峰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 200032
霍夫曼重排反应
(Hofmann Rearrangement)
丛欣
江苏先声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南京 210042
宮浦硼化反应
(Miyaura Borylation)
马明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Virginia Tech USA
腈氧化物环加成反应
(Nitrile Oxides Cycloaddition Reaction)
王歆燕
清华大学化学系
北京 100084
拉姆贝格-巴克卢德反应
(Ramberg-B ä;cklund Reaction)
巨勇 李若凡
清华大学化学系
北京 100084
斯迈尔重排反应
(Smiles Rearrangement)
李婧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Alberta Canada
玉尾-熊田-弗莱明立体选择性羟基化
反应
(Tamao-Kumada-Fleming Stereoselective Hydroxylation)
龚军芳 宋毛平
郑州大学化学系,郑州 450052
二氧化碳在有机合成中的转化反应
(Transformation of CO2 in Organic Synthesis)
华瑞茂
清华大学化学系
北京 100084
索引

前言/序言

  许多重要的有机反应被赞誉为有机化学学科发展路途上的里程碑,因为它们的发现、建立、拓展和完善带动着有机化学概念上的飞跃、理论上的建树、方法上的创新和应用上的突破。正如我们所熟知的Grignard反应(1912)、Diels-Alder反应(1950)、Wittig反应(1979)、不对称催化氢化和氧化反应(2001)、烯烃复分解反应(2005)和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2010)等等,就是因为对有机化学的突出贡献而先后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的殊荣。
  与有机反应相关的专著和工具书很多,从简洁的人名反应到系统而详细的大全巨著。其中,“Organic Reactions”(John Wiley & Sons,Inc.)堪称是经典之作。它自1942年出版以来,至今已经有76卷问世。而1991年由B.M.Trost主编的“Comprehensive Organic Synthesis”是一套九卷的大型工具书,以10400页的版面几乎将当代已知的重要有机反应类型涵盖殆尽。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国际期刊及时地对各种有机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这些文献资料浩如烟海,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在国内,随着有机化学研究的深入及相关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有机反应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此契机下,编写一套有特色的《现代有机反应》丛书,对各种有机反应进行系统地介绍是一种适时而出的举措。本丛书的第1~5卷已于2008年底出版发行,周维善院士和胡宏纹院士欣然为之作序。在广大热心读者的鼓励下,我们又完成了丛书第6~10卷的编撰,适时地奉献给热爱本丛书的读者。
  丛书第6~10卷传承了前五卷的写作特点与特色。在编著方式上注重完整性和系统性,以有限的篇幅概述了每种反应的历史背景、反应机理和应用范围。在撰写风格上强调各反应的最新进展和它们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提供了多个代表性的操作实例并介绍了它们在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巧妙应用。丛书第6~10卷共有1954页和226万字,涵盖了45个重要的有机反应、4760个精心制作的图片和反应式、以及6853条权威和新颖的参考文献。作者衷心地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快捷而准确地对各个反应产生全方位的认识,力求满足读者在不同层次上的特别需求。我们很高兴地接受了几位研究生的建议,选择了一组“路”的图片作为第6~10卷的封面。祈望本丛书就像是一条条便捷的路径,引导读者进入感兴趣的领域去探索。
  丛书第6~10卷的编撰工作汇聚了来自国内外23所高校和企业的45位专家学者的热情和智慧。在此我们由衷地感谢所有的作者,正是大家的辛勤工作才保证了本丛书的顺利出版,更得益于各位的渊博知识才使得本丛书丰富而多彩。尤其需要感谢王歆燕副教授,她身兼本丛书的作者和主编秘书双重角色,不仅完成了繁重的写作和烦琐的联络事务,还完成了书中全部图片和反应式的制作工作。这些看似平凡简单的工作,却是丛书如期出版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本丛书的编撰工作被列为“北京市有机化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并获得学科建设经费(XK100030514)的资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非常遗憾的是,在本丛书即将交稿之际周维善先生仙逝了,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怀念。时间一去不返,我们后辈应该更加勤勉和努力。最后,值此机会谨祝胡宏纹先生身体健康!
  胡跃飞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林国强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2012年10月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有机化学,但不包含您提到的《现代有机反应:碳-杂原子键参与的反应2(第8卷)》内容的图书简介。 --- 书籍名称:《催化不对称合成导论:从机理到应用》 导论:通往立体选择性合成的桥梁 在当代精细化学品、药物分子以及功能材料的研发中,对分子立体结构的精准控制已成为衡量合成化学成熟度的核心标准。手性分子因其在生命活动中的关键作用,使得能够高选择性地构建单一对映体(enantiomer)的合成方法成为化学家追求的“圣杯”。本书《催化不对称合成导论:从机理到应用》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和阐释有机化学领域内最强大且最优雅的工具之一——不对称催化——的核心原理、关键机制以及广泛的应用。 本书的定位并非对所有有机反应进行全面覆盖,尤其不涉及特定类型的碳-杂原子键形成反应的深度探讨(例如,本书将着重于碳-碳键的构建,而非专注于C-N、C-O、C-S等键的特定转化)。它聚焦于如何利用极少量的手性催化剂,以高对映选择性(enantioselectivity)和高效率,将易得的起始原料转化为具有特定三维结构的复杂目标分子。 第一部分:不对称合成的基石与理论基础 本部分为理解后续高级催化体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从分子对称性和手性概念的严格定义开始,阐述了区分对映异构体和非对映异构体的必要性,并强调了它们的生物活性差异。 第一章:手性、对称性与立体化学计量学 深入探讨点群理论在分子对称性分析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费歇尔投影和Cahn-Ingold-Prelog (CIP) 规则精确描述分子构型。本章详细介绍了ee(对映体过量)的计算方法,这是衡量不对称反应成功的核心指标。此外,我们还讨论了外消旋体的拆分技术,作为与不对称合成互补的传统手段。 第二章:催化循环与活性物种的产生 不对称催化成功的关键在于催化剂的活性物种。本章详细分析了有机小分子催化剂(Organocatalysts)和金属有机催化剂(Organometallic Catalysts)的通用催化循环模式。重点剖析了如何通过配体设计来调控金属中心的电子和空间环境,从而实现对手性过渡态的有效控制。我们探讨了活化(Activation)的多种模式,包括路易斯酸活化、布朗斯特酸/碱活化,以及自由基的产生与捕获。 第三章:过渡态模型的构建与预测 这是本书最具挑战性但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我们引入了不对称诱导的微扰理论,并详细介绍了费歇尔模型(Fischer Model)和布莱克模型(Bleck Model)等用于描述手性催化反应过渡态几何结构的关键工具。通过对计算化学结果的分析,读者将学习如何利用这些模型来预测反应的优势面(re-face/si-face)选择性,从而指导实验设计。 第二部分:核心不对称催化策略的深度剖析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具体的反应类型,聚焦于碳-碳键形成反应中应用最为广泛且影响深远的催化体系。本书对这些反应的探讨侧重于催化剂骨架的设计哲学,而非简单罗列反应结果。 第四章:不对称氢化反应(Asymmetric Hydrogenation) 不对称氢化是工业化应用最成功的领域之一。本章重点讨论了基于铑(Rh)、钌(Ru)和铱(Ir)的催化剂。我们详细解析了如BINAP、DuPHOS等经典手性配体的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烯烃和亚胺的立体选择性氢化。此外,还涵盖了非均相不对称氢化的前沿进展。 第五章:不对称碳-碳键偶联反应 聚焦于钯(Pd)催化的不对称交叉偶联反应,特别是Suzuki-Miyaura、Heck和Negishi偶联在构建手性中心方面的应用。本书着重分析了在构建具有轴手性(axial chirality)或平面手性(planar chirality)分子时,如何利用特殊设计的配体来克服反应活性与选择性之间的矛盾。 第六章:不对称Michael加成与Aldol反应 这是有机小分子催化(Organocatalysis)大放异彩的领域。我们详细介绍了脯氨酸衍生物和硫脲类催化剂在不对称Michael加成中扮演的烯胺(enamine)和亚胺离子(iminium ion)活化机制。在Aldol反应部分,我们将对比金属催化(如Ti、Zn)与有机小分子催化体系的优势与局限性,特别强调了对映选择性和非对映选择性的协同控制。 第七章:不对称环加成反应 对1,3-偶极环加成(如叠氮-炔环加成,Cu(I)催化的Click反应)和Diels-Alder反应的不对称版本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分析了手性Lewis酸催化剂如何有效降低反应能垒,并稳定生成手性环状骨架的过渡态。 第三部分:前沿进展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关注那些正在快速发展,并预示着未来合成化学方向的领域。 第八章:C-H键的直接功能化与不对称性 C-H键活化是简化合成路线的终极目标。本章介绍当前如何利用过渡金属催化剂(如Rh, Ru, Pd)对惰性C-H键进行定向活化,并引入手性源。重点讨论了导向基团(Directing Group)的设计策略,以实现对特定C-H键的高度区域选择性和随后的立体选择性转化。 第九章:流动化学中的不对称催化 将不对称催化从传统的间歇反应釜转移到连续流动系统,是实现高通量筛选和工业安全性的关键。本章探讨了如何将手性催化剂固定化(Immobilization)到固体载体上,以实现在流动反应器中的高效、可回收利用的不对称合成,包括微反应器在过渡态控制中的潜力。 总结 《催化不对称合成导论:从机理到应用》致力于为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药物研发领域的化学工作者提供一个既扎实又前沿的知识体系。本书的重点在于理解催化剂如何工作,而非仅仅记录已知反应。通过对核心过渡态的剖析和对催化剂设计的哲学思考,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开发出更高效、更具选择性的新型不对称合成方法,以应对未来复杂分子的挑战。本书内容聚焦于碳-碳键构建和催化剂机理的深度研究,不涉及对各类碳-杂原子键形成反应(如C-N, C-O, C-S偶联或取代)的系统性综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最近才拿到手,虽然还没能深入研读,但光是翻看目录和章节标题,就足以让我感到激动。作为一名对有机合成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够系统地学习到那些真正具有“现代”气息,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至关重要的反应。这本书的名字——“现代有机反应:碳-杂原子键参与的反应2(第8卷)”——就完美地契合了我的需求。我尤其期待在“杂原子”的部分,能看到一些前沿的金属催化反应,比如各种交叉偶联反应,以及一些利用新型催化剂(例如有机催化剂或光催化剂)来实现碳-杂原子键形成的方法。我深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那些古老的反应虽然基础,但真正能推动研究向前发展的,往往是那些能够高效、高选择性地构建复杂分子的“现代”方法。这本书的“第8卷”也暗示着它可能是在一个庞大系列的延续,这让我对这个系列的整体质量有了更高的预期。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它是否能像我预期的那样,为我打开有机合成的新大门,提供一些我之前未曾接触过的、既有理论深度又实用性强的知识。我希望它能提供清晰的反应机理讲解,丰富的实例,以及一些关于反应条件优化和应用拓展的建议,这样才能真正帮助我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在我的合成实验中取得突破。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质量无疑是我目前接触到的同类书籍中非常出色的。作为一名有一定合成经验的化学工作者,我深知在有机合成领域,尤其是碳-杂原子键的构建方面,总是有不断涌现的新方法和新策略。这本书的出版,正好满足了我对知识更新的需求。我对其“现代”二字的理解,在于它应该涵盖那些能够高效、高选择性地实现目标转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尤其期待看到书中对一些前沿的金属催化偶联反应,如C-N、C-O、C-S偶联,以及一些利用光化学或电化学方法实现的绿色合成策略的详细阐述。书中对于反应机理的深入分析,以及对不同催化体系的比较,是我非常看重的部分,这有助于我理解反应的本质,并能指导我在实际工作中选择最佳的反应条件。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在复杂分子合成中具有挑战性的转化,并且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将这些方法应用于我自己的研究项目中。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反应的普适性分析,以及在不同底物上的应用案例,那将非常有价值,能够帮助我评估这些反应的实际应用潜力。

评分

我是一名刚刚进入有机合成领域的研究生,正在努力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掌握常用的合成技术。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像是一场及时雨。我之前在课程中接触过一些基础的有机反应,但对于那些更复杂、更精细的碳-杂原子键形成反应,了解得还不够深入。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弥补了我的知识空白。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高效地构建各种含氮、含氧、含硫等杂原子的有机分子,这些分子在药物研发和材料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一些新兴的催化反应的介绍,比如利用廉价金属催化剂或者无金属催化剂来实现的绿色、高效的偶联反应。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反应机理示意图,并且用易于理解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化学过程。此外,我非常希望能从书中学习到一些关于如何根据目标分子设计合成路线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如何优化反应条件以获得高产率和高选择性的产物。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实际操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那对我的实验操作将会有极大的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和内容组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经常需要查阅有机化学相关资料的科研人员,我深知一本结构清晰、信息准确的参考书是多么重要。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非常合理,围绕着碳-杂原子键的形成这一主题,逻辑性很强。我注意到书中对各种催化剂体系的介绍都非常全面,从经典的过渡金属催化剂到一些近年来兴起的有机催化剂和光催化剂,都做了详细的阐述。特别是关于那些能够高效构建C-N、C-O、C-S、C-P等键的反应,书中给出了大量的实例,并且对每个实例的反应条件、产率以及潜在的副产物都进行了分析。这一点对于我进行项目研究非常有帮助,可以直接借鉴书中的成功经验,避免走弯路。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不仅关注反应本身,还对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区域选择性以及底物普适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一点在合成复杂分子时尤为关键。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反应机理的深入解读,例如通过计算化学的方法来解释反应的选择性来源,或者是一些实验证据来支持其机理。另外,如果书中能够对一些关键反应的最新发展进行梳理和总结,并给出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那将是锦上添花。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内容之翔实、讲解之细致,远超出了我的初步想象。虽然我还在试图消化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但其深度和广度已经让我深感震撼。特别是关于那些涉及碳-杂原子键形成的关键反应,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到位。我惊喜地发现,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反应,而是深入地探讨了每种反应背后的机理,并通过大量的示例来展示其普适性和局限性。例如,在介绍某些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时,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配体、不同金属中心对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甚至还提供了不同反应底物范围的比较。这一点对于我这种希望深入理解反应本质而非仅仅掌握操作步骤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中对于反应条件的优化,如温度、溶剂、催化剂用量等,也给予了非常详尽的指导,这对于提高产率和减少副反应至关重要。我尤其看重的是,书中是否能够涵盖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毕竟“现代”二字就意味着它应该反映当前有机化学领域的前沿。我期待它能包含一些新兴的催化体系,或者是一些在药物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有重要应用的反应。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读者解决在实际合成中遇到的难题,那它无疑将成为我案头的必备参考书。

评分

碳-杂原子键参与的反应2

评分

新版图书,很有参考价值。

评分

学习好

评分

一个系列的书,买来慢慢看。快递给力

评分

很专业的基础书,很好

评分

商品是否给力?快分享你的购买心得吧~

评分

很详尽的化学知识,为公司成套购买的,很实用。

评分

根据经典与现代并存的理念,我们从数百种有机反应中率先挑选出 50 个具有代表性的反应。将它们按反应类型分为 5卷,每卷包括 10 种反应。本丛书的编写方式注重完整性和系统性,以有限的篇幅概述了每种反应的历史背景、反应机理和应用范围。本丛书的写作风格强调各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 用,除了为每一个反应提供 5 个代表性的实例外,还增加了它们在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巧妙应用。

评分

有机合成专业必须看的书籍,赶上打折,圆梦一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