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竞攀系列教材:运动训练功能评定测试方法》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仪器及技术操作;第二部分为实验部分,分别从心血管功能、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氧转运能力、有氧及无氧工作能力、物质和能量代谢角度,阐述了运动员功能评定中常用的指标、方法,以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第三部分为基本实验仪器设备介绍,使学生在掌握各测试指标的同时,对当前生物学技术与方法也有深入系统地了解。希望《竞攀系列教材:运动训练功能评定测试方法》的出版对体育学科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体育科学研究人员有所裨益。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基本仪器及技术操作
第一节 实验室规则
一、实验室基础知识
二、一般实验规则
三、使用试剂和药品的规则
第二节 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书写
一、实验记录
二、实验报告
第三节 基本操作
一、玻璃仪器的洗涤、干燥和保管
二、试剂和药品的取用
三、常用缓冲液的配制
四、储存和废弃物处理
五、注意事项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测试指标方法
实验一 心率
实验二 血压
实验三 心电图
第二节 免疫系统测试指标方法
实验一 血常规的测定
实验二 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实验三 T细胞亚群的测定
第三节 内分泌系统测试指标方法
实验一 血清睾酮
实验二 血清皮质醇的测定
实验三 血清睾酮与皮质醇比值
第四节 肌肉负荷及组织损伤测试指标方法
实验一 血清肌酸激酶检测技术
实验二 血清乳酸脱氢酶检测技术
实验三 血清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的测定
实验四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测定
第五节 氧转运系统及运动性贫血测试方法
实验一 血红蛋白测定
实验二 红细胞系
实验三 铁代谢的测定
第六节 神经系统及感觉功能测试指标方法
实验一 两点辨别阈
实验二 闪光融合频率
实验三 主观体力感觉等级
第七节 物质能量代谢系统测试指标方法
实验一 尿液分析
实验二 血乳酸
实验三 血尿素(二乙酰-肟法)
实验四 血氨(碱性酚次氯酸盐法)
第八节 有氧代谢能力与无氧代谢能力测试指标方法
实验一 无氧功
实验二 最大摄氧量
实验三 乳酸无氧阈
第三部分 常用仪器设备使用方法
第一节 无菌技术
第二节 移液器
第三节 离心机
第四节 心电图机
第五节 全血细胞计数仪
第六节 流式细胞仪
第七节 酶标仪
第八节 显微镜
第九节 分光光度计
第十节 乳酸分析仪
第十一节 便携式气体代谢分析仪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二、一般实验规则
实验规则是人们从长期实验室工作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是防止意外事故,保证正常实验的良好环境、工作秩序和做好实验的重要前提。实验室礼仪的重要性常常被低估,而在高级别研究单位,实验室常规礼节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实验室的生存规则。
(一)实验室日常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1)实验前认真预习,明确实验目的要求,了解实验内容、方法和基本原理。对于设计性实验,实验者课前必须查阅资料,根据实验要求设计详细的实验方案,并经指导教师批阅同意后方可进行实验。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写出预习报告,并提前10 min进入实验室,熟悉实验室环境、布置和各种设施的位置,做好实验准备,在指定位置进行实验。
(2)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实验服。实验时遵守纪律、思想集中、认真操作。
(3)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各种现象并详细记录,认真思考问题。
(4)实验中注意保持实验台的清洁和整齐,每次实验完毕应立即将仪器洗干净放入柜中,实验药品按序排列,做好实验室清洁卫生工作。
(5)废物、废液、用过的滤纸条、破玻璃等分别放入废液缸和废物桶内,严禁放入水槽,以防水槽腐蚀和淤塞。
(6)爱护公物,不得滥用、浪费,注意节省水、电和药品。
(7)爱护实验室内的设备,公用仪器实验后,洗、擦干净并放回原处。
(8)实验不得无故缺席,实验不符要求的需要重做。
(9)实验过程中如有仪器破损,应填好仪器破损单,经指导教师签注意见后向仪器保管室换取。
(10)实验结束时,必须提交实验原始数据,实验课后应根据原始记录,联系理论知识,认真分析问题,处理有关数据,做好实验报告并及时提交实验报告。
(二)实验室安全操作守则
(1)试剂药品瓶须贴有标签。剧毒药品须与一般药品分开,设专柜并加锁,同时必须制订保管、使用制度,专人管理,严格遵守。
(2)严禁直接接触试剂,用移液管吸取样品时应用橡皮球操作。如以鼻鉴别试剂时,应将试剂瓶远离鼻子,以手轻轻煽动稍闻其味,严禁以鼻子接近瓶口。
(3)实验室内禁止吸烟、进食,离开实验室时要仔细洗手,脱去工作服。
(4)对于某些有毒的气体,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操作处理,头部应该在通风橱外。
(5)中毒时必须及时急救,如果是吸入毒性气体、蒸气,那么应立即将中毒者移到新鲜空气中;如果是吞入毒物,那么最有效的办法是借呕吐以排除胃中的毒物,并必须立即送医疗部门处理。
……
前言/序言
运动训练监控是依据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借助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运动训练过程科学、系统地测量,以及评价与调整,实现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最佳化控制,从而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在运动训练中,合理运用基础理论、实验技术和测量方法监控运动员的功能状态,对选材、医务监督、控制训练负荷、判断运动疲劳、防止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的发生、挖掘人体的运动潜力、提高竞技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已成为科学训练的重要环节。学习运动训练功能监控的知识,掌握身体功能状态的测试和评定方法及应用,对培养高质量的体育科学人才至关重要。
本书是一门重要实用的实验性课程,可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实验技术和方法并印证有关理论的同时,对体育运动实践也有很好的了解。本书是在总结归纳国内外运动医学界关于运动功能评定研究最新理论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编订,适用于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使用。
本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得到上海市教委运动人体科学本科教学建设高地项目的资助。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博士、硕士,还有正在攻读学位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在此,对他(她)们所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深深的谢意。
目前,对运动训练监控的研究方兴未艾,随着新的理论与方法介入,相关技术手段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在编写过程中虽经努力,但限于我们知识水平和经验的不足,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竞攀系列教材:运动训练功能评定测试方法 引言 在日新月异的体育科学领域,科学、系统、精准的运动训练方法是提升运动员竞技水平、促进大众健康的重要基石。而有效的运动训练,离不开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以及运动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的评定。这些评定结果不仅能为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更能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从而最大化训练效益,规避潜在的运动损伤风险。 《竞攀系列教材:运动训练功能评定测试方法》正是这样一本立足于运动训练实践,系统梳理、深入剖析各类运动训练功能评定测试方法的专业著作。本书并非仅停留在理论的罗列,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如何测”、“为何测”以及“测了之后如何用”,力求为广大体育从业者、运动爱好者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套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评定工具箱。 全面而精细的评定视角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构建了一个全面而精细的运动训练功能评定视角。它认识到,单一的测试项目往往只能反映运动员某一方面的能力,而真正理解一个运动员的整体运动潜能和训练需求,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因此,本书将评定内容划分为以下几个关键板块,并针对每一个板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第一部分:运动生理功能评定 运动生理功能是运动员各项运动表现的生理基础。本部分系统介绍了与运动能力密切相关的各项生理功能评定测试方法。 心肺功能评定: 涵盖了静息心率、最大摄氧量(VO2max)、无氧阈值(AT)、乳酸阈值(LT)等关键指标的测试原理、操作流程、数据解读及应用。例如,针对最大摄氧量的评定,本书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如平台法、斜坡法)的运动负荷测试方案,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被测者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测试强度和持续时间。此外,还深入分析了心率储备、运动后恢复心率等指标在评估运动员心血管健康和训练负荷适宜性方面的意义。 能量代谢功能评定: 关注运动员的能源供应能力,包括糖代谢和脂肪代谢的效率。本书介绍了无氧代谢能力(如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的评定方法,如短距离冲刺测试、Wingate无氧功率测试等,并探讨了评定结果在短时间高强度项目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涉及了有氧代谢能力中脂肪作为能源供应的比例和效率的评估,这对于长距离耐力项目的训练至关重要。 神经肌肉功能评定: 这一板块是本书的重点之一,它深入探讨了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运动技能背后的神经肌肉控制机制。 肌力与肌耐力测试: 详细介绍了等张、等长、等速肌力测试的方法,如最大重复次数(RM)测试、静态肌力测试(如握力计、测力台)、动态肌力测试(如卧推、深蹲测试)等。对于肌耐力,则介绍了重复最大次数测试(如俯卧撑、仰卧起坐)以及持续性负荷下的测试。本书强调了测试的标准化操作,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爆发力与速度测试: 包含了如垂直跳、立定跳远、30米/60米冲刺、反应时测试等多种方法,并深入分析了这些测试如何反映神经肌肉协同发力和快速收缩的能力。本书还讲解了等速测力仪在评估爆发力方面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指导力量训练的侧重点。 速度与敏捷性测试: 介绍了短距离跑、折返跑、敏捷梯、T字测试等,并分析了这些测试如何衡量运动员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快速位移及方向改变的能力。本书特别强调了敏捷性测试的实际应用,例如如何通过这些测试来评估足球、篮球等项目运动员的场上表现。 神经肌肉控制与协调性测试: 涵盖了平衡能力(单腿站立、静态平衡板)、本体感觉(角度判断)、以及身体协调性(如复杂动作模仿)的评定方法。本书认识到,优秀的运动员不仅需要强大的生理基础,还需要高度发达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才能将生理潜能转化为出色的运动表现。 柔韧性与灵活性评定: 详细介绍了被动柔韧性(如坐体前屈、肩关节活动度)和主动灵活性(如主动肌群的控制下的关节活动度)的测试方法。本书强调了柔韧性对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运动表现的重要性,并给出了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特点的柔韧性训练建议。 第二部分:运动技能与技术评定 运动技能与技术是运动员在具体运动项目中表现的核心。本部分专注于如何客观、有效地评定运动员的技术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技术动作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探讨了如何通过录像分析、专家观察、动作捕捉技术等方法,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细致的分解和评估。本书提供了从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出发,识别技术缺陷的思路,并介绍了如何将这些分析结果转化为具体的改进指导。 专项技术能力测试: 针对不同运动项目(如田径、游泳、球类、体操等),本书提供了各具特色的专项技术能力测试方法。例如,在球类运动中,会涉及到传接球的准确性、投篮/射门的命中率、步法移动效率等;在田径项目中,则会关注起跑反应、技术动作的流畅性、节奏把握等。 运动表现与临场应变能力评定: 评估运动员在模拟比赛情境下的技术运用、战术执行以及在突发情况下的应变能力。本书介绍了如何通过情景模拟测试,观察运动员在压力下的决策能力和技术稳定性。 第三部分:运动心理与认知功能评定 在竞技体育中,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敏锐的认知能力同样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本部分将评定范围拓展至运动心理和认知领域。 运动心理状态评定: 包含对运动员的自信心、动机、焦虑、情绪控制、注意力等心理状态的评估方法。本书介绍了一些常用的心理量表和访谈技巧,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表现来推断其心理状态。 认知功能评定: 探讨了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空间认知、注意广度与稳定性等认知因素的测试方法。例如,一些简单的反应时测试,或者模拟比赛情境下的选择反应测试,都能有效评估运动员的认知处理能力。 比赛心理与压力量表: 专门探讨了如何评估运动员在比赛压力下的心理韧性,以及如何通过心理训练来提升其抗压能力。 第四部分:运动训练综合评估与数据管理 本书的最后一大部分,将前面各部分的评定结果进行整合,并探讨如何利用科学的数据管理方法,实现训练的精细化和智能化。 多维度评定结果的整合与解读: 强调了不能孤立地看待单一的测试结果,而是要将生理、技能、心理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对运动员整体能力的全面认知。本书提供了多种整合评定结果的框架和模型,以及如何基于这些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运动训练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 介绍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数据库,记录每次测试和训练的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来追踪训练效果,预测运动表现,以及进行损伤风险管理。 运动损伤风险评估与干预: 结合各项评定结果,本书探讨了如何识别运动员潜在的运动损伤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性训练和康复策略。这包括对柔韧性不足、肌力不平衡、神经肌肉控制差等常见风险因素的评估。 训练负荷管理与监控: 论述了如何根据评定结果和运动员的反馈,科学地安排训练负荷,并利用各种监测手段(如心率监测、主观疲劳度评分等)来保障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竞攀系列教材:运动训练功能评定测试方法》的编写遵循“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原则。每一项测试方法的介绍,都辅以清晰的操作步骤、详细的仪器设备要求、以及对测试结果的科学解读。本书不仅阐述了“怎么做”,更深入地分析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得到这些结果之后,该如何应用”。 例如,在介绍某项力量测试时,本书会详细说明测试的动作规范、评定的指标(如1RM、峰值功率等),并结合运动项目的具体需求,解释这项测试结果对于该项目运动员的意义,例如,高水平的爆发力测试结果,对短跑运动员的起跑和加速能力至关重要,而对于长跑运动员,则可能不如耐力相关指标来得重要。本书还可能穿插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利用某项测试结果,诊断出运动员的训练瓶颈,并据此调整训练计划,最终实现运动表现的突破。 适用对象与价值 本书的目标读者群体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各级各类运动队的教练员: 为他们提供科学、系统、可操作的运动员评定工具,帮助他们更精准地诊断运动员的能力现状,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提升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体育院校的师生: 作为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运动训练的功能评定方法,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体能训练师和康复师: 为他们提供全面的评定手段,以更准确地评估客户的身体状况,制定有效的体能提升和运动康复方案。 科研人员: 为运动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支持,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广大运动爱好者: 帮助他们了解自身身体素质的优劣,科学地进行运动锻炼,提高运动兴趣和健康水平。 《竞攀系列教材:运动训练功能评定测试方法》的出版,将为推动我国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精细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扇窗口,带领读者走进运动训练评定的科学世界,理解每一个数据的背后,都蕴含着提升运动表现、守护健康的力量。本书将是每一位致力于在运动领域追求卓越的人士,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