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政治与佛学

晚清政治与佛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海怒 著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佛学
  • 政治史
  • 宗教与政治
  • 中国近代史
  • 晚清
  • 佛教
  • 清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69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51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晚清政治与佛学》系作者在其中山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基础上修改而成。《晚清政治与佛学》集中探讨晚清佛学的政治伦理维度。作者认为:晚清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佛学与政治思潮关涉日益紧密,而政治思想家多兼佛学家,进而形成以政治改革为重心的"政治佛学"。"政治佛学话语"渊源自乾隆末年彭绍升和戴东原之间的儒佛之辩,并经龚自珍和杨文会的次第开展,最后在1890-1911年之间形成了虽历时短暂,然而却影响深远的近代政治言说范式。清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人均以佛学思想为媒介提出自己的政治思想,由此呈现了佛学与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的诸多联系。《晚清政治与佛学》在吸取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人物为线索,探讨了晚清思想家及各类佛学信仰共同体与政治思潮的关涉,对许多晚清思想史问题作出了新颖别致、饶有兴味的"知识史"考察。该书部分内容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宗教哲学季刊》发表。

目录

导论 菩提萨陲身影里的邦国和族群/1

一 丙申映像:晚清思想遗影/1

二 新学家群体的宗教“偏至”期/3

三 佛学·经学·西学/9

四 知识—信仰共同体/14

五 语境与修辞/17

第一章 由尼山而入灵山:彭绍升淑世思想探微/21

一 彭绍升与清代中期的学术传统/22

二 反抗朴学:戴彭之争与所牵涉儒佛论衡问题/32

三 发皇心曲,代下注脚:《居士传》中的历史与政治/41

第二章 衰世莫若学佛:龚定盒公羊学佛学合论/49

一 积思释道:定盒家世交游与嘉道士大夫学佛风气/51

二 和会汉宋:定盒学术思想之融通特质/56

三 考据与批判:定盒天台学订正/62

四 世运与劫运:公羊学与佛学/68

第三章 兴佛与兴邦:杨文会经世思想探源/73

一 幕客身份与人道因缘/75

二 体与用:经世思想的两个层面/78

三 新与旧:宗教与政治伦理论述/83

第四章 从《忘山庐日记》看清季佛学清谈风尚/90

一 丙申映像:近代佛学的一个剪影/91

二 忘山庐主人及其日记/94

三 佛学清谈诸元素/96

四 佛学清谈诸议题/101

五 佛法与政治/110

第五章 公羊学与佛学: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异域思想资源/113

一 思想认同的困境/113

二 康有为思想中的公羊学和佛学/118

三 以佛证经的类叙法/123

四 宗教大一统:从信仰到意识形态/126

五 佛学与制度变革思想/132

六 太平世与极乐世界:《大同书》制度安排中的佛学关怀/135

七 天人新说与乐感政治/142

第六章 出乎天天,入乎人人:谭嗣同政治佛学阐微/148

一 三年·三人·三种学问/149

二 仁学与佛学/155

三 浏阳之牵合公羊学与佛学/163

四 唯识学与科学主义问题/169

第七章 自_由主义的佛学格义:以梁启超群学思想为视角/174

一 自由与群学/176

二 “公德”与“群治”/178

三 自由与真如/182

四 迂而乖本的格义/185

第八章 佛徒与国士:宋恕的“处士横议”/187

一 处士横议:论宋恕学术气质/188

二 宋恕与永嘉思想传统/191

三 宋恕之学术批评/194

四 宋恕与晚清士大夫佛教信仰/198

五 空有之间:以《佛教起信篇稿》为例/203

六 结论/206

第九章 朴学与佛学之间:论章炳麟佛学三变/208

一 世道权辞:章炳麟早年之佛学思考(1894—1899)/209

二 作为革命道德的佛学想象(1900—1908)/216

三 庄释互证与文本政治:《齐物论释》(1909—1916)/224

四 没有着落的政治佛学/243

第十章 严复的译学与佛学/247

一 翻译理论与晋唐译经传统/247

二 西学概念与佛教名相的对勘/249

三 从《天演论》案语看赫胥黎和严复佛学理解的差异/254

第十一章 帝道真如:杨度出入禅学因缘考论/257

一 近代禅宗的衰歇与复振/258

二 丁酉明心:政治理想断裂中的连续/260

三 无我宗与无政府主义/265

四 结论:作为思想史范式的“入佛”/270

结语 政治佛学的终结/271

参考文献/275

后记/287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晚清政治与佛学的图书简介,旨在吸引读者,但内容不直接摘录您书中的具体章节或论点,而是从更广阔的视角切入,引发读者对主题的兴趣: 晚清风雨,法雨新生:一个时代的精神回响与文化重塑 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总有某些时代,如同礁石般深刻地改变着潮水的方向。晚清,便是这样一段波诡云谲、悲歌壮烈的岁月。在这个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时代,古老的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文明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传统士大夫的价值体系摇摇欲坠,帝国的根基似乎在一日日地动摇。然而,就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哲学——佛教,却在时代的巨变中,展现出意想不到的生命力与适应性。 本书并非仅是冰冷的史实堆砌,也不是枯燥的学术考证。它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去感受那个时代无数灵魂的律动,去探寻在激荡变革的政治舞台背后,一股更为深沉而幽微的力量,是如何悄然影响着士绅阶层的思想,乃至普通民众的精神世界。想象一下,当国家命运飘摇,个人前途未卜,人们内心深处的慰藉和力量从何而来?当古老的信仰面临现代文明的挑战,它又是如何自我调适,迸发出新的生机? 晚清,一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到太平天国的烽火,从洋务运动的求强,到戊戌变法的壮志未酬,再到义和团的狂热与八国联军的铁蹄,每一个事件都如同一记重锤,敲击着古老帝国的脊梁。政治的腐朽、制度的僵化、民族危机的深重,构成了那个时代最为直观的图景。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它从不只是一面。在军事的对抗、经济的掠夺、思想的碰撞之下,一个民族的文化肌体,也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内视”与“反思”。 佛教,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的传承与本土化,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肌理。它提供了一种解释世界、安顿心灵的独特方式。在晚清那个政治动荡、社会转型、价值失落的特殊时期,佛教的智慧,它的慈悲、智慧、缘起、无常等理念,对于身处其中的人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仅仅是一种个人的精神寄托,还是在更深层的层面上,对社会结构、政治思想、文化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书的探索,正是从这个耐人寻味的交叉点展开。它并非简单地将政治事件与佛教教义进行机械的并置,而是试图去理解,在晚清的特定历史情境下,政治的变迁如何与佛教的传播、发展、以及其社会功能的演变相互关联、相互激荡。我们会看到,面对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一些有识之士是如何转向对自身精神传统的重新挖掘,试图从中寻找民族的根基与力量。佛教,以其悠久的哲学深度和包容性的特质,成为了他们重要的参照系。 在这个过程中,佛教的面貌也在发生着变化。它不再仅仅是寺庙里的钟磬之声,或是书斋中的玄妙之语。一些僧侣和知识分子,开始将佛法的智慧应用于现实问题,尝试以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参与到社会变革之中。他们或许在教育领域传播教义,开办义学,以期培养有德行的国民;或许在慈善事业中践行慈悲,救济灾民,以体现佛教的济世精神;或许在对西方思潮的回应中,重新阐释佛法的精神内涵,使其更符合时代的需求。 反过来,晚清政治的现实,也深刻地塑造着佛教的命运。朝廷的态度、官方的政策、民间的情绪,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寺院的兴衰、僧侣的地位、以及教义的传播范围。例如,在一些政治动荡的时期,寺院可能会被视为避难所,也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在另一些时期,官方出于稳定社会、教化民众的考量,又可能会对佛教采取支持或利用的态度。这种政治与宗教的互动,构成了晚清历史中一个复杂而迷人的维度。 更进一步,本书也将目光投向了晚清士大夫群体的精神世界。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主导者,也是变革的推动者或抵制者。在国破家亡的危机感中,他们所受的儒家传统教育,似乎不足以提供充分的解释和解决方案。于是,不少人开始将目光转向佛学,寻求超越现实困境的精神出路。他们阅读佛经,参禅悟道,试图在佛教的智慧中找到内心的平静,甚至是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新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以应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并为民族的复兴寻找精神支撑。这种“学佛”的士大夫,其思想并非仅仅是个人化的虔诚,而是往往与他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紧密相连,他们的佛学修养,可能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对政治、社会、文化问题的看法和决策。 因此,本书所呈现的,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晚清画卷。它既触及了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也深入了士人墨客的精神秘境;它既探讨了佛教如何在外部压力下发生转型,也考察了政治现实如何塑造佛教的生态。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它更是一种哲学思考,一种文化资源,一种精神寄托,乃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文化自救的尝试。 阅读本书,您将有机会: 重温晚清的时代症候: 理解那个时代中国所面临的深刻危机,以及不同阶层人士的精神状态。 洞察文化交融的痕迹: 探索西方文明的冲击如何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佛教,进行自我反思与调整。 发现精神力量的源泉: 追溯在政治动荡不安中,佛教如何为个体提供慰藉、智慧与力量。 理解知识分子的思想变迁: 探究晚清士人如何在儒释之间寻求精神的平衡与出路,以及这种思想如何影响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领略佛教的时代适应性: 看到古老的宗教如何在面对现代性挑战时,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生命力与创新力。 勾勒一幅文化重塑的图景: 把握晚清时期,中国文化在内外交困中,如何经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与“意义重构”。 这本书,是一次对历史深处的回溯,一次对人性与精神的追问,一次对文化韧性的致敬。它或许能帮助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既充满屈辱又孕育希望的时代,去感受在风雨飘摇中,生命与信仰如何顽强地绽放。它不是要为您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邀您一同踏上一段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在晚清的历史长河中,聆听那些来自内心深处的法雨回响,感受那份古老智慧在变革时代所焕发出的新生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晚清政治与佛学》这本书,我抱持着极大的好奇心和一丝审慎的态度去翻阅。我知道晚清那个时代,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各种思潮涌动,而佛学,作为一种古老的精神信仰,在那个变革的时代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这本书试图解答的谜题。我特别期待的是,作者是否能够将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与相对内敛的佛学思想巧妙地联系起来,而不是简单地将两者并列。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些身处权力中心的人物,在面对国家危难、个人命运的抉择时,佛学是否给了他们某种启示,或是影响了他们的决策,抑或是成为他们逃避现实、寻求慰藉的港湾。例如,我很好奇慈禧太后是否在她看似固执的统治背后,有着对佛学的某种依赖?或者说,康有为、梁启超这些维新派的思想家,他们的改革理念中,是否也吸收了佛学中的某些精华,比如“众生平等”的思想,又或是“无常”的观念?我很想知道,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士大夫们,在目睹列强的入侵、王朝的衰落时,是否会转向佛学来寻求心灵的平静,或是从中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价值判断。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挖掘这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佛学在他们思想和行为中的潜在影响,那将是一次非常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探讨佛学在民间社会的影响,它是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众的苦难,或者在民族危亡之际,激起了某种抵抗的意识?

评分

我对《晚清政治与佛学》这本书抱有的期待,更多地来自于一种对知识空白的填补。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晚清的历史框架有着基本的认知,知道那个时代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巨变,但对于“佛学”在其中的具体作用,却知之甚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扇窗户,让我窥见那个时代另一面的精神图景。我期待看到的是,在那个充满屈辱和反思的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是如何在西方思潮涌入和传统文化摇摇欲坠的双重压力下,重新审视和解读他们自身的精神信仰——佛学。这本书能否解释,当传统的价值体系受到冲击时,佛学是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庇护所,或者激发了某种民族意识的觉醒?我对一些具体的案例非常感兴趣,例如,是否有著名的佛教领袖在晚清的社会变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又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希望看到的是,佛学并非仅仅是个人信仰的范畴,而是能够与社会、与政治发生切实互动的力量。这本书如果能为我揭示,晚清时期佛学在教育、慈善、甚至是文化抵抗等方面的具体表现,那将是我非常乐于看到的内容。

评分

《晚清政治与佛学》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蕴含的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我对这个书名本身所传达的潜在信息感到好奇,晚清那个动荡的年代,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与当时作为一种重要精神信仰的佛学,究竟有着怎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去探讨佛学思想如何在那个时期,被不同政治力量所解读和利用。例如,我很好奇,在维新派的改革理念中,是否融入了佛学中的某些理念,比如对“众生平等”的关注,或者对“无常”的认识,从而推动了他们对旧制度的批判?反之,在保守派的眼中,佛学又是否被用来强调“因果报应”或“顺应天命”,以巩固现有的统治秩序?我非常期待的是,作者能够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来展现佛学在晚清政治转型中的实际作用。比如,是否有某些政治家,他们的决策受到了佛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又或者,佛学界本身,是否也出现了参与政治、倡导改革的声音?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佛学在晚清教育、文化、以及民间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并且将这些现象与当时的政治背景相结合进行解读,那将是一次非常富有启发的阅读体验。

评分

作为一个对晚清历史,特别是其思想文化层面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对《晚清政治与佛学》这本书充满了期待,但同时也有一些隐忧。我最关注的,是本书能否突破流俗的叙述,提供一些更为深刻的洞见。晚清时期的政治,本身就是一团乱麻,而佛学,在中国历史上又有着漫长而复杂的演变。将这两者联系起来,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扎实的史料支撑,而不是空泛的议论。比如,书中是否会详细考证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出现过哪些具有佛学背景的官员,他们的言行举止是否受到了佛学的影响?又或者,是否有大量的寺庙和僧侣,在那个时代积极参与了政治活动,甚至对朝廷的决策产生了实际的影响?我对那些关于佛学如何被不同派别的政治力量所解读和利用的分析尤为感兴趣。是在改革派的视野里,佛学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用以对抗保守的旧思想?还是在守旧派那里,佛学成为了维护统治合法性、麻木民众的工具?我渴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辨析出佛学在晚清不同政治光谱中的复杂面貌,而不是简单地将其描绘成一种单一的、线性的影响力。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揭示一些被忽略的细节,那将是非常宝贵的。

评分

拿到《晚清政治与佛学》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似乎是一个相当冷门的研究领域,也正因如此,我对其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对“政治”和“佛学”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在晚清那个特殊时期能够产生怎样的交集,感到好奇不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晚清的政治动荡。我期待看到的是,作者是否能够深入分析,在那个国家命运悬于一线之际,佛学思想如何被不同的政治派别所吸收、改造,甚至是被用来服务于他们的政治目的。例如,一些改革派是否会从佛学中汲取“变法图强”的灵感,而一些保守派则可能利用佛学中的“因果报应”来劝导民众安于现状?我渴望看到的是,那些隐藏在历史文献中的细微之处,能够被作者挖掘出来,展现出佛学在晚清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群体中的微妙影响。我希望能读到一些关于僧侣和寺庙在动荡年代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如何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政治漩涡的记述。如果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佛学在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那将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