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大合集(套装共4册)(1+2+3+传习录)

知行合一王阳明大合集(套装共4册)(1+2+3+传习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度阴山 著 著
图书标签:
  • 王阳明
  • 知行合一
  • 心学
  • 明朝哲学
  • 传习录
  • 四书
  • 哲学
  • 思想
  • 文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45125632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7650840
套装数量:4

具体描述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6年10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印 次:1
  • 包 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4
  • 国际标准书号ISBN:

编辑推荐

◆习·主席九次强调知行合一,仅2014年半年内就反复强调4次!

◆掀起公务员和政府机关订购热潮!系列书累计销量超过100万册!

◆习·:“阳明心学正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王岐山:“我脑海里常浮现王阳明‘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两句话。”

《知行合一王阳明》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

◆无善无恶心之体——阳明心学的世界观;有善有恶意之动——阳明心学的人生观;知善知恶是良知——阳明心学的价值观;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的方法论。理解心学四句教,所有的困惑将变得清晰,所有的犹豫将变成果断。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

◆习·:“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 中纪委监察部专题力荐王阳明家训:《浙江余姚王阳明:家训,一盏不灭的心灯》
◆ 王阳明写给家人的心学课!于修身、持家、教子、读书、立业中,娓娓道来日常生活中的知行合一要诀。

《传习录》
◆原貌呈现!逐字逐句校对尘封400余年的善刻本,纠正现存版本21处文字与体例错误! 

◆首次附录并译注王阳明亲自编定的《朱子晚年定论》。

  内容推荐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

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既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也是·适合初学者的门径,本书由此入手,为普通人入门、理解和掌握阳明心学,·次梳理出了清晰易懂的完整体系。

只要提纲携领地抓住阳明心学的关键,字句的隔阂将如庖丁解牛般迎刃而解,读完以后如醍醐灌顶,从此不再困惑和犹豫,内心宁静而强大。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抓住心学要领,并以王阳明亲口所述的事例、譬喻乃至其本人的故事说理,娓娓道来地直抵心学思想根本。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这篇写给长子正宪的家书,便是王阳明著名的家训“三字经”,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如何做人、学习、持家、立业、养生。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将王阳明的12条家训、24封家书,逐字逐句解读得透彻明晰,既袒露了王阳明在日常生活中的心学功夫,也是写给家长们的家庭教育范本。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是后世《传习录》的母本,因未经后人妄改,拥有极高的·性和珍藏价值,被已故哲学 家陈荣捷 先生称为“·完备而可靠”的版本,是阳明心学的·读本。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经典的入门必读书。


作者简介

度阴山,人民大学史学硕士、天下和书院讲师,畅销书《帝王师:刘伯温》《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作者。

目 录

《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目 录

序 章 心学诞生的前夜

心学横空出世

心学诞生的前夜

 

·章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何谓·等事

两件荒唐事:新郎失踪和格竹子

彷徨和痛苦是天才的共性

有一种无趣叫仕途

转捩点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刘瑾风暴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释厄路

做自己的主人

新朋友和新敌人

心学的政治力

朱陆异同

贵人王琼

 

第二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

人性无法改变,却可以引导

横扫詹师富

胜败由心,兵贵善用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金龙霸王池仲容

池仲容也会用计

定力的交锋

只怕有心人

心学入门课——大学问

风雨又来

 

第三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

不被待见的宁王

朱宸濠一直在努力

针锋相对

宁王革命了

安庆保卫战

决战朱宸濠

费心为哪般

真诚的权变:·难不过斗小人

致良知

伟大的杨廷和

不许来京

再见,杨廷和

 

第四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

万人齐捧王阳明

李福达案

有请王阳明

走在成圣的路上

谢谢诸位

平定思田

雷霆扫穴

追忆祖先

赏还是罚,这是个问题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的另一面

 

第五章 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武器

我是自己的上帝

只俯首于自己的心

去心中贼之私情

去心中贼之私欲

闲思杂虑也是私欲

人生在世,不可拘泥常规

我们该追求什么

如何对付恶

不要操心

获得幸福的方法:不要和外物对立

第六章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

格物致知

心即理VS性即理

心外无理

万物一体

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心即理的立言宗旨

为何说知行是合一的

古人为何单独提知行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一念发动便是行了

实践出真知

良知就是判断力

如何光复良知

致良知:听从·感觉

致良知:听从内心的声音

 

后记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目录:

序 篇 四句教——阳明心学的天机与纲要 /1

 

·章 无善无恶心之体——阳明心学的世界观 /8

一、心是万物的尺度 /9

二、心即世界 /15

三、善恶只是一物 /22

 

第二章 有善有恶意之动——阳明心学的人生观 /29

一、人人皆可为尧舜/30

二、意志独立方有自尊/32

三、内圣外王 /36

四、不过度,不执著/39

五、有善有恶是习气所染/46

 

第三章 知善知恶是良知——阳明心学的价值观 /49

一、良知是道德与智慧的直觉 /50

二、知行合一是提高效率的法宝 /55

三、王阳明的普世价值观/58

 

第四章 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的方法论 /62

一、四事规:阳明心学的四诫 /63

二、静坐:独处时的自我管理 /68

三、事上练就是练心/71

附图1 /74

附图2 /75

附图3 /76

 

第五章 此心光明,内圣外王 /77

一、工作即修行 /77

二、放下“我” /84

三、责人与责己 /89

四、此心不动,随机而动/92

五、心学养生法 /99

六、心学之勇 /102

七、知行合一就是杠杆原理:撬动天地万物 /104

八、所以恐惧,良知不明/114

九、阳明心学与情绪控制/115

十、人生规划只能“致良知” /119

十一、解决囚徒困境的“诚” /122

附图4 /125

附图5 /126

 

第六章 王阳明心学的命运/127

一、王阳明心学的分裂——左派心学洪流 /127

二、光辉的断头台——何心隐 /135

三、心学巨子李贽/143

四、心学在清朝 /152

五、心学改变中国/158

六、心学让日本脱胎换骨/171

七、王阳明心学的冲击波:在军事和管理领域的光芒 /180

 

附 录 《大学》——阳明心学的源泉 /190

后 记 /223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目录:

不算序的序

王阳明家训VS曾国藩家训:中国古代家训的两种念头 / I

·编:王阳明家训 / 1

王阳明家训:《示宪儿》 / 3

家训一:勤读书 /6

家训二:要孝悌 /12

家训三:学谦恭 /17

家训四:循礼义 /22

家训五:节饮食,戒游戏 / 27

家训六:毋说谎 /31

家训七:毋贪利 /34

家训八:毋任情 /40

家训九:毋斗气 /46

家训十:毋责人,但自治 / 49

家训十一:能下人,能容人 / 52

家训十二:凡做人,在心地 / 56

第二编:王阳明家书 / 61

科举无妨圣学:《寄诸用明》 / 63

尽人事,听天命:《示徐曰仁应试》 / 70

走正确的道路,把道路走正确:《示弟立志说》 / 77

真正的学习是在世俗中修行:《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 / 88

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寄正宪男手墨二卷》 / 93

唯自谦才能自信:《书正宪扇?乙酉》 / 109

“脱离习气”的自我管理术:《与克彰太叔》 / 112

善是一种力量:《又与克彰太叔》 / 116

再不学,就老了:《寄诸弟?戊寅》 / 121

决定成败一在天理,二在人心:《上海日翁书》 / 125

第三编:王阳明家规 / 129

儿童教育圣经:《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 131

扩而大之的王阳明家规:《南赣乡约》 / 138

儿童学习的法则:《教约》 / 153

尽孝是尽心,而非表面的道理:《书诸阳伯卷?甲申》 / 160

对荣誉转瞬即忘就是致良知:

《读先师再报海日翁吉安起兵书序》 / 166

家长要做良人:《客座私祝》 / 174

为善就是磨练本心:《为善·乐文》 / 179

王门四规:《教条示龙场诸生》 / 184

良知人人皆有:《书诸阳伯卷?戊寅》 / 193

朋友也要讲门当户对:《姚江王氏族箴?慎交游》 / 198

厚待亲邻:《姚江王氏族箴?厚亲邻》 / 201

让人洗心革面的宝典:《告谕头巢贼》 / 205

以和为贵:《告谕庐陵父老子弟》 / 213

 

 

《传习录:隆庆六年初刻版》目录:

前言

传习录序

传习录上

传习录中

答顾东桥书

启问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传习录下

附录《朱子晚年定论》

王阳明简明年谱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1519年农历六月十六凌晨,王阳明在临江镇对几个小知县说,朱宸濠有三个选择:·,从南昌直袭北京;第二,从南昌突袭南京;第三,死守南昌城。如果他用·计,由于北京方面没有准备,他很可能旋转乾坤,江山社稷危如累卵。如果他用第二计,长江南北必是血流成河,他运气若好,搞不好会是南北对峙。如果他用第三计,那天老爷保佑,等政府军一到,他只能困守南昌,灭亡指日可待。

有人问王阳明,按您的猜测,朱宸濠会用哪一计?

王阳明回答:“朱宸濠志大才疏。志大才疏的人胆子小,瞻前顾后,尤其是对老巢有感情。如果他知道勤王之师正在准备攻打他的南昌城,他肯定会用第三计,死守南昌。”

有人不以为然,说:“勤王之师连影都没有。朱宸濠气焰万丈,肯定不会用第三计。”王阳明没有纠缠于这个问题,而是对临江镇的县令说:“你这个地方离南昌太近,又是交通枢纽,朱宸濠一支部队就能把我们一窝端,所以我决定去吉安。”

当王阳明从临江去往吉安的路上时,朱宸濠已在实践他的宏图大略了。他的一支精锐兵团在1519年农历六月十六、十七两天时间里突袭南康、九江,大获成功。当王阳明在六月十八到吉安府时,朱宸濠已稳固了南康和九江的防御。

王阳明死都不想让朱宸濠实行他的第二条计策,他决心让朱宸濠死守南昌。当然王阳明要把他钉死在南昌城,必须倚靠计谋。在开始他的谋划前,他要各地还效力政府的官员招兵买马,集结起一支可以上战场的部队。

凭着这支临时凑起来的部队,王阳明开始了他的布置。首先他传檄四方,把朱宸濠骂了个狗血淋头,要天下人都知道朱宸濠造反就是和全天下人作对,和良知作对,是自寻死路;其次,他以南赣巡抚的身份要求江西各地军政长官起兵勤王。但这些只是占据了道义制高点,道义制高点是否可以产生效力,要有实力支撑;再次,他让伍文定带领那支临时凑起来的部队到离南昌 六十公里 的丰城敲锣打鼓,声称要进攻南昌。·后的计谋,才是王阳明用兵之策·完美的展现。

这个计谋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造假。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正规军进驻南昌的公文,在这些公文中·耀眼的就是正规军的人数,粗算一下,大概有十万人。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合围南昌城,次日拂晓发动总攻。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

他还伪造了答复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在信中,他对两人弃暗投明的态度表示深深的欣赏,并且答应两人,在平定朱宸濠后会给两人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然后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这些造假计谋不以为然,他们问王阳明:“这有用吗?”

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

有官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

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这位地方官当然不明白王阳明的意思。王阳明就解释说,朱宸濠虽然苦心经营多年,但他的造反不得人心,虽然有那么多官员都归顺了他,有很多人却是被形势所迫,并非是他们良知使然。也就是说,朱宸濠表面上人多势众,实际上各怀心思,所以他的失败是迟早的事。但是,如果让他出了南昌城,所过之处必是血流成河,百姓遭殃。我用了这么多计谋,无非是让他多留在南昌城

一天,那么百姓就少受一天劫难。我的良苦用心,希望你们可以了解。

在场众人听王阳明如此说,都感动得要流下眼泪。

正如王阳明所预料的,朱宸濠对着那些公文,果然起了疑心。他立即派人私下打听刘养正和李士实,情报人员没有在这二人身上找到造反的证据,却在二人的家人那里得到可靠情报。他们的家人都被王阳明好心照料,二人的家里人衣食不愁、夜夜欢宴。朱宸濠又派人到丰城去查探王阳明部队的虚实,发现丰城城上果然旌旗蔽日,城里人喊马嘶,据他那心胆俱裂的情报人员分析说,丰城里的部队大概有十万人。

朱宸濠不再疑了,而是确信了下面的事实:王阳明集结了大部队准备攻南昌;政府军正从四面八方云集南昌;两个狗头军师三心二意,简直是混账王八蛋;他的部队指挥官们也是首鼠两端,准备站在胜利者一边。朱宸濠想到这里,就大怒若狂。可我们始终有个疑问,他既然已确信李士实和刘养正怀有贰心了,为什么不杀了二人?不过在李士实看来,朱宸濠现在对他的态度比杀了他还难受。因为当他向朱宸濠分析王阳明在故布疑阵时,朱宸濠不理不睬。当他向朱宸濠建议按照原计划在1519年 农历六月二十 亲自带领主力直奔南京时,朱宸濠“哼”了一声,说:“你呀老眼昏花了吗,看不到现在的形势啊,政府军就要来了,咱们必须先守住南昌城才能进行下一步。”

李士实愕然,不过出于责任还是劝说朱宸濠立即领兵北上直趋南京,朱宸濠死都不听。李士实和朱宸濠结交以来·次大失所望,他叹息、流泪,忽然就想到王阳明,狠狠地骂道:“这个王八蛋真是诡计多端!


智慧之光,心学之源:中华传统智慧精粹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思想的火花,穿越时空,照亮前行的道路。它们并非来自遥远的国度,而是孕育于华夏文明的沃土,沉淀着先哲的智慧,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中华传统智慧精粹》系列,正是这样一份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的瑰宝,旨在为读者呈现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帮助我们理解那些历久弥新、指导人生的深刻洞见。 本套书并非围绕单一人物或单一学说展开,而是以更广阔的视野,精选了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诸子百家经典文献,辅以精到的解读和评析,力图勾勒出中华传统智慧的宏伟图景。它涵盖了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的多元思想,展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在认识世界、改造社会、安顿身心等方面的独特思考与实践。 第一卷:道法自然,顺应天道——先秦哲学智慧的源流 本卷聚焦于中国思想的源头活水——先秦时期。这里,诸子百家竞相绽放,提出了各自对宇宙、人生、社会的独特理解。 《道德经》:玄之又玄的宇宙奥秘与治理智慧。 本卷将深入浅出地解读《道德经》,探寻“道”的无形无相,理解“无为而无不为”的深刻含义。我们将一同领略老子如何从自然之道中体悟出治国安民的至高法则,如何在柔弱胜刚强中找到生活的智慧,如何在知足常乐中获得内心的宁静。这份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哲学遗产,至今仍是现代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清醒头脑、寻求和谐共处的宝贵启示。我们会解析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成论,体会“上善若水”的柔韧与包容,理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哲学,并探讨其在个体修养和政治治理中的实际应用。 《庄子》:逍遥游的自由精神与人生哲学。 庄子的思想,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汪洋恣肆的文风,描绘了一个超越世俗烦恼的自由境界。本卷将带您进入庄子所构建的“逍遥游”的世界,体会“齐物论”的平等观,感受“大鹏展翅”的壮丽,理解“坐忘”、“心斋”的修养方法。我们将一同追寻庄子如何看待生死、贫富、得失,如何在无常的世界中保持洒脱与达观,如何在顺应自然中实现精神的解放。从《齐物论》的“鼓氏之钟,莫辨是辩”,到《秋水》的“井蛙不可以语海”,再到《养生主》的“庖丁解牛”,庄子的思想充满了对生命本质的洞察和对个体自由的无限追求,为我们提供了在现实困境中寻找精神出路的独特视角。 《论语》:仁爱与礼制的社会伦理。 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论语》,以其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本卷将深入解读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理解“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探讨“君子”的理想人格。我们将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感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求知态度。通过对《论语》的研读,我们能够窥见中国传统社会人际交往的准则、家庭伦理的基石以及治国理政的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深厚的思想根基。 《孟子》:性善之辩与民本思想。 孟子的思想,是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本卷将重点解读孟子关于“性善论”的论证,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普适性。我们将探讨孟子如何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批判暴政,倡导仁政。从“富岁,子弟必有所载;凶岁,民不迁其坐,则]);”的民生关怀,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世恒言,孟子的思想充满了对当下社会的批判精神和对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 第二卷:经世致用,格物明德——汉唐宋明的学术与实践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古代的思想也在不断地融合与发展,形成了更加多元和深刻的学术体系。本卷将聚焦于汉唐宋明时期,展现这一时期的学术高峰与实践智慧。 《孙子兵法》:谋略的艺术,智慧的博弈。 孙子兵法,并非仅仅是军事著作,更是充满了深刻的战略思想和哲学智慧。本卷将剖析《孙子兵法》的精髓,理解“道、天、地、将、法”的五事七计,体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洞察力,领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我们将探讨其在军事、政治、商业乃至个人竞争中的广泛应用,领悟其中蕴含的辩证思维、风险管理和系统分析的理念。从“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警示,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战术精要,孙子兵法为我们提供了应对复杂局面的终极智慧。 《菜根谭》:静心修身的处世艺术。 洪应明所著的《菜根谭》,以其精炼的语言,道出了人生修养的真谛。本卷将细细品味《菜根谭》的字里行间,理解“咬得菜根香,做个有德人”的坚韧,体会“乐莫乐于闲,事莫大于成”的从容,领悟“花开于未开,果熟于未熟”的智慧。我们将探讨其如何在顺境中保持谦卑,如何在逆境中坚守自我,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安宁。它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以一种平实而深刻的方式,为现代人提供了关于生活艺术、人际交往和内心修炼的宝贵指导。 《世说新语》:风流才情与魏晋名士的雅趣。 《世说新语》生动地记录了魏晋时期一群名士的言谈风貌,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品位。本卷将带领读者走进魏晋风流,感受那份不羁的才情、率真的个性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我们将通过对名士们轶事趣闻的解读,理解他们对人生、艺术、哲学的独特见解,体会那份遗世独立、任情自得的生活态度。从“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达观,到“谈笑间,樯橹灰湮灭”的从容,《世说新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个性和创造力的精神世界。 佛教经典选读:慈悲与智慧的光芒。 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本卷将选取佛教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片段,如《金刚经》的空性智慧,《心经》的般若波罗蜜多,以及一些禅宗公案,探讨佛教如何引导人们认识生命的无常,理解苦的本质,并通过慈悲与智慧实现解脱。我们将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深刻内涵,体会“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感受“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的自由。这部分内容旨在帮助读者以更开阔的视野理解生命的意义,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第三卷:天人之际,格物致知——宋明理学与中国哲学的新高峰 宋明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理学应运而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思想的走向。本卷将聚焦于这一时期的学术成就,展现其在认识论、本体论和实践论上的独特贡献。 《大学》:格物致知的起点。 《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其核心在于“三纲八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个目标,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个步骤。本卷将详细解读《大学》的思想脉络,理解“格物致知”如何成为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起点,探讨“修身”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体会“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严谨逻辑。 《中庸》:不偏不倚的至理。 《中庸》阐述了“中庸”之道,即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的处世原则。本卷将深入理解“中庸”的哲学内涵,探讨其在个人修养、社会治理以及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意义。我们将体会“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境界,理解“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根本。《中庸》的思想,强调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为我们提供了在中庸之道中寻找人生平衡与和谐的智慧。 宋明理学名家思想精华。 本卷将精选几位宋明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片段,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对宇宙本源的阐释,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抱负,二程(程颢、程颐)对“理”的深入探讨,以及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对“格物致知”的系统化阐释。我们将通过这些思想片段,理解宋明理学如何将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相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哲学体系,并深入探讨其对后世政治、文化、教育的影响。 第四卷:传习之光,知行合一——心学的实践与创新 本卷将焦点集中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心学,特别是其集大成者王阳明先生的思想。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本卷的内容将不包含您提到的《知行合一王阳明大合集》中的特定篇目,而是从更广泛的视角,梳理心学的发展脉络和重要思想,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心学的兴起与发展。 本卷将简要回顾心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介绍陆九渊等早期心学思想家对“心即理”的初步阐发。我们将探讨心学如何作为对宋明理学某些倾向的一种回应和发展,强调主体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心即理”的内涵与意义。 本卷将深入阐释“心即理”的核心观念,即认为客观世界的道理存在于人心之中,认识世界即是认识自己的内心。我们将理解这如何打破了外在的客观标准,将求知的重心从外部转向内部,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致良知”的实践路径。 “致良知”是心学的重要概念,意指发掘和扩充人心固有的道德意识。本卷将探讨“致良知”的具体实践方法,理解它如何成为一个主动发现和践行真理的过程,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将了解“致良知”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的,如何通过反省和实践,不断提升道德境界。 “事功”与“格物”的转化。 在心学体系中,对“事功”和“格物”的理解发生了重要变化。本卷将阐释心学如何将“格物”理解为“格心”,即通过反省内心,去除私欲,从而达到对事物的真知。我们将探讨这如何将认识论与实践论紧密结合,强调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指导行动,而行动的最高境界即是“事功”的实现。 心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除了哲学和伦理,心学思想在文学、艺术、教育乃至政治实践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卷将通过一些历史案例和文化现象,展示心学思想如何影响了明清时期的社会文化,以及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展现出的生命力。 《中华传统智慧精粹》系列,是一次穿越古今的智慧之旅。它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活泼的思想,等待着读者去体悟、去实践。它所蕴含的,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对生命、对世界、对宇宙的深刻探索,是对人生真谛的永恒追寻。通过阅读本套书,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汲取力量,提升自我,以更智慧、更从容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二: 不得不说,这套《知行合一王阳明大合集》的编排真的很用心。我原本对阳明心学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片段,这套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搭建了一个系统学习的平台。第一册、第二册和第三册,内容循序渐进,从阳明先生的人生经历,到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再到具体学说的阐释,脉络清晰,逻辑严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阳明先生一生跌宕起伏的经历的描绘,那些在逆境中的坚守与超越,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敬意。读他的生平,就仿佛在读一本波澜壮阔的人生史诗,充满了智慧与勇气。而《传习录》则像是这场史诗的最高潮,将他毕生的心血凝聚于此。书中的对话和论述,虽然有时略显古朴,但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就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它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智者与求道者之间的真诚交流,充满了启迪。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领读者深入了解王阳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并从中汲取力量,指导自己的生活。

评分

评价三: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这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这套《知行合一王阳明大合集》,真是相见恨晚。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收录了阳明先生重要的著作,更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打破理解上的壁垒,真正领略阳明心学的精髓。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心即理”的阐述,以前总觉得“心外无物”有点不可思议,但读了书中的解释,结合阳明先生的实践,我才逐渐领悟。他并不是说我们周围不存在客观事物,而是强调我们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方式,都离不开我们自己的心。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价值判断,才是我们行动的根本出发点。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在复杂社会中的定位,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更何况,书中还穿插了一些阳明先生的家书、诗文,让这位古代圣贤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仿佛他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评价五: 这套《知行合一王阳明大合集》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思想的深刻性,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圣贤思想颇感兴趣,而王阳明无疑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呈现了阳明先生的哲学体系,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更加系统化、立体化的方式,让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其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实践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它们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落地,变得易于理解和应用。例如,书中关于“良知”的论述,就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情境,展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察和践行良知。这种“致良知”的实践,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努力的方向。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对于“知行合一”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而是有了一种更加深刻的体验。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学习,在于将知识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提升。这套书,无疑是帮助我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向导。

评分

评价一: 最近一口气读完了这套《知行合一王阳明大合集》,虽然是套装,但每一本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尤其是《传习录》,简直是阳明先生思想的精华所在,那种直指人心的力量,让我反复咀嚼,受益匪浅。书中对于“知行合一”的阐述,我以前总觉得是个高高在上的理论,读完才明白,它其实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当你决定开始一项新事业,仅仅是“知道”要去做还不够,你必须付诸行动,在行动中去体会、去调整、去完善,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阳明先生的智慧,在于他将看似抽象的哲学,转化成了切实可行的生活准则。他谈到的“致良知”,也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说法,而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的那股正直、善良的力量,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敢于去听从它,并且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为。这种勇气,是阳明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读这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评分

评价四: 最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一些瓶颈,感觉有些迷茫,迫切需要一些精神上的指引。朋友推荐了这套《知行合一王阳明大合集》,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拿来读,没想到,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尤其是《传习录》里的很多话,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比如,当我觉得一件事情很难,想要放弃的时候,书中关于“事上磨练”的论述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阳明先生并非鼓励我们盲目地坚持,而是要我们在实际的事务中去磨练自己的心性,在困难中找到解决之道,在失败中汲取经验。这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正是当下我所需要的。而且,书中对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解读,更是让我茅塞顿开。很多时候,阻碍我们前进的,不是外部的客观条件,而是我们内心的恐惧、犹豫、私欲等等。如何认识并克服这些“心贼”,是每个人都需要终生学习的课题。这套书,与其说是一本哲学著作,不如说是一本人生指导手册,它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如何更有力量地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