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1720-2012·代替 QB/T 1720-1993):自行车·涨闸 [Internal Expanding Brakes For Bicycles]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1720-2012·代替 QB/T 1720-1993):自行车·涨闸 [Internal Expanding Brakes For Bicycl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自行车
  • 涨闸
  • QB/T 1720
  • 轻工行业标准
  • 机械标准
  • 制动系统
  • 自行车零部件
  • 技术标准
  • QB/T
  • 行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155019.38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796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Internal Expanding Brakes For Bicycl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1720-2012·代替 QB/T 1720-1993):自行车·涨闸》规定了制动轮毂的自行车涨闸(以下简称“涨闸”)的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1720-2012·代替 QB/T 1720-1993):自行车·涨闸》适用于QB 1714中规定的一般用途自行车(包括电动自行车)所用的涨闸。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产品分类

3.1 基本型式及零件名称
3.1.1 总则
3.1.2 杆式涨闸
3.1.3 线式涨闸
3.1.4 普通式涨闸
3.1.5 随动式涨闸
3.2 型式尺寸及规格
3.2.1 闸把开档尺寸
3.2.2 轴皮式普通涨闸型式尺寸及规格
3.2.3 闸盘式普通涨闸型式尺寸及规格
3.2.4 轴皮式随动涨闸型式尺寸及规格
3.2.5 闸盘式随动涨闸型式尺寸及规格
3.3 产品代号
3.3.1 总则
3.3.2 型式代号
3.3.3 规格代号
3.3.4 设计序号
3.3.5 产品代号示例

4 要求
4.1 制动系统灵敏性能
4.2 制动系统强度
4.3 制动性能
4.3.1 静制动性能
4.3.2 动制动性能
4.4 制动系统耐久性能
4.5 制动噪声
4.6 螺纹精度
4.7 转动精度
4.7.1 轴壳螺纹圆跳动
4.7.2 轴壳、闸盘内圆径向圆跳动
4.8 轴皮式涨闸前、后轴灵敏度
4.9 螺钉的可靠性
4.10 闸把固定强度
4.11 闸把抗冲击强度
4.12 制动系统传递机构零件拉断力
4.12.1 钢绳与钢绳接头组合件拉断力
4.12.2 前、后拉管与拉管上、下接头组合件拉断力
4.13 制动系统传递机构锁紧性能
4.13.1 钢绳锁紧性能
4.13.2 短、长拉杆锁紧性能
4.14 钢绳与钢绳上接头组合件疲劳强度
4.15 耐磨性能
4.16 轴碗韧性
4.17 电镀质量
4.18 油漆质量
4.19 粉末涂装质量
4.20 电泳涂装质量
4.21 铝合金件阳极氧化质量
4.22 表面氧化处理件外观质量
4.23 其他外观质量

5 试验方法
5.1 制动系统灵敏性能试验
5.2 制动系统强度试验
5.3 制动性能试验
5.3.1 静制动性能试验
5.3.2 动制动性能试验
5.4 制动系统耐久性能试验
5.5 制动噪声试验
5.6 螺纹精度试验
5.7 转动精度试验
5.7.1 轴壳螺纹圆跳动试验
5.7.2 轴壳、闸盘内圆径向圆跳动试验
5.8 轴皮式涨闸前、后轴灵敏度试验
5.9 螺钉的可靠性试验
5.10 闸把固定强度试验
5.11 闸把抗冲击强度试验
5.12 制动系统传递机构零件拉断力试验
5.12.1 钢绳与钢绳接头组合件拉断力试验
5.12.2 前、后拉管与拉管上、下接头组合件拉断力试验
5.13 制动系统传递机构锁紧性能试验
5.13.1 钢绳锁紧性能试验
5.13.2 短、长拉杆锁紧性能试验
5.14 钢绳与钢绳上接头组合件疲劳强度试验
5.15 耐磨性能试验
5.16 轴碗韧性试验
5.17 电镀质量试验
5.18 油漆质量试验
5.19 粉末涂装质量试验
5.20 电泳涂装质量试验
5.21 铝合金件阳极氧化质量试验
5.22 表面氧化处理件外观质量试验
5.23 其他外观质量试验
5.24 试验设备和器具

6 检验规则
6.1 通则
6.2 出厂检验
6.3 型式检验

7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7.1 标志
7.2 包装
7.3 运输
7.4 贮存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 书名:《现代纺织印染工艺技术手册》 (不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1720-2012·代替 QB/T 1720-1993):自行车·涨闸 [Internal Expanding Brakes For Bicycles]》中的任何内容) ---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全面、深入、系统介绍现代纺织品印染加工核心技术与实践操作的专业手册。它旨在为纺织工程技术人员、印染厂操作管理人员、质量控制工程师以及相关专业院校师生提供一本权威性的参考资料和实用的技术指导。全书紧密围绕当前纺织行业绿色、高效、高附加值的发展趋势,涵盖了从纤维准备到最终整理的全流程关键工艺环节,强调了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在提升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纺织品前处理技术精要 前处理是决定印染质量的基础环节。本部分详尽阐述了纤维原料的特性及其对后处理的要求。 1. 练漂工艺优化: 深入分析了不同纤维(棉、麻、化纤及其混纺)的去杂机理。重点介绍了酶法、氧漂、保险粉还原漂白等绿色化学助剂的选择与应用。详细对比了传统煮漂与新型节能环保煮漂工艺的优缺点,包括低温高压煮漂技术,旨在实现高效脱胶、脱脂,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纤维强度。特别讨论了生物酶技术在去除天然杂质和提高白度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2. 精细化精炼与前定: 阐述了精炼过程中的乳化、皂化和助剂选择。针对合成纤维的亲水化处理,详细介绍了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设计及其在提高润湿性中的作用。对前定过程中的浸轧、浸渍、预烘等参数控制进行了量化分析,确保后续染色过程的匀透性。 第二部分:现代染色技术与应用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聚焦于各类纤维的染色工艺、设备与色彩管理。 1. 活性染料染色技术: 全面覆盖棉、麻等纤维素纤维的活性染料染色体系。详细介绍了热固着法、冷堆升华法、浸轧蒸化法等主流工艺的操作规程。深入剖析了染色过程中的pH值控制、固色剂的选择与用量对色牢度的影响。重点阐述了高盐、低盐、无盐染色技术的原理与实践,以减少废水排放。 2. 分散染料与涤纶染色: 针对聚酯纤维(涤纶)的染色难点,详述了高温高压染色、载体染色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的原理。深入探讨了载体对纤维膨胀效应的影响,以及热溶分散技术在提升色深和匀染性方面的应用。对于超临界染色,着重介绍了其环保优势和设备要求。 3. 腈纶、锦纶与羊毛染色: 分类介绍了酸性染料、金属络合染料在合成纤维和蛋白质纤维上的应用。特别针对羊毛的染色,详细论述了温度曲线控制在防止羊毛收缩(毡化)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缓染剂的选择策略。 4. 数字化色彩管理(GretagMacbeth/X-Rite系统): 引入了现代纺织品的色彩管理流程。讲解了分光光度仪的使用、标准光源对色、色差计算(Lab体系)以及数据化配方管理系统,确保不同批次、不同设备间的色彩一致性。 第三部分:纺织品印花工艺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将色彩与图案精确、稳定地转移到织物表面。 1. 丝网印花技术: 详细介绍了平面印花台板的准备、绷网技术和刮浆技巧。重点分析了印花色浆的流变学特性(粘度、触变性)如何影响花型的清晰度和印制速度。对不同印花设备(自动、半自动)的操作要点进行了对比。 2. 活性印花与分散印花: 详细分解了印花后处理的固定工艺,如蒸汽固色、热风固色和冷堆固色。深入探讨了印花糊料的选择(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等)及其在渗透、保水性中的作用。 3. 数字化喷墨印花(数码印花): 作为前沿技术,本章详细介绍了喷墨印花的成像原理、喷头维护、墨水兼容性以及前处理和后处理的特殊要求。强调了数码印花在小批量、多品种生产中的灵活性和环保优势。 第四部分:印染后整理与功能性赋予 后整理是提升纺织品附加值、赋予其特定功能的核心环节。 1. 基础整理: 涵盖了丝光、预缩整理、拉幅定型等基础工艺。重点阐述了定型温度、时间与织物微观结构(卷曲度、黄变倾向)的关系,为功能整理打下稳定基础。 2. 功能性整理技术: 详细介绍了当前市场需求旺盛的功能性整理: 防水防油整理: 氟碳整理剂(PFOA/PFOS替代品)的应用机理、浸轧参数与烘干条件。 阻燃整理: 磷系、氮系阻燃剂的化学机理,以及对织物手感和色泽的影响。 抗菌防臭整理: 银离子、壳聚糖等抗菌剂的固定技术。 抗紫外线(UV)整理: 紫外线吸收剂的化学结构与耐久性。 3.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专门章节讨论了印染过程中的“三废”治理。内容包括:印染废水的高效物化处理技术(Fenton氧化、混凝沉淀)、染料废水脱色技术、以及蒸汽冷凝水的回收利用。倡导和介绍了低耗能、低水耗的印染工艺流程设计。 全书结构严谨,图表丰富,结合了大量的生产实例和故障分析,是纺织印染行业技术人员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把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自行车·涨闸》放在工具台上时,它的存在感立刻与其他工具书区分开来。 这份文件没有太多花哨的图表,文字排版也显得极其“工业化”,但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风格,赋予了它极强的权威性。我记得我上次遇到一个棘手的客户投诉,涉及到一组特定型号自行车的涨闸在湿滑路面上的制动力衰减问题。当时我翻遍了网络上的论坛和维修手册,都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界定标准。直到我找到了这份标准中的“制动效能极限”那一章节,才恍然大悟,原来问题的关键在于特定环境下的材料兼容性和预紧力设定。标准的描述非常直接,它没有过多解释“为什么”,而是明确规定了“应该是什么样”。这种高度凝练的表达方式,对于追求效率和精准度的技工来说,是最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它强迫我像一个精密仪器操作员一样,去理解每一个术语背后的物理意义。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间隙调整”的部分,那种对毫米级公差的执着,体现了那个时代对产品质量的近乎苛刻的追求。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创新的点子,而在于它划定了行业不可逾越的质量红线。

评分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我对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自行车·涨闸》的整体印象,那就是“精准到令人敬畏的程度”。 它的价值不在于被大众阅读,而在于它默默地支撑着整个自行车产业链的可靠性。我曾与一位进口自行车经销商交流过,他们对该标准中关于进口零部件的兼容性验证流程表示高度认可,认为这是保证市场产品质量的“隐形卫士”。这份标准成功地将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如何让涨闸在各种气候、载重和操作习惯下保持稳定制动——拆解成了一系列可执行、可验证的步骤。对我个人而言,它最大的启发在于其对“系统思维”的强调。涨闸的设计不仅仅是那几个金属部件,它牵扯到拉线张力、闸把行程、车轮圈的材质匹配等等,标准在不同章节之间建立的隐形联系,展现了标准制定者对整个自行车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深刻理解。它不是一本教你怎么做事的书,它是一本定义了“做好”的基石性文献,是所有自行车制造商必须签署的“质量契约”。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参与一场严肃的学术研讨会,而不是翻阅一本技术手册。 它的语言风格异常严谨,充满了技术术语和量化指标,这对于习惯了网络碎片化阅读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难得的心灵沉淀。我曾试图从中寻找一些关于“设计美学”或“用户体验”的描述,但很快就意识到,这完全是南辕北辙。这份标准的核心目标是确保“安全”和“互换性”,任何主观的描述都被无情地剔除,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可测量的参数矩阵。这种纯粹的技术导向性,反而让我对自行车制动系统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终究是一个关于物理和可靠性的游戏。为了理解其中关于“热衰减测试”的部分,我甚至不得不去查阅相关的热力学书籍,这远超出了我最初对“看一本自行车维修指南”的预期。可以说,这份标准迫使我提升了自己的基础科学素养,它不是在迎合读者的兴趣,而是在设置一个行业必须达到的知识门槛。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标准时,我本以为它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官方文件,但翻开之后才发现,它远不止是冰冷的条文集合,更像是一部记录自行车工业发展脉络的活化石。 这部标准对于我们这些自行车爱好者或者小型维修店的师傅来说,简直就是一本“武功秘籍”。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涨闸”这个看似简单的部件的细致入微的解构。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一个刹车拉力的范围,更是在探讨不同材料在特定工况下的受力分析,那种对力学原理的深入挖掘,让人不禁佩服起当年制定标准的工程师们的严谨态度。比如,它对摩擦系数的动态变化描述,简直就是为研发部门量身定做的分析工具。我尝试着根据标准中的某项疲劳测试要求,对几款不同年代的闸体进行比对,结果发现,旧标准下的某些设计在今天的环境下确实存在性能瓶颈,这让我对标准的迭代升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撰写方式,使得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窥见一丝技术细节的精妙。可以说,这本书为自行车安全性能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不是一本用来“读”的书,而是一本需要“用”和“验”的工具书。我甚至开始思考,如果所有行业标准都能以这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那么整个制造业的质量水平或许会再上一个台阶。

评分

对于一个热衷于老式自行车的收藏家而言,这份标准(特别是它所替代的旧版本信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时间胶囊”视角。 收藏老车,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追溯其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的变迁。这份1720-2012版本,作为对93年版本的继承与更新,清晰地标记了技术进步的里程碑。通过对比新旧标准中对某些部件寿命和抗腐蚀性的要求差异,我能推演出过去二十多年间,材料科学和制造工艺是如何深刻影响了自行车这个看似简单的机械结构。例如,旧标准可能更侧重于机械强度,而新标准则更多地加入了对环境友好性和长期稳定性的考量。这使得我在修复一台上世纪末的“二八大杠”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工程师的局限与智慧。我不再仅仅是更换零件,而是开始思考,如果用今天的材料和工艺来重塑一个老部件,其性能会如何提升,但同时也会失去多少原汁原味的“时代感”。这本书虽然是面向现代生产的,但其历史溯源性,为我们这些复古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让我们在“复刻”与“创新”之间找到了一个清晰的界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