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防护装备标准汇编(中)(第2版)

个体防护装备标准汇编(中)(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个体防护装备
  • 防护标准
  • 安全防护
  • 劳保用品
  • 标准汇编
  • 职业健康
  • 安全生产
  • 防护用品
  • 技术规范
  • 第2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70401
版次:2
商品编码:1117054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56
字数:128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了使我国的个体防护装备标准更好地付诸实施,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政策法规司领导的支持下,在中国标准出版社同志们的指导、帮助下,我们将现行的个体防护装备标准汇编成册,以便国内外相关人士能更全面地了解我国个体防护装备技术标准化现状,更系统地把握现阶段我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工作的水平,更切合实际地使用好现行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在《个体防护装备标准汇编(中)(第2版)》编辑过程中,我们首次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个体防护装备分技术委员会的工作范畴,选编进了少量运动休闲用个体防护装备的国家标准,其目的是期望对这一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加以推进。

内页插图

目录

一、工业用个体防护装备标准
手部防护
GB/T 12624—2009 手部防护 通用技术条件及测试方法
GB/T 17622—2008 带电作业用绝缘手套
GB/T 18843—2002 浸塑手套
GB 24541—2009 手部防护 机械危害防护手套
AQ 6101—2007 橡胶耐油手套
AQ 6102—2007 耐酸(碱)手套
AQ 6103—2007 焊工防护手套
AQ 6104—2007 防X线手套
足部防护
GB 12011—2009 足部防护 电绝缘鞋
GB/T 20098—2006 低温环境作业保护靴通用技术要求
GB/T 20991—2007 个体防护装备 鞋的测试方法
GB 20265—2006 耐化学品的工业用模压塑料靴
GB 20266—2006 耐化学品的工业用橡胶靴
GB 21146—2007 个体防护装备 职业鞋
GB 21147—2007 个体防护装备 防护鞋
GB 21148—2007 个体防护装备 安全鞋
GB/T 28287——2012 足部防护 鞋防滑性测试方法
GB/T 28288—2012 足部防护 足趾保护包头和防刺穿垫
GB/T 28409—2012 个体防护装备 足部防护鞋(靴)的选择、使用和维护指南
AQ 6105—2008 足部防护 矿工安全靴
AQ 6106—2008 足部防护 食品和医药工业防护靴
AQ/T 6108—2008 安全鞋、防护鞋和职业鞋的选择、使用和维护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个体防护装备标准汇编(中)(第2版)》的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其他相关领域,完全不涉及个体防护装备(PPE)的标准内容。 --- 现代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兼论可持续性发展与结构耐久性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土木工程领域中,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端建筑结构中的各类关键材料的微观结构、宏观性能、加工工艺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表现。全书共分六大部分,旨在为结构工程师、材料科学家以及从事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技术参考。 第一部分: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前沿 本部分详尽解析了现代混凝土配比设计的复杂性,重点阐述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界面过渡区(ITZ)调控技术、自密实混凝土(SCC)的流动性与粘聚性平衡机制,以及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FRCC)在提高抗裂性和韧性方面的应用。我们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矿物掺合料(如高炉矿渣、硅灰、偏硅酸盐)对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长期耐久性和热力学性能的影响。内容包括:新型外加剂对水化反应动力学的调控、再生骨料在结构混凝土中的应用潜力与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控制水灰比和养护条件来优化混凝土的微观孔隙结构,从而显著提升其抗渗透性、抗冻融循环能力和碳化抵抗力。本章特别关注了智能混凝土的概念,讨论了自修复技术和嵌入式传感系统在混凝土结构健康监测中的集成应用。 第二部分:先进结构钢材与轻质合金 本章聚焦于对建筑和桥梁结构至关重要的金属材料。首先,对高强度、低合金钢材的冶金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特别是探讨了热机械控制过程(TMCP)对钢材晶粒细化和力学性能提升的作用。详细阐述了耐候钢(Corten Steel)的锈层形成机理及其长期防护性能的评估方法。在轻质合金方面,深入剖析了铝合金和镁合金在幕墙系统、预制构件和特殊结构中的应用,分析了这些材料在焊接、连接和防腐蚀处理方面的工程挑战。此外,书中还包括了对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中界面剪力连接件的设计理论、疲劳性能评估标准,以及在极端载荷(如地震和强风)作用下,金属结构件的塑性耗能机制研究。 第三部分:木结构工程与生物基复合材料 面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工程木材。详细介绍了正交胶合木(CLT)的制造工艺、层间胶合强度测试方法以及其在多层建筑中的结构应用。探讨了工程木材的尺寸稳定性、防火性能的提升策略(如表面炭化保护层),以及防腐防虫处理技术的改进。同时,本书也对新型生物基复合材料,如竹材复合材料和农业废弃物为基体的结构板材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初步的性能对比分析,旨在指导设计者在结构设计中合理选用可再生材料。 第四部分:功能性高分子与防水材料 高分子材料在建筑围护结构和基础设施防护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章系统介绍了高性能防水卷材(如TPO、PVC、APP改性沥青)的分子结构与耐候性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了屋面系统的防水设计、热老化机制及延伸率的长期衰减规律。此外,书中还详述了地质土工合成材料(Geosynthetics),如土工格栅、土工布在边坡稳定、路基增强和垃圾填埋场防渗体系中的应用规范,以及这些材料在不同酸碱度土壤环境中的化学稳定性测试方法。 第五部分:地基处理与岩土工程材料 本部分侧重于对基础工程的材料科学。详细讨论了水泥土搅拌桩的固结机理、最优配合比设计,以及在软土地基加固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对注浆材料的流动性、扩散范围和早期强度进行了深入的力学和化学分析,特别是针对快速固化和低渗透性地层的特殊浆液配方。岩石力学方面,本书区分了不同岩体结构下的单轴抗压强度测试方法,并引入了岩石质量指标(RQD)与工程地质评价体系的最新修订标准,为深基坑和隧道工程的围岩支护设计提供材料支撑。 第六部分:工程计量与质量控制标准概览 最后一部分从工程管理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将材料性能转化为可量化的工程质量。本章简要概述了国际上主流的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方法标准(如ASTM、EN等)的关键差异点,并侧重于对现场取样、试样制作和实验室检测过程中的系统误差控制。内容包括:混凝土强度评级的统计学基础、钢筋无损检测(NDT)技术的适用性分析,以及工程材料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估(LCA)的基本框架,为材料的可持续性选择提供决策工具。 本书的特点在于其跨学科的广度和材料性能分析的深度,它不仅仅是一本标准汇编,更是一部关于现代工程结构材料“如何工作”以及“如何做得更好”的综合性技术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更在于它所承载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它成功地将分散在各个官方发布渠道的标准集中整合,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框架。这使得我们能够在一个宏观的视角下理解各个防护装备标准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制约关系,而非仅仅停留在孤立条款的理解上。对于新入行的同事进行系统培训时,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门教材,它提供的不仅是“是什么”,更有“为什么”的逻辑线索。这种系统化的编纂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团队整体的技术素养和标准化作业水平。

评分

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是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我注意到其中收录了大量最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于我们行业内经常需要跟进法规更新的技术人员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很多之前因为标准更新而需要重新采购或修订内部文件的环节,现在都因为有了这本书作为权威参考而变得简单快捷。更难得的是,它不仅仅是标准的简单罗列,部分章节后面还附带了对标准修订背景的简要说明或者应用案例的指导性文字,这让抽象的技术条文变得更加具体可操作。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行业导师在身边随时提供建议。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硬壳封面配上精致的烫金字体,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专业书籍。纸张的选择也很到位,厚实且具有一定的韧性,翻阅起来手感舒适,不易损坏。对于经常需要查阅标准的用户来说,这种耐用的装帧绝对是一个加分项。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虽然主题是技术性的标准汇编,但整体视觉效果却并不枯燥,反而透露出一种严谨和权威感,让人对内部内容的专业性充满信心。从包装到内页排版,都体现了出版方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点对于我们这类需要频繁使用工具书的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体验。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校对工作做得极其到位,我细致地检查了几个关键的技术参数章节,都没有发现明显的印刷错误或文字转录的失误。要知道,对于这种汇集了大量数字和专业术语的文献来说,一个微小的符号错误都可能导致实际操作中的巨大偏差。这种近乎完美的准确性,为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心理安全感,让我们在执行高风险任务时可以完全信赖书中的信息。这种对准确性的执着,反映了出版方对专业读者的尊重,也为这套汇编赢得了极高的信誉度,是真正值得信赖的专业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内容组织层次分明,让人在浩瀚的标准条文中快速定位所需信息。章节的划分非常合理,从基础的术语定义到具体的性能测试要求,再到应用指导,循序渐进,非常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关键条款的标注和引用,使用了不同的字体或加粗处理,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我过去查找相关标准时常常需要在不同的小册子间来回翻找,效率低下,但有了这本汇编,所有内容都集中在一起,检索起来如同流水般顺畅。这种清晰的结构设计,无疑是技术手册的典范,体现了编者深厚的行业经验和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