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子工厂化学品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781-2012)》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7>的通知(第二批)》建标[2007]126号文的要求,由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子工厂化学品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781-2012)》在编制过程中,根据我国集成电路工厂、平板显示器件工厂和太阳能电池工厂的设计、建造和运行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工厂目前的现状,对国外工程公司也进行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与个人意见,并反复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子工厂化学品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781-2012)》共分7章,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缩略语,化学品供应系统,化学品回收系统,化学品监控及安全系统,相关专业设计,工程施工及验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子工厂化学品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781-2012)》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1 . 总则
2 . 术语、缩略语
2.1 术语
2.2 缩略语
3 化学品供应系统
3.1 一般规定
3.2 化学品供应设备
3.3 化学品供应管道系统
3.4 设备与管道材质
3.5 管道标识
4 化学品回收系统
4.1 一般规定
4.2 化学品回收设备
4.3 化学品回收管道
5 化学品监控及安全系统
5.1 一般规定
5.2 监控与安全设备
5.3 监控与安全系统
6 相关专业设计
6.1 建筑结构
6.2 电气与仪表控制
6.3 给水排水及消防
6.4 通风与空气调节
7 工程施工及验收
7.1 一般规定
7.2 设备、材料进场验收
7.3 设备安装
7.4 化学品供应管道安装
7.5 双层管道的施工安装
7.6 酸碱类化学品管道内管焊接安装
7.7 溶剂化学品管道安装
7.8 废液管道施工
7.9 管道设备标识
7.10 管路与系统检测
7.11 改建工程的施工
7.12 工程验收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从一个对行业发展有兴趣的旁观者角度来看,这本规范无疑是行业成熟度的体现。它清晰地界定了不同层级操作者应承担的职责范围,这在避免责任推诿、确保操作规范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作为一本面向未来的技术规范,我感觉它在与新兴技术融合方面略显保守。例如,在数字化、智能化监控方面的内容着墨不多。在如今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如何利用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控化学品状态,以及如何利用AI算法提前预测设备故障或泄漏风险的指导性建议。这本书更多地依赖于传统的、基于人工巡检和定期报告的安全管理模式。这当然是可靠的基石,但如果能多一点对“工业4.0”时代下化学品安全管理新范式的引导,我想它对行业前沿的推动力会更强。它像一位功力深厚的老师傅,手把手教你传统工艺的精髓,但对于新一代的数字工具应用,则着墨不多。
评分这本册子入手时的第一感觉,嗯,挺扎实的,纸张的质感比起一些平装书要硬朗不少,揣在手里就感觉它不是那种随便翻翻就丢掉的玩意儿。打开一看,嚯,密密麻麻的条文和图表,看得人眼花缭乱。我原本是想找点关于现代工厂环境管理的新思路,毕竟现在对安全和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苛了。结果发现这本规范更像是给工程师们备的“施工手册”,每一个步骤、每一种物质的处理都有明确的编号和参数要求。说实话,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背景的管理者来说,初读时门槛有点高,很多化学术语和工程缩写需要不断查阅和理解。它不是一本读起来轻松愉快的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拿着放大镜,对照实际操作去啃的工具书。内容上,它似乎非常注重“系统工程”的整体性,从源头设计到末端处置,都有详细的流程图和责任划分,这倒是挺让人放心的,体现了国家标准的严谨性。但同时,也感觉它在描述具体应用场景时略显刻板,缺乏一些灵活变通的案例分析,或许这也是标准化的必然取舍吧。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学习和消化的专业文献,绝非茶余饭后的消遣之选。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坦白讲,对于初次接触此类规范的人来说,是有点挑战性的。它采用了一种层层递进,但内部结构又相对独立的方式组织内容。章节之间虽然逻辑关联明确,但跳转阅读时,你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回到特定的定义和前置条件中去。我尝试着跳到关于废液处理的某一章节去寻找特定问题的答案,结果发现,要真正理解那个处理流程,我必须先去回顾前面关于化学品入库、储存、使用环节的规范。这种高度的相互依赖性,一方面确保了整个流程的闭环管理,但另一方面,也使得非系统性阅读的效率大打折扣。我本期望能找到一个快速查询的索引或者更清晰的流程图索引,方便我针对突发事件快速定位解决方案。这本书更像是要求你从头到尾,像学习一门新学科那样去系统学习,而不是一本“即查即用”的工具书。对于时间宝贵的现场管理人员来说,这可能是一个需要克服的习惯性障碍。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那种带着时代烙印的、浓厚的官方语体风格给“震慑”住了。那种措辞,严谨到几乎不带一丝感情色彩,每个词都像是经过精密计算后才摆放上去的,生怕哪个字用错会引发严重的后果。我原本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未来电子制造业绿色化学趋势的探讨,比如新型无毒溶剂的研发前景,或者循环经济在化学品管理中的前沿应用。然而,这本书似乎更聚焦于“如何合规地、安全地处理已有的、已确定的危险源”。比如,关于通风系统的设计标准,它给出的参数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让人不得不佩服编制者的细致入微。但这种细致在实际阅读中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障碍——信息密度太大,而且缺乏足够的图示辅助来形象化这些复杂的流程。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完成一个复杂的数学证明题,每一步都需要严格遵循既定的公理和定理。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预见性”安全管理的探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如何处理已发生的风险”的层面。这可能是我个人偏好,我更喜欢带有前瞻性和创新思维的行业指导,而不是一本专注于基础框架构建的规范。
评分阅读完关于应急响应和事故报告的部分后,我深感这套规范的执行力度是极强的。它详细规定了从发现异常到上报、处理、再到复盘的每一个时间节点和所需文件格式,几乎不留给操作者任何自由发挥的空间。这种“零容错”的设计哲学,在生命安全和环境保护面前是绝对必要的。不过,这种极端严苛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阅读体验上的“冷感”。它更多地是在陈述“必须做什么”,而非“如何更好地做”。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同行间的最佳实践案例分享,比如某个工厂是如何通过优化流程,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实现了成本的降低或效率的提升。这些“软性”信息,往往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规范背后的深层逻辑,并激发他们在现有框架内进行创新的动力。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禁令集”,明确了红线在哪里,但对于如何才能在红线内跳出更漂亮的舞蹈,则没有提供太多启发性的论述。它是一份坚实的底线保障,但离激发创新灵感还有一段距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