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1年修订-20)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1年修订-2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中国标准
  • 2011年修订
  • 工业标准
  • 建筑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
  • 质量
  • 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694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171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0
字数:106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1年修订-20)》是一本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1年修订-20)》收入我国每年正式发布的全部国家标准。

内页插图

目录

GB/T 24589.3-2011 财经信息技术 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 第3部分:总预算会计
GB/T 24589.4-2011 财经信息技术 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 第4部分:商业银行
GB/T 24795.2-2011 商用车车桥旋转轴唇形密封圈 第2部分:性能试验方法
GB/T 25123.3-2011 电力牵引 轨道机车车辆和公路车辆用旋转电机 第3部分:用损耗总和法确定变流器供电的交流电动机的总损耗
GB/Z 25320.6-2011 电力系统管理及其信息交换 数据和通信安全 第6部分:IEC 61850的安全
GB 25571-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活性白土
GB/T 25753.3-2011 真空技术 罗茨真空泵性能测量方法 第3部分:溢流阀压差的测量
GB/T 26124-2011 临床化学体外诊断试剂(盒)
图书简介 书名:《世界经济发展史纲要》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部系统、深入、具有前瞻性的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的宏大叙事。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经济数据,而是致力于剖析驱动全球经济格局演变的深层逻辑、关键转折点以及不同文明体之间的互动张力。全书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力求在宏观把握时代脉搏的同时,不失对微观机制的精细刻画。 第一编:古典经济秩序的奠基与瓦解(公元前500年—18世纪末) 本编聚焦于早期人类社会中财富的生产、分配与交换模式的演变。内容始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的农业革命对剩余产品的初步积累,随后深入探讨古希腊城邦的商业贸易网络和罗马帝国对地中海经济的整合。重点分析了中世纪欧洲庄园经济的自给自足性与伊斯兰黄金时代在商业、金融技术上的创新贡献。 随后,本编详细梳理了地理大发现(Age of Exploration)对全球经济联系的根本性重塑。这一时期的分析着重于“价格革命”如何将美洲的贵金属输入欧洲,催生了早期的商业资本主义。我们探讨了重商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对国家财富积累的指导意义,并剖析了早期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和殖民体系对全球生产要素分配造成的不平等基础。在收尾部分,本编将视角转向18世纪英国,系统阐述了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如专利法)与劳动力市场变革如何共同酝酿出工业革命的先决条件。 第二编:工业革命的浪潮与全球资本主义的勃兴(19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本编是全书的核心篇章之一,详细描绘了以蒸汽机和工厂制度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如何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结构。我们不仅关注英国的率先转型,还对比分析了德国、美国、日本等后发国家在后发优势与制度追赶策略上的差异化路径。 内容深度剖析了19世纪盛行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说,包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理论贡献,以及这些理论如何指导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特别是金本位制度的建立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行机制。本编对帝国主义时代的经济动因进行了深入考察,阐述了对原材料和海外市场的争夺如何成为列强之间结构性矛盾加剧的重要推手。通过对铁路、电报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分析,展示了技术如何加速了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同时也埋下了全球体系失衡的伏笔。 第三编:两次世界大战与经济体系的破碎(1914年—1945年) 本编着重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秩序造成的毁灭性冲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时经济的扩张与战后的巨额赔款、债务体系,如何导致了战后欧洲经济的长期萧条。随后,本编详细剖析了1929年“大萧条”的全球传导机制,探讨了各国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如提高关税)如何恶化了危机。 重点分析了凯恩斯主义思想的兴起,及其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同时,本编也批判性地审视了法西斯国家和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并对比了不同意识形态在应对经济危机时的实践效果。1945年的世界经济格局,在战争的废墟之上,孕育了全新的国际合作与治理的构想。 第四编: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冷战下的双轨发展(1945年—1989年) 本编系统介绍了二战后建立的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和关贸总协定(GATT)为核心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分析了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如何确立,以及这一体系如何支撑了战后西方世界的长期繁荣(“黄金三十年”)。 同时,本书并未忽视非西方世界的经验。我们详尽分析了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ES,如亚洲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战略及其成功要素。在冷战背景下,本编对比了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在经济发展模式、技术路线和贸易往来上的根本差异。对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石油危机以及滞胀现象的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五编:全球化浪潮的深化与21世纪的挑战(1990年至今) 本编聚焦于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的时代。分析了信息技术革命(IT Revolution)如何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布局。本编详细研究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印度等)的融入如何重塑了全球的生产力版图和贸易流向。 内容涵盖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建立及其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作用与面临的困境。对金融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系统性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强调了金融监管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性的重要性。 最后,本编展望了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重大结构性挑战:全球化逆流与保护主义的抬头、气候变化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约束、日益加剧的贫富差距、以及数字经济时代的监管难题和地缘政治冲突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短期的经济波动,理解这些复杂力量如何共同塑造着人类经济的未来走向。 本书特点: 1. 跨学科视角: 融合经济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理论,力求提供全面理解。 2. 全球视野: 不局限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亚洲、拉美和非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经验给予充分关注。 3. 史论结合: 理论阐述紧密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增强可读性与说服力。 4. 清晰的框架: 结构严谨,逻辑递进,便于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系统学习。 适合读者群: 经济学、历史学、国际关系学专业学生,政府部门、跨国企业管理人员,以及所有关注全球经济演变规律的社会大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采用了一种比较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显得很专业。拿到手里分量十足,纸张质量摸起来也挺厚实,一看就是长期使用的耐用品。我之前一直在寻找一套能系统梳理历年国家标准变更情况的参考书,特别是涉及到特定年份修订版本汇编的,这套书的标题——《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1年修订-20)》——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但翻开目录后,发现其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将不同类别的标准按照国标体系进行了划分,便于查找。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个条文,但从初步的浏览来看,它的索引系统做得非常人性化,对于需要快速定位特定标准的工程师或者研究人员来说,无疑能节省大量时间。我期待着能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利用它来核对一些关键的技术参数和规范要求,确保我们项目符合最新的国家导向。整体感觉,它更像是一个信息宝库,而不是简单的标准堆砌。

评分

说实话,初次翻阅这本书时,我有点被其信息密度给“震慑”住了。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细致入微的图表,让人立刻意识到这不是可以随意翻阅的休闲读物,而是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去啃食的硬核资料。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关键术语的解释非常精准和详尽,这对于跨领域合作的项目尤其重要,能有效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的错误。比如,在涉及到环境监测和材料测试的那几章,可以看到大量引用了国际标准的相关对比和衔接说明,这表明编纂团队在整合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对标工作,体现了国家标准日益国际化的趋势。我特别欣赏它在附录部分加入的历次修订对比摘要,尽管内容本身可能略显晦涩,但这种对比展示极大地帮助我们理解标准演进的脉络,对于进行长期技术规划和风险评估至关重要。这种深度和广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汇编”二字,它更像是一部行业标准的“活化石”。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在保持专业度的同时,也兼顾了易读性。虽然信息量巨大,但其字体选择和行距的控制,使得即便是长篇幅的条文,也不会让人产生阅读障碍。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它的内容组织并非简单地将历年的标准文件堆砌在一起,而是经过了编纂者有意识的逻辑重构和分类提炼,使得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标准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和参照。这对于需要进行跨行业技术整合的我们来说,极大地提升了效率。我注意到,在某些章节的页眉页脚清晰地标注了标准号和页码,这在紧急查阅时,能有效避免在厚厚一本书中迷失方向。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工具书,不如说是一部国家技术规范的编年史,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稳固的技术基石,让我们能够更自信地向前迈进,因为它代表了当下最权威的共识和要求。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建筑材料领域摸爬滚打的业内人士,我最关心的永远是标准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这本《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1年修订-20)》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严谨性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我随手抽取了一个关于新型复合材料强度的条目进行查验,发现无论是试验方法、判定依据,还是安全限值,描述都非常到位,没有那种模棱两可的官方辞令。这种清晰明确的界定,是避免施工纠纷和产品质量问题的关键。而且,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专业,但其实际使用体验也考虑得很周全,比如,它似乎采用了不易反光的纸张,长时间在强光下阅读眼睛的疲劳感会减轻不少。我希望后续的版本能在关键技术变化点上,增加一些简明的图示说明,以辅助理解那些复杂的数学模型或流程图,那将使这本书对初入行的年轻技术人员更加友好。总而言之,它的专业深度和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对它的可信度给予了高度肯定。

评分

这本书的重量和厚度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权威感”,但更让我感到实用价值的是它对某一特定时间节点的精准捕捉。2011年修订的版本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锚点,对于追溯那些影响了后续十年行业发展的基础规范至关重要。我曾遇到过一个历史遗留项目的技术难题,需要回溯到十年前某个特定的工艺标准,但网络上的零散资料往往版本混乱,难以核实。这本汇编的出现,就像是提供了一个精确的“时间胶囊”,让我可以一次性找到当时官方认可的全部文本。我发现它在某些细分领域的引用文献和溯源注释做得相当到位,这为深入研究标准的制定背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它的内容本身是严肃的,但这种系统性、版本化的整理方式,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学术价值。对于做标准研究和历史技术复盘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