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508 GB 27657-27692)(2011年制定)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508 GB 27657-27692)(2011年制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GB27657
  • GB27692
  • 2011年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
  • 质量
  • 工程
  • 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696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175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3
字数:108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508 GB 27657-27692)(2011年制定)》是一本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508 GB 27657-27692)(2011年制定)》收入我国每年正式发布的全部国家标准。

内页插图

目录

GB/T 27657-2011 树莓
GB/T 27658-2011 蓝莓
GB/T 27659-2011 无籽西瓜分等分级
GB/T 27660-2011 光学传递函数 用于办公复印机用镜头
GB/T 27661-2011 激光棒单程损耗系数的测量方法
GB/T 27662-2011 激光光束指向和位置稳定性测试方法
GB/T 27663-2011 全站仪
GB/T 27664.1-2011 无损检测 超声检测设备的性能与检验 第1部分:仪器
GB/T 27664.2-2011 无损检测 超声检测设备的性能与检验 第2部分:探头
GB/T 27665-2011 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棒激光性能测量方法
GB/T 27666-2011 制造用激光器光束质量的评价和测试方法
GB/T 27667-2011 光学系统像质评价 畸变的测定
GB/T 27668.1-2011 显微术术语 第1部分:光学显微术
GB/T 27669-2011 无损检测 超声检测 超声检测仪电性能评定
GB/T 27670-2011 车辆热交换器用复合铝合金焊管
GB/T 27671-2011 导电用铜型材
GB/T 27672-2011 焊割用铜及铜合金无缝管
GB/T 27673-2011 硫化铜、铅、锌和镍精矿 散装干物料质量损失的测定
GB/T 27674-2011 硫化铜、铅和锌精矿 试样中湿存水分的测定 重量法
GB/T 27675-2011 铝及铝合金复合板、带、箔材牌号表示方法
GB/T 27676-2011 铝及铝合金管形导体
GB/T 27677-2011 铝中间合金
GB/T 27678-2011 湿法炼锌企业废水循环利用技术规范
GB/T 27679-2011 铜、铅、锌和镍精矿 检查取样精密度的实验方法
GB/T 27680-2011 铜、铅、锌和镍精矿 检查取样误差的实验方法
GB/T 27681-2011 铜及铜合金熔铸冷却水零排放和循环利用规范
GB/T 27682-2011 铜渣精矿
GB/T 27683-2011 易切削铜合金切削废屑回收规范
GB/T 27684-2011 钛及钛合金无缝和焊接管件
GB/T 27685-2011 便携式铝合金梯
GB/T 27686-2011 电子废弃物中金属废料废件
GB/T 27687-2011 钼及钼合金废料
GB/T 27688-2011 铌及铌合金废料
GB/T 27689-2011 无动力类游乐设施 儿童滑梯
GB/T 27690-2011 砂浆和混凝土用硅灰
GB/T 27691-2011 钢帘线用盘条
GB/T 27692-2011 高炉用酸性铁球团矿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1999年版)》简介 本书收录标准范围: 本汇编精选了1999年间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及相关部委(局)正式批准发布的,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中国国家标准(GB/T、GB)。重点收录了涵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多个重要领域的标准规范,旨在为科研、生产、检验、贸易及管理等各个环节提供权威、统一的技术依据。 收录标准的时间跨度与重要性: 本汇编覆盖了1999年全年的标准发布情况,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深入推进的关键阶段。国家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的提升、市场秩序的规范以及国际贸易的接轨。因此,本汇编所辑录的标准,是反映当时中国在工业、农业、卫生、环保、信息技术等多个前沿领域技术水平和管理要求的核心文件集。 主要收录领域与内容纲要: 本书内容极其庞杂,覆盖面广,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关键板块: 一、 基础标准与计量 计量基础与单位: 收录了关于法定计量单位的最新应用规范,以及在检验检测中确保数据一致性的基础计量标准。 标准化工作导则: 涉及标准的起草、修订、批准、发布及信息分类管理的程序性规范,是理解和运用国家标准体系的基石。 二、 工业产品质量与安全标准(重点收录部分) 机械与材料工程: 涵盖了钢铁、有色金属、非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及试验方法的国家标准。包括各种结构件、零部件的公差配合、表面粗糙度等通用技术要求。例如,涉及特定强度等级钢材的力学性能标准,以及机械连接件的通用规范。 化工与石油产品: 包含了基础化学原料、合成材料(如塑料、橡胶)的质量指标、纯度要求和检测方法。例如,特定有机溶剂的规格要求和气体燃料的组分分析标准。 轻工与纺织: 涉及服装、鞋类、皮革制品的材料成分、物理牢度(如耐磨性、色牢度)以及甲醛含量等涉及人体健康的指标控制标准。例如,特定纤维混纺面料的术语和测试规范。 电子电器产品: 涵盖了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的安全要求、能效等级和电磁兼容性(EMC)标准。例如,关于电源适配器的基本安全要求和抗干扰能力的测试规范。 三、 农业、食品与卫生标准 食品安全与卫生: 这是本汇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收录了当时针对各类食品(粮食、肉制品、乳制品、饮料等)的卫生要求、添加剂使用范围及最大残留量标准。同时,也包括了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卫生操作规范。 农药与化肥: 涉及农用化学品的有效成分含量标准、助剂要求及对环境影响的初步评估指标。 医疗器械与生物制品: 针对部分基础医疗器械的性能要求、灭菌方法和标签标识的要求,体现了对医疗卫生领域的规范化管理。 四、 环境保护与能源标准 水质与大气排放: 详细规定了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以及各类工业废气(SO2、NOx等)的排放限值标准,是当时控制污染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收录了水质和空气质量的监测采样及分析方法。 能源效率与能耗: 针对部分耗能设备(如电机、锅炉)的初步能效分级标准和测试方法,引导产业向节能方向发展。 五、 信息技术与服务标准 中文信息处理: 涵盖了汉字编码、字符集等方面,对于当时计算机系统和电子政务的推广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例如,特定的汉字内码标准或字符集映射规范。 服务业规范: 部分针对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如铁路运输的某些技术规范)的服务质量指标和操作流程标准。 本书的特点与价值: 1. 历史参考性强: 作为特定年份的官方标准汇总,它精确地记录了1999年中国在技术和管理上所达到的规范水平,是研究中国标准化发展史、产业技术演进的珍贵一手资料。 2. 适用性广泛: 汇编中的许多基础通用标准(如材料性能、检测方法)在后续标准修订中仍具有参考价值或被直接引用。 3. 体系化展示: 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标准集中成册,便于用户系统地查询和对比不同领域之间的技术衔接与要求。 编纂说明: 本汇编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发布的顺序和编号体系进行整理,并附有详细的标准分类索引和标准编号检索表,确保用户能够快速定位所需的技术规范。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标准具有时效性,读者在使用时,应结合后续颁布的修订版或替代标准进行交叉验证。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初次接触这套标准集,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得花多大力气才能把这些散落在各个角落的规范统一起来啊?里面的内容编排逻辑性极强,那种从宏观框架到微观执行的层层递进,读起来有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我尤其欣赏它在术语定义上的清晰度,很多以前在不同行业间容易混淆的概念,在这里得到了最权威的界定。这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用最简洁的语言,为初学者扫清了所有前进路上的概念障碍。我不是说它读起来轻松愉快,毕竟涉及到大量技术细节,但正是这份“不易读”,才凸显了其深厚的内涵。每当遇到一个模糊不清的技术问题,习惯性地翻到索引,总能找到一个对应的章节,然后醍醐灌顶。这套书的装帧和字体选择也颇为考究,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相对较轻,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体验上也下了功夫。

评分

坦白讲,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我可能永远不会去主动接触这样一套“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但真正沉浸其中后,我发现它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美”——那是秩序与逻辑的美。每一个GB编号背后的逻辑链条都异常清晰,像是一张精密设计的电路图,告诉你电流(信息或物料)应该如何流向最有效率的终点。我试着去追踪其中一个标准从草案到最终发布的历史沿革(尽管书中没有直接描述),可以想象背后是无数次会议、无数次的争论和无数次的妥协才凝结成这几页纸的文字。这种对集体智慧的敬畏感,是你在阅读任何学术论文时都难以获得的。它更像是一份“社会契约”,要求所有参与者遵守同一套游戏规则,确保整体社会的平稳运行。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具有一种震慑力,但真正让人感到震撼的,是其内容的一致性和完备性。它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操作系统内核,所有的上层应用(具体行业指南)都必须基于此内核运行。我注意到,在不同类别的标准之间,存在着巧妙的互相引用和衔接,这确保了整个国家标准体系的内聚力,避免了标准间的“打架”现象。这种体系化的构建能力,体现了极高的管理水平。对于一个需要跨领域合作的项目经理来说,这本汇编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无歧义的沟通平台。当你和来自完全不同专业背景的同事讨论问题时,只要大家都遵循这套标准,沟通成本会直线下降。它就像是一本“万能翻译器”,将专业术语转化为人人都能理解的操作语言。

评分

这部宏大的标准汇编,虽然名字听起来有些刻板,但翻开后,那种扑面而来的权威感和条理性,实在让人肃然起敬。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质量控制和体系运行的章节,感觉像是获得了一本武林秘籍,每一个条款都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丝毫没有模糊地带。特别是涉及到安全规范的那一部分,阅读体验简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真正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公共福祉的深切关怀。我尝试将其中一些流程图应用到我日常管理的小项目上,效果立竿见影,那些过去难以解决的灰色地带,瞬间被这套标准的光芒照亮。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其纸张本身的重量,它代表了一种经过千锤百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每一个相关从业者案头必备的“定海神针”。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不得不佩服起草者的严谨态度。

评分

我一直认为,标准就是行业的心跳频率,它决定了整个产业链运转的速度和健康状况。而这本汇编,无疑是目前为止最强劲、最稳定的一组心跳数据。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涉及到新材料和新兴工艺的规范部分,它们紧跟时代步伐,并没有停留在旧有的框架内。阅读这些新制定的标准,能清晰地感受到国家对未来产业导向的战略布局。这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么做”,更是在“指引我们往哪里去”。比如在某一特定制造环节的能耗控制要求,标准制定得极具前瞻性,迫使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升级,这是一种良性的、强制性的创新驱动力。对我个人而言,掌握这些前沿标准,意味着站在了行业理解的最前沿,能为后续的研发方向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