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水利统计年鉴

2012中国水利统计年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编
图书标签:
  • 水利
  • 统计
  • 年鉴
  • 中国
  • 2012
  • 数据
  • 行业
  • 政府
  • 经济
  • 参考
  • 资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97875170049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19916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2中国水利统计年鉴》鉴正文内容分为9个篇章,即:江河湖泊及水资源、江河治理、农业灌溉、供用水、水土保持、水利建设投资、农村水电、水文站网、从业人员情况。为方便读者使用,各篇章前均设有简要说明,概述本篇章的主要内容、数据来源、统计范围、统计方法以及历史变动情况。篇末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本年鉴的全国性统计数据,如未作特殊说明均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

目录

编者说明
简要说明
1 江河湖泊及水资源
Brief Introduction
1.1 中国主要河流水系表
Water System of Major Rivers in China
1.2 七大江河基本情况
Basic Conditions of Seven Major Rivers
1.3 主要江河年径流量
Annual Runoff of Major Rivers
1.4 河流流域面积
Drainage Area of Rivers
1.5 内陆水域面积
Inland Water Area
1.6 全国主要湖泊
Main Lakes in China
1.7 湖泊面积
Area of Lakes
1.8 各地区湖泊面积和贮水量
Area and Storage of Lakes by Regions
1.9 海区海域及渔场面积
Sea Area and Areas of Fishing Ground
1.10民族自治地方自然资源
Natural Resources in Ethnic Minority Autonomous Regions
1.11 2011年自然状况及水资源
Natural Conditions and Water Resources in 2011
1.12 2011年各地区降水量与2010年和常年值比较
Comparison of Precipitation of 2011 with 2010 and Normal Year by Regions
1.13 2011年各水资源一级区降水量与2010年和常年值比较
Comparison of Precipitation of2011 with 2010 and Normal Year in Grade.I Water Resources Regions
1.14 2011年主要城市降水量
Monthly Precipitation of Major Cities in 2011
1.15 各流域片年平均降水量、径流量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of River Basin
1.16 历年水资源量
Water Resources by Years
1.17 多年平均水资源量(按地区分)
Mean Annual Water Resources(by Regions)
1.18 2011年水资源量(按地区分)
Water Resources in 2011(by Regions)
1.19 2011年水资源量(按水资源分区分)
Water Resources in 2011(by Water Resources Regions)
1.20 2011年河流水质状况(按水资源分区分)
Water Quality of Rivers of 2011(by Water Resources Regions)
1.21 2011年全国重点湖泊水质及富营养化状况
Water Quality and Eutrophication Condition of Lakes of 2011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Explanatory Notes of Main Statistical Indicators
2 江河治理
3 农业灌溉
4 供用水
5 水土保持
6 水利建设投资
7 农村水电
8 水文站网
9 从业人员情况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不包含《2012中国水利统计年鉴》内容的图书简介,侧重于详细描述其自身的内容,力求自然流畅,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中华文明探源与区域发展:黄河流域史前聚落的形态、技术与社会结构》 导言:文明之河的千年回响 本书并非一部宏观的统计汇编,而是深入聚焦于中国文明摇篮——黄河流域特定历史时期(主要集中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早期)的微观社会组织与物质文化研究。我们试图通过对一系列重要考古遗址出土资料的精细分析,重建彼时人类的生存图景、技术演进路径及其社会结构的复杂化过程。全书以“探源”为核心关切,旨在为理解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提供坚实的考古学证据与深入的理论探讨。 第一部分:研究基石——史前聚落的地理与时空框架 本部分奠定了研究的地理范围和时间序列,清晰界定了研究对象——黄河流域(重点覆盖中原、关中及晋南地区)的代表性史前至早期国家形态聚落群。 第一章:研究区域的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适应 详细阐述了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间黄河流域的气候波动、河流改道和植被更迭如何影响了人类的迁徙、定居模式和农业策略。通过对孢粉学、植硅体分析的引入,揭示了农业的地域适应性,如粟、黍的种植区位与水稻的边缘分布。 第二章:考古学文化的时间序列与断代标准 系统梳理了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以及二里头文化等关键阶段的年代学框架。重点讨论了碳十四测年数据的校正、陶器类型学的区域分期,并提出了基于聚落形态演变的社会发展阶段划分标准,强调了“前国家”社会向国家形态过渡的连续性。 第二部分:聚落的物质生活与技术革新 本部分聚焦于考古遗址中实物资料的分析,侧重于聚落内部的经济活动和技术水平的飞跃。 第三章:早期农业的复杂化:种植、畜牧与食物获取 深入分析了特定遗址中出土的大量农作物遗存,对比了不同聚落间在食物资源获取策略上的差异。详细描述了家畜(猪、狗、牛羊)的驯化程度、屠宰模式及对聚落生态的影响。特别关注了食物储藏设施(窖穴)的布局与功能,反映了剩余产品的管理能力。 第四章:石器与制陶工艺的范式转移 系统展示了从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过渡的精细化过程,特别是农具(如石铲、石镰)的形制演变及其效率提升。在制陶方面,本书着重分析了黑陶、灰陶、彩陶等不同类型陶器的制作工艺(轮制技术的发展、烧制温度的控制),并结合陶器纹饰的符号学意义,探讨其社会功能的复杂化。 第五章:营建技术与空间组织:从半地穴到规整宫殿 通过对墓葬结构、居室基址和防御工事(如夯土墙、壕沟)的测绘和分析,重建了史前聚落的物理空间布局。重点剖析了大型公共建筑(如大型房址、广场)的出现,论证了社会劳动力组织化的程度如何通过建筑尺度得以体现。对不同类型聚落(小聚落、中心聚落)的面积、人口密度和内部功能区划进行了量化比较。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与文化认同 这是本书理论色彩最浓厚的章节,旨在通过物质遗存解读社会权力结构和早期社会认同的形成。 第六章:墓葬分化与社会阶层:早期不平等的研究 本书核心章节之一。通过对数千座墓葬的发掘资料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量化了随葬品的种类、数量、组合复杂性与墓葬形制、规模之间的相关性。重点讨论了权力集中的早期证据,如特定玉器(如玉琮、玉璧)或青铜器(在二里头阶段)的专有化现象,并提出了衡量早期社会阶层分化的指标体系。 第七章:礼仪、符号与早期宗教信仰 探讨了陶器、玉器上的抽象刻画符号与早期文字萌芽的关系。通过对祭祀遗迹(如祭祀坑、地层中的动物骨骼集中堆积)的解读,重构了早期人群对自然界和祖先的认知模式。特殊器物的出土地层学位置,揭示了礼仪活动在维护社会等级中的关键作用。 第八章:聚落间的互动、冲突与区域整合 考察了聚落防御体系(壕沟系统、高台建筑)的普遍性与差异性。通过对不同区域陶器风格的“传播链”分析,研究了区域间贸易网络和文化影响力的扩散路径。本书认为,黄河流域的早期国家形成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区域内竞争、整合与互动的结果。 结论:黄河文明的早期范式 本书总结了黄河流域史前聚落从分散的小农社会向早期国家形态演进的内在逻辑,强调了技术创新、资源控制与社会组织复杂化三者之间的相互驱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路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为理解全球其他区域的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 本书特色: 数据驱动的微观分析: 大量使用田野考古的原始数据,结合同位素分析、陶器显微结构分析等前沿科技手段。 理论框架的本土化: 避免套用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僵化模式,力图构建符合中国早期社会复杂化进程的解释体系。 图文并茂的阐释: 包含数百幅精细的遗址平面图、器物测绘图和三维重建图,直观展示研究成果。 目标读者: 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早期文明研究的专业人士、研究生,以及对中国早期历史和文明起源感兴趣的公众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体制内的信息公开和数据透明度抱持着一种审慎的乐观态度。能够出版这样一部详尽反映全国水利系统运作状态的工具书,本身就体现了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这本书在我手里的感觉,更像是一套极其精密的仪器读数记录。我并非专业水利人士,我是一名财经记者,关注的是资源稀缺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驱动作用。我更关注的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变化,以及农业、工业、生活用水的比例演进。我曾尝试用一些市场化的报告数据来交叉验证,但往往在细节上对不上号。这本年鉴的优势就在于其官方性和全面覆盖性。它记录了从最基础的河道里程到最复杂的地下水水位监测数据,这种颗粒度是市场报告无法企及的。当我看到某一个干旱省份,在特定年份,为了保障民生用水,农业取水指标被调减了多少百分比时,那种历史的沉重感和政策的艰难抉择,透过冰冷的数字就清晰地传达了过来。它不是在鼓吹什么成就,而是在客观地记录“我们用了多少水,还有多少水,我们是怎么分配的”。

评分

说实话,我一个搞城市规划的,平时接触的更多是交通流量和土地利用的规划图,对于水利这种基础保障性行业,往往是“存在感低但不可或缺”的。这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纯粹是项目需要,需要对一个老工业基地的搬迁改造做环境影响评估,其中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是绕不过去的坎。这本书的排版风格非常务实,几乎没有多余的装饰性图表,就是标准的政府出版物风格,直奔主题。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于“水工建筑物”相关数据的罗列。哪些水坝的库容是多少,年发电量如何,以及最新的闸门调度频次等等,这些信息对于我们评估区域内的防洪安全和供水可靠性至关重要。我记得有一张关于水库淤积率的表格,数据直观地揭示了几个特定年代建设水利设施的工程质量和后期的维护情况。这让我得以在规划报告中,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比如老旧堤坝的加固预算和技术选择。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之下的、决定“能不能做”和“怎么做”的关键技术参数,清晰地摆在了桌面上。对于工程技术人员而言,这比任何理论分析都来得实在。

评分

我是一个业余的历史爱好者,对近现代中国的水患治理史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影响到社会稳定的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背景。这本书虽然本质是统计资料,但当你深入挖掘那些关于防洪标准、堤坝加固次数、以及重大水灾后修复投入的统计项时,它就隐隐约约勾勒出了一幅社会韧性的图景。这本书的风格非常“内敛”,没有花哨的图表来煽动情绪,一切都以数据为王。我注意到,关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比如“每立方米水生产的国民经济产值”这一指标,其变化轨迹,几乎可以侧面印证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成效。如果这个数值在某个时期显著提高,那往往意味着高耗水产业正在被逐步淘汰或技术革新显著。阅读它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储备,因为它不会手把手教你如何解读,而是直接把“原料”递给你。对于那些想真正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水”这一核心要素的复杂性的人来说,这本书是绕不开的、最基础的“矿藏”。它是一部需要被认真对待的、沉甸甸的知识载体。

评分

翻开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结构严谨的档案馆,里面堆满了关于“水”的档案。我更倾向于将它作为一种“定标器”来使用,用来校准我对某一特定年份地区发展水平的认知基准。我之前阅读过一些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学术专著,它们常常用抽象的概念来描绘发展,但当我对照这本书中关于城市供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这些指标时,那些抽象的“进步”立刻就具象化了。比如,一个城市的供水管网漏损率数据,它直接反映了当地市政管理的效率和投入力度。这本书的特点是它的“时间轴”视角。它不是横向罗列当年的所有数据,而是将许多关键指标做成了时间序列的对比,这对于进行趋势分析极为有利。我发现,不同年份间,一些基础指标的增长速度出现了微妙的变化,这往往预示着监管政策的转向或者技术的迭代。对于需要做跨期比较分析的学者来说,这本书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是无可替代的宝贵财富。它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可重复引用的数据源,让人可以放心地在严肃的学术讨论中引用。

评分

这部厚重的工具书,在我案头一放,那股子纸张特有的、略带陈旧的墨香便扑鼻而来,仿佛能嗅到当年数据采集时的辛劳。我本是个对宏观经济数据有着强烈好奇心的研究者,尤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细枝末节情有独钟。拿到它时,我正忙着梳理近十年我国能源消耗与水资源配置之间的耦合关系。坦白讲,我并非水利领域的科班出身,最初翻阅时,那些密密麻麻的表格和复杂的术语差点让我望而却步。但当我深入到那些关于各省市用水总量、万元GDP用水量变化趋势的纵向对比数据时,那种“拨云见日”的清晰感便油然而生。它不像那些热门的行业报告,总是在描绘前景和描绘蓝图,它呈现的是最原始、最未经修饰的“体检报告”。我特别留意了特定年份特定流域的灌溉面积数据,它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份严谨性,对于需要进行计量分析的我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甚至能从这些枯燥的数字中,想象出当年水利部门工作人员顶着烈日,在田间地头记录取水量的场景,这背后,是国家治理体系复杂运作的一个侧影。这本书,与其说是年鉴,不如说是一部凝固了特定时间点上,国家水资源管理肌理的“史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