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拥有70年辉煌历史的超级大国苏联瞬间土崩瓦解,给世界带来巨大的震撼与无尽的思考。
《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穿越时空的迷雾,详细、生动、全面地叙述了苏联解体翻苏共垮台这一震撼世界的历史性事件的全过程,以独特的视角深刻分析了事件的整体内在逻辑,揭示了与其相关联的各种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展现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千百万人民由此所经历的困窘和悲惨后果。
《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所披露的内容,仅就其而言,已麓非其他人物撰写的回忆录所能比拟。
内页插图
目录
中文版前言
序言:真相与后果
第一章 乱自何来
经济:“照着俄罗斯老妈的屁股踹了一脚”
国内政策:“把苏共闹个天翻地覆”
对外政策:西方找到了“可以与之打交道的人”
意识形态:总书记“梦想着要把共产主义埋葬”
民族关系:竟然成了摧毁苏联的攻城槌
苏联解体:审判何时开始
第二章 阿拉木图:不妥当的任命引起严重后果
不妥当的任命
失乐园
复乐园的努力
廓清12月事件的本源
第三章 第比利斯:颠倒黑白的审判
民族主义狂热
恐怖之夜的真相
颠倒黑白的审判
政客得势的代价
第四章 费尔干纳的黑色六月
第五章 巴库:谁是罪人
第六章 雪崩前奏:波罗的海三国
民族主义运动坐大
“萨尤基斯”:从口号到应验
不想听到的回答
悲惨星期日
第七章 后果:仇俄浮出水面
俄罗斯人成了弃儿
铲除俄语
波罗的海三国与东正教
政治犬儒主义
第八章 后果:可耻的审判
政治审讯:政敌
可耻审判:卫国战争老战士
第九章 “独立”乌克兰的怪现状
奔向“独立”
叶利钦的别洛韦日“礼物”
俄语与乌克兰语
第十章 二合一的乌克兰
乌克兰的民族主义分子
同反法西斯人士的纪念碑和坟墓作战
“独立国家须有独立教会”
橙色噩梦
第十一章 苏联:从改革到解体
党内局势
几次决定命运的人民代表大会
“您当时为什么不说服我们?”
第十二章 政权处于弥留时刻
政权危机和政权瘫痪
酒气熏天之夜和雾影迷蒙之晨
夜幕笼罩大地
后记
雷日科夫小传
译后记
精彩书摘
我之所以回忆起这个场景,只是为了展示那些“可诅咒的”日子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环境和心理氛围。没错,上帝要惩罚谁,就一定要先把他变成个丧失理智的人。
尼·伊·雷日科夫在《大国悲剧》里对那些年人民代表大会在事件中所起的负面作用说得很谨慎。作为一名“人民当政机构”的代表,历次代表大会,甚至每一次会议,我都从来没有缺席过,因此有权多说几句:那真是一种魔鬼的智慧啊!它所“创造”出来这个东西,把已经白热化的氛围炒作得更加炽热了。不过,这种白热化氛围当时仅存在于大城市和民族边疆地区,而1989年5-6月间对第一次代表大会所作的两个星期转播,却把仇恨的种子撒遍了每一个角落。“革命者”对此作了精心策划,并有精确分工。不排除大会开幕前一个半月发生的第比利斯事件也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它正好安排在这个时间。否则怎么会这么巧,恰好给肆无忌惮地向联盟政权展开进攻提供炮弹呢?这一来全国都可以看到当局有多么软弱,它正在退让。代表大会开幕前是第比利斯事件,而闭幕之后,就在6月份,又发生了血洗费尔干纳事件。1990年1月,巴库再次出现更恐怖的血腥屠杀。而且,紧随从“人民监狱”里跑出来的自发暴徒之后,维尔纽斯又发生了电视塔挑衅事件,还动用了武器,出了人命。俄罗斯发生的一系列血腥事件难道是偶然吗?如果……谁都知道,血总是越搅越腥的。
代表大会各次会议上出现的野蛮行径简直难以名状。为了让非正义事业取得胜利,不仅要求不讲道德,不知羞耻,还要不顾一切。什么民主!什么文明讨论!那些家伙像划分战斗队似的按地区划分小组,在没有遭遇到任何有效抵抗的情况下,受到初战告捷的鼓舞,在国内外公开的和暗藏的敌人的支持下,经常用打冲锋的办法来抢话筒,对与会代表横加谩骂,而且讲的话常常根本不是冲着人去的,而是冲着电视镜头,更不许别人开口。只要见到谁对他们构成威胁,谁能阻挡他们的那种破坏的杀气,比如像雷日科夫、利加乔夫、罗季奥诺夫上将等,他们就会像一群疯狗似的扑上去,刻意罗织罪名,提供伪证,以最无耻的手段制造事端,布置心理攻势。
而且,所有的一切立刻就会被各地所效仿,并以同样的方式传人政权机关。
最后,政权终于被夺走了,那些人成了俄罗斯的主子。
……
前言/序言
苏联的兴亡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影响至巨的大事件,它直接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大格局。如今,苏联的兴亡史、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及其后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理论工作者研究社会主义前景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对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我们是感到十分惋惜和遗憾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曾经多次陪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等同志赴苏联访问,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等来华访问,我也曾当过翻译。我结交了很多苏联朋友,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随着苏共和苏联的逝去,这些都已成为如烟的往事。因为这层关系,我对苏联解体之谜格外关注,对新解密的苏联档案和有关当事人的回忆和反思格外留心。
雷日科夫是苏联解体前的部长会议主席,亲历了苏联解体的全过程,对彼时的真实景况和内幕有非他人能比的了解和洞悉,雷日科夫的著述因而就多了更深一层的价值和意义。雷日科夫这些年写过不少书,但他对此书特别重视。他说:“这本书我写了十多年。”书的主题是苏联解体——这是对他震撼至烈的人生经历。书中除了叙述苏联发生在1989至1991年的各种重大事件外,更重要的是对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后果的反思。起初作者只是备忘,把一些重要的事件记录下来。可是后来,随着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的后果日益严重,他和整个俄罗斯思想界一样,开始了对一连串重大历史事件前因后果的深入思考。他把所有这些都写进了此书。他说:“我希望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能回答我心灵和理智的呼唤。”
……
历史的岔路口:帝国兴衰的宏大叙事 一部探究人类文明在权力、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交织下的命运沉浮的恢弘史诗。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某一特定国家或特定时期事件的线性回顾,而是一次对宏大历史进程中,权力结构如何演变、意识形态如何塑造社会现实,以及全球体系如何应对内部张力的深刻剖析。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维度,考察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普遍性的历史驱动力。 第一部分:辉煌的基石与内在的裂痕——旧秩序的构建与挑战 本部分着眼于人类历史上那些曾经看似坚不可摧的庞大帝国与统治体系的起源、巩固及其内部固有的矛盾。我们探讨的是,何种政治哲学、经济模式和文化叙事支撑起一个庞大政体的运转,并赋予其合法性。 我们会细致考察不同文明在面对资源分配不均、精英阶层固化等普遍性挑战时的反应。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权力结构,无论其初衷如何高尚,一旦缺乏有效的自我革新机制,僵化便会成为其自我毁灭的序曲。 权力结构的透视: 我们深入分析了中央集权体系在高效调动资源与抑制地方活力之间的悖论。通过对历史案例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决策链条的冗长如何成为抵御突发危机的最大弱点。 意识形态的红利与负债: 探讨了作为社会粘合剂的共同信念体系——无论是宗教信仰、民族主义还是某种“历史必然性”的论断——如何在特定历史阶段凝聚人心,但同时又如何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逐渐异化为限制社会进步的枷锁。 边疆与核心的张力: 帝国疆域的扩张往往是力量的象征,但也是治理成本和文化冲突的温床。本章将审视“核心”如何通过不同的手段(军事威慑、经济依赖、文化同化)来维持对“边疆”的控制,以及这种控制的脆弱性。 第二部分:技术浪潮与全球互联——现代化的双刃剑 进入近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成为颠覆既有秩序的两股核心力量。本部分将聚焦于这些变革对传统权力结构的冲击。 工业化与社会重组: 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更彻底重塑了社会阶层、家庭结构乃至个体对时间的认知。我们将分析不同政体如何应对大规模城市化、工人阶级崛起以及财富高度集中的问题。那些未能及时建立有效社会保障和利益平衡机制的社会,其内部冲突的爆发点被急剧放大。 信息传播与“真相”的稀释: 印刷术到无线电,再到现代网络媒体,信息传递的革命性进步,使得民众的认知能力空前提高,但同时也为虚假信息和煽动性言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温床。我们考察的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政权如何辨识并应对来自不同信息源的挑战,以及“公众舆论”的形成过程如何被系统地操纵或误导。 地缘政治的博弈: 资源短缺、市场争夺和战略通道的控制权,驱动着国家间的竞争。本部分将超越单纯的军事对抗,侧重于经济工具(如关税、金融制裁、技术封锁)如何成为现代冲突的主要载体,以及这些“非对称”冲突如何消耗和削弱强大的国家机器。 第三部分:合法性的消退与制度的僵化——权力衰退的普遍模式 本章旨在提炼出历史中统治精英群体在面对系统性危机时,常犯的几种致命错误。这不是关于谁对谁错的道德审判,而是对组织惰性与路径依赖的客观描述。 精英循环的停滞: 当一个统治集团日益封闭,拒绝新鲜血液和不同视角的进入时,其对复杂现实的理解能力便会急剧下降。我们将剖析“内部清洗”、“派系斗争”以及“忠诚高于能力的选拔机制”如何系统性地掏空一个体系的决策质量。 经济模式的“非对称性”衰退: 许多庞大的经济体在早期创造了惊人的增长奇迹,但随着市场机制的演变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其原有的优势(如对特定资源的垄断或特定的产业结构)反而成为转型的障碍。本节将研究“路径锁定”现象如何导致一个国家在技术和效率上全面落后于新兴的竞争者。 意识形态的自我耗竭: 任何宏大的历史叙事,都需要持续的“胜利”或“可见的进步”来维持其说服力。一旦发展停滞,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就会被民众敏锐地捕捉到。当官方叙事开始要求民众做出越来越多、却看不到回报的牺牲时,其合法性的基础便开始沙化。 结语:面向未来的反思——从历史的碎片中重构秩序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考察历史上那些伟大文明的兴衰沉浮,为当代社会提供一个审视自身挑战的框架。我们探讨的不是哪一个具体政权的结局,而是所有复杂人类组织体在面对内部张力、外部冲击和认知失调时的共同命运曲线。 理解帝国的终结,就是理解人类社会在演进过程中的必然的周期性危机。每一次旧秩序的瓦解,都是新秩序重塑的契机,尽管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动荡与不可预测性。本书试图描绘的,正是在这宏大的历史钟摆运动中,那些永恒不变的权力、人性与制度的教训。它提醒我们,任何文明的成就都不是永恒的,持续的警醒、灵活的适应性以及对自身局限性的清醒认知,才是抵抗衰败的唯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