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冷庐杂识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冷庐杂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陸以湉 著,崔凡芝 校
图书标签:
  • 清史
  • 史料
  • 笔记
  • 冷庐杂识
  • 地方史
  • 民俗
  • 社会生活
  • 文化史
  • 史学
  • 清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17472
版次:1
商品编码:1045563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6
字数:28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冷庐杂识:清代史料笔记》为“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清陆以(1801——1865)撰,共八卷,是作者根据自己读书所得及平昔见闻随笔漫录而成。记载了清代以及清以前文人学者的学行、经历和交游情况;对历代史实和人物,书中也有评述,其中论述兵法的条目较多;也记及作者对经史著作、诗词典故、金石碑文、文字书画、地理沿革、医理药方等的研究和考据成果;另外书中还收录了一些诗词联帖、印文、砚铭、箴言、记述了三吴地区的山水名胜,均可资后人参考。

目录

卷一
尊师重道
博学鸿词
形容失实
破邪论序
潘文恭公
古书
须发早白
何书田
首饰
后稷至文王
四库全书卷册
颜中丞
予台我朕
金布衣
解元连捷
吴*次太守四六
行军之道
吴梁园比部
蠼*
歙葬
周隋
艺林佳话
乌镇
皇膊芝庭诗
石屋烟霞二洞
鸦胆子
罗愿
世说新语里谚
赠僧联
彭文勤公
卑职
崇尚贞节
有美堂后记
骥隙驷隙
八仙岩
印章
徐文长胡稚威
萧何陈平韩信
他日异时
徐霞客游记
张太史联
挝鼓捕盗
唐文粹
……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冷庐杂识》的图书简介,该简介严格遵循您的要求,不包含该书的具体内容,并力求详尽自然。 ---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冷庐杂识》 探赜索隐,钩沉覯往:一部展现清代社会风貌与文人观察的珍贵史料汇编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系列,旨在为研究清代历史、社会风俗、文化艺术及思想演变的研究者与爱好者,提供一批经过严格甄选、系统整理的清人笔记文献。这些笔记,多为当时士绅、官员、学者或民间知识分子基于亲历、耳闻、手抄或博览所得,以随笔、札记、杂录的形式记录下来的珍贵史料。它们如同清代历史的一扇扇侧窗,映照出官方史书难以企及的生动细节与多元面向。 本丛刊收录的篇目,均以其史料价值之高、内容之丰富、反映时代之深刻而著称。它们不仅是研究清代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民俗信仰、学术思潮的直接依据,更蕴含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独特的观察视角与心性体悟。 卷帙浩繁,撷英集萃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的选目标准极为严苛,侧重于那些能够补充正史记载之不足、揭示地方风土人情、捕捉时代变迁细微脉络的文本。这些笔记往往以其散点透视的特点,为宏大的历史叙事提供了必要的微观支撑。它们可能记录了一桩罕见的刑狱案件的审理细节,某省份土地兼并的实际状况,某种民间戏曲的兴衰,或是某位重要人物不为人知的言行逸事。 丛刊的编纂,强调对底本的审慎考订与文本的精准呈现。每一个入选的笔记,都经过了细致的校勘工作,力求还原作者的原始面貌,剔除流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讹误,确保为后学提供最可靠的阅读材料。 洞察时弊,体察风土 清代三百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变动的时期。从康乾盛世的极盛到晚清的内忧外患,社会结构、文化面貌、士人精神都经历了深刻的洗礼。本丛刊所汇集的笔记,正是那个时代最直接的口述历史片段。 通过这些札记,读者可以跨越时空,亲近清代士人的日常生活:他们如何处理复杂的官场关系?对科举制度的得失有何评论?在地方治理中遭遇了哪些基层矛盾?他们对异域文化(如西学东渐的初步影响)的反应如何?以及,在面对天灾人祸、社会动荡时,知识群体的精神世界如何挣扎与调适? 这些笔记中的记录,往往直陈时弊,毫不讳言,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清代社会“活的历史”的关键线索。它们不拘泥于帝王将相的宏图,而是扎根于广袤的民间生活土壤,展现了清代社会肌理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学术价值与阅读体验 本丛刊的出版,旨在促进清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这是一套不可或缺的原始资料库,能够有效拓宽研究领域,深化对特定历史现象的理解。笔记体的特性,使得材料的获取更为便捷,有助于研究者迅速把握某一领域的史料存量与分布。 对于普通历史爱好者而言,本丛刊提供了窥见清代社会全貌的生动路径。那些笔法精妙、记叙生动的片段,往往比正统史书更具可读性与感染力,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感受到历史的真实脉搏。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的每一辑,都代表着对某一特定领域史料的系统性整理与介绍。我们坚信,通过对这些散佚篇章的重新发掘与集中呈现,能够极大地丰富我们对清代历史的认知图景,为构建更为立体、精微的清史图谱添砖加瓦。它不仅是历史的存录,更是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求真务实精神的致敬。 ---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在思想深度上给予了我极大的震撼。它没有停留在对清代历史表面的歌颂或批判,而是深入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的精神内核进行探究。作者对于人性和权力运作的洞察力,穿透了历史的迷雾,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深刻性。尤其是在讨论一些敏感或复杂的社会议题时,作者采取了一种近乎冷静的、多角度的分析,避免了简单化的标签和判断。这种审慎的态度,让我思考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这种历史经验对我们当下社会有何启示。它迫使读者走出舒适区,去面对历史的复杂性、模糊性和多面性,这种智力上的挑战,正是优秀历史著作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部书的文笔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者的叙事功力可见一斑。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娓娓道来,如同在耳边低语,让你身临其境。书中对人物心理和环境氛围的描摹细致入微,即便是最平淡的场景,也因为作者的笔触而变得生动起来。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历史文献的枯燥感,反而像是在听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讲述他的见闻,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的智慧。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往往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侧面。比如,某次宴席上的一道菜肴的摆盘,或是某位官员出行时随从的服饰颜色,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细微之处构成了那个时代的肌理,让人对历史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理解。这种叙事上的高明之处,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享受,仿佛穿越了时空,与书中的人物同悲同喜,感受那段历史的脉搏。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醇厚且富有韵味的,带着一股浓郁的古典气息,但又不像传统古籍那样晦涩难懂。它在保持文言的精炼和典雅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使得文气贯通,节奏得当。阅读时,我常常会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措辞精妙的句子,它们仿佛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玉石,温润而有光泽。这种语言的美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追求用最恰当的文字表达最精准的意涵,这种克制而有力的表达方式,让人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读完后,不仅知识有所增长,连带着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似乎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史料搜集工作简直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像是一场细致入微的考古发掘,将散落在历史角落里的碎片精心拼凑起来,还原出了一幅宏大而又复杂的清代社会图景。那些看似零散的笔记和档案,在作者的梳理下,展现出了惊人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印证的力量。我能感觉到作者在查阅资料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那种对求真务实的执着,贯穿在每一个论断的背后。这不是那种凭空臆测的“历史小说”,而是扎根于坚实文献基础上的深度解读。每当读到一个新的史实被揭示出来时,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作者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世界的秘密通道。对于任何一个对清代历史抱有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严谨可靠的治学态度和方法论的示范。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虽然是以“杂识”为名,内容驳杂,但读起来却感觉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作者似乎很清楚如何引导读者的注意力,从宏观的制度变迁,过渡到微观的社会风俗,再到具体的个人际遇,每部分的衔接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这种编排上的匠心,让原本可能显得庞杂的知识点得到了有效的消化和吸收。我发现自己很容易就能沉浸其中,不用频繁地回头查阅前文,因为作者已经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铺垫得恰到好处。特别是当涉及不同主题的笔记相互参照时,那种知识点串联起来产生的深度和广度,让人不禁拍案叫绝。这说明作者在动笔之前,已经对全部材料进行了高度的内化和重构,最终呈现出的是一个既有学术价值又兼具阅读体验的文本结构,实属不易。

评分

还不错,中华这个系列的都不错。

评分

書局史料筆記系列,很經典。

评分

清代史料笔记:郎潜纪闻初笔 二笔 三笔

评分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唐寅集》收入我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为明代著名文人、书画家。在诗文方面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绘画方面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大家”。《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唐寅集》汇辑传世《唐伯虎集》七种刻本全部作品为前六卷,以六如居士制义及画谱为附集四卷,还从抄本、墨迹、书画文献中补辑得诗文词曲六卷,并附录原集序跋、史传铭赞、轶事、诗文评论、诗文赠答、年表等六卷资料。辑校者周道振先生(1916-2007)是著名的碑帖鉴藏家,《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唐寅集》由他和夫人张月尊女士共同署名,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详尽的唐伯虎集。《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唐寅集》收入我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为明代著名文人、书画家。在诗文方面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绘画方面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大家”。《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评分

四子书集?(一一八)黄滔诗(二八)罢荔枝贡(二九)别赋(二九)

评分

《冷庐杂识》一书的记载,可以做人物传记的补充史料。对历代史实和人物,书中亦有评骘,其中论述兵法的条目较多,间或有精当之处。此外,书中所记作者平生对经史著作、诗词典故、金石碑文、文字书画、地理沿革、医理药方等方面的研究和考据成果,有些也可给人以启发,可供读者参考和采摭。所录诗词联帖,虽然品格各殊,而皆可供人玩味。印文、砚铭、箴言等,亦清逸警练。有关山水名胜的记述,描写了三吴地区优美的景色,别致的林园,可做乡土文献资料。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评述道:"此书丙辰初出时,曾流览一过,虽学识有限,见闻亦隘,而言多切近,小有考据,亦足取资。所载药方,尤裨世用。可与梁章钜《归田琐记》并传。"

评分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科博学鸿词,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 清代禹之鼎绘《竹垞先生小像》修《明史》。曾出典江南省试。后因疾未及毕其事而罢归。其学识渊博,通经史,能诗词古文。目录 1古籍简介 2理解 3延伸 4四库提要 1古籍简介编辑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十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1] 2理解编辑 词推崇姜夔。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诗与王士禛齐名,时称“南朱北王”。著述甚丰,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词综》、《明诗综》等。其医著有《食宪鸿秘》三卷,系食物本草之类,现有刊本行世。 先世江苏吴江人,明景泰四年迁于浙江嘉兴府秀水县,遂为秀水人。清顺治六年,彝尊挈家移居嘉兴梅会里(今浙江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其故宅今为王店曝书亭公园。[1] 3延伸编辑 浙江秀水人。明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二十一日(10月7日)生。清康熙已未(1 朱彝尊679年),举博学鸿词,授检讨,寻入直南书房,出典江南省试。罢归后,殚心著述。 工诗,与王士禛为南北二大宗,论者谓王才高而学足以副之,朱学博而才足以运之。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月十三日(11月14日)卒,年八十一。著有《日下旧闻》、《经义考》、《曝书亭诗文集》等书。(参考《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九《文苑》)彝尊选辑唐、五代、宋以来下逮元张翥诸家词为《词综》,以开浙西词派,而其渊源所自,盖出于曹溶(嘉兴人)。尝称:“余壮日从先生(谓曹溶)南游岭表,西北至云中,酒阑登池,往往以小令、慢词,更迭唱和。有井水处,辄为银筝、檀板所歌。念倚声虽小道,当其为之,必崇尔雅,斥淫哇,极其能事,则亦以宣昭六义,鼓吹元音。往者明三百禩,词学失传,先生搜辑遗集,余曾表而出之。数十年来,浙西填词者,家白石而户玉田,舂容大雅,风气之变,实由于此。”(《静志居诗话》)于此,亦足略窥其宗旨,及其影响所及。其《曝书亭词》,自定为《江湖载酒集》、《静志居琴趣》、《茶烟阁体物集》、《蕃锦集》等四种,有李富孙注本。朱孝臧题云:“江湖老,载酒一年年。体素微妨耽绮语,贪多宁独是诗篇?宗派浙河先。”(《强村语业》卷三)浙派词以醇雅为宗,其流弊每致意旨枯寂,视湖海楼一派之叫嚣犷悍,厥失维均,而创始者不任其咎也。 4四库提要编辑 宋刘时举撰。时举里贯无考。其结衔称通直郎、户部架阁、国史实录院检讨、兼编修官。《宋季三朝政要》载史嵩之父丧去位,诏以右丞相起复。时举为廪学生,有与王元野、黄道等九十四人上疏力争一事。其始末则未之详也。是书所记,始高宗建炎元年,迄宁宗嘉定十七年。当成於理宗之世。而书末附论一条,称理宗撑拄五十年而后亡,不可谓非幸云云。其言乃出於宋亡以后,似非时举原文。案旧本《目录》后有《书坊题识》一则,称是编系年有考据,载事有本末,增入诸儒集议,三复校正,一新刊行云云。

评分

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4种)

评分

研究明清史备用,网络上很难凑齐这套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