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惭尺布裹头归?生平》一书收录了徐复观先生对故乡、至亲及人生历程回忆的文章。徐先生人生经历颇丰,幼年从父开蒙,接受了中国传统教育,继而进入新式学校,也受到了五四运动的洗礼,还曾留学日本学习军事。回国后参加抗日,曾参与过著名的娘子关战役。后弃武从文,治学、办《民主评论》。晚年赴美探亲,对于异域文化又有不少的感悟。
书后所附《徐复观先生出版著作系年表》在已出版过的原表基础上,说明了徐先生发表的著作在本次《徐复观全集》中的收录情况,可以帮助读者对于《全集》情况有更清晰的了解。
《无惭尺布裹头归?生平》中收录了徐复观先生对故乡、至亲及人生历程回忆的文章,以及他人生最后几年的日记,反映了他对于知识、对于人格追求探索的一生。书末并附徐复观先生年表和著作系年表,可帮助读者对徐复观其人其作有更加清晰的把握。
相关视频:
徐复观,原名秉常,字佛观,一九〇三年一月三十一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徐琂坳村。著名学者,曾任香港新亚书院、新亚研究所教授,台中农学院教授,东海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华侨日报》主笔。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病逝,享年七十九岁。
谁赋豳风七月篇——农村的记忆
春节怀旧
旧梦?明天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和妻在一起
我的读书生活
五四运动的一个角落
我的教书生活
东瀛漫忆
军队与学校
抗日往事
垃圾箱外
娘子关战役的回忆
战地旧事
曾家岩的友谊——我个人生活中的一个片段
末光碎影
“宣传小组”补记
历史的曲折
这是“中国人要堂堂正正地作为一个中国人而存在”的象征——《民主评论》出刊十周年的感念
《民主评论》结束的话
无惭尺布裹头归
太平山上的漫步漫想
《徐复观文录》自序
《杂文》自序
瞎游杂记之一
瞎游杂记之二
瞎游杂记之三
瞎游杂记之四
瞎游杂记之五
瞎游杂记之六
瞎游杂记之七
瞎游杂记之八
瞎游杂记之九
瞎游杂记之十
瞎游杂记之十一
瞎游杂记之十二
从“瞎游”向“眯游”
重来与重生
台湾瓜果
域外琐记(之一)
域外琐记(之二)
域外琐记(之三)
域外琐记(之四)
域外琐记(之五)
域外琐记(之六)
徐复观最后日记
徐复观病中亲笔录
徐复观自拟墓志
先父徐复观先生年表
徐复观先生出版著作系年表
黄用幕僚的方式,非常奇特;他不仅不把他的任务、企图及有关的局势,告诉任何一个幕僚,并且也没有组织,没有分工。自我由湖北省府随他到南京,到太原,他到底干什么,只能出于估计。至于做幕僚的应干些什么,只是随时处于待机的态势,听他临时指示,无法主动地去研究、准备。此次到太原住了几天,他带我们赴娘子关。我们估计,由阎指挥北面的战事,由他指挥东面的战事。到了娘子关,车继续前进不远,据报,前面已不能通行,于是我们下车步行,只见军队纷纷撤退。在撤退中看到赵寿山(当时是师长),黄告诉他,不准再退,死守雪花山、乏驴岭之线,阻敌前进。我们回到娘子关内,住进早已准备作指挥之用的石岩山洞;这就是副司令长官部,距车站很近。黄告诉大家,他到太原去开军事会议,我们在此待命。此时大概是十月三日下午四时左右。山洞里没有电话设备,除一架无线电机外,与前线联络要靠车站的电话,所以我就守在车站里。晚上六、七点钟,电话铃响了,我拿起听筒,原来是赵寿山请黄副司令长官讲话的。我早看出,赵守乏驴岭,乃出于不得已;假定此时说黄不在,赵可能马上从前线垮下来或撤下来,娘子关会迅速失守。我只好在电话中说:“我是黄副司令长官。”赵便报告敌情及自己军队的状况,我也把友军的状况告诉他,一定要他坚守阵地。实际我并不知道友军在什么地方,只是“打应急符”,为赵镇胆。我在电话里当上一次黄副司令长官后,便只有硬着头皮继续当下去。过了半夜,大概敌人准备拂晓攻击,活动更频繁,赵的电话也越来越多,电话的意思,只能用“告急”两字来形容。我在电话中总是说两句激励、宽解的话,坚持要他死守。赵的为人和他的部队,大概相当不错,顶了两晚一天,居然把乏驴岭的正面守住了。我也一天两晚地当了副司令官。到第三天拂晓,黄从太原回来了,我推测,他是到太原去要援兵。过了一两天,在拂晓的时候,娘子关的右前方,枪声大作;原来敌人未能在正面得手,便先以一个加强大队,由赵阵地右侧的谷地,偷入进来,要占领娘子关车站,将赵军包围歼灭。到谷口时,才被警备部队发觉。黄的镇定功夫倒还不错,下令把自己的卫队(他向白崇禧要了两三百广西武装子弟作他的卫士大队)及铁路两百名守备队,一起开上去,因为敌人尚未出谷口,兵力无法展开,双方便僵持了两三个钟头。九、十时左右,孙连仲的黄旅长率领先头部队一团人赶到,说是奉命保护副司令长官,黄要他立刻增援上去,把敌人歼灭了。捉了两名俘虏,敌人的偷袭,遂完全失败,娘子关的局面暂时稳定了下来。前方军队,在一个敌人的死尸上,发现他口袋里面,保存的一张女人照片和其他与敌情有关的俘获品,送到副长官部来,这可能是死者的太太,实在很漂亮。我留了下来,并在背面写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两句诗,并记下此一战死者的姓名番号,心想,在战事结束后,假定能把这张照片交还给这位女主人,她不知作何感想。当然,在八年中,经过的事故太多了,这张照片早已如一片落叶,不知何时化为微细到看不见的泥土。黄旅长精干笃实,他的部队,身强力壮;以后孙连仲先生也来过,高大的个子,厚重果决,虽系行伍出身,却有大将风度。这是我在抗战中看到的最好队伍。那位黄旅长给我的印象很深,以后没有再见面的机会。
……
出版前言
徐复观先生的著作散见于海内外多家出版社,选录文章、编辑体例不尽相同。现将他的著作重新编辑校订整理,名为《徐复观全集》出版。
《全集》共二十六册,书目如下:
一至十二册为徐复观先生译著、专著,过去已出版单行本,《全集》基本按原定稿成书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一、《中国人之思维方法》与《诗的原理》
二、《学术与政治之间》
三、《中国思想史论集》
四、《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
五、《中国艺术精神》与《石涛之一研究》
六、《中国文学论集》
七、《两汉思想史》(一)
八、《两汉思想史》(二)
九、《两汉思想史》(三)
十、《中国文学论集续篇》
十一、《中国经学史的基础》与《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
十二、《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编辑《全集》时,编者补入若干文章,并将原单行本《公孙龙子讲疏》一书收入其中。
十三至二十五册,将徐复观先生散篇文章分类拟题编辑成书:
十三、《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
十四、《论智识分子》
十五、《论文化》(一)
十六、《论文化》(二)
十七、《青年与教育》
十八、《论文学》
十九、《论艺术》。并将原单行本《黄大痴两山水长卷的真伪问题》一书收入其中。
二十、《偶思与随笔》
二十一、《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一)
二十二、《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二)
二十三、《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三)
(二十一至二十三册是按《学术与政治之间》的题意,将作者关于中外时政的文论汇编成册,拟名为《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篇》。)
二十四、《无惭尺布裹头归? 生平》。并将原单行本《无惭尺布裹头归—徐复观最后日记》收入其中。
二十五、《无惭尺布裹头归?交往集》
二十六、《追怀》。编入亲友学生及各界对徐复观先生的追思怀念以及后学私淑对他治学理念、人格精神的阐明与发挥。
徐复观先生的著作,以前有各种编辑版本,其中原编者加入的注释,在《全集》中依然保留的,以“原编者注”标明;编辑《全集》时,编者另外加入注释的,以“编者注”标明。
为更完整体现徐复观先生的思想脉络,编者将个别文章,在不同分类的卷中,酌情少量选取重复收入。
《全集》的编辑由徐复观先生哲嗣、台湾东海大学徐武军教授,台湾大学王晓波教授,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台湾东海大学薛顺雄教授协力完成。
九州出版社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本书的语言魅力,这完全超越了一般的学术著作的范畴,更像是一种文体的创新。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是在描摹人物交往和环境氛围时,简直达到了“入木三分”的地步。例如,他对几位同期学者的描述,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那些名家学者的神态和学风,那种精准的捕捉能力,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洞察力之深厚。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某一句措辞的绝妙之处,那种兼具古典的典雅和现代的犀利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使得即便是相对严肃的议题,读起来也充满了文学的享受。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运用一些较为专业的术语时,总能恰到好处地提供背景解释,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跟进,这体现了作者极强的沟通意愿和教育情怀。这种将深邃思想以优美、易懂的语言包装起来的能力,是许多学者望尘莫及的。这本书,与其说是一份学术记录,不如说是一部蕴含着深厚人文关怀的散文诗集,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真理的敬畏与对生命的珍视。
评分这本书的篇章结构布局简直是匠心独运,它不像传统传记那样严格按照时间线索刻板推进,而是采用了更多元的视角和主题性的回顾,这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常常会在讲述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经历时,突然插入一段关于其治学理念的深刻剖析,这种跳跃并非是混乱的,而是巧妙地构筑了一个多维度的精神肖像。仿佛作者在向我们展示,他的思想不是单一时间轴上的产物,而是不同经历、不同阶段的思考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尤其是那些关于他对儒家思想中“知行合一”的独特解读部分,读来令人拍案叫绝。他没有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观点,而是结合自身的学术生涯与社会观察,赋予了这一概念新的生命力。文字的张力把握得极好,时而激昂,时而沉静,如同交响乐的不同乐章,层层递进,扣人心弦。我甚至能从那些文字中感受到作者在面对时代变迁时,那种既坚守原则又不失变通的矛盾与挣扎,这种真实感是任何刻意美化都无法达到的。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轨迹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记录了一个人的生平事迹,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中国人”的行动指南。作者在书中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探讨,尤其是在面对西方思潮冲击时,他所采取的消化、吸收、再创造的路径,为我们今天如何处理文化自信与全球化视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极具借鉴意义的范例。他并不盲目排斥任何一方,而是强调在深刻理解自身文化根基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性的对话与融合。书中涉及的许多对于经典文本的重新阐释,都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它们仿佛是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一些传统概念的陈旧认知。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被动接受信息,不如说是一场主动的智力对话,迫使读者不断地审视自己的立场和认知边界。总而言之,这本书像一面高悬的灯塔,它不仅照亮了作者自己的人生航道,也为后来的探寻者指明了在知识的海洋中,如何保持方向感和航速的智慧。它是一份沉甸甸的遗产,值得反复品味,常读常新。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古典韵味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装帧的质感也相当考究,厚实的纸张和精细的印刷工艺,无不透露出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我翻阅了前几页,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他似乎并不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像一位老友在茶余饭后,不经意间带出对人生、对学术的深刻体悟。那种语气的自然流淌,仿佛能让人感受到他那一代知识分子特有的那种温润而坚韧的气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一些复杂的思想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抽丝剥茧般的耐心,他没有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而是用极其生活化、甚至带点哲理性的比喻来引导读者进入他的思想世界。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啃大部头”的枯燥感,反而像是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深度漫步,每走一步都能发现新的风景。那种对传统文化深厚的理解与现代视角的碰撞,在字里行间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完后,对之前一些模糊的概念都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舒服,字号适中,行距合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个沉浸式阅读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细节考量。
评分这本书所展现出的那种坚韧不拔的学术精神,对我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它清晰地记录了作者在求索真理的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困境和挑战,那些并非一帆风顺的经历,反而构成了全书最动人的部分。它没有避讳时代的局限性,也没有过度渲染个人的苦难,而是以一种近乎客观的记录者的姿态,呈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所必须面对的种种抉择。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独立思考”的论述,作者通过自身的实践,生动地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学术独立——它不仅仅是思想的自由,更是一种在巨大压力下依然能够保持清醒与批判性的能力。这种独立性并非是孤芳自赏,而是对自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表现。读完这些章节,我感到自己对于“学者”这一身份的理解被重新塑造了,它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坚守与担当。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罕见的视角,让我们得以一窥一个伟大心灵是如何在风浪中砥砺前行,最终形成其思想体系的完整过程。
评分喜欢徐教授的著作,值得拥有!
评分熊十力三大弟子中,就文章风格讲,书生最喜欢徐复观,其次是唐君毅,最后是牟宗三;就性情观念讲,最敬重唐君毅,其次是徐复观,最后是牟宗三。大学期间曾一度喜欢牟宗三,现在不喜太欣赏,性情过于偏激,已非中正儒者。
评分作者也算是大牛了,不知道跟台版有没有区别
评分很喜欢京东买书,价格便宜送货快
评分徐先生很良心,做学问很考究。
评分一口气看完,很不错的书!!!!!!!!!!!!
评分最近患了买书的病,买了一堆,没时间读,哎
评分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评分一九四三年,受命以军令部联络参谋名义,派驻延安,与毛泽东等中共高层有所来往,六个月后回渝,调至参谋总长办公室。一九四九年五月迁台,后去在香港创办《民主评论》半月刊,并于一九五二年担任台中省立农学院(现中兴大学)兼任教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