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套装1-12册)》既译又注,同时,译文力求通俗易读,使其既适合于专业工作者,又适合于普通大众读者。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读中国历史;读中国历史,不可不读《资治通鉴》;读《资治通鉴》又不可不读《续资治通鉴》。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弘扬祖国历史文化,我们在参阅借鉴前人成果基础上,编译了这本《文白对照全注全译<续资治通鉴>》,以飨读者。
《续资治通鉴(套装1-12册)》在内容安排上,克服了以往史书详于宋而略于辽、金、元之弊,对宋、辽、金、元四朝史事,同样重视,这也是本书一大特色。本书沿袭《资治通鉴》之义例,“折衷诸说异同,明其去取之故以为考异。”另参照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之义例,所作考异,“不别为书,注于本文之下以便省览。”这也是可取之处。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载史论二百零九篇,其中选录前人之作计九十五篇,其本人撰写一百一十四篇,冠以“臣光日”。徐乾学在《通鉴后编》中亦仿著“臣乾学”。《续资治通鉴》则不用此例。毕沅认为:“据事直书、善恶自见。史文评论,苟无卓见特识,发前人所未发,开后学所未闻,而漫为颂尧非桀,老生常谈,或有意骋奇,转入迂僻,前人谓如释氏说法,语尽而继之以偈;文士撰碑,事具而韵之以铭,斯为赘也。”所以本书不载史论,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亦可由读者自己评论。
据章学诚《邵与桐别传》称,《续资治通鉴》成稿后,复经邵晋涵审阅修订,“即大改观”。时毕沅“方用兵,书寄军营,读之,公大悦服,手书报谢,谓迥出诸家《续鉴》上也。”但不久,毕沅死于军中,其家很快被抄,邵氏之修订本,下落不明。“其家所刻《续鉴》,乃宾客初定之本”。此亦为一憾事。
《续资治通鉴(套装1-12册)》为清代学者续纂,其下限年代理应延至明末。但因当时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对明代史事之记叙,易触犯文网,引火烧身,编纂者只得付之阙如,留待后人补纂。此亦为文人学者不得已之苦衷也。
此外,《续资治通鉴》之文字,似稍逊于《资治通鉴》,其原因是由于照录旧史原文较多,未加裁炼,以至通畅流利不够。
总之,《续资治通鉴》就其质量来看,的确达到了“后来居上”的地步,水平确已超过以前同类著作,对于了解我国历史上在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文化、科技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的两宋、辽、夏、金、元各个王朝这一时期的史实来说,确实是一大历史贡献。
第一册
卷第一 宋纪太祖建隆元年庚申(960)正月至十二月
卷第二 太祖建隆二年辛酉(961)正月至三年壬戌(962)十二月
卷第三 太祖乾德元年癸亥(963)正月至二年甲子(964)三月
卷第四 太祖乾德二年甲子(964)四月至四年丙寅(966)十二月
卷第五 太祖乾德五年丁卯(967)正月至开宝二年己巳(969)六月
卷第六 太祖开宝二年己巳(969)七月至四年辛未(971)九月
卷第七 太祖开宝四年辛未(971)十月至七年甲戌(974)八月
卷第八太祖开宝七年甲戌(974)九月至九年丙子(976)十一月
卷第九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丙子(976)十二月至四年已卯(979)二月
卷第十 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己卯(979)三月至六年辛巳(981)九月
卷第十一 太宗太平兴国六年辛巳(981)十月至八年癸未(983)九月
卷第十二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癸未(983)十月至雍熙二年乙酉(985)十二月
卷第十三 太宗 雍熙三年丙戌(986)正月至四年丁亥(987)十二月
卷第十四 太宗端拱元年戊子(988)正月至二年己丑(989)三月
卷第十五 太宗端拱二年已丑(989)四月至淳化二年辛卯(991)八月
卷第十六 太宗淳化二年辛卯(991)九月至四年癸巳(993)九月
卷第十七 太宗淳化四年癸巳(993)十月至五年甲午(994)六月
卷第十八太宗淳化五年甲午(994)七月至至道二年丙申(996)六月
卷第十九 太宗 至道二年丙申(996)七月至三年丁酉(997)十二月
卷第二十 真宗 成平元年戊戌(998)正月至二年己亥(999)五月
第二册
卷第二十一 真宗成平二年己亥(999)六月至三年庚子(1000)三月
……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七册
第八册
第九册
第十册
第十一册
第十二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北宋司马光编纂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被公认为是一部规模宏伟、成就空前的史学名著。但由于年代所限,这部著作只记录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对后人来说,它只能算得上半部中国通史,诚为憾事。所以自《资治通鉴》问世后就有人纷纷续纂史籍。其续作到明清则更有数家,其中较有名的有:明人陈柽的《通鉴续编》,清人王宗沐、薛应祐两家的《宋元资治通鉴》,徐乾学主编的《资治通鉴后编》。乾隆末年,毕沅组织门客在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的基础上重新编纂,历时二十余年,编成《续资治通鉴》,于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全部刊印。在明清两代的《资治通鉴》续作中,毕沅的《续资治通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一部。
毕沅(1730—1797年)江苏镇洋(今太仓)人,字蘅,一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进士,累官至兵部尚书、湖广总督。他博学好读,除在公暇之余从事著述外,并聘请一批名流学者进行撰著,《续资治通鉴》即系毕沅幕府中的学者们编纂而成。
《续资治通鉴》上承《资治通鉴》,起自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迄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以编年体形式记载宋、辽、金、元(包括当时境内其它各种势力、民族建立的政权)的历史,前后四百零九年。全书二百二十卷,又形成了一部规模宏伟,汲取各家之长,弥补各家之短的史学巨著。《续资治通鉴》的取材,以徐乾学《通鉴后编》为底本,加以损益增删。徐氏《通鉴后编》共一百八十四卷,清代史学名家万斯同、阎若璩、胡德清均参与撰写,堪称善本,同时毕沅又处于乾隆盛世,根据当时修定的《四库全书》发现了许多新史料,所参阅的著作,总计达一百一十种之多,保存史料之丰富,大大超过了前人的同类著作,也大大提高了这部《续资治通鉴》的史学价值。该书在内容上与《资治通鉴》相衔接,体例也与《资治通鉴》相同,它全面、系统地据事直书、善恶自见,寓褒贬于叙事之中,以此形成自身的一大特色。清人冯集梧在初刻序中介绍说:“以宋、辽、金、元四朝正史为经,而参以《续资治通鉴长编》、《契丹国志》等书,以及各家说部、文集,约百十余种。仿《通鉴考异》之例,著有《考异》,并依胡氏三省分注各正文下。”总的来说,本书具有取材广泛,编排有序、条理清晰,叙事详明等优点。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克服了以往史书详于宋而略于辽、金、元之弊,对宋、辽、金、元四朝史事,同样重视,这也是本书一大特色。本书沿袭《资治通鉴》之义例,“折衷诸说异同,明其去取之故以为考异。”另参照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之义例,所作考异,“不别为书,注于本文之下以便省览。”这也是可取之处。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载史论二百零九篇,其中选录前人之作计九十五篇,其本人撰写一百一十四篇,冠以“臣光曰”。徐乾学在《通鉴后编》中亦仿著“臣乾学”。《续资治通鉴》则不用此例。毕沅认为:“据事直书、善恶自见。史文评论,苟无卓见特识,发前人所未发,开后学所未闻,而漫为颂尧非桀,老生常谈,或有意骋奇,转入迂僻,前人谓如释氏说法,语尽而继之以偈;文士撰碑,事具而韵之以铭,斯为赘也。”所以本书不载史论,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亦可由读者自己评论。
据章学诚《邵与桐别传》称,《续资治通鉴》成稿后,复经邵晋涵审阅修订,“即大改观”。时毕沅“方用兵,书寄军营,读之,公大悦服,手书报谢,谓迥出诸家《续鉴》上也。”但不久,毕沅死于军中,其家很快被抄,邵氏之修订本,下落不明。“其家所刻《续鉴》,乃宾客初定之本”。此亦为一憾事。
本书为清代学者续纂,其下限年代理应延至明末。但因当时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对明代史事之记叙,易触犯文网,引火烧身,编纂者只得付之阙如,留待后人补纂。此亦为文人学者不得已之苦衷也。
此外,《续资治通鉴》之文字,似稍逊于《资治通鉴》,其原因是由于照录旧史原文较多,未加裁炼,以至通畅流利不够。
总之,《续资治通鉴》就其质量来看,的确达到了“后来居上”的地步,水平确已超过以前同类著作,对于了解我国历史上在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文化、科技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的两宋、辽、夏、金、元各个王朝这一时期的史实来说,确实是一大历史贡献。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读中国历史;读中国历史,不可不读《资治通鉴》;读《资治通鉴》又不可不读《续资治通鉴》。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弘扬祖国历史文化,我们在参阅借鉴前人成果基础上,编译了这本《文白对照全注全译<续资治通鉴>》,以飨读者。本书既译又注,同时,译文力求通俗易读,使其既适合于专业工作者,又适合于普通大众读者。
本书在译注点校过程中参考了各种版本,《续资治通鉴》原文主要依据中华书局1964年版。译文和注释中古代纪年加注公元纪年,地名加今地名,官名直录不译,以免造成理解偏差。本书集数十位文史学界同仁合力共同完成。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样庞大的历史类书籍是有些畏惧的。然而,真正沉浸其中后,才发现它的魅力远超我的想象。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且富有逻辑的方式,将厚重的历史变得易于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物塑造的立体感,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着复杂情感和动机的鲜活个体。通过他们的视角,我得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文化氛围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书中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波澜壮阔,时而细腻入微,让人在阅读时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它不拘泥于单一的叙事角度,而是力求呈现历史的全貌,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我曾多次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一同经历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评分这套书,与其说是历史著作,不如说是一扇窥探古代中国政治智慧的窗户。初翻开时,我曾以为这会是一部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但很快就被其内在的逻辑和叙事所吸引。作者以严谨的笔触,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条,不仅记录了朝代的兴衰更迭,更深入地剖析了导致这些变迁的深层原因。那些权谋斗争、政治博弈,在字里行间鲜活起来,仿佛亲眼目睹了历史人物的决策与挣扎。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物性格和动机的刻画,使得那些沉寂千年的帝王将相、士大夫们,重新拥有了温度和血肉。读来不觉时辰,常常在某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权术设计,或是一段发人深省的治国理念中,沉浸良久。这套书不仅仅是在回顾过去,更是在提供一种视角,一种审视当下、理解未来的工具。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对历史的理解也随之更加立体和深刻。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去思考,去判断,去领悟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反复上演的智慧与教训。
评分这套书,是我书架上的一块“基石”。它不仅仅是内容的丰富,更是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印象深刻。从开篇的宏大格局,到后续的细致描摹,作者展现了一种非凡的史学功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关键转折点的剖析,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必然的逻辑。它让我看到了历史并非是简单的因果堆砌,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多重因素的交织。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现代社会的一些现象,思考古今的异同。书中对于“以史为鉴”的实践,体现在对历代得失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审慎预测。我曾多次被书中某个章节的观点所打动,因为它不仅解释了过去的现象,更提供了应对未来的启示。它不是一本快速消费的读物,而是一部需要反复品味、深入钻研的经典。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
评分这部巨著,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时间与权力的宏大沉思。作者以史为鉴,从无数的细节中提炼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不仅仅满足于事件的记录,而是更注重探究其背后的驱动力。那些宏大的叙事,如王朝的更替,战争的胜负,都只是表象,真正引人入胜的是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政治哲学和权力运作的精妙之处。我常常在阅读时,惊叹于古人对时局的判断、对人心的洞察,以及他们所采取的那些看似朴实却极其有效的治国方略。书中的分析,鞭辟入里,既有对宏观局势的把握,也有对微观决策的细致考察,两者结合,使得历史的画卷得以生动展现。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是线性的进步,而是在螺旋式的发展中,不断重复着某些主题。通过阅读,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某些政治困境会反复出现,为什么某些解决方案会屡屡奏效或失效。这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这部鸿篇巨制,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漫长而深刻的哲学之旅。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人性、权力和命运的深刻拷问。作者的视角宏大而又精准,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洪流中,捕捉到那些最本质的脉络和规律。我特别被书中对于“治乱循环”的探讨所吸引,它揭示了历史发展中那些周而复始的现象,并试图探究其根源。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思考,为什么人类社会会陷入类似的困境,为什么某些教训会一次又一次地上演。书中对于政治智慧的解读,更是让我受益匪浅。那些历代帝王将相的决策,既有高瞻远瞩的战略,也有充满人性弱点的失误。通过这些案例,我得以更深刻地理解“权力的游戏”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在复杂的局面下,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这部书,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从表面的事件,上升到了对人性深处的洞察。
评分这个要特别说明一下,第一次送的书有点瑕疵。后来经过沟通商家马上给换了一套全新的。这次非常满意。非常值得收藏的一套书。好评!
评分买这部苏东坡全集非常值得。包装精美,内容丰富。感谢京东!支持京东。
评分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以“元袼”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论创
评分收藏起来,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评分东西收到了,质量一如既往的好,和描述完全一致,是正品无疑。京东的商品总是让人很放心,无论是订单处理还是配送速度,都让人很满意。
评分精装、成箱、利于阅读和收藏!好书就要自己买来看!争取汗牛充栋?
评分快递很快,很值得看,值得购买
评分我现在12本一共看了3本,看到靖康之变前后的时候,居然发现这本书的白话文翻译中出现了不少错字,搞得我只好不断往回翻,和原文对照看,但是假如原文也有错的,我就很难看出来了。
评分书是好书,但一定得认真读,光买不读,没有屁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