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套装1-12册)

续资治通鉴(套装1-1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毕沅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史书
  • 古代史
  • 中国历史
  • 历史书籍
  • 史料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线装书局
ISBN:97875120004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428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796
套装数量:12
字数:1017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续资治通鉴(套装1-12册)》既译又注,同时,译文力求通俗易读,使其既适合于专业工作者,又适合于普通大众读者。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读中国历史;读中国历史,不可不读《资治通鉴》;读《资治通鉴》又不可不读《续资治通鉴》。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弘扬祖国历史文化,我们在参阅借鉴前人成果基础上,编译了这本《文白对照全注全译<续资治通鉴>》,以飨读者。

内容简介

  《续资治通鉴(套装1-12册)》在内容安排上,克服了以往史书详于宋而略于辽、金、元之弊,对宋、辽、金、元四朝史事,同样重视,这也是本书一大特色。本书沿袭《资治通鉴》之义例,“折衷诸说异同,明其去取之故以为考异。”另参照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之义例,所作考异,“不别为书,注于本文之下以便省览。”这也是可取之处。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载史论二百零九篇,其中选录前人之作计九十五篇,其本人撰写一百一十四篇,冠以“臣光日”。徐乾学在《通鉴后编》中亦仿著“臣乾学”。《续资治通鉴》则不用此例。毕沅认为:“据事直书、善恶自见。史文评论,苟无卓见特识,发前人所未发,开后学所未闻,而漫为颂尧非桀,老生常谈,或有意骋奇,转入迂僻,前人谓如释氏说法,语尽而继之以偈;文士撰碑,事具而韵之以铭,斯为赘也。”所以本书不载史论,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亦可由读者自己评论。
  据章学诚《邵与桐别传》称,《续资治通鉴》成稿后,复经邵晋涵审阅修订,“即大改观”。时毕沅“方用兵,书寄军营,读之,公大悦服,手书报谢,谓迥出诸家《续鉴》上也。”但不久,毕沅死于军中,其家很快被抄,邵氏之修订本,下落不明。“其家所刻《续鉴》,乃宾客初定之本”。此亦为一憾事。
  《续资治通鉴(套装1-12册)》为清代学者续纂,其下限年代理应延至明末。但因当时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对明代史事之记叙,易触犯文网,引火烧身,编纂者只得付之阙如,留待后人补纂。此亦为文人学者不得已之苦衷也。
  此外,《续资治通鉴》之文字,似稍逊于《资治通鉴》,其原因是由于照录旧史原文较多,未加裁炼,以至通畅流利不够。
  总之,《续资治通鉴》就其质量来看,的确达到了“后来居上”的地步,水平确已超过以前同类著作,对于了解我国历史上在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文化、科技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的两宋、辽、夏、金、元各个王朝这一时期的史实来说,确实是一大历史贡献。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册
卷第一 宋纪太祖建隆元年庚申(960)正月至十二月
卷第二 太祖建隆二年辛酉(961)正月至三年壬戌(962)十二月
卷第三 太祖乾德元年癸亥(963)正月至二年甲子(964)三月
卷第四 太祖乾德二年甲子(964)四月至四年丙寅(966)十二月
卷第五 太祖乾德五年丁卯(967)正月至开宝二年己巳(969)六月
卷第六 太祖开宝二年己巳(969)七月至四年辛未(971)九月
卷第七 太祖开宝四年辛未(971)十月至七年甲戌(974)八月
卷第八太祖开宝七年甲戌(974)九月至九年丙子(976)十一月
卷第九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丙子(976)十二月至四年已卯(979)二月
卷第十 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己卯(979)三月至六年辛巳(981)九月
卷第十一 太宗太平兴国六年辛巳(981)十月至八年癸未(983)九月
卷第十二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癸未(983)十月至雍熙二年乙酉(985)十二月
卷第十三 太宗 雍熙三年丙戌(986)正月至四年丁亥(987)十二月
卷第十四 太宗端拱元年戊子(988)正月至二年己丑(989)三月
卷第十五 太宗端拱二年已丑(989)四月至淳化二年辛卯(991)八月
卷第十六 太宗淳化二年辛卯(991)九月至四年癸巳(993)九月
卷第十七 太宗淳化四年癸巳(993)十月至五年甲午(994)六月
卷第十八太宗淳化五年甲午(994)七月至至道二年丙申(996)六月
卷第十九 太宗 至道二年丙申(996)七月至三年丁酉(997)十二月
卷第二十 真宗 成平元年戊戌(998)正月至二年己亥(999)五月

第二册
卷第二十一 真宗成平二年己亥(999)六月至三年庚子(1000)三月
……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七册
第八册
第九册
第十册
第十一册
第十二册

前言/序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北宋司马光编纂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被公认为是一部规模宏伟、成就空前的史学名著。但由于年代所限,这部著作只记录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对后人来说,它只能算得上半部中国通史,诚为憾事。所以自《资治通鉴》问世后就有人纷纷续纂史籍。其续作到明清则更有数家,其中较有名的有:明人陈柽的《通鉴续编》,清人王宗沐、薛应祐两家的《宋元资治通鉴》,徐乾学主编的《资治通鉴后编》。乾隆末年,毕沅组织门客在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的基础上重新编纂,历时二十余年,编成《续资治通鉴》,于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全部刊印。在明清两代的《资治通鉴》续作中,毕沅的《续资治通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一部。

  毕沅(1730—1797年)江苏镇洋(今太仓)人,字蘅,一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进士,累官至兵部尚书、湖广总督。他博学好读,除在公暇之余从事著述外,并聘请一批名流学者进行撰著,《续资治通鉴》即系毕沅幕府中的学者们编纂而成。

  《续资治通鉴》上承《资治通鉴》,起自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迄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以编年体形式记载宋、辽、金、元(包括当时境内其它各种势力、民族建立的政权)的历史,前后四百零九年。全书二百二十卷,又形成了一部规模宏伟,汲取各家之长,弥补各家之短的史学巨著。《续资治通鉴》的取材,以徐乾学《通鉴后编》为底本,加以损益增删。徐氏《通鉴后编》共一百八十四卷,清代史学名家万斯同、阎若璩、胡德清均参与撰写,堪称善本,同时毕沅又处于乾隆盛世,根据当时修定的《四库全书》发现了许多新史料,所参阅的著作,总计达一百一十种之多,保存史料之丰富,大大超过了前人的同类著作,也大大提高了这部《续资治通鉴》的史学价值。该书在内容上与《资治通鉴》相衔接,体例也与《资治通鉴》相同,它全面、系统地据事直书、善恶自见,寓褒贬于叙事之中,以此形成自身的一大特色。清人冯集梧在初刻序中介绍说:“以宋、辽、金、元四朝正史为经,而参以《续资治通鉴长编》、《契丹国志》等书,以及各家说部、文集,约百十余种。仿《通鉴考异》之例,著有《考异》,并依胡氏三省分注各正文下。”总的来说,本书具有取材广泛,编排有序、条理清晰,叙事详明等优点。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克服了以往史书详于宋而略于辽、金、元之弊,对宋、辽、金、元四朝史事,同样重视,这也是本书一大特色。本书沿袭《资治通鉴》之义例,“折衷诸说异同,明其去取之故以为考异。”另参照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之义例,所作考异,“不别为书,注于本文之下以便省览。”这也是可取之处。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载史论二百零九篇,其中选录前人之作计九十五篇,其本人撰写一百一十四篇,冠以“臣光曰”。徐乾学在《通鉴后编》中亦仿著“臣乾学”。《续资治通鉴》则不用此例。毕沅认为:“据事直书、善恶自见。史文评论,苟无卓见特识,发前人所未发,开后学所未闻,而漫为颂尧非桀,老生常谈,或有意骋奇,转入迂僻,前人谓如释氏说法,语尽而继之以偈;文士撰碑,事具而韵之以铭,斯为赘也。”所以本书不载史论,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亦可由读者自己评论。

  据章学诚《邵与桐别传》称,《续资治通鉴》成稿后,复经邵晋涵审阅修订,“即大改观”。时毕沅“方用兵,书寄军营,读之,公大悦服,手书报谢,谓迥出诸家《续鉴》上也。”但不久,毕沅死于军中,其家很快被抄,邵氏之修订本,下落不明。“其家所刻《续鉴》,乃宾客初定之本”。此亦为一憾事。

  本书为清代学者续纂,其下限年代理应延至明末。但因当时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对明代史事之记叙,易触犯文网,引火烧身,编纂者只得付之阙如,留待后人补纂。此亦为文人学者不得已之苦衷也。

  此外,《续资治通鉴》之文字,似稍逊于《资治通鉴》,其原因是由于照录旧史原文较多,未加裁炼,以至通畅流利不够。

  总之,《续资治通鉴》就其质量来看,的确达到了“后来居上”的地步,水平确已超过以前同类著作,对于了解我国历史上在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文化、科技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的两宋、辽、夏、金、元各个王朝这一时期的史实来说,确实是一大历史贡献。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读中国历史;读中国历史,不可不读《资治通鉴》;读《资治通鉴》又不可不读《续资治通鉴》。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弘扬祖国历史文化,我们在参阅借鉴前人成果基础上,编译了这本《文白对照全注全译<续资治通鉴>》,以飨读者。本书既译又注,同时,译文力求通俗易读,使其既适合于专业工作者,又适合于普通大众读者。

  本书在译注点校过程中参考了各种版本,《续资治通鉴》原文主要依据中华书局1964年版。译文和注释中古代纪年加注公元纪年,地名加今地名,官名直录不译,以免造成理解偏差。本书集数十位文史学界同仁合力共同完成。


《史海拾遗: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暂定名,请勿重复) 自古以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便是由无数事件、人物、思想交织而成的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迈入文明时代的国家之一,其悠久的历史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从神话传说中孕育的远古文明,到秦汉帝国统一的雄图伟业,再到唐宋盛世的繁荣昌盛,直至明清两代的王朝更迭,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书(此处为暂定名,后续内容将深入探讨)旨在为您呈现一部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中国历史。它并非是枯燥的年代记述,而是通过精心挑选的史料、独到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将那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故事重新唤醒。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读者能够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历史的脉搏,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过去。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早期帝国 我们的叙事将从中国文明的起源开始。这里,我们将探索那些古老的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故事,它们虽然带有神话色彩,却折射出先民们对世界起源和生命意义的朴素认知。随后,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传说中的夏、商、周三代。我们会尝试还原那个时代模糊而珍贵的历史碎片,从考古发现中寻找文明的证据,了解早期的国家形态、社会结构以及祭祀礼仪。 商朝的甲骨文,是中华文明最早的文字记录,它为我们打开了窥视那个时代的大门。我们将深入研究甲骨文的内容,揭示商朝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天文历法以及日常生活。周朝的建立,带来了“封建制”这一重要的政治组织形式,以及“礼乐文明”的兴起。我们将探讨周公制礼作乐的意义,以及它对后世中国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秦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那位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是如何凭借强大的武力,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我们将详细解读秦朝在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方面的改革,以及修建长城、阿房宫等宏大工程的背后故事。尽管秦朝的统治短暂,但其奠定的政治制度和疆域格局,却为后世的王朝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朝,尤其是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对外开疆拓土,对内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深入分析汉朝的经济政策,如盐铁专营、均输平准,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它将中国与西方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同时,我们也关注汉朝在科技、艺术、文学等方面的成就,如造纸术的发明、司马迁的《史记》等,它们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第二部分:分裂与融合: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新生 汉朝的衰落,带来了魏晋南北朝长达几个世纪的分裂与动荡。这时期,中国北方和南方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轨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崛起,带来了胡汉文化的激烈碰撞与融合。我们将探讨“五胡乱华”的背景,以及各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贡献与挑战。 南方,士族门阀的兴起,形成了独特的门阀政治。我们将分析士族阶层如何影响政治格局,以及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如何在这种分裂的局势下得以发展。虽然这是一个充满战争与离乱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的时期。玄学的兴起,佛教的传入与发展,都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将解析这些思想流派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在乱世中提供精神慰藉。 第三部分:繁荣与开放:隋唐盛世的辉煌 隋朝虽然短暂,却在统一中国、恢复政治秩序方面功不可没。隋朝开凿大运河,连接南北经济,其战略意义和历史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将详细介绍隋朝在制度上的创新,如科举制度的初步建立,为后世选拔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径。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开放。我们将深入描绘唐朝的政治制度,如三省六部制,以及其在维护中央集权方面的作用。我们将重点展现唐朝的经济成就,如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繁荣。 文化艺术方面,唐朝更是达到了顶峰。诗歌、书法、绘画、音乐、舞蹈,都留下了无数传世之作。我们将选取代表性的作品和艺术家,如李白、杜甫的诗歌,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吴道子的绘画,向读者展示唐朝文化的魅力。此外,唐朝的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也是一大亮点。丝绸之路的再次繁荣,使得中原文化与周边民族以及西亚、欧洲的文化得以深度融合。我们将探讨唐朝与吐蕃、新罗、日本等国的交往,以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第四部分:转型与重塑:宋元时代的经济革新与民族交融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尽管在军事上,宋朝面临着辽、西夏、金等强敌的挑战,但其在经济、科技、文化上的成就却是举世瞩目的。我们将详细介绍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如纸币的出现、海外贸易的繁荣,以及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科技方面,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等重大发明,不仅改变了中国,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将探究这些发明背后的故事,以及它们在当时的社会应用。文化艺术上,宋朝涌现了苏轼、王安石等文学巨匠,以及宋瓷、宋画等艺术瑰宝。我们将重点分析宋朝理学的兴起,以及其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影响。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我们将探讨蒙古族的崛起,以及其如何建立起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庞大帝国。元朝在政治制度上,实行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民族关系上,元朝的统治带来了复杂的民族融合与矛盾。我们将分析元朝的民族政策,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关注元朝在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如马可·波罗的到来,以及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第五部分:帝国的晚霞与近代中国的开端:明清两代的社会变迁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明朝在政治上,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加强君权。在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对外贸易一度繁荣,如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我们将深入分析明朝的海禁政策及其影响,以及后期社会经济的转型。 文化艺术上,明朝涌现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等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思想。我们将分析这些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在初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出现了“康乾盛世”。我们将详细描绘清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成就,以及其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关注清朝在文化上的发展,如《红楼梦》的问世,以及文字狱的出现。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中国在近代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我们将探讨西方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国在内忧外患中走向衰落的过程。我们将分析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它们对中国主权和经济的损害。我们将触及中国人民在屈辱中奋起反抗的历程,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它们都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本书(暂定名)将以严谨的态度,客观的分析,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我们希望通过对中国历史不同时期的梳理与呈现,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系统的历史认知框架。我们相信,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开创未来。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旅行,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深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样庞大的历史类书籍是有些畏惧的。然而,真正沉浸其中后,才发现它的魅力远超我的想象。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且富有逻辑的方式,将厚重的历史变得易于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物塑造的立体感,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着复杂情感和动机的鲜活个体。通过他们的视角,我得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文化氛围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书中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波澜壮阔,时而细腻入微,让人在阅读时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它不拘泥于单一的叙事角度,而是力求呈现历史的全貌,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我曾多次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一同经历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评分

这套书,与其说是历史著作,不如说是一扇窥探古代中国政治智慧的窗户。初翻开时,我曾以为这会是一部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但很快就被其内在的逻辑和叙事所吸引。作者以严谨的笔触,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条,不仅记录了朝代的兴衰更迭,更深入地剖析了导致这些变迁的深层原因。那些权谋斗争、政治博弈,在字里行间鲜活起来,仿佛亲眼目睹了历史人物的决策与挣扎。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物性格和动机的刻画,使得那些沉寂千年的帝王将相、士大夫们,重新拥有了温度和血肉。读来不觉时辰,常常在某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权术设计,或是一段发人深省的治国理念中,沉浸良久。这套书不仅仅是在回顾过去,更是在提供一种视角,一种审视当下、理解未来的工具。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对历史的理解也随之更加立体和深刻。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去思考,去判断,去领悟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反复上演的智慧与教训。

评分

这套书,是我书架上的一块“基石”。它不仅仅是内容的丰富,更是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印象深刻。从开篇的宏大格局,到后续的细致描摹,作者展现了一种非凡的史学功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关键转折点的剖析,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必然的逻辑。它让我看到了历史并非是简单的因果堆砌,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多重因素的交织。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现代社会的一些现象,思考古今的异同。书中对于“以史为鉴”的实践,体现在对历代得失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审慎预测。我曾多次被书中某个章节的观点所打动,因为它不仅解释了过去的现象,更提供了应对未来的启示。它不是一本快速消费的读物,而是一部需要反复品味、深入钻研的经典。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

评分

这部巨著,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时间与权力的宏大沉思。作者以史为鉴,从无数的细节中提炼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不仅仅满足于事件的记录,而是更注重探究其背后的驱动力。那些宏大的叙事,如王朝的更替,战争的胜负,都只是表象,真正引人入胜的是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政治哲学和权力运作的精妙之处。我常常在阅读时,惊叹于古人对时局的判断、对人心的洞察,以及他们所采取的那些看似朴实却极其有效的治国方略。书中的分析,鞭辟入里,既有对宏观局势的把握,也有对微观决策的细致考察,两者结合,使得历史的画卷得以生动展现。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是线性的进步,而是在螺旋式的发展中,不断重复着某些主题。通过阅读,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某些政治困境会反复出现,为什么某些解决方案会屡屡奏效或失效。这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这部鸿篇巨制,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漫长而深刻的哲学之旅。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人性、权力和命运的深刻拷问。作者的视角宏大而又精准,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洪流中,捕捉到那些最本质的脉络和规律。我特别被书中对于“治乱循环”的探讨所吸引,它揭示了历史发展中那些周而复始的现象,并试图探究其根源。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思考,为什么人类社会会陷入类似的困境,为什么某些教训会一次又一次地上演。书中对于政治智慧的解读,更是让我受益匪浅。那些历代帝王将相的决策,既有高瞻远瞩的战略,也有充满人性弱点的失误。通过这些案例,我得以更深刻地理解“权力的游戏”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在复杂的局面下,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这部书,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从表面的事件,上升到了对人性深处的洞察。

评分

这个要特别说明一下,第一次送的书有点瑕疵。后来经过沟通商家马上给换了一套全新的。这次非常满意。非常值得收藏的一套书。好评!

评分

买这部苏东坡全集非常值得。包装精美,内容丰富。感谢京东!支持京东。

评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以&ldquo;元袼&rdquo;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论创

评分

收藏起来,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评分

东西收到了,质量一如既往的好,和描述完全一致,是正品无疑。京东的商品总是让人很放心,无论是订单处理还是配送速度,都让人很满意。

评分

精装、成箱、利于阅读和收藏!好书就要自己买来看!争取汗牛充栋?

评分

快递很快,很值得看,值得购买

评分

我现在12本一共看了3本,看到靖康之变前后的时候,居然发现这本书的白话文翻译中出现了不少错字,搞得我只好不断往回翻,和原文对照看,但是假如原文也有错的,我就很难看出来了。

评分

书是好书,但一定得认真读,光买不读,没有屁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