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教材:水土保持学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教材:水土保持学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雷廷武,李法虎 编
图书标签:
  • 水土保持
  • 土壤侵蚀
  • 水土流失
  • 生态环境
  • 农业工程
  • 林业工程
  • 环境科学
  • 水资源
  • 土地资源
  • 生态修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5060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840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页数:32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教材:水土保持学》可作为农业水土环境以及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学生、科研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内容简介

  《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教材:水土保持学》是研究维持与改善水土环境质量的一门综合性跨学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地域性较强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工程学、水文学和土壤学,同时也涉及植物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经济学以及社会科学等。结合国外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作者的研究成果,《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教材:水土保持学》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水土保持的概念、原理以及水土流失的测定方法、影响因素、控制措施及其危害评估方法,是全面了解和研究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和水土环境等领域的学生和科研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水土保持基本概念及研究范畴
1.2 国内外水土保持发展状况
1.3 水土保持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4 水土保持学的发展趋势及重点研究领域

第2章 坡面水文过程
2.1 雨滴特性
2.2 土壤水与入渗
2.3 径流

第3章 土壤侵蚀类型及作用机制
3.1 土壤侵蚀动力与土壤侵蚀类型
3.2 土壤侵蚀作用机制
3.3 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

第4章 农地水土环境
4.1 农地土壤侵蚀
4.2 农地水环境
4.3 农地土壤环境

第5章 土壤侵蚀预报模型
5.1 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类型
5.2 土壤水蚀预报模型
5.3 土壤风蚀模型

第6章 土壤侵蚀常用研究方法
6.1 径流小区法
6.2 土壤侵蚀调查法
6.3 示踪法
6.4 室内模拟试验法

第7章 土壤侵蚀危害的预测评估
7.1 土壤侵蚀危害预测评估的内容及指标体系
7.2 土壤侵蚀危害预测评估的方法
7.3 土壤侵蚀危害预测评估的评判标准

第8章 土壤侵蚀控制原理及策略
8.1 土壤侵蚀控制理论基础
8.2 土壤水蚀控制原理与策略
8.3 土壤风蚀控制原理与策略
8.4 土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第9章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
9.1 概述
9.2 水土保持林草建设的布局和配置
9.3 水土保持造林种草技术
9.4 水土保持林草抚育与管护技术

第10章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10.1 坡面治理工程
10.2 沟道治理工程
10.3 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10.4 山地灾害治理工程

第11章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11.1 概述
11.2 主要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11.3 农林复合经营技术

第12章 地面集水工程
12.1 概述
12.2 地面水聚集工程
12.3 地面贮用工程
12.4 地面集水工程的配套设施
12.5 农业集水工程的利用技术
第13章 农地水土污染与防治
13.1 农地水土污染与研究现状
13.2 农地非点源污染控制与治理
13.3 污染农地治理与修复

第14章 城市水土环境和水土保持
14.1 城市水土环境
14.2 城市水土流失
14.3 城市水土保持

第15章 流域管理与规划
15.1 流域规划原则与流域管理目标
15.2 国内外流域管理法规政策
15.3 流域管理中的社会与经济问题
附录 常见水土保持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

精彩书摘

  第5章 土壤侵蚀预报模型
  [摘要]本章介绍土壤水蚀模型的分类方法以及国内外主要的土壤水蚀和土壤风蚀模型,并对主要土壤侵蚀模型的结构及其优缺点进行了叙述和讨论。
  土壤侵蚀造成了大量的水土资源流失、营养元素迁移、泥沙淤积和水质污染等不良后果,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努力致力于土壤侵蚀的研究,以期逐步掌握土壤侵蚀发生的机理,对其进行预测预报,进而达到防治土壤侵蚀的目的。
  5.1 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类型
  5.1.1 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发展
  土壤侵蚀研究的传统方法是以实地观察、测量和建立侵蚀产沙与若干影响因子之间的经验统计关系(模型)为主。这种研究方法可取得可靠的研究结果,但将其应用于预报时则十分困难,这主要是因为:无法阐明土壤侵蚀系统的功能如何随着控制因子的变化而变化。由于试验时的条件与应用时的条件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需对统计参数进行调整。而一般情况下,这种调整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的主观意志影响,因此其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往往相差较大。采用传统侵蚀研究方法,一般只能在空间或时间坐标上给出有限的土壤侵蚀信息。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并不清楚,因此无法验证土壤侵蚀随时间或空间的变化和分布规律,对土壤侵蚀防治工作缺乏实际指导意义。研究成果的取得费时费力,且应用范围有限。
  为了解决上述这些问题,人们开始考虑用数学模型方法对土壤侵蚀现象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土壤侵蚀模型研究是土壤侵蚀过程定量研究的有效手段,也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前沿。土壤侵蚀模型是用数学形式描叙地表面土壤颗粒团聚体的分离、搬运和沉淀过程。通过建立土壤侵蚀模型,可定量评价土壤流失状况,作为预测工具指导水土保持规划等的制定。以物理过程为基础的数学模型可解决土壤侵蚀发生的时空问题,促进人们对土壤侵蚀发生过程及其交互作用的理解。
  近年来,各国水土保持领域的科学家都在致力于本地区土壤侵蚀产沙机理的研究,探索建立适合本地区的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模型。美国和欧洲建立的土壤侵蚀模型大大加深了对土壤侵蚀过程及发生机理的理解,促进了土壤侵蚀理论的研究和发展。针对复杂多样的地貌条件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我国开展的以陡坡地为代表的土壤侵蚀模型的研究是对国际土壤侵蚀机理研究的深化和补充。
  ……

前言/序言


绿色家园的守护者:水土保持科学与实践概览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水土保持学导论,涵盖了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水土保持不仅是应对全球环境挑战的核心策略之一,更是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生态安全与人居环境优化的重要基石。 本书结构清晰,从水土流失的形成机理入手,逐步深入到监测、评估、防治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力求构建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水土流失的科学基础与环境背景 第一章:水土保持学的学科定位与发展历程 本章首先界定了水土保持学的学科范畴,阐释其在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中的交叉特性。我们将追溯水土保持学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的经验性治理到现代的系统化、科学化管理,重点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水土保持理念的演进。讨论了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章:水土流失的驱动因素与影响机制 深入剖析导致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驱动力。自然因素包括气候特征(降雨强度、风速)、地形地貌(坡度、坡长)以及土壤自身的理化性质(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人为因素则聚焦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过度开垦、毁林开荒、不当的农业耕作技术等。 本章将详细阐述水力侵蚀(片蚀、沟蚀、沙丘移动)和风力侵蚀的基本过程,运用流体力学和土壤物理学的原理,解释水流动力、土壤抗蚀性与侵蚀强度的量化关系。 第三章:水土流失的监测、评估与预测 本部分强调量化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介绍当前主流的水土流失评估模型,如著名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及其修订版(RUSLE)和中国流域水土流失评估模型(CWEM)。详细讲解如何利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大尺度、高效率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此外,还将探讨基于情景模拟的未来水土流失趋势预测方法,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部分:水土保持工程技术与措施 第四章:坡面水力侵蚀的控制技术 这是本书的核心技术章节。主要围绕如何通过工程和农艺措施,削弱水流的侵蚀能力或增强土壤的抗蚀能力。 农艺措施: 详细介绍等高耕作、梯田建设(包括平板梯田、埂式梯田)、间作套种、覆盖技术(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以及植被缓冲带的构建原理和技术规范。重点阐述这些措施如何改变地表径流路径和速度,增加土壤入渗。 工程措施: 涵盖拦沙坝、谷坊坝、坡面截流沟、引流渠等传统水利工程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和施工要点。讨论生态护坡技术,如浆砌石、生态砌体结构在稳定陡坡中的应用。 第五章:风蚀防治与沙化土地治理 针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风蚀问题,本章着重介绍防风固沙技术。内容包括: 工程固沙: 介绍沙障的类型(板障、草方格、粘土沙障)及其布置原则。 植被固沙: 探讨耐旱、固沙植被的选择标准、种植密度和抚育管理技术。分析植被群落结构对地表粗糙度、风速衰减的协同效应。 水资源调控: 在干旱区,探讨如何通过集水、保水技术(如截流坝、微型水窖)为植被恢复提供必要的水分支撑。 第六章: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水土保持的最终目标往往是流域尺度的整体改善。本章探讨如何将坡面、沟道和河流系统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治理。重点讨论流域规划的步骤、目标层级划分以及不同治理措施的耦合应用,实现“上拦下排”的系统化管理,有效控制入河泥沙量,改善水体质量。 第三部分:水土保持的应用领域与管理实践 第七章:土地利用规划与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必须前置于土地开发利用活动中。本章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如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对水土流失的潜在风险。介绍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如何将水土流失易发区划定为保护红线,以及在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铁路、矿山)中实施严格的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设计、施工、投产使用同步进行)。 第八章:生态恢复与退化土地重塑 本章侧重于利用生态学原理恢复受损的土地。详细介绍陡坡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效益评估、人工造林与封山育林的适宜技术。讨论矿区、采石场等严重受损地块的生态修复技术路线,包括土壤改良、植被重建和景观重塑。 第九章:水土保持的法制与政策保障 介绍我国水土保持领域的主要法律法规体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核心精神、管理体制和责任划分。分析水土保持补偿机制、激励政策以及项目资金的筹措与使用原则,强调社会参与和公众监督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第十章:水土保持的未来展望 展望水土保持学面临的新挑战,如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频发、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土安全问题,以及新型农业技术(如精准农业、垂直农业)对传统水土保持模式的冲击。探讨智慧水土保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的发展方向,以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适用对象: 本书内容翔实,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适合高等院校农林经济管理、水利工程、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科学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教材或参考书。同时,也是国土管理部门、水利部门、农业推广机构及从事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的实用性参考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和主打的“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几个字,就足以让人对其内容充满期待。我是一位从事了多年农田水利工程的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也接触过不少关于水土流失治理的案例,但总感觉理论基础有些薄弱,对于更深层次的原理和方法了解不够透彻。这次入手这本书,正是希望能够系统性地梳理一下水土保持学的知识体系,尤其想了解在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水土流失问题下,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应用。我比较关注教材在案例分析方面的深度,毕竟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的关键。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并详细剖析其成因、治理措施以及效果评估,最好能覆盖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地貌和土壤条件。此外,对于一些新兴的水土保持技术,比如生态修复、微生物技术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等,我也非常感兴趣,希望教材能对此有较为前瞻性的介绍,让我能够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评分

作为一名负责水利工程项目申报和建设的基层管理者,我深切体会到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我选择《水土保持学》这本书,主要是希望能够提升我对水土保持项目设计、评估和管理的专业能力。我关注书中关于水土流失评价方法的介绍,特别是如何科学地评估一个区域的水土流失程度、侵蚀强度和危害程度。其次,我也希望了解不同类型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如截流沟、排水沟、防护林带、蓄水保土措施等)的设计原则、施工要点和效果评估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项目管理和成本效益分析的指导,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水土保持项目,确保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和预期目标的实现。了解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对于我们开展工作也至关重要,希望书中有所提及。

评分

我是一名长期关注农村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社会工作者。在我参与的多个乡村振兴项目中,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一直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难题。我购买《水土保持学》这本书,主要是希望能从更专业的角度理解这些问题的根源,并寻找更有效的解决途径。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够介绍一些经济可行、易于推广、且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水土保持技术和管理模式。例如,对于一些坡耕地,除了传统的梯田建设,是否有更适合小农户采纳的措施?对于山区植被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除了植树造林,是否有更强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恢复力的方案?我更关注的是如何将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成功案例的经验分享,特别是关于社区参与、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方面的论述,对我今后的工作将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评分

作为一名正在攻读土壤学博士的学生,我对《水土保持学》这本书寄予了厚望。我的研究方向虽然侧重于土壤侵蚀的微观机理,但水土保持作为宏观层面的解决方案,与我的研究紧密相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帮助我理解不同侵蚀类型(如水力侵蚀、风力侵蚀、瘠薄化等)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对土壤结构、肥力、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长期影响。尤其是我对模型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很感兴趣,例如USLE、RUSLE、SWAT等模型在预测和评估水土流失风险方面的能力。书中如果能对这些模型的原理、参数选择、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进行详细讲解,并附带一些实际应用示例,那将对我非常有帮助。此外,我也关注水土保持措施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不同措施(如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耕作措施)的相互作用和优化组合,以及它们对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影响。

评分

我是一名对自然地理和环境科学充满好奇的大学新生。在了解了《水土保持学》的教材定位后,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自然界奥秘的大门。我希望它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介绍水土流失的普遍现象,以及它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和水源造成的负面影响。我比较好奇的是,在地球的不同地区,水土流失的表现形式和成因会有多大的差异?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以及不同气候、地质条件下水土流失的特点?我也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一些基础的水土保持原理,比如土壤的侵蚀过程是怎样的,不同土壤质地和结构对侵蚀抵抗力有什么影响?对我来说,能够建立起对水土保持学科的初步认知,理解其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就已经是最大的收获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