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清华大学 有机化学 第二版第2版 李艳梅等著 科学出化学版社 有机化学教程 高校化

正版 清华大学 有机化学 第二版第2版 李艳梅等著 科学出化学版社 有机化学教程 高校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艳梅赵圣印王兰英 著
图书标签:
  • 有机化学
  • 清华大学
  • 李艳梅
  • 第二版
  • 高校教材
  • 化学
  • 有机化学教程
  • 科学出版社
  • 本科
  • 化学专业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布克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07900
商品编码:11170064351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十二五 有机化学(第二版)
定价 58.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开本 16
作者 李艳梅,赵圣印,王兰英
装帧 平装
页数 0
字数
ISBN编码 9787030407900


内容介绍

《有机化学(第二版)》共17章,按照以官能团分章的方式编排,每章最后都设置了相应的习题。教材内容精练,重点突出。在选材和举例方面,注重实用性和前沿性,许多实例都来自于科研。在内容设置上,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几乎每个章节都设立了思考、引导和探究项目,可供学生讨论。还设置了拓展阅读部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机化学(第二版)》的另一特色是,引入理论计算,对每种官能团的代表化合物都拟合出形象的电子分布密度图,便于读者形象地理解化合物结构与反应性的关系。此外,为适应双语教学需要,《有机化学(第二版)》对常用的有机化学名词和重要概念标注了英文,涉及到的英文人名均直接使用英文姓名



目录

"目  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绪论1
 1 1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1
 1 2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1
1 2 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1
1 2 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征2
 1 3 共价键2
1 3 1 共价键的形成及相关理论2
1 3 2 共价键的键参数6
1 3 3 诱导效应8
1 3 4 共价键的断裂与有机反应基本类型8
 1 4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9
1 4 1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9
1 4 2 范氏力10
1 4 3 氢键10
1 4 4 疏水相互作用10
 1 5 有机反应中的酸碱概念10
1 5 1 犅狉 狀狊狋犲犱酸碱理论10

1 5 2 犔犲狑犻狊酸碱理论11

1 5 3 软硬酸碱理论2
 1 6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2
1 6 1 根据碳骨架分类12
1 6 2 根据官能团分类13
 1 7 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写法14
1 7 1 电子式14
1 7 2 蛛网式及结构简式4
1 7 3 键线式15
 1 8 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本原则15
1 8 1 几个与命名相关的词15
1 8 2 系统命名的基本原则17
1 8 3 特殊情况的处理18
 1 9 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19
 习题20
第2章 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22
 2 1 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22
 Ⅰ 烷烃23
 2 2 烷烃的命名23
 2 3 烷烃的结构23
2 3 1 烷烃的结构23
2 3 2 烷烃的构象24
 2 4 烷烃的物理性质26
2 4 1 沸点27
2 4 2 熔点27
2 4 3 密度28
2 4 4 溶解度28
 2 5 烷烃的化学反应28
2 5 1 氧化、热解和异构化28
2 5 2 取代反应
30 Ⅱ 环烷烃34
 2 6 环烷烃的命名34
2 6 1 单环烷烃34
2 6 2 多环烷烃35
 2 7 环烷烃的结构与构象37
2 7 1 小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37
2 7 2 环己烷的构象38
2 7 3 取代环己烷的构象40
2 7 4 十氢合萘的构型40
 2 8 环烷烃的物理性质41
 2 9 环烷烃的化学反应41

2 9 1 取代反应

412 9 2 催化氢化42

2 9 3 与卤素或卤化氢的开环反应42
2 9 4 氧化反应43
 2 10 烷烃和环烷烃的制备43
 Ⅲ 饱和烃的来源及石油产业43
 习题43
第3章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和二
烯烃46
 Ⅰ 烯烃46
 3 1 烯烃的结构46
 3 2 烯烃的异构和命名47
3 2 1 烯烃的异构47
3 2 2 烯烃的命名47
 3 3 烯烃的物理性质49
 3 4 烯烃的化学反应50
3 4 1 催化氢化50
3 4 2 亲电加成反应50
3 4 3 氧化反应56
3 4 4 α-氢卤代58
3 4 5 聚合
59 Ⅱ 炔烃60
 3 5 炔烃的结构60
 3 6 炔烃的命名60
 3 7 炔烃的物理性质61
 3 8 炔烃的化学反应61
3 8 1 酸性及炔氢的特性反应62
3 8 2 亲电加成反应63
3 8 3 亲核加成反应64
3 8 4 还原反应64
3 8 5 氧化反应
65
3 8 6 聚合
65
 Ⅲ 二烯烃66
 3 9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66
3 9 1 二烯烃的分类
66
3 9 2 二烯烃的命名
66
 3 10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与共轭
效应67
3 10 1 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67
3 10 2 共轭效应
67
  
3 10 3 超共轭效应
68
3 10 4 共振论
69
 3 11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反应70
3 11 1 1,4-加成
70
3 11 2 犇犻犲犾狊-犃犾犱犲狉反应
71
3 11 3 聚合
72
 3 12 烯烃和炔烃的制备73
3 12 1 烯烃的制备
73
3 12 2 炔烃的制备
73
 Ⅳ 不饱和烃的来源及橡胶产业73
 习题74
第4章 芳烃77
 4 1 芳烃的分类、异构和命名77
4 1 1 芳烃的分类
77
4 1 2 芳烃的异构
77
4 1 3 芳烃的命名
78
 4 2 苯的结构79
4 2 1 价键理论观点
79
4 2 2 分子轨道理论观点
79
4 2 3 共振论观点
79
 4 3 芳烃的物理性质80
 4 4 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80
4 4 1 亲电取代反应
81
4 4 2 加成反应
85
4 4 3 氧化反应
85
4 4 4 还原反应
86
4 4 5 芳烃侧链的反应
86
 4 5 芳环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
规律87
4 5 1 三类定位基
88
4 5 2 定位规律的解释
89
4 5 3 二取代苯的定位规律
92
4 5 4 定位规律在有机合成上的
应用
93
 4 6 稠环芳烃94
4 6 1 多环芳烃的分类
94
4 6 2 萘
95
4 6 3 蒽和菲
98
4 6 4 富勒烯
98
 4 7 非苯芳烃99
 4 8 芳烃的来源及煤炭产业101
 习题102
第5章 对映异构105
 5 1 手性和对称性105
5 1 1 偏振光和物质的旋光性
105
5 1 2 旋光仪和比旋光度
105
目  录狏犻犻
5 1 3 分子的手性与旋光性
106
5 1 4 分子的对称性与旋光性
106
 5 2 含一个不对称碳的化合物107
5 2 1 构型的表示
107
5 2 2 构型的标记
108
5 2 3 对映体和外消旋体
109
 5 3 含两个及多个不对称碳的化
合物110
5 3 1 含两个不同不对称碳的化
合物
110
5 3 2 含两个相同不对称碳的化
合物
110
5 3 3 含多个不对称碳的化合物
111
 5 4 环状手性化合物111
 5 5 其他不含不对称碳原子的手性
化合物112
5 5 1 丙二烯型化合物
112
5 5 2 联苯型化合物
113
 5 6 前(潜)手性碳和分子的
前(潜)手性113
 5 7 不对称合成与拆分114
5 7 1 不对称合成
114
5 7 2 外消旋体的拆分
115
5 7 3 对映体过量百分数和光学
纯度
117
 5 8 手性与药物117
 5 9 异构体的分类118
 习题119
第6章 卤代烃 金属有机化合物122
 6 1 卤代烃的分类、异构、命名和
结构122
6 1 1 卤代烃的分类
122
6 1 2 卤代烃的异构
122
6 1 3 卤代烃的命名
123
6 1 4 卤代烃的结构
123
 6 2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123
 6 3 卤代烃的化学反应124
6 3 1 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
124
6 3 2 卤代烃的消除反应
126
6 3 3 卤代烃的还原
127
6 3 4 卤代烃与金属的反应 金属有机
化合物
127
 6 4 饱和碳原子上亲核取代反应
历程130
6 4 1 单分子取代反应犛


130
6 4 2 双分子取代反应犛


132
  
6 4 3 离子对机理
133
  
6 4 4 分子内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133…
 6 5 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134
6 5 1 烃基结构的影响
134
6 5 2 离去基团的影响
135
6 5 3 亲核试剂的影响
136
6 5 4 溶剂的影响
136
 6 6 消除反应历程137
6 6 1 单分子消除反应犈1
137
6 6 2 双分子消除反应犈2
137
 6 7 影响消除反应的因素138
6 7 1 烃基结构的影响
138
6 7 2 离去基团的影响
138
6 7 3 进攻试剂的影响
138
6 7 4 溶剂的影响
138
 6 8 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的竞争139…
6 8 1 烃基结构的影响
139
6 8 2 试剂的影响
139
6 8 3 溶剂极性的影响
140
6 8 4 反应温度的影响
140
 6 9 其他卤代烃140
6 9 1 双键和苯环位置对卤原子活
性的影响
140
  
6 9 2 卤代芳烃
142
6 9 3 多卤代烃
144
6 9 4 氟代烃
144
 6 10 卤代烃的制备145
6 10 1 烷烃的卤代
145
6 10 2 烯烃、炔烃与卤化氢或卤素
加成
145
6 10 3 由醇制备
145
 习题145
第7章 波谱分析在有机化学中的
应用150
7 1 电磁辐射150
 7 2 红外光谱151
7 2 1 分子振动和红外光谱
152
7 2 2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频谱
153
7 2 3 有机化合物红外谱图举例
154
7 2 4 红外光谱的应用
157
 7 3 核磁共振158
7 3 1 核磁共振氢谱的基本原理
159
7 3 2 化学位移
161
7 3 3 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164
7 3 4 积分常数
166
7 3 5 核磁共振氢谱解析
166
  
7 3 6 核磁共振碳谱
167
 7 4 紫外光谱170
7 4 1 电子跃迁与紫外光谱
170
7 4 2 紫外谱图解析
172
 7 5 质谱173
7 5 1 质谱的基本原理
173
7 5 2 质谱解析
174
7 5 3 质谱新技术
177
 习题179
第8章 醇、酚和醚184
 Ⅰ 醇184
 8 1 醇的分类、命名和结构184
8 1 1 醇的分类
184
8 1 2 醇的命名
184
8 1 3 醇的结构
185
 8 2 醇的物理性质与波谱特征185
8 2 1 醇的物理性质
185
8 2 2 醇的波谱特征
186
 8 3 一元醇的化学性质187
8 3 1 醇的酸性和碱性
188
8 3 2 生成卤代烃
189
8 3 3 脱水和消除反应
191
8 3 4 醇的氧化反应
192
8 3 5 醇的脱氢反应
193
 8 4 多元醇的特殊反应194
8 4 1 邻二醇的氧化
194
8 4 2 频哪醇重排
194
 8 5 醇的制备195
8 5 1 由烯烃制备
195
8 5 2 卤代烃的水解
195
8 5 3 羰基化合物的还原
195
8 5 4 利用格氏试剂制备醇
195
 Ⅱ 酚196
 8 6 酚的分类和命名196
 8 7 酚的物理性质与波谱特征196
8 7 1 酚的物理性质
196
8 7 2 酚的波谱特征
197
 8 8 酚的化学性质198
8 8 1 酚的酸性
198
8 8 2 酚醚和酯的生成
198
8 8 3 酚与三氯化铁反应
200
8 8 4 苯酚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200…
 8 9 酚的制备202
8 9 1 异丙苯法
202
8 9 2 卤代芳烃水解
202
8 9 3 碱熔法
202
8 9 4 重氮盐水解
202
 Ⅲ 醚202
 8 10 醚的分类和命名202
 8 11 醚的物理性质与波谱特征203
8 11 1 醚的物理性质
203
8 11 2 醚的波谱特征
203
 8 12 醚的化学反应204
8 12 1 盐的形成
204
8 12 2 醚键的断裂
204
8 12 3 过氧化物的生成
205
8 12 4 犆犾犪犻狊犲狀重排
206
 8 13 醚的制备206
8 13 1 犠犻犾犾犻犪犿狊狅狀合成法
206
8 13 2 犝犾犾犿犪狀狀反应制备
206
8 13 3 醇分子间的脱水
206
 Ⅳ 环醚和冠醚206
 8 14 环醚206
 8 15 冠醚207
 习题208
第9章 醛、酮和醌211
 Ⅰ 醛和酮211
 9 1 醛和酮的分类和命名211
9 1 1 醛和酮的分类
211
9 1 2 醛和酮的命名
211
 9 2 醛和酮的结构212
 9 3 醛和酮的物理性质和波谱
特征212
9 3 1 醛和酮的物理性质
212
9 3 2 醛和酮的波谱特征
213
 9 4 醛和酮的亲核加成反应215
9 4 1 醛和酮的亲核加成反应概述
215…
9 4 2 与含氧亲核试剂的加成
217
9 4 3 与含硫亲核试剂的加成
219
9 4 4 与含碳亲核试剂的加成
220
9 4 5 与含氮亲核试剂的加成
222
9 4 6 与犠犻狋狋犻犵试剂的反应
223
  
9 4 7 犚犲犳狅狉犿犪狋狊犽狔反应
224
 9 5 醛和酮α-犎的反应225
9 5 1 α-碳上氢原子的活泼性
225
9 5 2 卤代反应
225
9 5 3 羟醛缩合反应
226
9 5 4 犕犪狀狀犻犮犺反应
228
 9 6 醛和酮的氧化和还原反应229
9 6 1 醛和酮的氧化反应
229
9 6 2 醛和酮的还原反应
229
 9 7 犆犪狀狀犻狕狕犪狉狅反应231
 9 8 α,



探索物质的奥秘:有机化学的奇妙世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无数化学物质构成的世界中,而有机化学,作为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科学,正是揭示这些物质结构、性质、反应规律以及合成方法的关键钥匙。它不仅是理解生命现象的基础,也是现代化学工业、医药、材料科学等领域蓬勃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本书旨在引领读者深入有机化学的迷人殿堂,领略其精妙之处,掌握其核心概念,并初步感受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 第一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成键——万物之基 本章将从最基础的层面入手,介绍有机化学的基石——碳原子。我们将深入探讨碳原子独特的成键能力,包括其能够形成四条共价键,以及其与其他原子(如氢、氧、氮、卤素等)形成稳定共价键的特性。通过理解共价键的本质,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如何利用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来描述有机分子的电子分布和空间构型。 碳原子的独特性: 了解碳原子为何是构成生命和社会的重要元素,分析其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以及由此带来的超凡的成键能力。 共价键的形成与类型: 详细阐述单键、双键和三键的形成机制,理解σ键和π键的区别及其对分子性质的影响。 杂化轨道理论: 深入学习sp3、sp2和sp杂化,理解它们如何决定碳原子的空间排列,进而影响分子的形状和反应性。例如,甲烷的sp3杂化形成四面体结构,乙烯的sp2杂化形成平面结构,乙炔的sp杂化形成直线型结构。 分子几何与构象: 学习如何预测和描述有机分子的三维形状,理解键的旋转所产生的不同构象,以及构象对分子稳定性和反应性的影响。我们将以烷烃为例,分析其链式和环状构象,如椅式和船式构象。 极性与非极性键: 分析不同原子电负性差异导致的键的极性,以及分子中键的极性如何叠加形成整个分子的极性,这将直接影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范德华力与氢键: 介绍影响分子间作用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伦敦色散力、偶极-偶极作用和氢键,并阐述它们对物质物理性质(如沸点、熔点、溶解度)的影响。 第二章: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与分类——秩序与逻辑 为了有序地研究浩瀚的有机化合物世界,我们需要一套系统性的命名和分类方法。本章将为您介绍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命名规则,让您能够准确地为各种有机化合物命名,并学会如何根据其结构特点将其归类。 IUPAC命名法基础: 学习如何根据母链、官能团和取代基的多少来确定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我们将从简单的烷烃命名开始,逐步过渡到带有官能团的复杂化合物。 常见官能团的识别与命名: 深入学习各种重要官能团的名称、结构和命名规则,如烷烃、烯烃、炔烃、卤代烃、醇、醚、醛、酮、羧酸、酯、胺、酰胺、腈等。了解官能团在决定化合物化学性质中的关键作用。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根据碳链骨架(脂肪族、芳香族)、官能团类型等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理解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分异构现象: 详细讲解结构异构(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和立体异构(几何异构、光学异构)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化合物性质的巨大影响。 第三章:烷烃的性质与反应——简单而基础 烷烃是结构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其性质相对稳定,是许多更复杂有机物的合成起点。本章将重点介绍烷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它们参与的主要反应。 烷烃的物理性质: 探讨烷烃的熔点、沸点、密度、溶解度等随碳原子数增加的变化规律,以及支链烷烃对这些性质的影响。 烷烃的化学性质: 了解烷烃在常温常压下为何稳定性较高,分析其参与的反应类型,主要是自由基取代反应。 烷烃的合成: 介绍几种重要的烷烃合成方法,如Grignard试剂与卤代烷反应、Kolbe电解等。 自由基取代反应: 详细阐述烷烃的卤代反应,包括反应机理(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和影响因素(光照、温度、卤素种类)。我们将以甲烷的氯代为例,展示其逐步取代的过程。 烷烃的燃烧: 讨论烷烃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及其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第四章:烯烃、炔烃与共轭体系——不饱和的活力 烯烃和炔烃因其分子中存在碳碳双键和三键而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本章将深入探讨这些不饱和烃的结构、性质以及它们重要的加成反应。 烯烃的结构与命名: 学习烯烃双键的成键方式,掌握其命名规则,并了解顺反异构现象。 烯烃的加成反应: 详细讲解烯烃最典型的加成反应,包括与卤素、卤化氢、水、氢气等的加成。重点阐述Markovnikov规则和反Markovnikov规则的成因及应用。 烯烃的氧化反应: 介绍烯烃的氧化裂解、环氧化和臭氧化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重要作用。 炔烃的结构与命名: 了解炔烃三键的成键方式,掌握其命名规则。 炔烃的加成反应: 探讨炔烃与卤素、卤化氢、水等的加成反应,以及其与烯烃加成反应的异同。 共轭体系: 介绍共轭双键、共轭三键和芳香体系,理解其电子离域化带来的特殊稳定性和反应性。我们将以丁二烯为例,分析其1,4-加成反应。 第五章:芳香烃——特殊结构的芳香世界 芳香烃是一类具有特殊稳定性和反应性的环状不饱和化合物,其中苯是其代表。本章将深入研究芳香烃的结构、命名、性质以及它们独特的亲电取代反应。 苯的结构与性质: 详细阐述Hückel规则,理解苯的π电子离域化形成的芳香性,以及苯的稳定性。 芳香烃的命名与分类: 学习单环和多环芳香烃的命名方法,以及取代苯的命名规则。 芳香烃的亲电取代反应: 深入讲解卤代、硝化、磺化、Friedel-Crafts烷基化和酰基化等反应机理,以及取代基对反应活性和区域选择性的影响。 侧链的反应: 探讨芳香烃侧链上发生的自由基取代和氧化反应。 芳香性化合物的来源与应用: 介绍煤焦油、石油等芳香烃的来源,以及它们在染料、医药、香料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第六章:卤代烃——功能基团的引入者 卤代烃是引入卤素原子到有机分子中的重要化合物。本章将介绍卤代烃的分类、命名、物理性质以及它们参与的重要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 卤代烃的分类与命名: 根据卤素原子连接的碳原子类型(伯、仲、叔)和卤素原子数量进行分类,并学习其命名方法。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探讨卤代烃的沸点、密度、溶解度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亲核取代反应(SN1和SN2): 详细分析SN1和SN2反应的机理、影响因素(底物结构、亲核试剂、离去基团、溶剂),以及它们的立体化学。 消除反应(E1和E2): 讲解消除反应的机理,以及它与取代反应的竞争关系,并引入Zaitsev规则。 卤代烃的合成: 介绍从醇或烷烃制备卤代烃的方法。 卤代烃的应用: 提及卤代烃在溶剂、制冷剂、杀虫剂等方面的应用,并关注其环境影响。 第七章:醇、酚和醚——含氧官能团的魅力 醇、酚和醚是含有羟基(-OH)或醚键(-O-)的含氧有机化合物。本章将深入探讨它们的结构、命名、物理性质以及它们丰富的化学反应。 醇的分类与命名: 根据羟基连接的碳原子类型(伯、仲、叔)进行分类,并学习其命名。 醇的物理性质: 分析醇的氢键对沸点和溶解度的影响。 醇的化学性质: 酸性: 探讨醇的弱酸性,以及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醇钠。 氧化反应: 重点介绍伯醇、仲醇被氧化为醛、酮,以及叔醇不易被氧化的特性。 脱水反应: 讲解分子内脱水生成醚,分子间脱水生成烯烃。 与卤化氢反应: 探讨醇与卤化氢反应生成卤代烃。 酚的结构与性质: 了解酚的芳香环与羟基的相互影响,使其酸性强于醇。 醚的结构与命名: 学习醚的命名方法,并分析其相对惰性。 醚的合成: 介绍Williamson醚合成法。 应用: 提及醇、酚、醚在溶剂、燃料、医药、香料等领域的应用。 第八章:醛和酮——羰基的反应中心 醛和酮是含有羰基(C=O)的化合物,羰基的极性使其成为重要的反应中心。本章将详细研究醛酮的结构、命名、物理性质以及它们参与的加成、氧化还原等反应。 醛和酮的结构与命名: 区分醛(羰基连氢)和酮(羰基连碳),学习其命名规则。 醛酮的物理性质: 分析羰基的极性对沸点和溶解度的影响。 羰基的反应性: 亲核加成反应: 讲解醛酮最主要的反应类型,包括与氰醇、亚硫酸氢钠、醇(形成缩醛/缩酮)、胺(形成亚胺/烯胺)、格氏试剂、有机锂试剂等加成。 还原反应: 介绍醛酮被还原为醇,以及使用LiAlH4、NaBH4等还原剂。 氧化反应: 重点关注醛的氧化性,如Tollens试剂和Fehling试剂的氧化银镜和砖红色沉淀反应。 α-氢的反应: 讲解α-氢的酸性,以及其在醛醇缩合、交叉醛醇缩合反应中的作用。 醛酮的合成: 介绍从醇氧化、炔烃水合、Ozonolysis等方法制备醛酮。 应用: 提及醛酮在香料、溶剂、医药中间体等领域的应用,例如甲醛、丙酮。 第九章:羧酸及其衍生物——酸性的探索 羧酸是含有羧基(-COOH)的化合物,具有显著的酸性,并能发生一系列衍生反应。本章将深入探讨羧酸及其衍生物(酰卤、酸酐、酯、酰胺)的结构、命名、性质和相互转化。 羧酸的结构与命名: 学习羧酸的命名规则,并理解羧基的酸性来源。 羧酸的物理性质: 分析羧酸分子间的强氢键对其沸点和溶解度的影响。 羧酸的化学性质: 酸性: 讨论影响羧酸酸性的因素,如取代基的电负性。 成盐反应: 羧酸与碱反应生成羧酸盐。 酯化反应: 羧酸与醇在酸催化下生成酯。 还原反应: 羧酸被还原为醇。 脱羧反应: 某些羧酸在加热时脱去CO2。 羧酸衍生物: 酰卤: 介绍其高反应性,易被亲核试剂进攻,可用于制备酯、酰胺等。 酸酐: 讨论其反应性,可用于制备酯、酰胺等。 酯: 学习酯的命名,并重点讲解酯化反应和水解反应(酸性、碱性)。 酰胺: 学习酰胺的命名,并理解其相对稳定性,探讨水解反应。 合成方法: 介绍从醇氧化、腈水解等方法制备羧酸。 应用: 提及羧酸及其衍生物在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医药、聚合物(如聚酯、尼龙)等领域的应用。 第十章:胺及其衍生物——碱性的世界 胺是含有氨基(-NH2, -NHR, -NR2)的有机化合物,表现出碱性。本章将介绍胺的分类、命名、物理性质以及它们参与的反应,并简单介绍硝基化合物。 胺的分类与命名: 根据氮原子连接的烷基或芳基数量,将胺分为伯、仲、叔胺,并学习其命名。 胺的物理性质: 分析胺的氢键对沸点和溶解度的影响,以及其碱性。 胺的化学性质: 碱性: 讨论胺的碱性强弱与其结构的关系。 与酸反应: 胺与酸反应生成铵盐。 烷基化和酰基化: 胺可以发生烷基化和酰基化反应。 重氮化反应: 伯芳香胺与亚硝酸反应生成重氮盐,这是合成偶氮染料的重要途径。 硝基化合物: 介绍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和硝基的引入(硝化反应),以及硝基化合物的还原性。 应用: 提及胺在医药、染料、农药、聚合物(如聚氨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本书的编写宗旨是系统性地介绍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从分子结构到宏观性质,从基本反应到应用实例,力求做到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您将能够: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成键原理。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分类方法。 熟悉常见官能团的性质和反应规律。 了解有机反应的基本机理和影响因素。 初步认识有机化学在日常生活和现代工业中的重要作用。 有机化学的广阔领域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希望本书能成为您开启这段精彩旅程的得力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这本书的编排风格来看,它非常“贴近学生”。它不像一些老派的教材那样,枯燥地堆砌概念和公式,而是更加注重与读者的互动。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提示”或者“注意”的栏目,指出一些常见的易错点,或者强调某些概念的重要性。这些小细节对于我在学习过程中避免走弯路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的语言风格也比较通俗易懂,虽然是教材,但读起来没有太大的阻碍感。例如,在解释一些抽象的反应机理时,它会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或者用更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这让我更容易理解。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有机化学史的介绍,或者关于一些重要有机化学家的小故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让我对有机化学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本书的学习体验比我之前看过的几本教材都要好,感觉作者是很用心在考虑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这门学科。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清华大学”这几个字吸引的。毕竟名校的教材,总会有一些过人之处。读下来发现,这本书确实体现了高校教材的特点,那就是“全面”和“系统”。它几乎涵盖了有机化学的所有基础知识点,从结构、性质、反应,到光谱分析、合成策略,基本一个不落。每个部分都给出了相当详尽的介绍,没有遗漏。它的逻辑线非常清晰,比如在讲到官能团的反应性时,会先介绍单个官能团的性质,然后是两个官能团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到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反应,这种由简入繁的递进方式,让我能够逐步建立起对复杂分子的认识。而且,书中大量的图表和化学式,使得知识点的呈现更加直观。在一些比较晦涩的概念上,例如自由基反应机理,书中给出了好几种不同角度的解释,并且都有相应的图示辅助,这一点对我理解那些复杂的电子转移过程很有帮助。虽然这本书内容量很大,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去阅读,但它带来的系统性知识体系,绝对是值得的。它就像一个完整的有机化学知识地图,让你清楚地知道每个角落都有些什么。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注重实践”。除了理论知识,它花了很多篇幅在实际的有机合成和分析方法上。比如在讲到各种官能团的合成时,书中列举了非常多具体的合成路线,并且对每一步反应的条件、收率、以及潜在的副产物都做了详细的说明。这对于我这种将来可能需要做实验的学生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而且,书中对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波谱分析方法的讲解也特别到位,不仅介绍了基本原理,还提供了大量的实例,让我能够通过谱图来判断化合物的结构。这在有机化学的学习和研究中是至关重要的技能。我特别喜欢书中给出的“综合习题”,这些习题不再是孤立的考查某个知识点,而是将多个章节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要求我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这非常锻炼我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掌握了理论,更对如何设计和分析有机反应有了初步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我大概翻了翻,感觉整体思路还是挺清晰的,结构也比较合理。从基础的碳水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讲起,循序渐进,对于没有基础的同学来说,应该能够较好地入门。书中对每个反应机理的讲解都比较细致,配图也比较多,这一点我很喜欢,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特别是对于一些立体化学的描述,通过图示和文字结合,感觉比纯文字描述更容易理解。而且,书中还包含了很多例题和习题,这一点我觉得特别重要。学化学,不做题是很难真正掌握的,这些例题解析得也很详细,对于我这种喜欢自己先做一遍再对照答案的读者来说,是很好的学习资料。习题的量也足够,覆盖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做完之后基本上对这一章的内容有个全面的复习。唯一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是,有些地方的文字描述可以再精炼一些,有时候读起来感觉有点啰嗦,但总体来说,作为一本有机化学教材,它是合格的,甚至可以说是不错的。尤其适合大学本科生作为入门教材使用。

评分

这本《有机化学教程》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严谨”二字。从这本书的字体、排版、到内容的组织,都透着一股严谨的气息。知识点讲解非常扎实,理论基础打得非常牢固。比如在讲到芳香性的判断时,它不仅仅给出了规则,还详细追溯了休克尔法则的推导过程,以及对一些反例的解释,这对于我理解芳香性为何是这样,而不是其他形式,提供了很深刻的认识。书中对于反应的命名、命名规则的由来,以及各种官能团的命名也都非常规范。在知识的深度上,它也做得很好,虽然是教程,但很多地方触及到了研究前沿的一些概念,比如一些新型的有机合成方法,或者对一些经典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虽然不是重点,但能让读者感受到有机化学发展的脉搏。这对于想继续深造或者对有机化学有更高追求的同学来说,非常有价值。当然,这种严谨有时也意味着这本书的学习门槛会相对高一些,需要读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但如果你想把有机化学学扎实,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投资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