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This study aims at solving a long-standing problem in Mandarin linguistics, namely how to categorize and understand the plethora of constructions that have been called SVCs(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 at one time or another. This study examines features which differentiate them from typical cases of coordination, subordination. It demonstrates that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SVCs and non-SVCs lie in their different profiles. My classification for an SVC is based on the three iconically based semantic principles: temporal sequence and scope, shared participants, and situational dependence. Grounded on these three principles, seven morphosyntactic ancl prosodic tests have been proposed to apply to five constructions which consist of more than one verb. The seven operational iconic/semantic tests allow us to capture common features of SVCs in Mandarin Chinese. Mandarin SVCs reflect cognitive packaging, that is, an SVC denotes a unitary complex evernt and reflects event conflation of two or more sub-events. The five constructions reflect degrees of serialization or a continuum of event conflation in Mandarin. In this study, two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phenomenon of event autonomy or event conflation of the five [V (N) V ...] types and the effects of construal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different constructions. The findings in the experiments suggest that Mandann speakers are sensitive to sentences exhibiting different degrees of event conflation. The 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event conflation really t.urned out to be a graded rather than a discrete Phenomenon. The phenomena of Manclarin SVCs provide evidence for a kind of iconicity operating in the coding of multi-verb structures.
内页插图
目录
Chapter 1 Introduction
Chapter 2 Past Treatments of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
2.1 Past Approaches to SVCs
2.1.1 Christaller (1875)
2.1.2 Westermann (1930)
2.1.3 Stewart (1963)
2.1.4 Bamgbose (1974)
2.1.5 Baker (1989)
2.1.6 Agbedor (1994)
2.1.7 Aikhenvald (2006)
2.2 Past Approaches'to Chinese SVCs
2.2.1 Chao (1968)
2.2.2 Li and Thompson (1981)
2.2.3 Dai (1990)
2.2.4 Paul (2004)
2.3 Discussion
Chapter 3 Basic Tenets of Cognitive Grammar
3.1 Assump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3.2 Symbolization
3.3 Construction and Composition
3.4 Base vs. Profile
3.5 Construal
3.6 Perspective
3.7 Action Chain
3.8 Lexicon and Syntax
3.9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a Transitive Event
Chapter 4 The Present Analysis
4.1 Three Iconically Based Semantic Principles
4.1. 1 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 and Scope
4.1.2 Principle of Shared Participants
4.1.3 Principle of Situational Dependence
4.2 Conceptual Event
4.3 Laying Out the Event Conflation Continuum
4.4 Event Structure of Coordination Subordination and SVCs
4.5 Morphosyntactic and Prosodic Tests of Event Conflation
Chapter 5 The Five Constructions and the Seven Tests
5.1 Coordinate Constructions
5.1.1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5.1.2 Application of Tests
5.1.3 Discussion
5.2 Complement Constructions
5.2.1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5.2.2 Application of Tests
5.2.3 Discussion
5.3 Purposive Constructions
5.3.1 Purposive Complements or Separate Clauses
5.3.2 The Three Principles Reflected in Purposive SVCs
5.3.3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5.3.4 Application of the Tests
5.3.5 Discussion
5.4 Double-headed or Shared Object Constructions
5.4.1 The Three Principles Reflected in Double-headed Constructions
5.4.2 SchemaLic Representation
……
Chapter 6 Coverb Constructions
Chapter 7 Psycholinguistic Experiments
Chapter 8 The Association of Multi-Verb Constructions with Verbs
Chapter 9 Conclusions
Bibliography
精彩书摘
Mandarin Chinese is classified as an isolating and non-inflecting language. What English achieves by changing verb forms is expressed in Manciarin Chinese by means of additional adverbs, other independent morphemes, etc. For example, in Mandarin lai 'come' remains the same morphologically no matter when the action happened or happens or will happen since Mandarin does not inflect its verbs for tenses (Lin 2001). In syntax, Mandarin has very few overt morphosyntactic expressions of tense or aspect and has no subject-verb agreement, in contrast to inflectional languages. The lack of affixational morphology and syntactic markers in Chinese often makes a string of words highly ambiguous syntactically and, thus, a Mandarin expression with two or more verbs in a sequence coulcl be associated wit,h more than one construction type. For example, a multi-verb sequence in Mandarin could be analyzed as coordination (not unlike the English expression eat [and] drink).subordination (as in the English I want [to] go) , or causation (such as I made him leave). A¨multi-verb expression" is understood as a sequence of verbs (with a shared or omitted participant) in an expression without any syntactic marking to indicate what the relation is between the verbs.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 (SVCs) are prevalent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deserve more investigatioln than they have thus far received. In the past, different linguists have given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s to multi-verb expressions with shared subjects. The string [NP V (NP) V ...]is at least 5-way ambiguous in Mandarin (with the optional inter-verbal NP functioning either as matrix DO or embedded SUBJ), as shown in the following labeled examples.
……
前言/序言
《以认知理论进行汉语连动式结构的研究》图书简介 引言 语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具象化体现,而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其独特的结构特征一直吸引着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汉语众多的结构类型中,连动式结构(Serial Verb Constructions, SVCs)以其简洁、高效的表意方式,在日常交流和文学创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对连动式结构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在理论层面上的透彻剖析,仍是语言学研究中一个充满挑战且意义深远的课题。本书《以认知理论进行汉语连动式结构的研究》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旨在运用前沿的认知语言学理论,系统深入地探究汉语连动式结构的功能、构成、语义机制及其认知基础,为理解汉语的动态表达和思维模式提供全新的视角。 第一章: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本章首先明确了本书的研究对象——汉语连动式结构,并对其在汉语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进行了初步阐述。连动式结构并非简单的词语并列,而是将一系列谓语性成分按照特定的语义逻辑和句法顺序连接起来,共同表达一个连贯的动作序列、事件过程或因果关系。例如,“他跑进教室里去了”就是一个典型的连动式结构,其中“跑”、“进”、“去”三个动词共同描述了一个完整的空间移动过程。 然而,长期以来,对于连动式结构的界定、分类以及其背后的生成机制,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解释。一些传统的句法分析往往难以完全捕捉其灵活性和语义的动态性。因此,本书认为,仅仅停留在表面语法现象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探究其深层的认知机制。 本书的研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创新: 引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汉语连动式结构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挑战并拓展了传统的句法学和语义学解释。 2. 深化理解: 通过认知视角,揭示连动式结构背后所蕴含的认知模型、概念隐喻和思维模式,加深对汉语表达方式的理解。 3. 学科交叉: 促进语言学与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对话与融合,为跨学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4. 教学实践: 对汉语连动式结构更深入的认知理解,有助于优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掌握这一复杂而重要的句法现象。 5. 汉语本体研究: 丰富和完善汉语语法理论,为汉语本体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章:连动式结构研究的理论回顾与梳理 本章对国内外关于连动式结构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为本书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1 传统句法学视角下的连动式结构 回顾了早期将连动式结构视为“省略”、“并列”、“主语重复”等现象的观点,分析了这些解释的优点与局限性。例如,认为连动式结构是省略了连接词(如“和”、“而”、“然后”)或主语的句子,这种解释虽然能够描述部分现象,但难以解释连动词之间紧密且不可分割的语义联系,也无法解释为何某些连动词组合是可接受的,而另一些则不行。 2.2 功能主义与语义学视角下的连动式结构 介绍了从功能主义和语义学角度出发对连动式结构的研究。重点关注其在表达动作序列、目的、结果、方式等方面的功能,以及不同连动词组合所产生的特定语义。例如,有的连动结构表示“动作+结果”(如“摔倒”),有的表示“动作+目的”(如“去买菜”)。这一视角的引入,使得对连动式结构的功能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3 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兴起及其对句法研究的影响 重点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核心理念,如概念隐喻、转喻、范畴化、图式、认知模型等。强调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并非独立于认知的任意符号系统,而是反映了人类的感知、思维和经验。语言的意义并非来自抽象的定义,而是源于对经验世界的理解和组织。 2.4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本书研究的切入点 在梳理和评述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书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例如: 理论框架的局限性: 许多研究仍停留在描述性层面,缺乏能够解释其内在机制的统一理论。 认知维度的忽视: 对连动式结构背后的人类认知过程和思维模式的探究相对薄弱。 跨语言比较的有限性: 虽然有关于其他语言连动式结构的研究,但对汉语独特性的认知解释仍需深化。 基于这些不足,本书明确提出将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从认知层面深入解析汉语连动式结构的形成、运作和意义生成,从而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 第三章:汉语连动式结构的分类与特征分析 本章在对连动式结构进行系统分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句法和语义特征。 3.1 基于语义功能的分类 这是本书分析的重点。通过对大量汉语语料的细致考察,本书将连动式结构按照其表达的语义功能划分为若干主要类型,并对每种类型进行详细的阐释和例证: 动作序列型: 连动词依次描述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如“他跑到楼上去”。 趋向补语型(特殊形式): 尽管趋向补语本身是动词+趋向补语,但当趋向补语独立成项,与前置动词构成连动结构时,体现了连动特征。如“走进来”。 目的型: 前一个动词表示动作,后一个动词表示动作的目的。如“去买衣服”。 方式型: 前一个动词表示动作,后一个动词表示动作的方式。如“跑着去”。 结果型: 前一个动词表示动作,后一个动词表示动作的结果。如“打死他”。 伴随型: 连动词共同描述一个同时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如“手拿着钱包”。 因果型: 连动词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他生气打人”。 3.2 句法特征分析 共主语性: 连动式结构中的各个动词通常共享同一个主语。 顺序性: 动词的顺序至关重要,通常遵循动作发生的时间或逻辑顺序。 不可插入性: 连动词之间通常不能插入其他成分,如副词、介词短语等。 否定和疑问: 探讨连动式结构在否定和疑问句中的表现。 3.3 语义特征分析 事件整合: 连动式结构将多个事件或动作整合成一个单一的事件框架。 信息聚焦: 连动式结构能够将核心动作或事件置于信息焦点。 省略与精简: 通过省略连接词和重复主语,实现语言表达的经济性。 第四章: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连动式结构解释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工具,深入挖掘汉语连动式结构的认知基础。 4.1 概念隐喻在连动式结构中的作用 时间是空间: 连动式结构中,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常常被隐喻为空间上的前后关系。例如,“他走进了房间”中的“走”和“进”就隐含了从一个空间位置移动到另一个空间位置的时间过程。 动作是运动: 许多动词都被视为一种“运动”的抽象化,连动结构则将多个“运动”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运动事件”。 因果是路径: 因果关系常常被理解为从原因到结果的“路径”。 4.2 认知模型与图式在连动式结构中的构建 事件图式: 连动式结构构建了一个整体的“事件图式”,将分散的动作信息整合到这个框架中。例如,一个“前往目的地”的事件图式,可以通过“走-进-去”等连动词来填充。 空间推理: 许多连动式结构都涉及空间概念,如“进”、“出”、“上”、“下”、“过”等,它们反映了人类空间推理能力在语言中的体现。 主体-客体关系: 连动式结构清晰地展示了动作的主体以及动作所作用的客体,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与人类对动作的感知方式一致。 4.3 原型范畴理论在连动式结构分类中的应用 探讨连动式结构不同类型的“原型”特征,以及非原型性结构如何通过“延伸”或“模糊”来纳入到连动式结构的范畴中。例如,“去买衣服”作为目的型连动结构的典型,而“去看看”可能就属于范畴的边缘。 4.4 具身认知与连动式结构 分析人类的身体经验和具身认知如何在连动式结构中发挥作用。例如,某些描述身体动作的连动结构,如“站起来”、“坐下去”,直接映射了人类对身体姿态的感知。 第五章:连动式结构在不同语境下的动态语义 本章将考察连动式结构在不同语境下的语义变化和动态表现。 5.1 语境对连动式结构语义的影响 语用推断: 语境信息如何引导听者对连动式结构的隐含意义进行推断。 篇章语境: 在篇章中,连动式结构如何与前后文句衔接,构建更宏大的语义图景。 5.2 连动式结构的隐喻和转喻用法 探讨连动式结构如何被用于表达抽象意义,例如,将具体的动作序列隐喻为抽象的过程或状态。 5.3 连动式结构与情感表达 分析连动式结构如何通过其动作的连续性和紧凑性,有效地传达情感,如紧迫感、决心或无奈。 第六章:连动式结构与其他结构的关系 本章将连动式结构与其他汉语结构进行比较,进一步凸显其独特性。 6.1 与带介词短语的结构比较 对比连动式结构与使用介词(如“向”、“往”、“给”)的句子,分析在表达空间、方向、目的等方面的差异。 6.2 与省略主语的句子比较 区分连动式结构与普通句子省略主语的句法和语义区别。 6.3 与其他动词组合形式的比较 例如,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等进行比较,阐明连动式结构作为一种特殊的动词串联形式的特点。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本章总结本书的主要研究发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7.1 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系统回顾本书在理论框架、分类体系、认知机制解释、语境动态语义以及与其他结构比较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 7.2 研究贡献与理论意义 重申本书在理论创新、深化汉语理解、学科交叉以及教学实践方面的理论价值。 7.3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坦诚指出本书研究的局限性,例如,语料库的规模、某些理论解释的细化空间等,并提出未来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如: 跨语言比较研究: 深入比较不同语言中连动式结构的认知差异和共性。 神经语言学证据: 探索连动式结构在认知过程中的神经机制。 儿童语言习得: 研究儿童如何习得和掌握汉语连动式结构。 计算语言学应用: 将认知理论应用于连动式结构的计算模型构建。 结语 《以认知理论进行汉语连动式结构的研究》力求通过深度挖掘汉语连动式结构背后的认知规律,为语言学界提供一个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汉语本体研究的贡献,更是对人类语言认知机制探索的一次有益尝试。我们期望本书能够引发更广泛的学术关注和深入的理论探讨,为理解人类心智与语言之间的奇妙联系提供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