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无论东亚的发展是否称为奇迹,该地区生活水平的改善之快是全世界前所未有的。即使“金融危机”爆发,也“只是轻微地淡化了东亚创造的纪录”,而且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验相比,东亚的发展和危机后的复苏不仅势不可当,还有一些不同寻常的地方。
政府过多地强调“引导市场”,想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达到目的,最终会延缓建构法律和监管制度的步伐。
内容简介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东亚奇迹的反思》由世界银行联合全球杰出的经济学领域学者、专家,共同反思了东亚各国实行的产业政策。评论了东亚各国以各种手段实施产业政策的经验,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即重新考虑出口导向政策和进口自由化对增长的相对贡献,有助于人们澄清影响汇率政策选择的主要问题。对中国的经验及其与东亚地区其他经济体的差别进行了深入分析,这对当前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亚洲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作者简介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商学以及国际和公共事务教授,曾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斯蒂格利茨是当代西方少数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在经济学的几乎所有主要分支领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1979年,他获得了美国经济学会两年一度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沙希德·尤素福(Shalud Yusuf),原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世界银行发展经济学研究部研究主管。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东亚国家需要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角色,把政府干预理性化,要对产业政策进行严格的成本效益分析,才能形成有效率、有成效的产业政策,从而达到克服市场失灵、实现长期产业目标的效果。
——K.S.乔莫
目录
第1章 新千年的东亚奇迹
为何反思,反思什么?
东亚奇迹的关键
对早期共识的怀疑
宏观经济政策与稳定的增长
东亚经济增长的前景
20世纪90年代的产业政策
变化中的自主性和官僚的作用
管制的特征与法制体系的发展
贸易导向而不单是出口导向的增长
地区一体化及其政策
结论
第2章 东亚的增长、危机和经济复苏前景
亚洲奇迹的成因
雁形假说
金融危机的序幕
强大的制造业部门与弱小的金融部门:可以分裂的共存?
金融危机的原因
亚洲经济的复苏
强劲经济增长的条件
结论
第3章 东亚的技术变化与经济增长:宏观与微观前景展望
背景
生产率增长的宏观研究
技术的转移与吸收
学习的局限性
东盟国家的TFP增长和回报率
结论
第4章 东亚奇迹中的中国农村工业化
乡镇企业对中国国民经济的贡献
简单的历史回顾
改革时期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乡镇企业发展的经济分析
从东亚视角看中国农村的工业化
结论
附录 关于数据的说明
第5章 危机过后东亚美元标准的复兴:对高频率钉住汇率的一种诠释
总体的名义锚
最优的货币区与总体的名义锚
共同的货币标准与共同货币
汇率目标:日元与美元
汇率制度的复兴:高频率钉住汇率制度的回归
“原罪”假设和高频率钉住汇率
利率差异下的蜜月期:简单的模型
延长融资的期限结构
美元标准的新游戏规则:结论
附录 汇率波动:日本与其他东南亚经济体的对比
第6章 中国和越南的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是一个新模式的
诞生还是东亚经验的再现?
发展战略及产业政策的选择
结论
第7章 作为过渡性制度的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政府控制:中国的经验
中国政府对公司治理结构控制的两个阶段的演进
……
第8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多元官僚制的成功与失败
第9章 从奇迹开始:韩国政府和公司部门的改革
第10章 贸易与增长:进口拉动还是出口拉动?日本和韩国的经验
第11章 FDI-贸易关联的出现及东亚的经济增长
第12章 东南亚政府政策角色之反思
第13章 从奇迹到危机再到复苏:东亚过去40年发展的经验教训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第二,强调发展一套官僚体系的策略,这个体系能够认知和执行“强政府(当局)”(即集权的、自上而下的政府(当局))决策的功能,并能够就长期规划做出值得信赖的承诺。这个策略主要是根据新加坡、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它需要一批有能力的、高薪的行政人员,他们能在相当程度上独立于政治压力,获得授权以推动经济发展规划,进而促成最大的产出和就业(Campos and Root,1996; Root,1996;Ohno,1998)。在这个意义上,上述的独立性有特殊的含义:这些与体制紧密结合的官僚人员,不太可能迁就那些往往是近视的政治需求,而偏离对长远目标的追求(Evans,1995)。它并不意味着政府和工商界保持距离。实际上,世界银行的研究相当重视行政人员和工商界的互动,如各种委员会的讨论,以形成当地优先发展的领域,交换各种市场信息,提供网络的功能和协作等。但是,世界银行研究探讨的范围超出协调和信息交流,它强调官僚在挑起工商团体之间进行“斗争”以保证市场竞争不至于弱化方面的积极作用(Stiglitz,1996)。商界人士与政府官僚会面,以了解发展战略,并尽可能地协调他们的行为。这并不妨碍企业之间的互相竞争。相反,东亚政府巧妙地利用大棒加胡萝卜的政策,防止国内竞争的弱化。
第三,东亚政府采用积极参与政策,加速工业化的步伐,增加工业产出中出口的比重。外向型发展与汇率政策,是它们维持外部平衡、形成可加速GDP增长的外部需求、迫使生产者吸收技术以及在竞争中生存的主要工具。在工业化的努力过程中,东亚政府选择性地使用关税保护和出口鼓励,其措施从道义劝喻到政府补贴以及温和的金融压制,以帮助它们的产业以更低成本竞争。世界银行的研究注意到这些措施是被小心地采用的,在向其他国家推荐时也比较谨慎。
……
前言/序言
本书的写作目的,是重新回顾20世纪90年代本地区的经历,并作为世界银行1993年出版的《东亚奇迹》(East Asian Miracle)一书必要的扩充与校订。在此后的几个月里,急速恶化的危机表明,不仅有必要做新的研究,而且有必要对关于东亚模式主要特征及其在各国具体特征的各种不同观点进行综合考虑。
于是,我们决定接触一批杰出的、长期从事东亚研究的学者来承担该研究工作,要求他们描绘该地区发展的主要线索,并对最近的研究和此次危机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全盘考虑。
当作者们会面并讨论各自研究的手稿时,东亚和整个世界经济似乎都面临着萧瑟的前景。奇迹成为走钢丝,几乎无人相信本地区会步入快速复苏。
我们出版本书的进展很慢,但幸运的是,这让我们占了事后评论之利——在此过程中,多数东亚经济迅速复苏了。作者们因此有充足的时间来思考危机和复苏,并反思他们对奇迹的解释。他们大幅度修正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最终的结果就是这本文集,它极大地加深了我们对东亚几个不同的经济增长故事的理解。
本书评论了东亚各国以各种手段实施产业政策的经验。它对中国如何与本地区其他经济体啮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这是《东亚奇迹》一书中欠缺的一个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丰富的证据,也预示着一种新的观点,即重新考虑出口导向政策和进口自由化对增长的相对贡献,这有助于人们澄清影响汇率政策选择的主要问题。现在我们发现,理解东亚的发展,需要我们认真理解变革的政治经济学、管制及主要机制的作用。本书的作者们仔细地考虑了这些问题,撰写了这本对东亚经济万花筒颇具深度、精确解析、翔实全面的文集。对所有那些试图理解和学习过去几十年中东亚非凡的经验和奇迹的人来说,本书展现的研究结果将是十分有价值的。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中另一本未提及具体书名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东亚奇迹的反思”: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待定书名,例如:《增长的极限与可持续的未来》] 导言:理解现代经济学的关键脉络 诺贝尔经济学奖自1969年设立以来,始终是衡量对人类理解经济现象、社会福祉与全球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最高荣誉。该奖项的得主们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实证分析和创新的理论模型,不断重塑我们对市场、制度、宏观调控以及人类行为的认知。本丛书旨在系统梳理和介绍这些奠基性成果及其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本卷聚焦于[此处可以填入一个具体的经济学领域,例如:“信息经济学与激励机制的构建”],深入剖析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市场如何失灵,以及如何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来恢复效率与公平。我们将考察多位重量级学者的开创性工作,这些工作不仅解释了日常商业行为中的常见困境,更为政府监管和企业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部分:信息不对称的结构性挑战 信息不对称,即交易一方比另一方掌握更多相关信息,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结构性难题。本部分将回顾那些揭示这一现象的经典研究。 我们将从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这一核心概念入手。当消费者或求职者比保险公司或雇主更了解自身的风险或能力时,市场可能面临“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导致高质量的产品或人才被挤出市场。我们不仅将详细阐述开创性模型,例如阿克洛夫(Akerlof)的“柠檬市场”理论,还将探讨这些理论在二手车市场、健康保险乃至金融信贷领域中的实际体现。重点将放在理解为什么在信息不透明的市场中,即使参与者理性行动,整体福利仍可能下降。 紧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道德风险(Moral Hazard)。当一方的行动(或努力程度)在交易完成后发生,且其结果无法被另一方完全观察时,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便产生了激励不一致的问题。本部分将详述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的演进,考察如何通过契约设计来使代理人的利益与委托人的目标保持一致。例如,从固定薪酬到基于绩效的激励机制的转变,其背后隐藏着对信息搜集成本和激励有效性的深刻考量。我们将分析这些理论如何指导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并应用于公共服务领域(如医疗和教育)的绩效评估。 第二部分:市场失灵的理论回应与机制设计 面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效率损失,经济学家们探索了多种解决方案。本部分着重介绍那些旨在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信息失衡问题的理论框架。 信号发送与筛选机制: 理论研究表明,拥有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发送信号”(Signaling)来向市场传达其不可观察的特质。例如,高学历或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通过投入时间成本获得学位或证书,以向潜在雇主证明自身的生产力。本部分将分析哪些信号是可信的(即“分离均衡”),哪些是不可信的。反之,信息不占优势的一方则可以通过筛选(Screening)机制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参与者,例如保险公司提供的不同保险方案(高免赔额对低风险人群,低免赔额对高风险人群),迫使不同群体自愿选择与其真实情况相符的方案。 声誉与重复博弈: 在一次性交易中,信息不对称难以解决;但在重复博弈的环境中,声誉机制的建立为解决信息不对称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力量。本部分将考察如何利用“无限期博弈”的框架来分析声誉的价值,以及信誉如何成为一种有形资产。我们将讨论那些促成长期合作和提高市场信任度的关键因素,以及信任是如何通过自我执行的契约(Self-enforcing Contracts)得以维持的。 第三部分:拓展与应用——信息经济学在公共政策中的前沿探索 信息经济学的成果早已渗透到宏观经济政策和监管实践的方方面面。本部分将超越纯粹的微观市场分析,探讨这些理论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的应用。 我们将考察公共信息的披露与管制。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应该强制企业披露信息?信息披露的成本与收益如何权衡?本部分将讨论披露制度的设计,以及在金融危机、食品安全等公共关注领域中,信息透明度的关键作用。此外,我们还将审视监管套利(Regulatory Arbitrage)的现象,即市场主体如何利用监管规则的漏洞来规避成本,以及监管机构如何通过适应性的设计来应对这种行为。 最后,本卷将展望信息经济学在行为经济学交叉领域的最新发展。如何将认知偏差纳入信息处理模型,从而更精确地预测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和不对称信息时的决策过程,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例如,有限理性下,人们对风险的感知和损失厌恶如何影响其对复杂金融产品的选择。 结语:走向更有效的市场与制度 本卷的阅读过程,将是一次对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的深度训练。通过对信息、激励和契约的系统性考察,读者不仅能掌握理解复杂社会现象的强大分析框架,更能体会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们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模型转化为解决现实世界难题的实用智慧。这些理论构建的最终目的,在于设计出更具效率、更少摩擦、更加公平的经济与社会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