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决定中国未来,观念冲突造成中国社会的道德危机。身处巨大变革中的我们,唯有充分认清这一新时代的特点,才能站在“风口”,借风而行,读懂中国真相,掌握未来趋势,获得新时代下的发展红利。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社会转型加剧,经济趋势与社会矛盾从未如今天这般扑朔迷离。针对这些情况,国内的经济学家,根据多年思考、调研,为我们在当下及未来顺势而为,看清未来趋势,用智慧跑赢经济下行压力与平安渡过社会转型危机,给出了极具针对性的分析、建议。
陈志武 生于1962年7月。华人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曾获得过墨顿?米勒奖学金。他的专业领域为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现受聘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周其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教授、前任院长,著名经济学家。2010-2012年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许小年 1953年出生,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曾任职美林证券亚太高级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顾问。曾获中国经济学界“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许先生为人直率,敢为敢言,他看似惊人的言论之下,隐藏着经济学家的独立精神和朴实的市场经济原理。
王国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退休教授。1935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曾任新华社记者。1982年入郑州大学任教,主讲西方经济学与国际金融理论。1987年调入北京筹建人民银行创办的中国金融学院,任国际金融系主任、国际金融学与西方经济学教授,兼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退休。退休后,该学院并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茅于轼 生于南京。经济学者,国内民间经济学者的重要代表。原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民间学术机构“人文经济学会”理事长。2014年4月26日,茅于轼成为英国 Prospect 杂志评选的“2014世界思想家”十位获奖者之一,名列第四。
前言:观念改变中国
第一章:“新常态”与“新危机”
许小年:我理解的“新常态”:经济萧条至少五年
茅于轼:忐忑的中国社会: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
许小年:危机从未摆脱:“文化革命”后的文化冲击
茅于轼:道德的悖论:“君子国”的反思
第二章:中国社会的“真问题”与“假问题”
陈志武:大是大非论改革:中国贫富差距恶化的根源在哪里
茅于轼:既无公平又无效率:经济适用房政策为什么不道德
茅于轼:企业的社会责任:反腐败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
陈志武:农民的权利必须重视:土地集体所有制改革任重而道远
周其仁:教育问题的症结:反对“教育产业化”只是句空洞的口号
周其仁:医改成败看常识:怎么理解“医疗产业化”
王国乡:透视计划生育新政:全面二胎政策应慎之又慎
第三章:“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碰撞
陈志武:反驳“市场不灵”论:市场化改革是中国经济奇迹的根本原因
茅于轼、岑科: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建立的道德要求
许小年:中小企业为什么融资难:“国进民退”与改革开放背道而驰
周其仁:从“民土”到“国土”::警惕“国土制”剥夺农民权益
陈志武:大力推进民间金融:进一步保护个人自由和私人产权
茅于轼:对地位的不平等不能宽容:不平等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
王国乡:观念改革决定市场改革:观念冲突造成中国社会的道德危机
第四章:不再纠结的“公平”与“共同富裕”
许小年:什么才是真正的公平:机会平等是公平的核心
茅于轼:再谈贫富差距:财富的不平等为什么必须容忍
王国乡:公平的基础:自主选择权利是唯一人人平等的权利
王国乡:道德的正面与侧面:“无私奉献”为什么不道德
茅于轼:计划经济之殇:不保障个人权益必然导致集体贫困
王国乡:从“看不见的手“到”看得见的手”:市场经济制度必然实现“共同富裕”
第五章:2016——2020:危机中的复兴之路
陈志武:全球视野下看中国问题:中国是世界进程的一部分
许小年:公民社会是大势所趋:公平、正义的公民社会让人的生活更有尊严
王国乡:以自主权利为核心: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背后的核心价值理念
王国乡:观念改变中国:“自利不损人”终结计划经济“无私利人”道德
王国乡:当代中国人的市场经济道德水平已经取得长足进步
王国乡:全球市场变局呼唤重振以孔子为代表的古典道德普适价值
附录:王国乡谈中国模式
许小年:我理解的“新常态”:经济萧条至少五年
我今天分享的题目叫“面对现实,回归常识”,主要是我对宏观经济的一些判断和感觉,以及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应该如何去应对。
为什么叫做面对现实,现实到底是什么?我相信各位都已经感觉到,每天都是在市场在打拼,每天都要思考自己企业的经营问题,现实是比较严峻的,中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常态,这个新的常态,各方面有不同的理解,我个人看法是在新的常态下,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中低速增长的时期。
这个中低速到底是多少?到底是7还是6,或者是5,这个我不好说。因为我们的统计数据和我们在微观层面上的观察有比较大的出入。如果硬让我说出一个数字,我真的说不出来。国际上一些媒体对于中国宏观数据和微观上的差距的问题,也都发表了一些文章,表示出他们的困惑。所以这个宏观的数字,我想我就不要讲了。
中低速增长也就是比过去要明显的低下来,而这个增长速度的放慢既是周期性的,更是结构性的。我个人认为,主要是结构性的放慢。结构调整的困难决定了我们经济的新常态将持续比较长的时间,这时间持续多久?我最近看到外电报道,财政部长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讲,中国经济面临困难的形势可能要持续5年的时间。对于财政部长的估计,我本人表示同意。
在这样经济增长放慢的情况下,“新常态”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政府会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这是大家关心的焦点。我自己的观察,在“新常态”的情况下,政府不愿意也无力采取大规模的刺激政策。我这样的观察是否准确,有待于进一步明确。但是我认为,不采取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在当前的形势下,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原因我等一下会提到。
所以,现实就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放慢,而且放慢主要是结构性的。结构性调整的困难决定了“新常态”的长期性。政府不会出台大规模的刺激政策。这是我们面对的一个,和过去不同的形势。这是我们生活其中的现实。
在行业的层面上,我们观察到的是,过剩产能的普遍存在,各个行业为过剩产能而苦恼,在过剩产能的压力下,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不断的降低价格,试图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而降低价格在宏观层面上显示的是生产者价格指数连续30多个月负增长,在传统实体经济中,投资机会缺乏。所以,现在我们缺的不是钱,缺的是能够盈利的投资机会,这是另外一个现实。
再看企业层面,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在下滑,但是人工成本、资本价格、资金成本呈现出来的刚性,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的下滑而降低。一方面经济疲软,另一方面成本出现刚性,换句话说就是企业的利润率受到了挤压。一些企业过去靠低成本扩张非常成功,而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不再适应市场,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看是因为在90年代的中后期,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发生了本质的转变。这个转变具体是什么?1978年以来我们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依靠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效率的提高而实现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来效率的提高,具体体现在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比计划经济更加有效,资源从农业部门转到工业部门,资源从国有部门转向效率更高的民营部门转移。即资源配置在市场价格信号的引导下,朝着更有效率的部门和行业转移,这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被它的标题所吸引。“未来关键五年”——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和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我总是觉得,在人生的长河中,总会有那么几个时期,如同河流的转折点,足以影响未来多年的走向。而2016-2020年,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确实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特别是“改革进入深水区”的表述,更是让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期待,以及一丝隐隐的担忧。深水区意味着什么?是利益的碰撞,是观念的冲突,是改革的阻力与决心之间的博弈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改革政策的介绍,而是能够深入到改革背后的逻辑、驱动力以及可能面临的各种复杂情况。比如,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它是否会探讨如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在社会治理层面,它是否会揭示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在科技创新方面,它是否会描绘出我国在关键技术领域如何突破重围的图景?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对它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我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那个时代变革的窗口,让我看到其中蕴含的逻辑和规律,从而更清晰地认识中国的发展脉络。
评分光是看到“未来关键五年”这几个字,就有一种被时代洪流裹挟的紧迫感。更何况后面紧跟着“2016-2020改革进入深水区”,更是让人浮想联翩。这五年,无疑是中国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关键”的?它是否涵盖了经济、社会、政治、科技等多个维度?而“深水区”这个表述,则直接触及了改革的本质——那些最难啃的骨头,最棘手的问题,以及最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在2016年至2020年这五年间,中国在推进各项改革时,具体遇到了哪些“深水区”的挑战?比如,如何在打破传统行业垄断的同时,又保障其健康发展?如何在新兴产业崛起的同时,又有效规避潜在的金融风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象化的分析,让我能够理解那些抽象的政策背后,所经历的复杂博弈和艰难抉择。这本书的书名,无疑是在承诺一场关于变革的深度解读,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其中蕴含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直击我心。“未来关键五年”——这几个字瞬间就能勾起我对于时代变迁的敏感神经。尤其当它进一步聚焦在“2016-2020改革进入深水区”时,这种吸引力更是成倍增加。这五年,对我来说,既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关键”的?是那些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还是那些悄然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细微变化?“深水区”这个比喻,更是让我联想到改革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那些看似棘手、实则影响深远的问题。它是否会剖析一些具体的改革案例,例如在行政审批制度、金融监管、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都经历了怎样的“深水区”挑战?我又该如何去理解这些挑战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度分析,让我能够跳出日常的琐碎,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那段历史时期。它能否告诉我,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深水区”,中国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最终走向更具韧性和活力的发展道路的?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种宣言,它承诺着一场深入的探索。
评分“未来关键五年:2016-2020改革进入深水区”,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时代感。它仿佛在告诉我,这本书将要探讨的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关键时期。我一直对中国近些年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发生的、却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改革。“深水区”这个词,更是让我联想到那些真正触及根本、难度极大的改革攻坚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去解读这段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层面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比如,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是如何克服重重阻碍,实现经济发展动能的转换的?在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又有哪些关键性的制度创新和突破?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泛泛而谈,而是能通过鲜活的事例、深入的分析,让我了解到改革背后的逻辑、面临的困境以及最终取得的成就。这本书的名字,已经在我心中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我渴望去一探究竟。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着实让我好奇,光看“未来关键五年”这几个字,就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再加上“2016-2020改革进入深水区”,更是将这份紧迫感具象化了。我特别想知道,在作者眼中,这五年究竟是如何“关键”的?是经济上的重大转型期,还是社会结构正在经历不可逆转的变动?“深水区”这个词,我理解为改革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将大大增加,意味着那些容易解决的问题已经解决,剩下的都是触及核心利益、盘根错节的顽疾。那么,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深水区”的挑战,例如如何打破既得利益的藩篱,如何平衡改革的阵痛与民众的承受能力,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寻找突破口?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给出一些前瞻性的判断和具有建设性的建议,而不是简单罗列一些已知的改革方向。我希望它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在2016至2020年这段充满未知与机遇的时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中国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并从中汲取智慧,为自己的人生和职业发展提供一些启示。这本书的书名传递出的信息,无疑是在呼唤一种对未来的深刻洞察和积极应对。
评分→_→
评分不错!
评分好书,实惠。
评分货品质量好服务态度很好
评分物流很给力,书的包装很好,是正版。
评分不错,速度很快。。。。
评分正在看,之前看了金融的逻辑,这本应该也不错!
评分物流快,正版书籍,非常满意
评分非常好,非常有效,非常喜欢,极力推荐,值得拥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