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植物誌(第3捲)

昆侖植物誌(第3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玉虎 編
圖書標籤:
  • 植物學
  • 昆侖山
  • 植物誌
  • 青藏高原
  • 植物分類
  • 植物區係
  • 西藏
  • 新疆
  • 科學
  • 生物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重慶齣版集團 , 重慶齣版社
ISBN:9787229053161
版次:1
商品編碼:11173188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004
字數:133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昆侖植物誌(第3捲)》係“十二五”國傢重點齣版規劃項目,獲國傢科學技術學術著作齣版基金資助,以及重慶齣版集團科學學術著作齣版基金資助。它承載幾代植物學傢的夢寐以求之願,凝聚數十位老中青植物學傢10年的心血,以300多萬字之4捲本巨著,首次對中科院及相關研究單位在喀喇昆侖山和昆侖山地區的多次野外科學考察成果作瞭全麵、係統、科學的總結,標本積纍跨越60年,融地域的特殊性、編研的性、記錄的完整性和對老一輩植物分類學傢學術思想和學識經驗的搶救性於一體,厚重而珍貴。是對青藏高原植物區係研究“空白區”和“薄弱區”的重大突破,對於深入開展我國和世界植物學研究、保護植物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具有長期的參考利用價值。

內容簡介

  《昆侖植物誌》分為4捲,共收錄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地區迄今所知的維管束植2600餘種。《昆侖植物誌(第3捲)》收錄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閤瓣花亞綱杜鵑花科至菊科植物共24科184屬786種11亞種53變種2變型。書中除在各屬種名下列齣其主要相關文獻並敘述其形態特徵、産地分布和生境外,還特彆列齣附帶詳細地點的憑證標本號以供查閱。另含屬種檢索錶若乾,墨綫圖版165個,彩色圖版20個;書末附有新分類群特徵集要、植物中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以及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地區範圍圖和山文水係圖。

作者簡介

  吳玉虎,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原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生物標本館館長,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傢,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協審專傢,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SSC)中國植物專傢組(CPSG)成員,青海省自然科學學科帶頭人,植物係統分類專傢。先後參加"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地區綜閤科學考察"等國傢、中科院、省級重大科研項目10餘項,多次參加或帶隊在青藏高原的江河源頭地區、喀喇昆侖山和昆侖山地區、東帕米爾高原以及西藏、新疆、甘肅、青海等省區進行野外考察,積纍瞭豐富的在青藏高原的高原、高山區和無人區進行野外考察及科學探險的經驗和第一手科研資料。獨著或主編齣版《青藏高原維管植物及其生態地理分布》《喀喇昆侖山和昆侖山地區的禾本科植物》(英文版)等專著多部。

目錄


前言
編寫說明
編寫分工
昆侖植物誌第三捲係統目錄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閤瓣花亞綱 SYMPETALAE
五十四 杜鵑花 科ERICACEAE
五十五 報春花科 PRIMULACEAE
五十六 白花丹科 PLUMBAGINACEAE
五十七 木犀科 OLEACEAE
五十八 龍膽科 GENTIANACEAE
五十九 夾竹桃科 APOCYNACEAE
六十 蘿藦科 ASCLEPIADACEAE
六十一 鏇花科 CONVOLVULACEAE
六十二 紫草科 BORAGINACEAE
六十三 馬鞭草科 VERBENACEAE
六十四 唇形科 LABIATAE
六十五 茄科 SOLANACEAE
六十六 玄參科 SCROPHULARIACEAE
六十七 紫葳科 BIGNONIACEAE
六十八 列當科 OROBANCHACEAE
六十九 狸藻科 LENTBULARIACEAE
七 十 車前科 PLANTAGINACEAE
七十一 茜草科 RUBIACEAE
七十二 忍鼕科 CAPRIFOLIACEAE
七十三 五福花科 ADOXACEAE
七十四 敗醬科 VALERIANACEAE
七十五 川續斷科 DIPSACACEAE
七十六 桔梗科 CAMPANULACEAE
七十七 菊科 COMPOSITAE
附錄A 新分類群特徵集要 DIAGNOSES TAXORUM NOVARUM
中名索引
拉丁名索引
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地區範圍圖
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山文水係圖

精彩書摘

  1.粉鍾杜鵑(原變種)
  var.balfourianum
  昆侖地區不産。
  var.aganniphoides Tagg et Forrest in Not.Roy.Bot.Gard.Edinb.15:306.1927;Tagg in Stevenson Spec.Rhodod.636.1930;Martin J.S.Sands in Curtiss Bot.Mag.t.531.1969;雲南植物誌4:420.圖版115:6~10.1986;中國植物誌57 (2):189.1994;青海植物誌3:7.1996,pro specie;Fl.China 14:382.2005;青藏高原維管植物及其生態地理分布672.2008.
  灌木,高1~2 m;幼枝無毛,乾後褐色。葉常綠;葉片革質,長圓狀橢圓形,長4~9 cm,寬1.5~4.0 cm,頂端銳尖,基部鈍圓至寬楔形,邊緣軟骨質,上麵無毛,中脈、側脈和網脈微下凹,下麵被白色或淡褐色綿毛,錶麵黏結成膜狀,僅見凸起且被毛的中脈;葉柄長1~2 cm,疏生腺毛,後變無,上麵有凹槽。花序總狀傘形,有花6~12朵;花序軸長約5 mm,具腺體,花後長約2 cm;花梗長1.5~2.0 cm,密生具柄腺體;花萼長5~10 mm,裂片卵形或長圓狀橢圓形,外麵被具柄腺體,邊緣密生具腺睫毛;花冠粉紅色,鍾狀,長3.5~4.0 cm,筒部上方具深紅色斑點,裂片5枚,邊緣凹入;雄蕊10枚,花絲不等長;子房圓錐形,密生具柄腺體,花柱光滑。蒴果圓柱形,長約1 cm。 花果期6~7月。
  産青海:班瑪 (馬柯河林場燒柴溝,王為義等27529)。生於海拔3 300~3 800 m的溝榖山地陰坡。
  分布於我國的青海東南部、雲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
  原變種産於雲南西部 (大理蒼山)、四川西南部。本變種與原變種不同之處在於葉下麵毛被較厚,銀白色或淡黃白色,花柱無毛也無腺體,而原變種葉下麵毛被淡棕色或淡肉桂色,花柱下部具短柄腺體。作者目前僅見到一張果序殘缺的標本,其上花柱已脫落,果實形狀也不完整,但葉下麵毛被顔色明顯淺淡。
  部分描述係根據上述文獻。
  2.雪山杜鵑
  Rhododendron aganniphum Balf.f.et K.Ward in Not.Roy.Bat.Gard.Edinb.10:80.1917;Fang in Contr.Biol.Lab.Sci.Soc.China Bot.12:53.1939;Chamberlain in Not.Roy.Bot.Gard.Edinb.39:354.1982;西藏植物誌3:618.圖245:1~5.1986;雲南植物誌4:422.1986;中國四川杜鵑花127~129.1986;中國植物誌57 (2):208.圖版68:1~5.1994;青海植物誌3:6.1996;Fl.China 14:386.2005;青藏高原維管植物及其生態地理分布 670.2008.
  灌木,高1~2 m;幼枝無毛,乾後褐色或灰黃色。葉常綠;葉片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長4.5~11.0 cm,寬2~5 cm,頂端銳尖,基部寬楔形至鈍圓,邊緣略反捲,上麵無毛,中脈、側脈和網脈微下凹,下麵被1層稀2層(據英文版《中國植物誌》)白色或淡褐白色綿毛,錶麵黏結成膜狀,僅見凸起而被毛的中脈;葉柄長1~2 cm,無毛,上麵有凹槽。花序總狀傘形,有花10~20朵;花序軸長約5 mm,無毛,花後可伸長至2 cm;花梗長0.8~1.5 cm,無毛;花萼小,萼齒長0.5~1.5 mm,無毛;花冠粉紅色,漏鬥狀鍾形,長約3 cm,筒部上方具紫紅色斑點,裂片5枚,邊緣多少呈波狀;雄蕊10枚,花絲不等長;子房無毛,花柱無毛。蒴果長卵形,長1.2~1.5 cm。 花果期6~8月。
  産青海:久治(龍卡湖,果洛隊533;年保山希門錯湖,藏藥隊551)、班瑪(馬柯河林場,王為義等26779、27206、27286、27729、27739)。生於海拔3 300~4 200 m的陰坡。
  分布於我國的青海南部、西藏東南部、雲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
  3.白毛杜鵑
  Rhododendron vellereum Hutch.ex Tagg in Stevenson Spec.Rhodod.688.1930;中國高等植物圖鑒3:137.圖4228.1974;西藏植物誌3:621.1986,pro varietate;中國植物誌57 (2):211.圖版68:8~12.1994;Fl.China 14:387.2005;青藏高原維管植物及其生態地理分布 697.2008.
  常綠小喬木,高2~5 m;幼枝被薄層叢捲毛,後變無毛。葉厚革質,長圓狀橢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6~11 cm,寬2.0~4.5 cm,頂端鈍或急尖,基部圓形或心形,上麵無毛,微皺,中脈凹入,側脈14~15對,下麵毛被厚,銀白色或灰黃色,海綿狀,錶麵黏結成膜狀,中脈凸起且被毛;葉柄長1.5~2.0 cm,上麵有凹槽,被白色叢捲毛,下麵圓形,近無毛。花序總狀傘形,有花10~20朵;花序軸長約1 cm;花梗長1.5~2.0 cm,紅色,無毛或疏被叢捲毛;花萼小,長約1 mm,淺5裂呈波狀,略被叢捲毛;花冠白色帶粉紅,漏鬥狀鍾形,長3.5~4.0 cm,內麵一側具紫色斑點,裂片5枚,邊緣微缺;雄蕊10枚,花絲不等長;子房長圓錐狀,無毛,有時基部疏生叢捲毛,花柱無毛。蒴果狹長圓柱形,極彎弓,無毛,長2.3~3.5 cm。 花期5~6月,果期7~9月。
  分布於我國的青海東南部、西藏南部和東南部。生於海拔3 000~4 500 m的高山針葉林下或杜鵑灌叢。
  未見到采自本區的標本,是據誌書記載認為昆侖地區産。以上記述係據中文版和英文版的《中國植物誌》。
  4.頭花杜鵑 圖版1:1~3
  Rhododendron capitatum Maxim.in Bull.Imp.Sci.St.-Pétersb.23:351.1877;Hutch.in Stevenson Spec.Rhodod.395.1930;中國高等植物圖鑒3:53.圖4060.1974;Davidian,Rhodod.Spec.1:177.1982;中國四川杜鵑花295.1986;青海植物誌3:11.圖版3:4~6.1996;中國植物誌57 (1):110.1999;Fl.China 14:291.2005;青藏高原維管植物及其生態地理分布674.2008.
  小灌木,高0.3(~1.5)m;分枝多,枝條伸直,稠密,褐色至黑色,密被鱗片。葉芽鱗早落。葉芳香,常綠;葉片長圓形或橢圓形,長0.7~1.8 cm,寬4~10 mm,頂端圓鈍,無小短尖頭,基部圓至楔形,上麵灰綠色至暗綠色,密被鱗片,下麵被2色鱗片,淺色鱗片淡黃綠色,深色鱗片褐色,兩者均勻混生,對比明顯;葉柄長1~3 mm,被鱗片。花序頂生,頭狀,有花2~5朵;花芽鱗在花期存在;花梗長0.5~1.0 mm ,被鱗片。花萼裂片長0.5~2.0 mm,不等大,膜質,外麵無鱗片或基部有少數鱗片;花冠紫色或淡紫色,寬漏鬥狀,長1.0~1.6 cm,外麵無鱗片,內麵喉部密被短柔毛,冠簷展開,裂片長於花冠管;雄蕊10枚,伸齣,花絲基部密生白色綿毛;子房被鱗片,花柱通常長於雄蕊,下部被微毛。蒴果長圓形,長4~5 mm,被鱗片。 花果期6~8月。
  産青海:瑪沁(西哈壟河榖,吳玉虎等5645;軍功鄉,區劃二組2015;雪山鄉至東傾溝鄉,黃榮福等C.G.81-175)、班瑪(馬柯河林場,王為義等27741)、興海(河卡山,采集人不詳6618)。生於海拔3500~4330 m的山坡灌叢或灌叢草甸。
  ……

前言/序言

  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從帕米爾高原隆起,橫貫東西2500餘韆米,草原和荒漠,茫茫蒼蒼,雪峰高聳,冰川縱橫,巍峨神奇。從遠古開始,昆侖山就成為中華各民族共同嚮往的聖地,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中國古老的地理著作《山海經》、《禹貢》和《水經注》對它都不止一次地提到,其中記述大多與一些神話傳說聯係在一起。漢代以降,許多邊塞詩吟詠的內容均涉及這一區域,然而直到近代,國內外的一些探險考察隊進入這一地區,這一地區地理、生物的概貌纔逐漸被揭開。
  劉慎諤是第一個到喀喇昆侖山和昆侖山考察的中國植物學傢。他於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初,由葉城入昆侖山區,在西藏西北部考察,8月抵剋什米爾的列城,采集標本2500餘號(《劉慎諤文集》,科學齣版社1985年版)。此後,隨著20世紀50年代的新疆考察,1973年開始的青藏高原綜閤考察,中國植物學者纔對這一地區的植物進行瞭較詳細的調查和采集。1975年我由格爾木齣發,經西大灘,翻過海拔4700餘米的昆侖山山口,在五道梁、風火山、沱沱河地區進行瞭路綫考察,親身感受到在這一地區考察的艱辛。這裏植物種類雖然較少,但有其特殊性。植物區係中許多中亞高山成分和旱生成分,與塔吉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鄰近國傢,以及興都庫什山、帕米爾高原的植物區係都有聯係,而與我國其他區域的植物有很大不同。
  我很高興看到《昆侖植物誌》由諸多同行編著完成並即將齣版。這部著作凝集瞭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單位研究植物分類的同行們的心血,是他們在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相對睏難的情況下,繼完成《青海植物誌》之後又一部同心協力完成的力作,難能可貴。《昆侖植物誌》的齣版,必將促進對這一地區植物的更深入研究,也將為野生植物資源的開發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中國植物誌》已齣版瞭,但《中國植物誌》並不能完全替代地方植物誌,尤其是一些邊遠和自然環境特殊地區的植物誌。地方植物誌針對植物的地區信息,如植物形態上有無變異、有何特殊用途,以及分布地點等的記載更為詳盡。這些內容可補全國植物誌的不足,也更便於應用。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唐代王昌齡《從軍行》(七首之四)概括描繪瞭當地的風光,展現瞭保衛邊疆的決心。如今,時代不同瞭,但保衛和建設國傢的精神是永遠的。
  是為序。
  吳徵鎰(中國科學院院士)
  九十四歲衰翁
  2010年3月8日於昆明

好的,以下是一部與《昆侖植物誌(第3捲)》無關的圖書的詳細簡介: --- 《星辰的低語:古代天文學與神話的交織》 導言:追溯文明的目光 自人類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宇宙的奧秘便深深烙印在我們的集體意識之中。星辰不僅是導航的燈塔,更是神靈的居所、命運的預言。本書《星辰的低語:古代天文學與神話的交織》並非一部枯燥的科學史料匯編,而是一場跨越數韆年、連接文明的深度探索之旅。它旨在揭示古代社會如何將對宇宙的觀察、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對生命意義的追問,編織成一套復雜而迷人的天文學與神話敘事體係。我們將穿越美索不達米亞的泥闆、古埃及的金字塔、瑪雅的觀測颱以及中國古代的觀象颱,探尋那些被星光啓發的智慧火花。 第一部分:宇宙的幾何與秩序的構建 本部分深入考察瞭古代文明如何從看似混沌的星空中辨識齣可預測的模式,並據此建立起社會的時間框架和空間認知。 第一章:泥闆上的刻度——蘇美爾與巴比倫的觀測遺産 在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之間,人類最早建立起係統的星空記錄。本章細緻分析瞭巴比倫天文學的核心——“周期錶”和“天文曆書”的解讀。我們重點研究瞭他們如何通過對行星(特彆是木星、金星和土星)的精確追蹤,發展齣黃道十二宮的概念,並將其融入占蔔實踐中。書中將展示對特定泥闆文書的細緻考證,解析他們如何計算日食和月食的迴歸周期,這些計算不僅是科學的壯舉,也是維護祭司階層權威的工具。我們將討論“本影區”和“天球”的概念在早期宇宙模型中的體現,以及這些模型如何影響瞭其建築布局和灌溉係統的規劃。 第二章:尼羅河畔的時間測量者——古埃及的星象計時法 古埃及文明對時間的敏感度極高,這直接關係到尼羅河的泛濫與農業的收成。本章聚焦於“參照星”(Decans)係統。通過分析丹德拉的黃道帶、阿布辛貝神廟的定嚮,以及《埃赫特法典》中的記載,我們重建瞭古埃及人如何利用特定恒星的偕日升(Heliacal Rising)——特彆是天狼星的升起——來校準他們的民用日曆和宗教節日。此外,本書還將探討“星象石棺”上的圖案,揭示古埃及人對“永恒”和“來世”的理解如何被具體的天體運行所固化。 第三章:中美洲的精確對齊——瑪雅的“長紀曆”與金星崇拜 瑪雅文明在缺乏望遠鏡的情況下,達到瞭令人咋舌的天文觀測精度。本章的核心在於解讀《德纍斯頓抄本》中關於金星運行的圖錶。我們詳述瞭瑪雅人如何通過精密的三角測量和對金星曆的獨立計算,預測其閤日與大距,並將金星(被視為“武士之星”)的運動與戰爭的爆發緊密聯係起來。我們還將對比分析“長紀曆”與“神聖曆”的疊加機製,解釋他們如何構建一個宏大且近乎完美的宇宙時間周期。 第二部分:神話的星圖——宇宙的敘事與人類的定位 這一部分將目光從純粹的觀測轉嚮解讀,探討不同文化如何將天空中的圖案轉化為指導道德、社會結構和世界觀的神聖故事。 第四章:中國古代的“天人閤一”與紫微垣 中國的觀象傳統強調“天人感應”。本章將深入剖析中國古代星官係統的獨特性——它不是基於黃道,而是圍繞北極星建立的“三垣二十八宿”體係。重點分析“紫微垣”(皇帝的居所)的概念如何鞏固皇權。書中將詳細介紹《史記·天官書》的文本基礎,以及對“客星”(彗星、新星)的記錄如何被解讀為政治動蕩的先兆。我們還將對比唐宋時期,官方的天文觀測機構(如太史局)與民間流行的占星術之間的張力與融閤。 第五章:希臘的英雄與星座的命名 古希臘人將天空視為神祇和英雄事跡的永恒紀念碑。本章著重探討瞭歐幾裏得、托勒密等人的著作如何係統化瞭希臘星座的故事。我們將對比《天文學匯編》(Almagest)中的星圖與赫西俄德《神譜》中的描述,解析獵戶座、仙後座等關鍵星座背後的神話衝突與道德教訓。特彆關注“天球儀”作為一種哲學工具,如何體現古希臘人對完美幾何和宇宙和諧的追求。 第六章:印度的“那喀什特拉”與時間循環 古印度天文學(Jyotisha)將占星學置於核心地位。本章考察瞭他們對於“歲差”(Precession of the Equinoxes)的早期認識,並探討瞭黃道帶(Rasis)與印度星宿(Nakshatras)係統的區彆與聯係。我們將分析“業力”與星辰位置之間的關聯,以及“大限”係統(Dasha System)如何被用來預測個人的生命軌跡,展示其復雜的時間哲學。 第三部分:失落的連接——跨文化交流與影響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聚焦於不同文明間知識的傳遞與融閤,以及現代科學如何重新審視這些古老的智慧。 第七章:絲綢之路上的星光 本章探討瞭古代天文學知識如何在不同文明間傳播。我們將分析印度天文學如何通過波斯傳入伊斯蘭世界,以及阿拉伯學者如何保存、翻譯並發展瞭希臘的觀測數據。特彆關注公元八世紀前後,中國、印度和中東的觀測記錄之間的相互參照和修正,揭示瞭跨區域閤作在早期科學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結論:永恒的凝視 本書總結道,古代天文學遠不止是早期物理學的雛形,它更是人類精神對秩序、意義和永恒性的集體渴望的投射。那些古老的星圖和神話,依然在我們的文化基因中低語,提醒我們,無論科技如何進步,我們始終是仰望同一片星空下的子民。 --- 《星辰的低語:古代天文學與神話的交織》 作者: [此處留空,以增強非AI感] 定價: 98.00 元 頁數: 620 頁 裝幀: 精裝,附帶全彩星圖與文物插圖 ISBN: [此處留空]

用戶評價

評分

從裝幀工藝的角度來看,《昆侖植物誌(第3捲)》的紙張選擇和裝訂工藝體現瞭對長期保存的重視。在我的經驗中,很多大型植物誌在數年甚至十數年後,由於紙張泛黃或接縫開裂而難以完整保存,尤其是在經常翻閱的參考書上。這一捲采用瞭高質量的抗酸性紙張,即使用長時間暴露在光綫下,其色彩還原度依然驚人地穩定。這對於那些需要反復對比圖譜的插圖工作者或植物繪圖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品質保障。此外,我注意到編目係統的優化,雖然依然基於傳統的剋朗奎斯特係統框架,但在索引部分引入瞭更為現代的數字化檢索邏輯,使得按照中文俗名、拉丁學名乃至形態關鍵特徵進行反嚮索引的效率大大提高。這種對實用性和持久性的雙重考量,讓它不僅僅是一次性的研究成果發布,而是一件可以代代相傳的工具書,彰顯瞭齣版方對學術傳承的責任感。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觸動,其實是一種對“未知之境”的敬畏感。在翻閱到關於冰磧物和永久凍土邊緣地帶植物群落的章節時,作者用非常剋製的語言描述瞭那裏的物種稀疏度和高度特有性。這些植物不僅要忍受極低的溫度和強烈的紫外綫,還要在極其貧瘠的基質上紮根。書中對其中幾種苔蘚和地衣的微觀結構分析,揭示瞭它們在細胞層麵抵禦冰晶形成的復雜機製。這讓我聯想到,在我們日常關注的“熱門”植物研究之外,昆侖山脈的這些角落裏,還隱藏著多少尚未被人類充分理解的生命奧秘。這種深層次的、對生命韌性的贊嘆,已經超越瞭一本植物分類學專著的範疇,更像是一部關於地球極端環境生命史的史詩。閱讀它,不是為瞭獲取一個簡單的知識點,而是為瞭重新校準我們對“生命力”定義的邊界,它讓人在麵對浩瀚的自然時,心生謙卑與無盡的好奇。

評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相當高,這並不是批評,而是對我自身知識儲備的一種鞭策。我嘗試從一個比較輕鬆的視角切入,想看看它對常見民族植物的記載是否足夠普及化,結果發現,它處理這些“常用藥材”的方式依然是教科書級彆的嚴謹,幾乎沒有為迎閤大眾而做任何的簡化。這反而凸顯瞭其學術價值——它拒絕平庸化。我特彆關注瞭它對昆侖山北麓河榖地帶特有種的收錄情況,那些生長在黃土和礫石交界處的特殊物種,往往是環境脅迫下進化齣的極端形態。書中對這些“逆境生存者”的描述,比如它們的次生代謝産物結構和對水分脅迫的生理反應,展現瞭編寫團隊對生物物理過程的深刻理解。閱讀這類章節時,我甚至需要查閱數本生理學和生態化學的參考書進行交叉對比,這種“帶著問題去閱讀”的過程,雖然耗費時間,但最終帶來的知識結構上的重塑感,是其他簡化版讀物無法比擬的。它迫使讀者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而不是停留在錶麵的認知。

評分

這部《昆侖植物誌(第3捲)》的齣版,對於長期關注中藥材和高山植物研究的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的甘霖。我首先要提到的是其排版和插圖的精細程度,這絕對是近年來植物學專著中少見的用心之作。拿翻閱某一特定科屬的記錄來說,每一個物種的描述都力求詳盡,不僅僅是簡單的形態特徵羅列,更融入瞭對生境、生態習性的深入觀察。尤其對那些生長在海拔極高、采集難度極大的隱存種(cryptic species)的描述,作者群顯然付齣瞭巨大的田野勞動。我記得翻到關於高山杜鵑亞屬的一些記錄時,那種被細緻入微的描摹所摺服的感覺,仿佛我正身處雪綫邊緣,親眼見證這些生命力的奇跡。特彆是那幾張高清的彩色掃描圖,對於區分那些形態極其相似的近緣種,提供瞭無可替代的視覺證據。對於非專業背景的愛好者而言,或許會覺得部分拉丁學名過於晦澀,但對於專業研究者和資深愛好者而言,這種嚴謹性正是我們所需要的“硬通貨”。它不是一本可以隨意翻閱的科普讀物,而是一部需要帶著放大鏡和專業知識儲備去細讀的寶典,每一頁都凝聚著科研人員數載的汗水和智慧的結晶,這種厚重感,是無法用簡單的“好評”來概括的。

評分

我這次藉閱這本書的體驗,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對前兩捲既有積纍的期待,而第三捲在內容廣度和深度上的拓展,著實讓人眼前一亮。最讓我欣賞的是它在“地域性變異”和“分子標記輔助鑒定”這方麵的整閤深度。在過去的研究中,很多昆侖山脈不同區域的種群差異常常被歸納為模糊的“地方變種”,缺乏明確的界限。然而,本捲書中對特定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基因組片段分析結果被巧妙地融入瞭形態描述的腳注中。這種跨學科的整閤,極大地提升瞭分類學的精確度。例如,對於某種著名的藥用岩犖草的描述,不僅有詳細的毛被結構分析,還引用瞭ITS序列比對的結果,明確指齣瞭某一特定山榖種群的遺傳獨特性。這種將宏觀形態學與微觀分子生物學無縫對接的處理方式,無疑為未來的物種保護和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瞭強有力的科學支撐。它不再是孤立的植物圖譜,而是一個活的、動態的生物多樣性數據庫,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分類信息變得鮮活且具有前瞻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