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1世紀以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氣候變化問題成為人類發展的巨大挑戰,與人類使用能源與排放活動密切相關。中國作為世界上的發展中國傢、一大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國傢,其節能減排問題備受關注。首都北京是中國的超大型中心城市,其經濟發展迅速,能源需求旺盛,曆史排放嚴重,且麵臨著資源匱乏、環境汙染、交通擁堵等一係列問題,成為學術界及政府共同關注的節能減排、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焦點。
  《北京市碳排放研究》立足於中國能耗及碳排放的現實背景,選取我國的首都北京作為低碳發展的研究對象,從能源利用與碳排放問題人手,研究北京市能源消費與二氧化碳排放的特點、基於三大産業視角的北京市能源消費影響因素、低碳約束下北京市工業部門發展能力評估、北京市交通運輸業的能源消費影響因素、北京市電力部門碳排放及能源消費的影響因素、居民消費對能源消費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北京市碳市場的運行績效與成熟度評估等重要問題,論述每個問題的研究思路、模型方法、數據處理,並對結論進行詳細闡述,以政策分析為導嚮,提齣對北京市低碳經濟發展具有價值的參考建議。
  《北京市碳排放研究》可供從事城市低碳發展路徑、應用經濟、管理科學、環境與資源科學、能源經濟等方麵研究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科研工作者閱讀和參考,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研究生、本科生和教師的參考教材,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價值。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第1章  能源消費與二氧化碳排放研究1.1  中國經濟發展、能源利用與二氧化碳排放密切相關1.1.1  經濟發展推動能源消費,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消費品種1.1.2  能源利用效率偏低,工業行業有待調整1.1.3  二氧化碳排放不斷增加,曆史纍計量低於發達國傢1.1.4  人均碳排放水平較低,碳排放強度較高1.2  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研究1.2.1  低碳經濟發展的理論依據1.2.2  在命令一控製型減排政策下,逐步引入激勵型減排機製1.2.3  抓住減排道路中的優勢與機遇,應對劣勢與挑戰1.3  北京市能源消費的特點1.3.1  經濟發展促進能耗增加,第三産業能耗比例上升1.3.2  能源消費結構多元化,電力消耗占比較大1.3.3  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分行業存在差異1.4  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的現狀分析1.4.1  碳排放不斷增加但總量較低,人均碳排放低於全國水平1.4.2  人均曆史纍計碳排放量較高,位居全國前十1.4.3  二氧化碳強度逐步降低,低於全國碳排放強度1.5  北京市能源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變化研究1.5.1  影響因素研究方法介紹——LMDI分解法1.5.2  能源消費促使碳排放增加,排放強度高於發達國傢1.5.3  經濟發展驅動碳排放增加,降低能源強度有效實現控排第2章  北京市三大産業低碳發展研究2.1  北京市三大産業能源消費碳排放現狀2.1.1  産業能源消費總體呈上升趨勢,産業間能源消費大2.1.2  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相互影響,三大産業變革加劇2.1.3  化石能源消費占據首位,非化石能源消費快速增長2.1.4  産業能源效率穩步提升,提高能效是節能減排關鍵2.1.5  行業能源消費變化顯著,重工業比例正在逐步減小2.2  北京市産業端能源消費影響因素分析2.2.1  LMDI模型構建及數據說明2.2.2  三大産業能源消費驅動因素及其貢獻2.3  北京市産業能源消費和碳排放政策建議2.3.1  北京市行業增加值與能源消費相互促進2.3.2  北京市産業間重工業能源強度變動較大2.3.3  提高能源強度和調整産業結構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第3章  低碳約束下北京市工業部門發展能力研究3.1  發展低碳工業對北京市節能減排具有重大意義3.1.1  從産業結構和技術創新角度設計減排路徑3.1.2  碳排放的因素、計算和評價方法3.2  北京市工業産齣與碳排放的關係研究3.2.1  基於人口、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的碳排放影響因素模型3.2.2  北京市工業總産值是碳排放的主要驅動因素3.3  北京市工業行業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現狀3.3.1  北京市低碳政策初見成效3.3.2  高耗能行業碳排放居高不下3.4  北京市工業行業的綜閤評價研究3.4.1  北京市工業行業評價方法與指標3.4.2  製造業普遍具有碳生産力優勢3.4.3  電力、汽車製造和計算機通信製造的行業規模效益可觀3.4.4  工業行業效率整體錶現優異3.4.5  水資源等基礎供應行業和高新技術行業較具發展能力3.4.6  汽車製造業綜閤評價最優3.5  北京市低碳工業發展的若乾建議3.5.1  依據低碳優勢調整工業産業結構3.5.2  重點培育新能源和高新技術産業第4章  北京市交通運輸業低碳發展研究4.1  北京市交通運輸業指標分析4.1.1  交通運輸綫路裏程穩步增長,等級公路發展空間大4.1.2  交通運輸設備數量逐步增加,齣租車數量漸趨平穩4.1.3  交通運輸規模呈現快速增長,不同交通方式有差異4.1.4  交通運輸能源消費快速增長,能耗結構需不斷完善4.1.5  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正相關,注重能源消費的質量4.2  北京市營業性道路交通能耗影響因素分析4.2.1  營業性能源消費模型構建與數據說明4.2.2  營業性道路運輸能源測算4.2.3  提高能源效率、改善人口強度是營業性道路運輸節能減排的關鍵4.3  北京市社會及私人車輛能耗預測及影響因素分析4.3.1  社會及私人車輛能耗研究方法與數據說明4.3.2  社會及私人車輛能耗趨於穩定4.3.3  社會及私人車輛能耗驅動因素及其總量分析4.3.4  提高能源效率、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第5章  北京市電力部門低碳發展研究5.1  北京市電力基本情況5.1.1  供電逐年增加,發電煤耗呈下降趨勢5.1.2  用電逐年增加,行業、區域差異明顯5.2  北京市電力消費與經濟發展的關係5.2.1  電力消費與經濟增長相輔相成5.2.2  産業人均收入是影響電力消費的主要因素5.3  北京市電力部門碳排放情況及影響因素5.3.1  北京市火力發電碳排放先增後減5.3.2  生産角度碳排放主要受能源強度效應影響5.3.3  消費角度碳排放主要受火力發電能源消耗影響第6章  居民消費對能源消費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6.1  居民消費對能源消費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研究6.1.1  居民生活與能源消費、碳排放密切相關6.1.2  居民不同消費領域的能源消費及碳排放分析6.1.3  居民消費領域能源消費和碳排放量的影響因素分析6.2  北京市居民消費及能源消費隋況6.2.1  居民消費支齣逐年增加,城鎮與農村消費構成存在差異6.2.2  城鎮能源消費結構有所改善,農村能源消費仍以化石能源為主6.2.3  城鎮與農村間接能源消費結構存在差異,農村間接能源消費較少6.3  北京市居民二氧化碳排放情況6.3.1  城鎮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明顯高於農村6.3.2  食品等方麵的間接碳排放量占比相對較大6.4  不同收入水平居民能源消費及二氧化碳排放分析6.4.1  居民收入水平越高,間接能源消費量越多6.4.2  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6.5  居民消費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分析6.5.1  基於LMDI分解法的影響因素模型構建6.5.2  人均消費驅動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單位消費能耗實現有效減排6.5.3  降低單位消費的間接能耗驅動減排,居民生活水平及人口因素增加碳排放第7章  北京市減排機製研究——碳市場機製7.1  北京市低碳發展的經驗藉鑒及路徑選擇7.1.1  藉鑒發達國傢低碳城市的轉型發展經驗7.1.2  發展及完善適閤自身的激勵型減排措施7.1.3  北京市與其他試點城市的碳市場建設對比7.2  北京市碳市場機製運行情況分析7.2.1  碳市場交易初具規模,市場流動性較差7.2.2  控排企業較多,履約情況良好7.2.3  立法不斷完善,碳市場交易的流程逐步規範化7.3  北京市碳市場機製綜閤評價指標構建與模型介紹7.3.1  北京市碳市場機製評價的研究意義7.3.2  綜閤評價指標體係的構建7.3.3  建立基於變異係數法的TOPSIS模型7.4  北京市碳市場發展的績效與成熟度評估7.4.1  綜閤能力評價較好,位居試點排序第二7.4.2  運行成熟度較低,市場流動性差7.4.3  運行績效水平較高,經濟效益有待改善7.4.4  交易深度與減排效果的評價意義最大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隨著中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推進,能源需求不斷增長,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特彆是京津冀地區,高耗能、高汙染行業相對集聚,環保減排壓力倍增。首都北京作為中國的超大型中心城市,更麵臨著交通擁堵、資源匱乏、環境汙染等一係列問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要堅持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堅持綠色發展,推動建立綠色循環低碳的産業發展體係。這對北京的節能低碳工作提齣瞭更高要求。
  發展低碳經濟是突破北京市資源與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城市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旨在倡導一種以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涉及城市經濟發展中的生産、分配、交換和消費等各個環節。按照《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綠色宜居類指標超過經濟類指標,放在瞭更加重要的位置。“十三五”規劃期間,北京市需要在保障城市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嚴格控製化石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增長,狠抓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持續完善市場化機製,繼續強化節能減排基礎工作,實現北京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
  本書齣版正值“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期望書中研究成果能夠助力北京城市建設,推動低碳經濟發展取得新突破。本書從産業發展與二氧化碳排放的角度人手,分析北京市三大産業及主要行業的能源消費和碳排放情況,係統研究其影響因素,為北京市的産業發展和低碳減排工作提供政策參考。本書研究的主要問題如下。
  (1)能源消費與二氧化碳排放研究。
  中國麵臨著能源消費與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的嚴峻形勢。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依托於其優厚的區位優勢,具備較好的低碳發展能力。麵對節能減排的機遇和挑戰,正確選擇適閤自身的低碳經濟發展道路至關重要。本書全麵介紹中國及北京市能源消費特點與碳排放現狀,發現中國當下存在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碳排放強度偏高等問題,北京市能耗與排放整體優於全國平均水平,但行業間差異顯著。研究結果錶明,北京市經濟發展對碳排放起主要推動作用。
  (2)北京市三大産業低碳發展研究。
  北京市正處於工業企業和服務業等行業改革的關鍵時期。三大産業能耗約占北京市能耗總量的80%,因此,深入分析産業端能源消費與各影響因素間的內在聯係、考察重點行業的用能情況,對於提高北京市能源利用效率、優化産業結構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研究結果錶明,北京市産業能耗增加的同時,能源利用效率也穩步提升;能源強度是能源消費的主要負嚮驅動因素。
  (3)低碳約束下北京市工業部門發展能力研究。
  工業部門作為主要的能源消費部門,更是降低碳排放的關鍵,北京市的工業部門也存在減排需求和示範責任。本書針對北京市工業部門在低碳經濟導嚮下的發展能力與減排潛力問題,從工業的低碳約束、規模效益、發展效率和發展實力等方麵建立指標體係,分彆得到在單個指標下的優勢行業,並在綜閤評價指標體係下,確定汽車製造業為北京市低碳工業的優先發展部門。
  (4)北京市交通運輸業低碳發展研究。
  交通運輸業對於地區經濟發展和城市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市社會及私人車輛規模快速增長,給能源消費總量控製增添瞭更大的挑戰。通過總結梳理北京市交通運輸業發展情況,發現其規模增長的同時也引起能耗快速上升,且能耗結構不盡閤理。研究結果錶明,人口強度對營運性道路交通能耗存在持續的負嚮驅動效應,而對社會及私人車輛能耗的驅動效應在逐漸降低。
  (5)北京市電力部門低碳發展研究。
  中國的電力以火電為主,火電的生産主要依賴煤炭,發電過程伴隨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本書從總量上把握北京市電力及其碳排放情況,研究結果錶明産業人均收入是影響北京市電力消費的主要因素。從生産和消費角度的研究結果顯示,生産角度碳排放主要受能源強度的影響,而消費角度碳排放主要受火力發電能耗的影響。    
				
 
				
				
					《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機遇與挑戰》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當代城市發展所麵臨的復雜性與多維性挑戰,並聚焦於構建麵嚮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框架。全書由七個核心部分構成,係統性地探討瞭從城市規劃的宏觀視角到微觀治理實踐的各個關鍵環節。  第一部分:全球城市化浪潮與可持續性的內在矛盾  本部分首先奠定瞭理論基礎,考察瞭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城市化進程的不可逆性及其對地球生態承載力的擠壓效應。我們不再將城市視為孤立的經濟增長點,而是將其置於全球資源流動與環境係統之中進行審視。探討瞭“特大城市病”的根源,包括基礎設施的超載、社會公平的鴻溝加劇,以及對區域生態廊道的破壞。重點分析瞭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下城市競爭策略對環境治理的負麵影響,並引入“城市韌性”的概念,強調城市係統在麵對氣候衝擊、流行病或經濟衰退時的自我修復能力。  第二部分:空間規劃的範式轉型:從功能分區到復閤生態係統  傳統城市規劃過度依賴僵硬的功能分區,導緻瞭交通擁堵、通勤時間延長和“灰地”現象。本書主張一場規劃範式的根本性轉變,即采納“多功能復閤”的土地利用模式。詳細闡述瞭“緊湊城市”與“宜居城市”的辯證關係,強調在城市核心區提升混閤功能密度,而非無限製地攤大餅式擴張。本章特彆深入研究瞭“藍綠基礎設施”的整閤策略,包括城市濕地的恢復、屋頂綠化的強製推行以及對水文循環的精細化管理,目的在於將自然過程嵌入城市肌理,而非將其視為附加的“綠色裝飾”。此外,還對比分析瞭不同文化背景下城市形態演化的案例,如歐洲的“15分鍾城市”概念在亞洲高密度環境下的適應性挑戰。  第三部分:能源係統的深度脫碳路徑與技術選擇  能源轉型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本部分避開瞭對單一清潔能源技術的推崇,而是聚焦於係統集成和需求側管理。詳細構建瞭城市能源係統的減排層次模型:首先是能效的極限提升(包括建築圍護結構、智能樓宇管理係統);其次是能源供應端的去碳化(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接入與微電網的構建);最後是終端消費結構的根本性轉變(交通電氣化與工業流程的低碳替代)。書中包含瞭對新興技術如碳捕集與封存(CCS)在城市熱電聯産設施中應用的潛力評估,並結閤政策工具,如碳稅、綠色債券和能效補貼機製,來加速這一轉型。  第四部分:循環經濟與城市物質流管理  城市是物質消耗和廢棄物産生的巨大終端。本書摒棄瞭傳統的“獲取-製造-丟棄”的綫性模式,深入探討瞭如何構建高效的城市循環經濟體係。這不僅包括瞭先進的廢物處理技術(如厭氧消化、熱解),更關鍵的是前置性的設計乾預。詳細介紹瞭“産品即服務”的商業模式在城市傢具、建築材料租賃中的應用潛力。針對電子廢棄物和建築垃圾兩大挑戰,提齣瞭多部門協同的逆嚮物流係統構建方案,並評估瞭城市礦山(Urban Mining)在緩解對初級資源依賴方麵的經濟可行性與環境效益。  第五部分:社會公平與包容性治理:不讓任何社區掉隊  可持續發展絕非單純的技術或環境議題,其核心在於社會公平。本章聚焦於“環境正義”(Environmental Justice)的實踐。分析瞭氣候變化風險(如熱島效應、洪水風險)在不同社會階層和族群中分配不均的現象。提齣瞭包容性治理的策略,包括:確保低收入社區能夠平等獲取綠色基礎設施帶來的公共利益;在規劃決策過程中建立有效的公眾參與機製,從被動的“信息告知”轉嚮主動的“共建共享”;以及如何利用數字技術(如地理信息係統)來精準識彆環境不平等的“熱點區域”並進行定嚮乾預。  第六部分:氣候適應性:構建城市氣候敘事與風險韌性  麵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頻發,城市必須從減緩(Mitigation)轉嚮積極的適應(Adaptation)。本部分側重於風險評估和情景規劃。首先,介紹瞭城市尺度的氣候風險建模方法,重點關注海平麵上升、內澇風險和極端熱浪對關鍵基礎設施(水、電、交通)的影響。隨後,探討瞭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在提升城市韌性中的作用,如利用濕地緩衝風暴潮,利用開放空間管理雨洪。最後,強調瞭建立城市氣候適應性敘事的重要性,即如何通過社區教育和預警係統,提升市民的感知和行動能力。  第七部分:跨界協作與治理創新:邁嚮區域協同  城市問題往往超越行政邊界。本書最後一部分強調瞭區域協同治理的必要性。探討瞭在流域尺度、大氣擴散區尺度上進行環境聯閤治理的機製,如建立跨行政區的碳預算共享機製、共同投資區域性生態屏障等。分析瞭公私閤作(PPP)在推動可持續基礎設施項目中的作用與局限性,並對未來城市治理的數字化轉型——利用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進行實時環境監測和決策支持——進行瞭前瞻性展望。全書以一種審慎樂觀的態度,描繪瞭通往更具韌性、公平與生態和諧的未來城市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