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傳統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著重於綠化、造景、美化和文化藝術設計,缺乏對目前鄉村麵臨的農田質量退化、水土汙染、生物多樣性下降和“韆村一麵”現象等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我們缺乏對溝路林渠田、山水林田村等不同類型景觀綜閤體特徵形成的原因、空間格局與生態和人文過程相互關係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從歐美農場和鄉村環境管護及其景觀建設研究和實踐來看,開展多功能綠色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及其質量提升,是增強城鎮生態彈性的重要方法;構建一個更具彈性的智慧型土地景觀生命共同體,已成為土地生態整治和管護的重要目標恢復和提升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及其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已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基於景觀格局和生態過程原理,推進“源頭控製一過程阻控一受體保護和淨化”防控體係,己成為控製麵源汙染的重要方法。《鄉村生態景觀建設理論和技術》通俗定義為“生態景觀建設”。
  針對國內鄉村景觀存在的問題,藉鑒國外鄉村景觀建設的經驗,基於我們的研究成果和認識,《鄉村生態景觀建設理論和技術》強調從農業景觀生態修復,綠色基礎設施網絡建設,鄉村生態環境管護,河溪、濕地和溝路林渠等景觀要素生態化建設等方麵解決相關生態環境問題,以提高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所必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涵養和水質淨化、天敵和害蟲調控、自然授粉、景觀文化保護和休閑、防災避險等生態係統服務功能;通過多目標、不同利益相關者參與的景觀綜閤管理,開展農業和農村生態景觀建設,推進“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生態修復和管護,提高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實現鄉村景觀生態係統由“疾病防治”到“健康管理”的綠色生産方式轉變。《鄉村生態景觀建設理論和技術》努力做到圖文並茂,以利於讀者在實踐應用過程中參考書中直觀案例圖片,通過深入研究,開展適閤當地生態環境項目建設目標要求的規劃設計和建設。
  《鄉村生態景觀建設理論和技術》的研究成果先後得到農業部生態環境保護項目中關於“農業景觀生態功能提升”的研究、國傢自然科學基金課題“農業景觀時空異質性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國傢計劃支撐課題“村鎮景觀建設關鍵技術”、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課題“土地整治生態景觀建設研究”和北京市農業局相關課題的資助。在參加各類研究課題過程中,得到瞭許多專傢和同行的幫助和支持,我們對專傢和同行在以上課題閤作交流研究過程中給予的建議和支持錶示誠摯的感謝。     
內頁插圖
          目錄
   1 生態景觀概念和功能
1.1 生態概念
1.1.1 基本概念
1.1.2 生態的層次性
1.2 生態景觀概念
1.2.1 景觀的定義
1.2.2 景觀的構成
1.2.3 景觀的尺度性
1.2.4 生態景觀
1.3 景觀功能和可持續性
1.3.1 景觀功能
1.3.2 一個不可持續的景觀
1.3.3 一個可持續的景觀
1.3.4 對未來景觀的憧憬
2 鄉村生態景觀存在的問題
2.1 生態文明建設戰略
2.2 鄉村生態景觀存在的主要問題
2.2.1 我國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2.2.2 城市擴展“攤大餅”,生態彈性降低
2.2.3 人居環境惡化,景觀風貌受損
2.2.4 農業集約化和工業化導緻水土汙染嚴重
2.2.5 田園景觀均質化,生態服務功能降低
2.2.6 生物多樣性下降,呈現“寂靜的春天”
2.2.7 植被結構和樹種單一,生態景觀服務功能低
3 歐美農場生態景觀管護
3.1 歐盟鄉村發展計劃
3.1.1 農村發展政策
3.1.2 農場環境管護技術和製度
3.2 美國生産性景觀管護
3.2.1 自然資源保護政策
3.2.2 生態景觀管護技術
4 鄉村生態景觀建設理論
4.1 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理念
4.1.1 可持續發展
4.1.2 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理念
4.2 恢復生態景觀服務功能
4.2.1 生態係統服務概念
……
5 生態景觀規劃方法和實踐
6 生態景觀設計方法和實踐
7 生態景觀工程技術      
前言/序言
     將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融入我國鄉村各項建設中,提高鄉村景觀生態係統服務功能,構建生態和諧的美麗鄉村,已成為新時代背景下的重要任務。要完成這一任務,需要以科學理解和認識生態景觀建設理論和技術為基礎,大力提高鄉村景觀生態係統服務功能。20世紀90年代末,我們開始關注農田景觀生態功能[宇振榮等,生態學雜誌,1998(3)]和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李波,農業環境和發展,1999(4)],共同的興趣促成瞭本書的齣版,希望通過本書將鄉村景觀生態功能提升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理論和技術進行推廣,促進美麗鄉村建設。
  傳統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著重於綠化、造景、美化和文化藝術設計,缺乏對目前鄉村麵臨的農田質量退化、水土汙染、生物多樣性下降和“韆村一麵”現象等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我們缺乏對溝路林渠田、山水林田村等不同類型景觀綜閤體特徵形成的原因、空間格局與生態和人文過程相互關係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從歐美農場和鄉村環境管護及其景觀建設研究和實踐來看,開展多功能綠色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及其質量提升,是增強城鎮生態彈性的重要方法;構建一個更具彈性的智慧型土地景觀生命共同體,已成為土地生態整治和管護的重要目標恢復和提升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及其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已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基於景觀格局和生態過程原理,推進“源頭控製一過程阻控一受體保護和淨化”防控體係,己成為控製麵源汙染的重要方法。本書通俗定義為“生態景觀建設”。
  針對國內鄉村景觀存在的問題,藉鑒國外鄉村景觀建設的經驗,基於我們的研究成果和認識,本書強調從農業景觀生態修復,綠色基礎設施網絡建設,鄉村生態環境管護,河溪、濕地和溝路林渠等景觀要素生態化建設等方麵解決相關生態環境問題,以提高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所必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涵養和水質淨化、天敵和害蟲調控、自然授粉、景觀文化保護和休閑、防災避險等生態係統服務功能;通過多目標、不同利益相關者參與的景觀綜閤管理,開展農業和農村生態景觀建設,推進“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生態修復和管護,提高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實現鄉村景觀生態係統由“疾病防治”到“健康管理”的綠色生産方式轉變。本書努力做到圖文並茂,以利於讀者在實踐應用過程中參考書中直觀案例圖片,通過深入研究,開展適閤當地生態環境項目建設目標要求的規劃設計和建設。
  本書的研究成果先後得到農業部生態環境保護項目中關於“農業景觀生態功能提升”的研究、國傢自然科學基金課題“農業景觀時空異質性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國傢計劃支撐課題“村鎮景觀建設關鍵技術”、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課題“土地整治生態景觀建設研究”和北京市農業局相關課題的資助。在參加各類研究課題過程中,得到瞭許多專傢和同行的幫助和支持,我們對專傢和同行在以上課題閤作交流研究過程中給予的建議和支持錶示誠摯的感謝。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參考、引用瞭許多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和圖片,特彆是法國農業科學院景觀生態學專傢JacquesBaudry教授、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傢JanC.Axmacher研究員、瑞士聯邦科學院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專傢FelixHerzog研究員為本書提供瞭大量圖片,對此不勝感激!同時,也感謝中國農業大學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李良濤、肖禾、劉文平、張茜、陳雅娟、李聽、齊紹帆等對本書研究成果和圖片編輯所做齣的貢獻。由於專業領域、研究案例和圖片內容所限,本書難以做到全麵而係統,加之研究水平有限,疏漏和錯誤實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賜教。    
				
 
				
				
					《城市有機更新與曆史風貌保護實踐》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在全球城市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如何實現城市區域的有機更新與曆史風貌的有效保護。它以現代城市發展理念為指導,結閤全球多個成功案例,係統闡述瞭從宏觀規劃到微觀實施的完整技術路徑。全書聚焦於如何在尊重城市曆史文脈和文化記憶的基礎上,引入可持續發展的要素,提升城市空間的宜居性、功能性和韌性。  第一章:城市有機更新的時代背景與理論基石  本章首先剖析瞭當代城市發展麵臨的主要挑戰,包括過度同質化、空間功能失衡以及曆史街區快速消亡等問題。在此基礎上,引入瞭“有機更新”的核心理念,將其界定為一種以人為本、漸進式、多主體參與的城市再生模式,強調“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理論基石部分,本書重點闡述瞭有機更新的三個主要理論支柱:  1. 場所精神(Genius Loci)理論的再審視: 深入分析瞭環境心理學與地方依戀理論,論證瞭保護物理空間結構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激活和延續場所的非物質文化價值。 2. 彈性城市與適應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 探討瞭如何通過對現有建築和空間進行低乾預的、適應性強的改造,來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變化,避免大拆大建帶來的生態和文化損耗。 3. 社會資本與社區參與: 強調更新過程中的社會公平性,構建瞭多層次的利益相關者協商機製,確保當地居民和傳統手工藝者的聲音能夠融入決策過程。  第二章:曆史風貌區域的解構與價值評估體係  有效的保護始於精準的認知。本章提供瞭一套係統化的曆史風貌區域解構方法論。  2.1 曆史地理信息係統(HGIS)的應用: 介紹如何整閤傳統測繪數據、老照片、口述曆史和現代三維掃描技術,構建多維度的曆史空間數據庫,用以溯源城市肌理的演變邏輯。  2.2 風貌要素的定量與定性評估: 詳細區分瞭需要嚴格保護的“核心要素”(如標誌性建築、傳統街道網絡)與可以靈活調整的“次要要素”(如部分公共設施、非承重立麵)。評估體係引入瞭景觀美學指數、社會功能活躍度指數和文化遺産稀有度指數,為後續的乾預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2.3 傳統建造工藝與材料的溯源研究: 針對特定地域的傳統木構、磚石、灰泥工藝進行詳盡的記錄和分析,研究其耐久性、氣候適應性和審美特徵,為後續的修繕和新建工作提供技術標準。  第三章:可持續的有機更新策略與技術路徑  本章是本書的核心實踐部分,聚焦於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技術方案。  3.1 漸進式微介入的規劃方法: 摒棄“推倒重來”的規劃範式,倡導“綉花式”的微更新。重點介紹如何通過優化公共空間界麵、提升慢行係統、植入小型社區服務設施等方式,實現區域功能的軟性激活。具體案例分析瞭“口袋公園”在老舊裏弄空間的植入技術。  3.2 綠色基礎設施與曆史街區的融閤: 探討瞭在不破壞傳統建築結構的前提下,引入現代生態技術。例如,雨水收集利用係統與傳統庭院排水係統的結閤;使用透水鋪裝材料修復傳統街道的滲透功能;以及在垂直空間和屋頂空間實施小型生物多樣性棲息地構建。  3.3 數字化賦能下的風貌管理: 闡述瞭如何利用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對曆史建築進行精確的數字化建檔,並建立動態監測平颱。該平颱能夠實時監測建築結構的安全狀態、微氣候變化以及人流密度,輔助管理者做齣即時、精準的維護決策。  第四章:經濟可行性與社會治理模式創新  有機更新的難點往往在於資金籌措和社區共識的達成。  4.1 混閤投融資模式探索: 本章分析瞭公私閤作(PPP)、社區股權眾籌、以及文化遺産信托等多種融資工具在曆史街區保護中的應用潛力。重點介紹瞭如何通過閤理的産權界定和收益分配機製,激勵私人資本參與到長期維護中來。  4.2 地方特色産業的孵化與植入: 提齣“文化商品化”與“體驗經濟”相結閤的模式。通過扶持傳統手工藝作坊、設立小型博物館和藝術傢工作室,將曆史街區的獨特氣質轉化為具有競爭力的經濟活動,實現保護的自我造血功能。  4.3 社區賦權與長效維護機製: 強調社區層麵的自我管理能力建設。介紹瞭成立社區遺産保護委員會、製定社區公約等治理模式,確保更新成果能夠持續發揮效益,避免“保護一陣子,衰敗一陣子”的現象。  第五章:案例精選與跨文化比較分析  本書精選瞭來自歐洲(如意大利的“街區規劃”)、亞洲(如日本的“町屋”修復)和北美(如美國“曆史區再授權”)的多個具有代錶性的有機更新項目。通過對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總結齣不同文化背景下適用的保護哲學和技術準則,為國內的實踐者提供廣闊的視野和可藉鑒的經驗。  結語  《城市有機更新與曆史風貌保護實踐》不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部關於城市未來發展哲學的探討。它倡導一種更審慎、更具人文關懷的城市建設態度,旨在指導專業人士、政策製定者和社區居民,共同塑造齣既承載厚重曆史、又充滿生命活力的現代都市空間。